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有关大班教案模板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名称:
音乐活动——爬大山(大班)设计思路:幼儿园在组织幼儿到八大处公园进行爬山比赛时,幼儿对越往上爬讲话时传出的声音越大这一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我设计了此次音乐活动。因为音乐活动就好象是催化剂,它能把幼儿丰富的感受、体验引发出来,也能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兴趣,将音乐的神奇传递给孩子,并且同感、接纳幼儿的感受、心情,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活动中的表现愿望得以充分的满足和提升。同时在《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教育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和经验,要与幼儿的兴趣相适应,并在活动中打破“教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中山的连绵起伏。
2、鼓励幼儿大胆使用乐器演奏表现音乐中山的连绵起伏。活动准备:库企企音乐CD一张、音条乐器20块、音筒32根、黑板一块、白纸6张、水彩笔6支、画好的大山图一张
活动进行:
1、活动导入:教师与幼儿一起玩“乘电梯”的游戏,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的不同动作表现楼层的高低。(鼓励幼儿做与同伴不同的动作)。{大家先每人做一个蹲着的动作,表现电梯在一楼时的状态,然后当教师说电梯“上行或下行,到几层时”,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即兴用一个高一些或低一些的身体动作表现当时的楼层,同时引导幼儿欣赏其他同伴做出不同的动作,并进行模仿。在此过程中,主要引导幼儿感受身体在高、中、低不同的空间中所做出的不同动作
2、在“库企企”的音乐中,教师与幼儿一起欣赏画好的“大山图”,同时引导幼儿回忆爬山时的情景,鼓励幼儿大胆尝试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肢体语言、乐器演奏)来表现山的连绵起伏。{教师出示画好的“大山图”在“库企企”的音乐声中,引导幼儿回忆爬山时的情景,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形式表现爬山的音乐:如用身体动作的高低起伏变化、乐器演奏音高的变化;用身体动作(捻指、拍手、腿、跺脚、嗓音等)发出声音的强弱变化、乐器演奏(打击乐器、有音高乐器等)发出的声音强弱变化来表现音乐中山的连绵起伏。
3、小组活动,各组设计一座“大山图”,并尝试根据自己组的想法表现本组的“大山图”(教师在此时给予幼儿适当适度的指导,鼓励各组尝试用与其他组不同的表现形式)。{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组的想法,在白纸上设计一座大山图,并鼓励幼儿用2中的方法,尝试在音条乐器、音筒、打击乐器、歌曲、节奏儿歌等多种表现形式共同合作表现山的连绵起伏。
4、引导幼儿相互欣赏作品,并说一说各组设计好的地方和建议。
5、引导幼儿使用刚才自己组想出的表现方法,在“库企企”的音乐中来共同表现“大山图”。{在库企企的音乐伴奏下,教师做指挥,引导各组幼儿进行多声部的合奏。如:教师用手势动作来指挥每组幼儿的表现与停止}活动反思:在音乐教学模式的探究中,我结合大班幼儿表现欲望、创编能力较强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注重为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能“以情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幼儿,实现了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
在本次活动中,活动内容的选择非常贴近幼儿的生活,而且在爬山的过程中,幼儿积累了大量的已有经验,因此幼儿对活动内容非常感兴趣,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同时在与同伴的相互商讨与尝试的过程中,寻找与其他组不同的音乐表现方式,并在相互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探索剥石榴的方法,感知石榴的特征。
2、通过观察、统计的方式认识石榴树和石榴花。
3、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喜欢种植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石榴若干盘、统计表若干张。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师:瞧!这位是秋姑娘。我们一起来跟秋姑娘打声招呼吧!
今天秋姑娘开PARTY,她会送给每位小朋友一个秋天的水果。我们通过一个谜语来猜一猜是什么?(黄瓷瓶,口儿小, 打破瓷瓶口, 挖出红珠宝。)
(幼儿在谜语猜想中,感受石榴的.样子,说说、猜猜、看看过程中掌握石榴的特征。)
(2)师:你们拿到的礼物是什么呀?(石榴)那我们一起来尝尝吧!
二、认识石榴,探索剥开石榴的方法。
(1)师:我们怎么打开这个石榴呢?(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探索的兴趣。)(幼儿讨论)(幼儿通过讨论后,进行了两次打开石榴的探索,先从旁边打开,发现很困难。有孩子就想到谜语出现的“打破瓷瓶口, 挖出红珠宝。”根据这一线索,孩子们进行了第二次探索,从小口处,使劲用大拇指掰,发现也是很难打开。这时候,有小朋友提议用刀子切开,一提出,小朋友都纷纷表示同意。)
(2)师:小朋友说用刀子打开这个方法也不错!那我们先打开哪里呢?(幼儿再一次进行探索讨论。
师:轻轻地打开石榴,里面住着石榴宝宝它长的什么样子呀,数一数里面住着几个石榴宝宝?
(3)尝一尝是什么味道的呢?剩下的籽是什么样子?它有什么作用呢?
总结:一颗石榴外面有软软的的石榴衣服,里面有好多石榴米,红红的石榴是甜甜的,穿着一件红衣服,里面还有一粒籽,可以用来作种子。
(幼儿通过探索把石榴打开时候,看到了自然形成的花形非常兴奋,也提要到了探索后的成果。)
三、认识石榴树和石榴花。
(1)师:石榴我们都品尝过了,那么好吃的石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幼儿园里面有一棵石榴树上面还开着石榴花,花是橘红色的。
(2)师:这里有一张表,小朋友。小朋友象个科学家那样去找一找、看一看,把自己观察到的记录下来,等会上来讲一讲,开始行动吧!
(当带领幼儿看到石榴花的时候,感到非常高兴,孩子们从叶子部分开始观察仔细,到石榴花的样子等,又进行一次“小科学家”一样的探索。)
(3)探索记录
四、用语言表述自己看到的石榴花和石榴树。
五、延伸:
石榴的作用石榴的作用
1、防治口臭
2、止泻杀菌
3、生津止渴
4、美化肌肤
吃石榴有这么多的好处,明年我们也来种一种!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学会歌表演的基础上,学玩控制性游戏,当熊出现时,能保持原有姿势不动。
2、能根据即兴乐曲的特点,较合拍地自由舞蹈。
3、能大胆表现歌曲的内容、情感。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1、树林背景图、小鸟、小兔、小孩、熊图片。
2、熊的头饰。
3、录音机、磁带。
活动过程:
一、 复习歌曲,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1、教师出示熊的头饰:小朋友们,它是谁?熊是个很厉害的动物,它会伤害小孩,当小孩遇到熊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2、对了,只要小孩一动不动地装木头人,熊就不会伤害我们了。
3、让我们一起来唱唱《熊和小孩》的歌吧。
二、学习歌表演并创造最后不动的造型。
1、熊没有来的时候,小动物和小孩在干什么?
(1)幼儿即兴表演小动物和小孩。
(2)相互学习和模仿伙伴的动作。
2、熊来了,小动物和小孩怎么办呢?
(1)幼儿自编不动的造型。
(2)相互模仿和学习。
3、熊来了,看到都是石头人,它会怎样呢?
(1)学熊走路。
(2)学熊寻找食物的样子。
三、感受和欣赏完整的音乐,体会ABA的音乐结构。
1、欣赏第一遍音乐:
(1)音乐有几段?
(2)它们有什么不同?
2、欣赏第二遍音乐:
(1)什么地方是小孩和小动物在一起玩的音乐?
(2)什么地方是熊来了的音乐?
四、幼儿合作玩《熊和小孩》的游戏。
1、教师介绍游戏玩法。
2、教师扮熊玩游戏。
3、幼儿扮熊玩游戏。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准备
皮筋、小椅子若干在场地周围自设成渔网。音乐磁带
活动场地一
活动目标
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游戏。
练习跳、跨、钻、爬、滚、的基本动作。
增进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进四肢肌肉的力量。
重难点
快速钻爬地协调性
活动过程
1、热身运动。
伴随着音乐《三条小鱼》和《螃蟹歌》,幼儿复习"游"的动作,并和教师一起学习"爬行"动作入场。
2、基本动作。
(1)基本动作练习。
师:我们小螃蟹们长得多结实呀!呀!河面上来了一艘小船还设下了一个个陷阱(手指场地中的椅子、皮筋)!这可是要抓住我们的地笼啊!小螃蟹们,你们试着去挑战这些地笼吧!
幼儿尝试钻、爬或跨、跳等不同的玩法,自由玩。
师:我们刚才尝试了不同的玩法,现在请小螃蟹们告诉我,你是怎样过地笼的?请个别幼儿展示自己的玩法,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尝试各种玩法。提醒规则:不可以碰到皮筋变成的地笼,否则就会被地笼缠住脚,渔民们会抓住你的。
①跨地笼。
将皮固定在小椅子靠背中部,请幼儿跨过去。
师:我们小螃蟹们打开你们的长腿,勇敢地从地笼上跨过去。
②跳地笼
哎呀,我刚才发现有的小螃蟹是用两只脚并拢着,一起跳过去的。(请个别幼儿演示)你们敢这样过去吗?(皮筋可以相应变矮)
幼儿练习跳的动作。
③钻地笼
师:勇敢的小螃蟹们累了,我们得让我们的长脚休息一下了(原地坐下,揉揉腿。同时,请配班老师将皮筋改至椅子顶部靠背)。哎呀!不好!渔民们来了!他们已经从水面上来了,为了不让他们发现我们,我们得赶紧从地笼下钻过去。注意:不能碰到皮筋,否则就会被渔民发现。
幼儿从皮筋下练习钻的动作。教师在一旁指导,会钻的幼儿可加深难度--速度(以游戏口吻提醒:"快!渔民来了,马上要发现你了!")
(3)师幼一起探索地笼的其他玩法。
师:刚才地笼是横着放的,现在,渔民们发现捉不到螃蟹,他们布下了天罗地网,那我们该怎样过地笼呢?
①游戏:小螃蟹过地笼。
将皮筋纵横交错、高矮不等(最高高度高到孩子的平均身高,最低低到孩子钻爬时小屁股的高度)地摆放在场地中,供幼儿用不同的方法过地笼。
②游戏:小螃蟹比赛过地笼。
在场地一中练习。即:两队人数相等的幼儿,必须先钻过三组椅背中部搭的地笼,然后在跨或跳过两组椅背高处搭的地笼,再由场地外绕回来回到队伍最前列,与等待的幼儿接掌后再返回队伍最后。而在队前等待的幼儿,必须等过完地笼的幼儿和自己拍过手后,才可出发。
3、放松活动。
小螃蟹们顺利地过了地笼。瞧,河面上的渔民们划着渔船回家了。我们小螃蟹们也累了,也该回家了。来!我们学着渔民们划船回家吧。(播放《划船歌》音乐)在音乐声中,幼儿做伸伸手、弯弯腰、甩甩腿的放松动作。
师:其实,过地笼还有好多方法,比如,女孩爱玩的那种跳皮筋法、男孩爱玩的翻筋斗法等等,只要我们动动脑筋就会有许多好玩的办法。我们下次再来玩一玩。儿童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从生活中体会。
2、让孩子们从学习中理解。
3、让孩子们在动手中成长。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5、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
必须要让孩子们从动手画小青蛙的家开始明确今天要做什么,这是重点
活动准备
1、诱导
2、跟进
3、老师先画讲
4、学生跟进握笔开始
5、比赛
6、画的画都有优点
活动过程
今天的美术是装饰画《小青蛙的家》,主要是让孩子们用分割法给青蛙进行装饰画。在画之前,我提出要求:“先将青蛙用短线分割好,再在分割好的方块里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或者点、线等来进行装饰。”到了讲评活动时,我发现,孩子们装饰的青蛙都各具特色,有的小朋友组合出来的花纹还挺好看的,只有新生顾祺小朋友一个人是用涂色的方式来装饰青蛙的。
理所当然,我表扬了会用点、线与各种图形来进行装饰青蛙的小朋友。当我问大家:“顾祺小朋友的方法好吗?”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好。”我本想也说不好的,因为这次美术活动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学会用分割法和各种图形来装饰画,而不是和平时一样是涂色。可是,当我的目光接触到他那张委屈的脸时,我沉默了。
我是否该听听他的想法呢?这个念头在我心中一闪而过。于是,我请顾祺小朋友讲讲他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时,她说:“我觉得这样的青蛙比用点、线、图形来装饰的蜗牛更漂亮。”这样的的回答让我有点吃惊。
是的,孩子内心有着众多的想法,他们不与成人相一致,当他们想表达心中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多鼓励他们,多给予孩子们以表达和想像的空间,多鼓励他们抒发内心的想法。因此,我肯定了顾祺的想法。同时,在区域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作画材料,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教学反思
是的,孩子内心有着众多的想法,他们不与成人相一致,当他们想表达心中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应该多鼓励他们,多给予孩子们以表达和想像的空间,多鼓励他们抒发内心的想法。因此,我肯定了顾祺的想法。同时,在区域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作画材料,让他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大班教案 篇6
游戏目标:
1、积极参与表演,尝试与同伴构思想象新情节的表演,掌握各角色的对话及动作,合理运用道具进行表演。
2、能发现表演中出现的问题并能协商解决。并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听取别人对表演有帮助的建议,不断提高表演水平。
3、在表演过程中,分工合作,完成角色任务,为观众提供周到的服务和细心的帮助。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游戏准备:
自制草房、木房、砖房,鼓、自制头饰、衣服若干件。
游戏过程
1、分配角色、提出游戏要求
师:今天小朋友插牌都选了什么角色?请你们先向大家介绍一下。
提出问题,鼓励幼儿尝试解决。
师:在上一次游戏中,有一个观众看了我们的表演给我们提了一个建议,说我们4只大灰狼在吹那个风的时候风很小,不太像很大很大的风。那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像更大的风来了呢?需要什么道具?风可以做哪些动作?做风的小朋友什么时候上场什么时候下场?那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我们收集了一些东西等会试试能不能用得着。
师:那等会团长在给大家开会的时候就可以商量一下这个风的问题,再给YY演出团的团员们提出一些要求。
2、幼儿自由开会提出今天游戏规则和要求,并准备好道具、头饰。
3、童话剧表演开始:
1)团长宣布演出开始。
2)表演。
3)工作人员中场服务。
4)结束表演,谢幕。
4、师生共同点评今天游戏情况。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图片所表达的内容,并学会看图做动作。
2、初步学习集体舞,能跟随音乐较合拍做动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跳舞能力。
3、在跳集体舞中感受音乐,舞蹈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录音机2、磁带3、黑板4、四张不同花儿的图片5、手腕花人手一朵(红、黄、蓝、灰四种,同数量)6、地上贴小圆点(每人一个)活动过程:
一、提问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出示图1--"花苞"图师:图上有什么?
师:花开了没有?
师:花苞有什么颜色?(红、黄、蓝、灰四种)师:你们手上戴着什么?什么颜色?它们有什么是一样的?
二、幼儿欣赏音乐,感受音乐节奏,熟悉音乐。
老师放音乐。
师:请小朋友把手拿出来,跟着音乐拍手。
三、比较图的不同,看图做动作。
老师出示图2--"花朵"图师:这幅图与前一幅有什么不同?
师:花苞怎么做?
师:一个人是这样做,那两个人怎么做?四个人呢?
听音乐,小朋友做动作(四个小朋友一组)师:地上有小圆点,现在怎么变小花苞?
请四位小朋友示范,其他小朋友跟学。
老师出示图3--有上下箭头师:这幅图与第二幅是一样的吗?哪个地方不一样?
师:请小朋友看看你是哪种花?想想你是开在上面还是下面/小朋友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老师出示第四幅图--旋转的箭头。
师:最后一幅图与第三幅图是一样的吗?
请小朋友上来试试做动作。
四、幼儿再次看图欣赏音乐,完整的跳集体舞。
小朋友边听音乐边看图做动作。
师:前奏听好,并看老师在什么图上指了两次。
师:小朋友要把这两个动作做两遍。
幼儿跟音乐连贯地做一遍动作,老师不示范。
师:请小朋友自己找圆圈站好,现在我们听得音乐比较快,小朋友不记得动作就看图。
五、老师总结师:今天谁帮了大忙?
师:图片。
评析:
幼儿是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大班集体舞活动--花儿朵朵能很容易的调动他们兴趣,花儿朵朵的音乐很欢快,舞蹈动作也符合大班的要求,选择这个集体舞对他们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在教学中老师采取了看图片做动作的方法,这样幼儿能较容易地做动作。这个活动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的。
大班教案 篇8
设计意图:打击乐演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打击乐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训练节奏感,而且能发展幼儿对音色、曲式结构、肢体表现力的敏感性,培养幼儿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这首歌是一首江苏民歌,全曲欢快活泼,表现了愉快的劳动场面,我们把劳动场面作为节奏符融入到图谱中,能引起幼儿打击乐器的兴趣,起到了提示的作用,让幼儿更好的演奏乐曲。
活动名称:
节奏乐《拔根芦柴花》
活动目标:
1、通过反复听音乐、看图片、看表演、玩游戏、了解音乐的性质(活泼欢快),知道名称,对节奏乐有一个完整、良好的印象,引起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节拍、节奏型。
2、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并掌握探索的方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灵敏的反应能力及节奏感。
活动准备:
图片、铃鼓
活动过程:
一、感受音乐的性质,掌握节拍。
1、听音乐一遍:“听听音乐,心理觉得怎么样?”(很好听、很高兴)
2、听音乐按节拍拍手。
3、听音乐幼儿按节拍随意做动作。
“听听这首活泼欢快的音乐,你们想想可以做什么动作?”幼儿说出,老师哼唱乐句,引导幼儿按节拍做出动作并出示相应的图片,如跳舞动作、生活动作(刷牙、洗脸、梳头……)、劳动动作(擦桌、洗手帕……)。在音乐伴奏下幼儿按节拍随意做出不同的动作。
4、听音乐幼儿看图片,按节拍做出符合图片内容的不同动作。
二、在玩游戏《看动作拍节奏》的过程中掌握节奏型。
1、老师按节奏乐的节奏型做(擦玻璃)动作,引导幼儿拍出动作的节奏。
1老师做擦玻璃动作:问:“老师在干什么?”(擦玻璃)
2老师按X X X 的节奏擦玻璃,问幼儿:“老师是怎样擦玻璃的?先擦几下?后擦几下?”(先擦一下后擦两下)“老师擦玻璃一样快吗?几下快?几下慢?(一下慢,两下快)老师哼唱(1)—(10)小节音乐,引导幼儿边看老师擦玻璃的动作,边拍出擦玻璃的动作节奏X X X 。
3老师按X X X X 的节奏快擦玻璃:“老师现在擦玻璃和刚才擦玻璃有什么不一样?”(都是快擦)老师边哼唱(11)—(16)小节的音乐,边按X X X X 的节奏擦玻璃,引导幼儿拍出八分音符的节奏X X X X 。
4老师按X X X X 的节奏型做哈气擦玻璃的动作:引导幼儿分析出哈一次气,擦两次玻璃(X X X X )。老师哼唱(17)—(18)小节的音乐,幼儿一边观察老师的动作,一边拍出X X X X的节奏型。
5老师按X X X - 的节奏型做拍手、擦汗的动作:“老师又做了什么动作?”(老师累了,拍两下手后擦擦汗)老师哼唱(19—(22)小节的音乐,幼儿边观察老师的动作,边拍出X X X – 的节奏型。
6老师边按节拍拍手,边做欣赏玻璃的动作与表情:“老师擦完玻璃怎么样?”(高兴地拍手)“拍几次手?”(四次)老师哼唱(23)—(24)小节的音乐,边带幼儿按节拍高兴地拍四下手X X X X。
7放慢速度在音乐的伴奏下,边观察老师“擦玻璃”的完整动作,边拍出动作的节奏。
2、老师按节奏乐的节奏型做“包饺子”的动作组合,引导幼儿观察分析出“切菜”的情节和节奏型,并拍出动作的节奏。
(1)-(10)小节:按X X X 的节奏型切菜。
(11)-(16)小节:按X X X X 的节奏型剁馅。
(17)-(18)小节:按X X X 的节奏型放馅(把馅放在盒里)。
(19)-(22)小节:按X X X – 的节奏型擦汗。
(23)-(24z)小节:按X X X X节奏高兴的拍手。
在音乐伴奏下,边观察老师的切菜动作,边拍出节奏型。
3、老师按节奏型跳舞,启发幼儿用铃鼓拍出动作的节奏。一遍后,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拍一下手转圈跳舞的动作,引导幼儿用铃鼓敲出“拍摇 摇 – 的节奏型。
4、老师再次按节奏型跳舞,启发幼儿用铃鼓拍出动作的节奏。
三、在《拔根芦柴花》的音乐伴奏下,边走边敲铃鼓出活动室。
活动反思:
《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民歌,表现了欢快愉悦的情绪。全曲以民间乐器二胡为主奏乐器,再配以其他的乐器伴奏,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音乐风。让孩子从小就接触、喜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民间音乐是我们进行音乐教育重要的内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创编节奏图谱、设计配器方案的基础上,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演奏乐曲。难点是设计配器方案。
为了更好地突破重点、难点,我采取了两个三部曲:一是欣赏三部曲,从整体欣赏到分段欣赏,再到分节欣赏。整体欣赏是帮助幼儿建立对全曲整体情绪的印象,激发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喜爱;分段欣赏是引导幼儿对音乐结构进行进一步的了解;分节欣赏是帮助幼儿从音乐的结构上把握结构中音乐要素的特点,如节奏、旋律等。这三步欣赏的步骤是层层递进,相互关联的。从情绪体验到音乐要素的把握,只有充分欣赏才能使孩子既喜爱音乐作品,又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较准确的艺术表现。二是演奏三部曲,演奏要有节奏图谱和配器方案,也就是说演奏时心中要有节奏与乐器的配合。从创编节奏图谱到创编身体动作图谱再到设计配器方案,可使幼儿一步步地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把握节奏;从用身体动作演奏到用乐器演奏可使幼儿由浅到深地进行音乐表现活动。
本活动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当幼儿在配器、创编节奏图谱时,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这时我引导幼儿用听一听、试一试的办法去寻求最匹配的方案,很快,孩子们用这种办法为后面的学习找到了途径。
不过在活动中幼儿较难掌握的中间两段的节奏型,后来我反思我可以用一个大鼓,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边敲鼓一边指挥幼儿,带领幼儿练习让幼儿将节奏掌握的更精准。
大班教案 篇9
一、活动背景:幼儿最喜欢听讲,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大班幼儿积极思考、乐于表现的强烈愿望。《小猴的出租车》讲述了小猴开着一辆普通的出租车,乐于帮助有困难的同伴,这对于现在以自我为中心、遇到困难易退缩的独生子女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而教案过程中注重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激发幼儿积极思维、大胆求异、自主表达、勇于续编。
二、教案目标:
1、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大胆想象,积极编讲。
2、大胆地参与讨论,乐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3、体验帮助别人和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三、教案准备:森林的背景图一张,蛋宝宝、大白鹅、出租车的贴绒教具。
四、教案过程:
1、出示出租车贴绒教具,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这是一辆什么样的车?它是谁的?
师:原来这是一辆小猴的出租车。想一想小猴的出租车可以干什么用呢?
教师小结:原来小猴的出租车可以给大家带来许多方便。于是小猴开着新买的出租车出门了。
2、教师边演示贴绒教具边讲述:“嘀嘀嘀……”开着开着,小猴看见大白鹅在马路边一瘸一拐地走着,小猴便停下车问:“大白鹅,怎么啦?”大白鹅愁眉苦脸地说:“哎!别提了,刚才我在散步时,一不小心把脚扭了一下。哎哟!好疼呀!”小猴马上拍拍胸脯说:“不要紧!上我的车吧!我送你去医院!”大白鹅边说谢谢边上了小猴的车,就这样小猴把大白鹅送到了医院。小猴帮助了大白鹅心里非常高兴,大白鹅受到了小猴的帮助心里也甜滋滋的,他们说了声“再见”小猴就开着出租车走了。
小猴又开着出租车在森林里跑着,忽然听见一阵哭声,小猴连忙下车,寻声望去是蛋宝宝在草丛中哭。小猴关心地问:“蛋宝宝,你为什么哭呀?”蛋宝宝边哭边说:“我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小猴说:“别急,我送你回家。”蛋宝宝高兴地答应了,可是当蛋宝宝跟着小猴来到出租车旁,打开车门一看,却摇摇头不高兴了。
师:咦,蛋宝宝为什么摇摇头不高兴了啊?
幼:车子在开时摇摇晃晃,蛋宝宝会从座位上滚下来摔破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