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关于大班教案范文集锦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名称:哪些东西有生命(大班)
设计思路:
在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物体:猫、狗、马、兔、鸟等飞禽走兽;向日葵、花草、大树等交通工具;还有我们眼睛看不到的很多的微生物,比如细菌······那么,这些物品,哪些是有生命的?哪些是没有生命的?它们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些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物体?设计这次活动,是想让幼儿能正确地了解和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并做到爱惜生物,不做伤害小动物和植物的事情。
活动目标:
1、能区分生命物和非生命物,初步理解生命的概念。
2、在活动中,帮助幼儿学习观察、探索、实践、表达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和感受。
3、培养幼儿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常见的动植物、交通工具的卡片若干。
2、周围环境布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
3、幼儿从小到大各个阶段的照片。
4、录有“蝌蚪生长过程“的录像;”细菌繁殖生长“的录像。
5、师生一起播种种子,记录发芽及生长的情况。
活动过程:
活动一:我们长大了
1、幼儿观看自己和小伙伴从小到大的照片,说说有什么变化?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2、引导幼儿说出人的生长过程:婴儿——>幼儿——>学生——>成人——>老人。
3、启发幼儿讨论还有什么东西在生长?
活动二:动物、植物也在长。
1、观看蝌蚪生长过程的录像,了解其生长过程;卵——>蝌蚪——>长后腿——>长前腿——>尾巴缩短——>变成青蛙。
2、讨论:你知道还有什么动物也是这样由小到大地在生长?
3、观看种植的植物,说说它的变化:种子——>发芽——>长出叶子。
4、小结:动物和植物也和我们一样,它们也会由小变大,它们也是有生命的。
活动三:它们有生命吗?
1、出示交通工具及建筑物等卡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讨论:它们有生命吗?
小结: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虽然能动,但不能生长,它们是没有生命的。
2、观看有关细菌的录像,讨论:它们有生命吗?
小结:细菌也是有生命的,它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因为它很微小,所以简称微生物。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有生命的物体?
小结:我们要爱护生物,不做伤害小动物和植物的事情。
活动四:游戏《长长长》
教师说出一种动物或植物,幼儿就起立模仿动物动作或双手上举做生长的样子,边做边说:“长、长、长。”如果教师说出一种没有生命的物体或自然现象(如桌、云彩),幼儿就坐着不动,并说:“不长、不长、不长。”目的让幼儿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感受乐曲诙谐、欢快、跳跃的风格,了解其所表达的故事情节。
通过手部游戏、动作创编、故事情节累加,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和变化。
体验音乐带来的想象以及模仿大猫、一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香草咪咪》
活动过程:
1、创编故事,引起幼儿兴趣。
师:有一只大猫特别喜欢跳舞,就连走路的时候都会像跳舞那样一扭一扭的,这只大猫还很爱臭美,在星期天的早晨穿上漂亮的衣服、还化化妆出去散步。住在隔壁有一群调皮的小老鼠,就喜欢逗这只大猫玩游戏,大猫去散步,小老鼠也跟在后面学走路,可是小老鼠又怕被大猫发现,它们总是悄悄的。你们知道吗?它们在游戏时还有好听的音乐,我们来听一听。
欣赏音乐《香草咪咪》,感受音乐旋律的变化。
播放音乐,幼儿欣赏,感受音乐的变化。讨论音乐带来的感受。
师:刚才我们听的音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音量的大小,声音高的是大猫走。)带领幼儿欣赏乐曲A段。
师:声音高的来是猫出来散步了,这可是一只爱臭美的猫,它会做哪些动作呢?(幼儿尝试创编,对应的动作,并相互模仿、练习)刚才小朋友听到音乐的前面有一段没唱歌的地方,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动作呢?(大猫化妆的动作)
2、带领幼儿欣赏乐曲B段,创编猫去逗老鼠的动作。
师:这只大猫在散步的时候总觉得有老鼠跟着,这只大猫怎么去逗这些老鼠呢?(猫去给老鼠挠痒痒老鼠装死)师:创编结束动作。
听音乐完整游戏“香草咪咪”。
师:那我们一起来玩玩这个游戏吧!
Ы淌加大大猫动作的难度,让“小老鼠”们去尝试模仿游戏师:你们想的动作想的太好了,我还有更难的动作,你们敢不敢去做呢?看我这只大猫能不能抓住你。
1、教师加大动作的难度,让幼儿儿模仿游戏。
2、角色交换,请幼儿创编做大猫的动作,游戏一次。
3、邀请急性子的猫来表演游戏,幼儿模仿,教师小结、幼儿听音乐走出活动室。
反思:
《香草咪咪》是一首节奏明快的歌曲,教师夸张的动作形象表现出了一只爱臭美、爱跳舞的'猫。教师的引导过程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由熟悉音乐——创编单个动作——随音乐变化动作。在这节课中,教师将音乐生动化、游戏化,幼儿在自然地情境中发展了能力。费老师本着“尊重幼儿”的理念,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完全尊重幼儿的意愿,引导幼儿大胆地想象创造,运用不同的动作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活动中充满了教师智慧、灵活的应变能力。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大班的孩子经过几年的共同生活、学习,同伴之间产生了一定感情,但他们对朋友的理解还建立在一起玩耍的概念上,缺少些关爱的情感,故事中的友情和关爱能触动孩子的心灵,于是设计了以下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中大象和蝴蝶间的友情,愿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受并萌发朋友之间相互关爱的情感。
活动准备:
文字、故事图片、故事ppt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让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
1、出示文字"朋友"。谁认识这两个字?
2、你有朋友吗?拥有朋友的感觉怎么样?
3、今天我们来认识几位新朋友,出示ppt。过渡:大象和蝴蝶怎么会成为朋友呢?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二、欣赏故事:(理解故事,感受朋友间的互相帮助。)
1、分段欣赏故事
1)欣赏故事至:遇到蝴蝶求助大象会帮助它吗?怎么帮?
2)继续听故事至:大象一路走一路格格笑着。你觉得蝴蝶能帮大象什么忙吗?
3)接着看下去至:遇到万丈深渊的峭壁那里。这个时候大象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大象的叫声被蝴蝶听到了,可是蝴蝶怎么救大象呢?
3、想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一起去看看大图片!(幼儿分小组边看边轻轻讨论)
4、看懂了吗?你觉得他们是怎么想办法的?过渡: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听完故事就知道了。
5、你觉得艾玛和蝴蝶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小结:有朋友真好,真正的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依靠。
三、朋友的需要:(从故事中的友情联系到生活中朋友间的相处。)
1、生活中,你是怎么样对待你的朋友的呢?
2、我们熟悉的朋友遇到了一些事情,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怎么了?你会怎么做?(ppt)小结:生活中,多些朋友就有了……,让我们都来关爱自己的朋友。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的讲述。
2、学习词语: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3、懂得与同伴互相谦让。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每人一份讲述小图片。词卡“难解难分”“满头大汗”
活动过程:
一、猫叫声音导入,再PPT出示两只猫。
教师:小朋友们,听一听你们看谁来了?
今天呀,老师就给小朋友讲一个关于猫的故事。
二、播放PPT,引导幼儿逐幅观察图片,感知理解图片内容并讲述。
先出示两只猫图片,引导幼儿大胆猜测,想象。
教师:图上画的两只猫长什么样子?它们为什么高兴呢?
1、出示图一:教师:图上画的两只猫长什么样子?它们为什么高兴呢?
问:白猫和和花猫在草地上玩,看到什么了?它们心里想什么?
请个别幼儿讲一次。
2、出示图二:两只猫在干什么?白猫咬着什么?花猫咬着什么?老鼠干什么去了?
请个别幼儿讲一次。
3、出示图三:两只猫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打架?它们打得分也分不开,可用一个恰当的词“难解难分”来说。(出示词卡“难解难分”帮助幼儿理解)。鱼哪里去了?
4、出示图四:问:最后两只猫怎么样了?(出示词卡“满头大汗”帮助幼儿理解)。
教师小结:两只猫打得筋疲力尽,满头大汗,爬在地上,却惊奇的发现鱼不见了。
5、幼儿看小图片大声讲述。
6、教师完整讲述图片内容并结合图片取名。
三、小结活动情况,提升主题并进行行为教育。
教师:故事里两只猫为什么没有吃到鱼?它们怎么才能吃到鱼?
小结:对,两猫互相谦让,或两猫商量分着吃,就能吃到鱼。
讨论:平时我们做什么事情也应该不争抢、互相谦让呢?
播放PPT
小结:小朋友平时玩玩具、看图书等都应该友好相处、互相谦让。
四、延伸活动:引导幼儿续编图片的故事。
教师:回家后请小朋友也给爸爸妈妈讲讲这个故事,想想故事的结尾还可以怎么样?明天来可以告诉老师,看谁的故事更有趣。
活动反思:
这节课侧重语言讲述,也能丰富词汇,正适合大班幼儿年龄段。
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我以猫叫声音与图片导入,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根据PPT图片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想象,多数幼儿能大胆的讲述。有部分幼儿不想讲述与内向的性格有关系,以后可多加引导教育。提升主题的教育,我通过PPT出示了与幼儿生活相贴近的生活照片,孩子们兴致很高,再加教师恰当的引导使“教育幼儿懂得与同伴互相谦让,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的目标顺利完成。
语言领域的教学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节课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教师运用了恰当的语言,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的重要;观察每幅图,先幼儿讲再教师讲,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学中幼儿能积极举手发言,大胆讲述,并在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和表演下,理解了“难解难分”“满头大汗”的含义,达到了预定教学目标。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不同的感知途径来观察比较几种茶叶的异同。
2、学习简易的统计方法。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故事:《茶叶的聚会》。录音机
2、红茶、绿茶、花茶、乌龙茶(其他容易区分或常见的茶),茶壶茶杯数个,茶叶种类资料表示。
活动过程:
1、听一听,故事《茶叶的聚会》
2、讲一讲,茶叶的种类
茶叶有许多不同的种类,曾听说过哪些茶?有什么不同?
3、看一看,了解茶叶的不同
(1)不同的茶叶分别装于小碗中,展示给幼儿看,请幼儿观察它们之间的异同。将参考实际陈列出来,鼓励幼儿找找看,它们各是书中的哪一种茶?名字是什么?还有哪些有趣的发现?
(2)请幼儿交流观察、查阅、讨论的结果。将幼儿说的话,按茶叶种类列成一张资料表,并将茶叶分别装入风口内,一一固于表上,以利幼儿继续观察、研究。
4、泡一泡,区分茶叶泡出来后的不同特征
小组活动,幼儿从各个封口袋中,各拿出一些茶叶来泡茶,分别用不同的茶壶同时泡,以利幼儿比较其中的不同。种类较多的话,分几次进行,一次只比较2~3种。请幼儿观察,茶水的颜色有什么不同?闻起来有什么不同?喝起来有什么不同?
5、画一画,巩固幼儿的认识。
将幼儿比较得结果,继续写在同一张表上。
6、说一说,拓展幼儿的经验。
请幼儿投票选出最喜欢喝的茶,将结果记在统计表上,看看哪一种茶最受欢迎。
活动反思:
从目标、内容来看,内容围绕着目标而展开,运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孩子很感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幼儿在活动中学习到了有益的经验,了解了茶的不同种类,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同时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体会到了品茶泡茶的乐趣。在让幼儿认识各种茶叶时,时间应多一点,把实物与幻灯片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样孩子会更直观印象也会更深刻。
大班教案 篇6
教材简介: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围绕省十一五课题《回归幼儿世界地方文化主题游戏的研究》我们大班开展了《放飞希望、快乐成长——风筝节》的主题活动。
目标预设:
1、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知道风筝是中国人发明的。
2、运用涂、画、染等装饰的方法设计自己独特的风筝。
3、感受我国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让幼儿运用多种方法设计风筝。
设计理念:
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季节,孩子们喜欢用放风筝的方式来感受和体验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五彩风筝》这节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风筝的起源以及风筝的独特美,激发幼儿大胆想象、敢于表征的欲望。
教学准备:
1、风筝的课件,音乐。
2、各种风筝展览。
3、风筝的轮廓画与儿人数相等。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风筝的谜语:常常一根线,挂在天空中。不怕风来吹,只怕雨来淋。(风筝)
二、欣赏各种各样的风筝图片,了解风筝的起源1、欣赏风筝展师:每当春天来临的时候,我们喜欢到大自然里放风筝。你们有放过风筝吗?老师也带来了一些风筝,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教师提问:小朋友欣赏到了哪些风筝?
让幼儿回答后教师小结:蝴蝶风筝,鱼形风筝、蜈蚣风筝等,其实风筝的种类很多。
2让幼儿了解风筝的起源。
(1)教师出示“龙”形风筝的幻灯片。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风筝?(龙形风筝)龙代表什么?(代表中国)教师:没错,“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风筝就诞生在我们中国,是我们的祖先发明创造的。
(2)故事《风筝的起源》
教师讲故事《风筝的起源》后,提问:是谁在很久很久前发明了风筝?
教师小结:风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墨子的人发明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艺术。
3、幼儿欣赏特殊风筝图片。
(夜光风筝)教师:这只风筝很特别,上面有什么?(一亮一亮的小灯)这叫夜光风筝。它适合在白天放还是晚上放?(晚上)为什么?、(最大的风筝)教师:这只风筝长不长?这是世界上最长的风筝,有3500米长,这样的风筝一个人能放起来吗?(不能)怎么办?(需要很多人帮忙、合作、团结)那我们平时做事情想把事情做得更好也要这么样?
(最小的风筝)教师:看见风筝在哪了吗?这是世界上最小的风筝,只有零点几厘米长,比我们平时用的硬币还要小。
教师:你们知道吗,世界上最长的风筝和最小的风筝是谁做出来的?都是咱中国人制造的,你觉得中国人怎么样?(聪明、能干……)作为一名中国人你有何感想?(骄傲、自豪……)是的,我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通过观看课件欣赏不同风筝图案,激发幼儿装饰风筝的欲望。
1、教师介绍不同风筝的图案和颜色。
2、幼儿动手操作装饰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多种材料装饰出漂亮的风筝来。
3、作品展示师幼共同欣赏装饰好的风筝。
大班教案 篇7
班级:大班
科目:健康、语言、社会、科学
一、活动名称:《玩易拉罐》
二、活动目标:
引发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开展体育活动的情趣,引导幼儿共同制定规则并认真遵守。
启发幼儿大胆运用易拉罐练习跑、跳、平衡等基本动作,让幼儿探索易拉罐的多种玩法。
三、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易拉罐,1根小棍。
先学会易拉罐操。
四、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教师先带幼儿做易拉罐操进行体育活动的准备,并激发幼儿探索易拉罐玩法的兴趣。
基本部分:
让幼儿想象易拉罐还用来干什么?
启发幼儿小组合作探索易拉罐的玩法,教师进行观察与鼓励。
请玩的好的小组幼儿做示范,其他组的幼儿一起练习,鼓励幼儿的合作。
教师应注意引导幼儿利用易拉罐发展走跑跳投掷等,通过探索易拉罐的多种玩法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教师提醒幼儿注意活动中的安全。
结束部分:对本节课进行评价。
活动延伸:在教师的帮助下,将易拉罐栓上绳子做成“高跷”,在户外活动中玩,注意安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