桥教案
桥教案范文合集四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桥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
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座一千三百年前的桥。教师板书:赵州桥
3、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样子、地方、什么时间、设计者、材料)
二、自读课文
1、带着问题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子。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
3、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
(2)指名读新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1、指名分段读课文,指名评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
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怎样分段?(三)
3、学生可同桌交流。
4、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四、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五、指导书写
1、观察,说说要注意什么?
2、师范些,生练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
2、课文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段:
(1)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一边看课文,一边看书上的插图,弄清赵州桥在设计上有哪些特点。
学生默读、勾画。
(2)出示赵州桥图,特别的地方是什么呢?
A、这座桥没有桥墩,只有拱形的大桥洞。指名读。
B、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指名读。
C、师: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
(以前的桥从来都没有设计过桥身上加小桥洞,赵州桥却有了,并能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
结合练习:用“既……又…….”造句
教师见机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3)赵州桥还有什么特点?指名读第3段。
A、第一句话好在哪里?
既总结了前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赵州桥的坚固,又提示大家这个自然段要讲的是赵州桥的美观。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是一个过渡句。
B、赵州桥的美观体现在哪些地方?
找出写这些雕刻很美的句子读读。
仿照课文写句子。
借助图片,让学生较形象的了解赵州桥栏板上的美丽图案。
C、师:这段话中有两个分号,表示连接的三个句子间的并列关系,并列地写出了三种龙的样子。最后一句是前几句的总的说明,这种写作手法是“先分后总”。
如果把最后一句调到前面去,请同学读一读是否可以?这里的写作手法是“先总后分”。
三、结尾升华
1、师: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课文是怎样夸它的?指名读。
你们想夸一夸他们吗?(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2、带着这种感受自由再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
你喜欢那一段?能试着背一背吗?
五、课后拓展
除了赵州桥外,你们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古建筑?
板书设计:
19 赵州桥
世界闻名
雄伟、坚固、美观
智慧 才干 历史遗产
桥教案 篇2
活动设计背景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本班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学习需要,我选择了儿歌《小熊过桥》。此儿歌篇幅短小,通过小熊过桥前后的心情变化塑造了一只勇敢小熊的形象,内容有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可以理解。而且儿歌词汇生动,如“走不稳、站不牢、心乱跳”,通过学习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特别是帮助幼儿理解小熊过桥前后的心情变化,让幼儿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本次活动的难点是引导幼儿根据小熊过桥的心情变化较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基于上述的解读,本次活动的设想是先以提问走独木桥的经历导入活动,唤起幼儿原有过桥的经验;接着再借助flash中形象生动的画面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最后通过听教师朗诵、看教育挂图、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儿歌,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幼儿认真倾听、大胆表达的良好习惯。
活动目标
1、 喜欢参加儿歌活动,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2、 能够背诵儿歌的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儿歌内容,体会小熊过桥的情感变化,丰富词汇:走不稳、站不牢、心乱跳,并能根据小熊过桥的不同心情较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2、 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知道遇到困难要勇敢面对,有勇敢的精神
活动准备
① 教具:事先消过音的“小熊过桥”的flash、有关故事内容的教育挂图
② ②学具:独木桥、用皱纹纸做成的小河、小熊和鲤鱼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以提问走独木桥的经历引入活动,唤起幼儿原有过桥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前天,我们在饭后散步的时候走过了铁索桥,小朋友站在桥上有什么感觉啊?
(二)通过观看flash,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启发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师:今天有只小熊也想过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发生了什么事?
1、发生了什么事,小熊过桥遇到了什么困难?
2、小熊为什么不敢过桥啊?小熊站在桥上有什么感觉,它的心情怎么样?(丰富词汇:立不稳、站不牢、心乱跳)
3、谁来帮助它了?鲤鱼是怎么帮助小熊的?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鲤鱼会对小熊说什么?跟旁边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4、最后怎么样?小熊过桥了吗?它的心情怎么样?
(三)多形式引导幼儿学习儿歌,学习较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儿歌,幼儿初步感知儿歌内容
2、教师结合挂图再次有表情地朗诵儿歌,让幼儿体会小熊过桥的心情变化,鼓励幼儿争做
勇敢的孩子
3、师幼结合挂图共同朗诵儿歌
4、教师创设情境,幼儿带上头饰分角色表演儿歌
(四)以“小熊过桥、回班庆祝”的形式结束活动
师:小熊过桥心情很高兴,它真是个勇敢的孩子。我们回班庆祝一下吧。
(五)活动延伸:
1、将挂图投放到语言区,供幼儿进一步学习、朗诵
2、将头饰、“小河”、“独木桥”投放到表演区,鼓励幼儿用夸张的动作、表情表演儿歌
附儿歌:
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有只小熊来过桥。走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
“妈妈,妈妈快来呀!快把小熊抱过桥!”河里鲤鱼跳出水,对着小熊大声叫:
“小熊小熊不要怕,眼睛向着前边瞧!一二三,向前跑!”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
桥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家乡桥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读写“血脉”、“撷取”、“飘逸潇洒”等词语,能给名词加上合适的动词以组成动宾结构的词组。
3、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体会用词要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五节。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用词要准确。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课时
课时要求: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缀”、“撷取”、“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等词语意思。
2、通读课文,理清层次。
3、初步理解江南桥多的原因,造型和名称的特征,作者把家乡桥称作“我们的乐园”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许多雄伟壮观的大桥。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与桥有关的课文,题目叫(板书)1、家乡的桥
2、齐读课题
3、审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理解预习3的词。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①缀——连接,组合。课文指石阶一阶一阶连接上去。
②撷取——摘取。课文指如意桥的桥名是从王维的诗句中摘取而来的。
③刚劲雄健——强劲有力。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体强劲有力。
④飘逸潇洒一一自然、大方、洒脱、不拘束。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自然、大方、洒脱、不拘束。
3、通读课文,了解各节的大意。
①故乡江南的小河多。(板书:河多)
②小桥的数量多。(板书:小桥多)
③小桥的造型千姿百态。(板书:造型多)
④小桥的名称美,来历多,字体各不相同,关于小桥的故事多。(板书:名称美)
⑤小桥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是孩子们的“乐园”。(板书:乐趣多)
⑥作者最忆家乡的桥。(板书:忆桥)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故乡江南的小河多。
第二段:(2—5)介绍故乡小桥的特点。
第三段:(6)作者最忆家乡的桥。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作业。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每词抄四遍。
3、读课文三遍。
板书:
河多
小桥多
1、家乡的桥 造型多
名称美
乐趣多
忆桥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学习课文1——3节,重点训练学生分三步体会用词的好处。
2、朗读课文第三节,完成课后练习三填空(1)。
3、准备背诵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1、指名读,讲段意。
2、重点训练体会作者用词的好处。
3、出示学习方法:
*1、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按三步学习法学习第一节。
(1)指名个别讲。
①网布——布,分布;网布,像网一样纵横交织地分布。
②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地分布在大地上。
③“网布”把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的样子写得十分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2)小组讨论练习讲。
(3)请两个小组汇报讲。
二、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用摘句法概括节意。
2、“连接”写出了什么?
(小桥的分布情况。)
3、“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说明什么?
(家乡的小桥多。)
4、小结:第二节介绍小桥的数量多。作者用两个“连接”写出了小桥的分布情况,又以“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说明家乡的小桥多。
三、学习第三小节。
1、默读第三小节,准备填空。
2、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讨论。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分别写了和的姿态。
3、分男女生读填空答案。
4、给第三小节分层次,概括层意。
5、按层次指导背诵,学生相互试背。
6、指名试背。
四、布置作业:
l、熟背第三节。
2、熟读第四、五节,准备背诵。
3、完成练习册填空的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1、学习课文第四一六节,并能初步背诵。
2、继续练习体会用词要准确。
3、练习动宾词搭配。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思考:这节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桥名多;桥名的由来;桥名字体各异;关于桥的故事多。)
2、轻声读,用“——”划出描写家乡小桥美妙名称的句子;用“(
)”括出这些名称各是怎么来的句子。
3、讨论答案
4、男女生分别读“小桥名称美”和“桥名由来”的内容。
5、指名读描写“桥名字体各异”的句子。
6、出示句子: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①回顾体会用词要正确的方法。
②出示三步学习法:
*1、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7、用三步法理解“相衬相映”,“平添”。
①相衬相映:相,互相;衬,映,衬托。互相衬托的意思。平添;自然而然地增加,增添的意思。
②课文指在青石上凿就的各种字体的桥名与各种姿态的桥互相衬托,让人觉得又增添了几分情趣。
③“相衬相映”把桥名字体与桥的姿态两者之间的关系写得十分准确;“平添”把这种景物造成的情调和乐趣表现得很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先指名讲,再小组讲,最后请一个小组汇报。)
8、指导试背第四节。
(二)
学习第五节。
1、默读出示课后练习4(2)填上适当的动词。
例:( 讲)故事
( )篮子( )谜语,
( )螺蛳( )胆量
( )毛蟹( )小船
2、轻声读,理层次。(总一分结构)
3、出示课后练习3填空,讨论。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分别写了和的`姿态。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是从、、和四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从哪几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板书:乐趣多
下棋、猜谜、讲故事比跳水本领,练胆量
钓鱼、摸螺蛳、捉毛蟹荡舟进桥洞休息
4、齐读填空练习。
5、出示课后练习2(2)用三步学习法讨论。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①荡:荡漾,一起一浮地波动。
送:陪送。
②小船在水波±荡漾,玩累了的孩子们平躺在小船上随着凉风的吹拂与水波的荡漾,一转眼就进入了梦乡。
③“荡”把小船在水波上移动的情景表达得十分准确形象;“送”把孩子们在凉风与水波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入睡的情景写具体了。
6、指导,试背第五节。
(三)学习第六节。
1、“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
2、“长相忆”是什么意思?
(长时间的回忆)
3、作者为什么要长时间地回忆家乡的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
1、齐声感情朗读。
2、师小结。
四、作业:
1、填空练习:课后练习3(3)课后练习4(2)。
2、熟读课文三~五节。
总板书:
河多
小桥多
1、家乡的桥 造型多
名称美 来历 形状 字体故事
下棋、猜谜、讲故事 比跳水本领,练胆量
乐趣多 钓鱼、摸螺蛳、捉毛蟹 荡舟进桥洞休息
忆桥
桥教案 篇4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下是“桥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 设计意图:
上学期的汽车主题结束后,孩子们一直对其中的公路搭建很感兴趣,并且一直延伸到搭建立交桥,为此我们考虑延伸主题。
有一天早晨,孩子们搭建起了“汽车游乐城”,里面是一个立交桥,我问:“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桥?”,孩子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
韩永州说他见过拱形的桥;王景远说他见过木板桥、竹桥;孙涛说他见过吊着的桥;卢冠军说他爸爸去上海见过会活动的桥;尚小琳说她见过栈桥;迟艺璇说我们幼儿园还有浮桥……可见,孩子们对“桥”有了初步的感知经验,并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 我们认为桥是美与力的统一,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关于桥的资料、图片也比较丰富,于是,关于“桥”的主题就这样产生了。
二、总目标:
1、了解桥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我国桥的发展历史,初步了解桥的建构原理。
2、能积极地收集、积累资料,大胆进行桥的原理实验、创造性的进行桥的设计与建构。
3、感受桥的多样及桥的外观美,体验与同伴合作实验、创造的乐趣。
三、典型案例:
活动一:我的“积累本”
(一)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桥的名称、外形等粗浅的知识,学习建立积累本的方法。
2、幼儿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关于桥的资料,并能用汉字、符号、图画等方式进行表征、记录。
3、幼儿体验积累知识及与同伴分享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和父母一起收集关于桥的资料、制作积累本、装饰积累本
(三)活动过程:
1、实地参观,收集资料。
当确定主题后,我们便紧锣密鼓的开始了,先带幼儿参观了平度比较有特色的荷花桥、现河桥、公园里的拱形桥和吊桥,幼儿兴趣很高涨。他们用自己的语言交流着对桥的认识。在红旗路的现河桥和人民路的现河桥中间,孩子们兴奋的说:“老师,这座桥比那座桥长。”“老师,这座桥有两个桥洞。”“刚才看见的那座有三个桥洞,还有小桥洞。”……但是当我们让孩子回家收集关于桥的书籍、图片时,却没有一个孩子带来关于桥的书籍,这主题活动可怎么进行?收集资料失败了,却要求我们去开辟一条更适合主题发展的路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