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
【精选】幼儿园教案模板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幼儿了解猜谜的方法,学着分析、概括谜面内容,猜出谜语。
2、对谜语有兴趣,能积极参加编谜、猜谜活动。
3、对秋天有更多的认识,更加喜爱秋天。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父母准备有关秋天的谜语1--2个。教师准备相应的图片。
2、背景图2张,可组合成一幅完整的大图。
3、彩笔、不干胶的红花标记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会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猜谜语真有趣。会猜会讲真聪明。前几天,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了很多关于秋天的谜语,今天我们举行的猜谜会上,比一比谁的谜语学得多,谁猜得准!
二、介绍猜谜会的比赛规则。
幼儿自由分成两组。以两组竞赛的形式进行。一组说谜面,一组猜谜语。两组各一张背景图记录比赛成绩:说出一个谜面,在背景图上贴一朵红花;猜出一个谜底,在背景图上贴一张谜底图片。
三、组织猜谜比赛。
1、两组轮流出谜面,猜谜语,教师主持人的身份,让幼儿说说为什么是这个谜底,怎么猜出来的。
2、没有准备到的谜底图片可由老师或小朋友现场在背景图上画出来。
3、准备了相同谜面的小朋友可以同时上来说。
四、欣赏图片,感受猜谜活动的乐趣。
1、将两张背景图组合成一张大图,欣赏并统计谜语的总数,体验猜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鼓励幼儿继续猜谜语,并尝试自己编谜语。
幼儿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新学期开始了,小班幼儿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后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孩子们在家大多数是饭来张口,家长包办代替得多。进入幼儿园以后,集体的生活场所需要他们增强一些生活的自理能力,逐步学会自己的事自己做。教师在帮助幼儿减轻并尽快度过分离焦虑期的同时,还要让幼儿尽快熟悉和喜欢幼儿园的环境和同伴,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做好对孩子们生活习惯及常规的培养。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系列活动。
活动一:我的名字
活动目标
1.知道并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增强自我认知的能力。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小鸭手偶、软垫。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鸭手偶与小朋友们打招呼:大家好,我叫小鸭。挥挥你们的小手,和我打个招呼吧!真棒!
2.老师:小鸭很想和小朋友做好朋友,它想认识你们。我们来听听它的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小鸭。"教师戴着小鸭手偶扮演小鸭,逐一来到小朋友面前,提问:(1)我很想和你做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小鸭"和能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抱一抱,以此来鼓励幼儿大胆回答。)(2)这位小朋友叫什么名字?引导幼儿集体回答。活动依次进行。
3.我和你做朋友。教师扮演小鸭报孩子的名字,请被点到名的孩子站起来,并大声说:"大家好,我叫×××。教师拥抱幼儿,并回应"我要和你做朋友"。
4.游戏:他在哪里,小手指一指。教师扮演小鸭报孩子的名字,请被点名的孩子不要吱声,让其他的小朋友猜一猜,谁是"×××"。
5.师生一起唱《我上幼儿园》,活动结束。
活动二:我是男孩。我是女孩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性别,进一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意识。
2.能从外表辨别男孩和女孩的不同点。
3.掌握男孩与女孩正确的如厕方法。
活动准备
1.男孩子、女孩子卡片各一张,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图片,男孩、女孩厕所的图片。
2.裙子、短裤若干(与班上的男、女幼儿人数相等)。
活动过程
一、出示男、女孩子卡片,让幼儿观察这些图片,说说不一样的地方
二、教师帮助幼儿总结男孩与女孩的明显特点
三、让幼儿知道自己的性别
1.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客人,他们是谁?教师引导幼儿辨认:一个男孩子,一个女孩子。
2.提问:你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呢?引导幼儿准确说出"我是男孩"或"我是女孩"。
3.出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图片请幼儿再次辨认。
四、操作活动
1.师:这儿有许多漂亮的衣服,我们来看看哪些是女孩子穿的,哪些是男孩子穿的。(引导幼儿给衣服分类)
2.师:请小朋友选出自己能穿的衣服(进一步帮助幼儿区分性别)
五、说说男孩子和女孩子除了外表上不一样,还有哪里不一样
六、引导幼儿结合性别,学会自己上厕所
1.师:小朋友都知道自己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了,那谁知道,男孩子、女孩子是怎样上厕所的呢?
2.教师出示男孩与女孩不同的厕所图片,讲解男孩与女孩上厕所的正确方法。
3.组织幼儿上厕所,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
活动三:我给宝宝来喂饭
活动目标
1.掌握正确的使用小勺吃饭的方法。
2.能够跟随教师一起尝试给宝宝喂饭。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用纸巾盒制作的娃娃,小碗、小勺人手一份,皱纹纸搓的小纸团若干。
幼儿园教案 篇3
春天到了,幼儿园也开学了,小朋友们都唱着春天的歌曲来到幼儿园,歌声在幼儿园回荡,温暖的声音就那样深入人心,原来小朋友们在学习“嘀哩哩”儿歌。在这里我们主要说明一下,注意孩子唱歌的声音,通过本次幼儿园教案让孩子感受春天的意义与气息,了解春天是一年的开始。
教案名称:我们在春天里唱歌(幼儿园春天教案)
教案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与教师同伴合唱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3、引导幼儿用自然、美好的声音唱歌,并用不同的'合唱方式的表现歌曲的欢快、活泼的情趣。
教案重点:鼓励幼儿大胆的创编动作,表现歌曲内容。
教案难点:引导幼儿理解歌词,演唱时注意“嘀哩哩”一段吐字要清除、节奏要准确。
教案准备:
1、引导幼儿通过不同的方式充分感受到春天的变化。
2、与歌曲内容相应的“春天景象”的图片。
教案过程:
(一)开始部分:教师放音乐《嘀哩哩》,引导幼儿边座优美的动
作编进活动室。
教师:“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那你们是怎样知道春天来了阿?”“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音乐,请小朋友们一边做出优美的动作,一边进活动室里寻找春天的足迹,好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引导幼儿寻找春天的足迹
2、教师利用图片享有二展示有花、有绿草、小鸟的春景图。
3、在感受春天的基础上组织幼儿有节奏的朗诵诗歌《嘀哩嘀哩》,引导幼儿理解歌词的内容。
4、组织幼儿学唱歌曲,引导幼儿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表现春天的美好,演唱时注意“嘀哩哩”一段吐字要清楚,节奏要准确。
5、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演唱,并创编动作表演歌曲,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教师组织幼儿伴随着《嘀哩嘀里》的歌曲,边唱边扮演小蝴蝶或小蜜蜂走出教室。
幼儿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礼貌行为。
2、懂得生活中的正确文明行为。
3、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能安静地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思考,体验文学活动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礼貌行为
难点:懂得生活中的正确文明行为。
活动准备
小兔头饰,正确的礼貌行为图片,礼貌歌,关于有礼貌的
动画故事。画好的娃娃图片,油画棒,棒棒胶,线。动物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1、手指游戏。
问:游戏里的小兔有没有礼貌?
2、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客人,小朋友想看吗?
1)出示小兔:“小朋友,你们好!”
教师引导说:“小兔在问你们好,你们应该说什么啊?”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和大家一起说礼貌用语
(2)小木偶要走了:“小朋友,再见” 。小朋友们主动和小木偶再见。
教师小结:与人见面要主动问好,分手的时候要主动说再见,这样才是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二、进行部分:
1、师:小朋友,小兔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
幼儿观看动画片。教师提问:
(1)谁最有礼貌?
(2)猪小弟是怎样做的?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小朋友给小兔表演一个节目好吗?
歌表演:《对不起、没关系》
3、想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事情需要礼貌的行为。(轻轻地走路,小声说话,请小朋友先洗手,喝水,在车上给老奶奶让座,到别人家做客不乱定主人的东西)
4、小白兔给我们也带来了好看节目小朋友想看吗?
(情景表演)小动物之间问好,不小心捧着别人了说对不起,别人给你东西说“谢谢”。。。。
5、观看图片。(正确的礼貌行为)
三、结束部分:
小朋友做一个礼貌宝宝,有礼貌的送给你身边的老师或好朋友。
教学反思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礼貌教育非常重要,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友爱同伴、文明礼貌教育。 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文明礼仪行为。是能有礼貌地向老师、同伴问早、说再见。对班级中幼儿的礼貌表现有一定的了解:班级中有很多幼儿来园时或离园时从来不向老师问早、问好、说再见;但也有小部分幼儿在礼貌方面表现比较好,现在班级中绝大部分幼儿早上来园时都能跟老师问早、问好。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会更主动、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懂得礼让,对人有礼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幼儿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见到人要主动问好,待人接物要有礼貌规则”对幼儿来讲并不陌生,但是幼儿年龄小,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还很差,他们的语言行动易受当时情绪和情景的影响,因此注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可能是由于操作的时间过长,因此,整节课的活动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最后环节——幼儿涂色规则上显得有点长,这个环节主要是把礼貌宝宝有礼貌的送给别人,目的不是涂色,我想让小朋涂完,所以这个环节长了一点,在今后的活动中应注意在环节上处理的更好。 教具准备不够充分。在教具准备上,正确的礼貌行为及错误行为图片少了。让孩子在直观感受、参与、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礼仪认识。将礼仪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之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平衡地发展。
小百科:礼貌,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