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教案
【必备】水教案模板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课本第36页例题及试一试第1、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连乘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估算过程,探索连乘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探索新知
课件出示课本第36页,“买矿泉水“教学情境图,及数学问题,运动会上,张老师给同学们买了2箱矿泉水,共花了多少钱?
1、理解图意。
提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信息?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大约花了多少钱?“
2、引导估算
(1)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展示估算方法多样化,全班交流。
以下几种方法
生:把24瓶看成25瓶,25×2×3=150元,所以150元够花了。
生:把24瓶看成20瓶,20×3×2=120元,所以要比120元多。
生:一箱矿泉水大约70元,两箱矿泉水大约140元。
生:一箱矿泉水超过60元,两箱矿泉水超过100元,但不到200元。
(1)引导精算
教师把情境中的问题改成共花了多少元?(学生独阐思考)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验法方法多样化。
出现以下几种解法
生:24×3=72元
72×2=144元
生:24×2=48元
48×3=144元
生:24×3×2 生:3×(2×24)
生:3×(24×2)
=72×2 =3×48 =3×48
=144(元)
=144(元)
=144(元)
三、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讲本第36页试一试第1、2题。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水教案 篇2
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词,写好“扔”字。
2、把课文读通顺。感情朗读文中几处描写景色优美的语句,感受到风景的优美,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认识12个生字词,写好“扔”字。
2、把课文读通顺。
【教学难点】1、感情朗读文中几处描写景色优美的语句,感受到风景的优美。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增强环保意识。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感受画面,美读课题。
1、配乐观图,谈谈感受。(设计意图:直观感受何谓“清澈的湖水”。)
2、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词句。
1、提出读文要求。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测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注音生词,开火车带读。
(2)自主提醒难读字词。
(3)脱拼音全班读。
(4)认识多音字“卷”。
4、读准四句难读的句子。(设计意图:该文中除生字较多外,更有难读词句,该环节将更有效、更深入地为学生扫清品读障碍)
5、动作理解:“攥”“扔”
6、指导书写“扔”
(设计意图:学习生字词,为学生阅读课文扫清障碍。抓住文章中具有全局意义的两个动词“攥”和“扔”。不但引导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课文中心问题,并为深入品读找到突破口。)
三、整体感知,切入关键
1、带问题听范读:到底是谁攥住了什么?又是谁扔掉了什么呢?
2、学生汇报。
3、深入追问:小洁为什么从头到尾一直紧紧攥住那张面包纸呢?
4、引导小结:让我们跟随小洁,一同欣赏湖水中的美景吧!
5、请用波浪轻轻划出描写湖中美景的句子。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从“攥”字切入文本,感悟中心,进入文本肌理)
四、展开想象,品读美句
(1)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设计意图:指导重在读好“长长的波纹”)
(2)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
①读出平静。
②读出趣和美:这面镜子除了能映出蓝天、白云,还能映出什么?
*看课文插图——映出山石。怎样的山石?
*句式训练:山石还会像什么?
*除了有这些,这面大镜子里还可能映出什么?
*让我们把这所有都送到句子里来读好吗
*这样的画面让小洁陶醉,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设计意图:抓住这重要的句子,进行不断的拓展想象引导,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五、感情升华,美读成诵
(1)教师动情引述(配乐):这清澈的湖水真是一面神奇的镜子啊,蓝天、白云、花草、树木、山石还有活泼可爱的小鱼,构成了一副多么动人的画面,来,让我们一边想像画面,一边再把这几句话美美地读一读。
(2)这么美的句子一定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了,我们合作来试背好吗?
湖水像 ,映出了 、 、还有 。
她感觉自己像在 ,又像在 。
六、抛出矛盾,引领下文
(1)清澈的湖水这么迷人,难怪小洁要一直把面包纸紧紧攥在手里!
(2)可是,另一个动作“扔”会带来怎样的情况呢?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
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教案篇二
一、教材简说
跟随着小洁的目光,我们欣赏着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那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当小洁正想把面包纸扔进湖里的时候,她看见那清澈的湖水像镜子一样,映照出蔚蓝的天空和如画的山峦。谁忍心把这“镜面”打破呢?小洁攥紧了面包纸,一直到船靠岸,才把它放进了应该放的地方。
遗憾的是,那面“镜子”还是被一个小孩弄了个污点。那块香蕉皮,吓跑了小鱼,就连湖水也“皱起了眉头。
清澈的湖水需要我们每个人精心呵护。小洁只是在那面“明镜”面前,控制了一下自己的正要撤开的手,但对每个人来说,在这一瞬间做出克制,并不是都能做到的。
这点滴小事,反射出的是小洁美好的心灵。
让我们把这清澈的湖水,作为一面永远的“明镜”吧。别忘记小洁那企盼的目光。
二、学习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
3.有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其中一些字在生活中学生可能早已认识,不认识的通过读课文和借助汉语拼音,基本上能独立识字。教学中可以开展摘苹果等游戏,使学生品尝独立识字的乐趣,再请摘到“苹果”的同学当小老师,教大家读“摘”到的字。要注意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识字的途径和方法,说说是怎样记住这个字的。
(1)生活中识字:“镜”可能在眼镜店的招牌或广告上见过,“映”在电影海报上会常常出现,“演”在电影电视和文娱活动中常见,“蕉”会出现在水果店的商品标签上。“幻”在孩子们喜欢的科幻片片头中常常出现;也可引导回忆,“幻”与上学前天天见到的“幼儿园”的“幼”字字形区别在哪里。
(2)以旧带新识认生字:则-侧、电-龟、奶-扔
2.写字
(1)复习提手旁的写法并指导学生写好“扔、掉”二字。“扔”字的右边可借鉴以前学过的“奶”字右边的书写方法。
(2)引导学生注意“舟”和舟字旁的区别。
(3)“觉”字要侧重引起学生注意下面是“见”不是“贝”,练习写好最后一笔竖弯钩。可联系字义帮助记忆:想想为什么“觉”字下面是看见的“见”呢?
(4)重点学习目字旁的写法。本课有两个带目字旁的字:眼、睛。教学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区分“目”字旁和“木”字旁,把目字旁称为“眼目旁”,把字形与字义结合起来记忆。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注意带目字旁的字一般要写得左窄右宽。
(二)朗读感悟
景色美与行为美的和谐是本文的主题,面包纸是本文的线索,“刚想、生怕、攥着”等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关键;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扔香蕉皮的小孩与小洁行为的对比,湖面的变化是文章的含蓄表现手法。抓重点、析对比、明线索、攻关键,就达到了理解课文的目的。教学中应该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练习朗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达到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教育目的。
教学时,要通过朗读表现出文章的起伏变化,人物内心感受的前后不同,这是本文朗读的重点和难点。朗读感悟训练要有梯度,不同的环节要有各自的侧重点。如,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赛读课文,正确流利;评读课文,相机纠正;再现情境,引导感悟。
1.看课文插图或播放多媒体课件(小洁乘船在清澈的湖中欣赏两岸景色的画面),听配乐示范朗读。
2.提问:当我们荡舟湖上,你的心情如何?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第一、二自然段呢?
3.配乐朗读以上段落。比比谁能把美丽的景色和人物愉快的心情读出来。
4.透过动作,体会心理。
课文中两次写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从这儿你体会到什么?应怎样读才能表现出小洁生怕面包纸掉进湖里的心情?(重读“紧紧地攥着”)
“小洁回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他”指的是谁?你从“看他一眼”和“企盼的目光”中体会到什么?
5.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讨论:最后一句“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是什么意思?
6.自主学习,背诵课文。说说你喜欢课文哪部分,把它背诵下来。
(三)实践活动
1.开展“弯弯腰,拾起一片纸”活动。
2.以《文明,只差那么一点点》为主题开展一次小小讨论会。
四、教学设计举例
(一)齐读课题,展开想象
1.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水?读出“清澈”的意思。
2.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大意,质疑问难
(三)初识生字
1.自读生字。
2.同桌互相读。
3.教师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全班认读。
(四)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感情朗读,深入体会
1.朗读文中写景的段落
你想不想也坐在这条船上,和小洁一起看看这美丽的景色呢?
(课件演示)你都看到了什么?怎样把你看到的美景读出来?
学生各自练读美景部分,指名读,教师指导读。
2.朗读第三自然段,说说小洁看着湖水,为什么“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3.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生气、遗憾、惋惜的语气。
4.读最后一段。说一说,小洁向哪儿跑去?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体会小洁的感情变化过程
(七)巩固识字,练习写字
(八)完成课后的比喻句练习
(九)扩展活动
1.读一读这句公益广告:“我是一株小小草,请您注意您的脚。”
2.试着写一句保护自然的公益广告词。
《清澈的湖水》的原文阅读
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
小洁穿着红色上衣坐在船头。她一边吃面包,一边欣赏两岸的风景。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小洁看得入了神。她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丢进水里,却被湖里美丽的风景吸引住了。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
小洁紧紧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哟,清澈的湖水里面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好像在给游人表演呢!突然,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小洁回过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眼光望着湖水。
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地攥着面包纸。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像在寻找什么。突然,她眼睛一亮,飞快地向前跑去。
水教案 篇3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懂得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生字卡、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读通课文。
3、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4、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名认读,再齐读。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读一读词语。
问:有不懂的词语吗?简单的词语教师做适当的讲解,其他词语放在课文里再讲。
5、指名分段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学习课文,读懂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和同学讨论。
2、指名读一、二、三自然段。
讨论:
(1)小洁看什么看得如了神?
(2)“她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又像在水里游。”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小洁看到湖中映出的蓝天、白云,觉得自己像在天上飞,她坐在船头上,游船在湖面上行驶,所以觉得自己又像在水里游。)
指导读一到三自然段。读后说一说两岸的风景怎么美,湖里的景象怎么美。
3、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讨论
(1)小洁吃完面包想把面包纸丢进水里,可后来为什么又攥着面包纸生怕它掉进湖里呢?
2)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景象不见了。“美丽的景象”指什么?为什么不见了?(讨论后读有关句子)
(3)小洁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企盼什么?
(4)小洁跨上岸后在寻找什么?她找到了吗?
指导读第四、五自然段。
四、读全文
小结:我们从小应该懂得保护环境。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讨论。
2、读读下面的词语,再读读带点的字。
清澈 卷起 波纹 跃起 丢进
镜子 变幻 表演 香蕉 企盼跨
二、识字、写字。
1、重点教:澈、卷、演。
2、读读下面的字:皮、文、斤、去、分。
想一想上面的字加上什么偏旁是本课的哪个生字?
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3、出示卡片,独立分析下面的字形。“镜、幻、表、蕉”
4、书写生字。
三、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认真记忆字形。
2、听写本课生字。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波( ) 坡( ) 披( )
盼( ) 粉( ) 纷( )
赏( ) 堂( )
境( ) 镜( )
2、学写句子。
1)、( )的树上有( )在( )。
2)、( )的草地上有( )在( )。
3)、( )有( )在( )。
教学板书:
27 清澈的湖水
两岸 湖水 小洁
(景色美) (心灵美)
课后反思:
在备时,我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
方法,先让学生自由选择写景的内容学习,在充分领略到景色美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小洁的句子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由感受具体形象的景美,升华到领悟抽象的人美。在开课时我首先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水?读出“清澈”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在讲课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反复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在文字中体会景色美,心灵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最终达到知与情的和谐统一。课文讲完后,我启发问学生“你想对小洁说什么,对小男孩说什么,对自己说什么”
通过问题感悟到保护大自然要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课后,我觉得在对课文的阅读指导方面做得还不够。方法训练还有待加强。
水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能利用身边的音源材料表现特定的情绪、场景,进而尝试命题的音乐创作。
2、能积极参与新的创作领域的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在创作实践中体会到创新与团结协作的乐趣,分享创作带来的愉悦感。
二、重点难点。
1、充分地感受体验各种音源材料的音乐表现力是本课重点。
2、引导学生自主组合各种音源材料,展开命题音乐创作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各种音源材料(略)、多媒体课件、电子琴、二胡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看,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和用到的物品,它们与今天的音乐课有联系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同来欣赏几个音乐片段。
(二)感受。
欣赏STOMP乐团《破铜烂铁交响曲》音乐片断。
提问:刚才的音乐跟我们以往接触到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三)体验与探究。
1、让学生离开座位,自由敲击和体验教室内摆放的各种音源材料。
2、节奏问答——接龙游戏:
①分别让学生根据老师敲出的即兴节奏,尝试在各种音源上敲出即兴应答的节奏(注:其余学生敲击固定节拍);
②高音音源与低音音源之间的即兴节奏对答;
③师生原地踏步并击掌即兴节奏对答;
④师生在音源材料上敲击连续的即兴复杂节奏对答、
3、学生自由命题创作。
①分组讨论,自由命题创作节奏,并利用音源材料进行场景表现。
②分组表演:《晚自习》、《装修进行曲》。
(四)拓展。
1、教师:谭盾的这部音乐作品大量运用水作为音源材料,在古典音乐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把艺术与生活合二为一,有机地把后现代主义音乐与古典音乐结合起来,适应了现代人对更新古典音乐的欣赏要求,受到人们的肯定和热情的欢迎。
2、根据主题进行音乐创作表现:
①教师播放,学生聆听两段音乐:
根据命题《海滨》编辑的马赛克音乐片断;
课前布置一名学生根据命题《草原牧歌》的几幅图画,选编并演奏的一段二胡音乐;
②学生分两组讨论,利用组合各种音源进行音乐创作,表现主题情境。
A组:主题《海滨》。
音源:四台电子琴。
让有键盘基础的学生利用正规音源的模拟音响效果创编音乐。
B组:主题《草原牧歌》。
音源:自由组合各种音源材料,如:二胡、吊钗、鼓、沙锤、水盆、可乐沙瓶、黄豆纸盒、漏勺、皮带等。
③学生分别表现两段主题音乐的情境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利用身边各种不同音源材料进行命题创作,是音乐创作中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音乐来源于生活,深刻体会到音乐的真正本质的东西,让我们一同在利用身边的音源材料进行的命题创作活动中,打开智慧的大门吧!
(六)下课(同步播放《破铜烂铁交响曲》)。
水教案 篇5
《乌鸦喝水》通俗易懂,以“ 喝水”为线索,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乌鸦机灵、智慧的形象,说明任何事情只要开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克服困难。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文中插图形象鲜艳。
本文共三小节,分两课时完成。我上了第一课时,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和能力: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办、法”两个字。2、过程和方法: 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探究式地学习,理解课文。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遇事要开动脑筋,利用现有的条件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在实际操作中,我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三点:1、步骤清晰。
(读准字音——记字形——结合课文——理解字义——习字写字)。
2、课堂上渗透识字方法(做动作,加一加、减一减,加减混合等许多方法来解决生字。
3、注意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用已有的方法识字。
(自己说记字方法、组词、说句子)。
水教案 篇6
一、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二、教学重点:
识字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总理与人民心连心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学生搜集查询泼水节资料,了解周总理生平,事迹。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时间:
3月20日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课: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二、观察插图、初读感知
1、图上画的是什么情景?
2、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内容?
3、自读课文,思考感悟。
三、识字教学
1、抓特务。默读课文,圈出生字。
2、消灭特务。借助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
3、交流识字方法。(感悟:有学生发现可用形声字规律识字识记的,也有编故事识记的如褂字,孩子说成太上老君的八卦炉里炼出了一件神奇的衣服。)
四、图文对照,朗读课文
1、看图发现,说说人物的表情、衣着,动作和心情。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2、课件出示语句段落,朗读体会。
(1)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总理衣着与表情的句子朗读体会。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3)练习用一边......一边......说话
3、指导朗读(重点指导3、5、6、7、8自然段)
(反思: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所以我让学生进行分组、个别、比赛等多种形式,不断反复地朗读课文,力图通过朗读来感受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我指导孩子朗读本文的语调定为稍高些,因为本文的感情基调始终是热情洋溢、幸福快乐的,也加上一些运气和吐音的知识,让孩子不光是语调提高,加上自己的情绪激动,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情。)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反思:问这个问题是预测孩子可能会想知道什么是凤凰花,想了解凤凰花的有关知识。果然,上课时就有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我就给孩子们欣赏了凤凰花的图片,介绍了凤凰花的习性。)
读了第二自然段,你又体会出了什么?
二、写字指导:(重点指导恩、凤、凰)
三、作业:
1、积累词语和句子
2、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者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民祝福。
一手......一手......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水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2、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
3、教育幼儿多喝白开水。
活动准备:
1、自来水净化过程图一幅。
2、用水洗菜、洗米、洗衣服、拖地、冲厕、洗手等小卡片。
活动过程:
1、进行活动前组织幼儿到操场进行体育活动,使幼儿感到口渴,回到教室后稳定情绪,然后开始此活动。①"小朋友,你们在操场活动后,现在有什么感觉,需要什么?" (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
②给每位幼儿倒满一杯凉开水,让幼儿喝,喝完水后, 提问:"水是什么味道的?"
2、知道自来水的来源。
①我们喝的水、用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出示自来水净水过程图片,向幼儿介绍自来水的净水过程
3、讨论自来水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①"你们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用自来水来干什么?" (让幼儿自由讨论)
②让幼儿讲出自来水与人们的密切关系。
4、让幼儿讲讲应如何节约用水。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水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节约用水,好好保护水资源。
5、教育幼儿多喝开水。
"多喝水对人体有好处,我们应多喝开水,少喝饮料,因为饮料含有大量糖份,多喝会影响身体健康,对牙齿也不好。"
总结分享:请幼儿讲讲还有哪些生物离不开水。
活动延伸:
1、幼儿懂得了水与人的密切关系。
2、幼儿知道水是没有味道的。
3、幼儿知道应节约用水。
水教案 篇8
《乌鸦喝水》
(教师展开一幅放大的课文中的第三幅插图)
师:请小朋友看这一幅图画着什么?它在做什么?
〔充分发挥课文有插图的特点,提供学生说的机会〕
生:图上画着一只乌鸦。乌鸦在喝瓶子里的水。
师:谁能用一句最简短的话,说出这幅图画的意思。
生:这幅图画着一只乌鸦,它口渴了,把嘴伸进瓶子里喝水。
师:再简短一点。
生:画着一只乌鸦在喝水。
师:再简短。
生:乌鸦喝水。
〔看图说见解,训练概括能力,发展语言〕
师:对!乌鸦喝水。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
生:(集体)想!
〔让学生看图归纳图意,点出课题,导入新课,很有新意。把观察、思维、说话训练有机结合,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
……
师:说说“喝”的字形。
生:喝字是左右结构,左边“口”字,右边上面是“日”,下面是撇,横折钩,小“人”在里边,竖折来关门。(曷)
师:为什么“喝”字是口字旁?
生:因为喝水用口喝,所以喝字是口字旁。
〔诱导学生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把话讲完整〕
生:“渴”字和“喝”字,字形相近。
师:口字与渴字都读第三声,连在一起怎么读?
生:前边的口字读得像第二声,口渴。
师:请这一行小朋友朗读第一段。
(学生按顺序朗读)
师:乌鸦到处找水喝,“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就是每个地方。
生:“到处”的意思就是处处。
生:“到处”就是四面八方。
师:几个小朋友回答得不仅对而且好!乌鸦找到水了吗?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kě hěn zháo bàn
(教师在田字格中写可 很 着 办指导学生学习“很”字,注意书写笔顺。“着”字与“看”字比较字形。“可”字和“办”字要求学生自己想法记住。要求每个学生在生字本上写这四个字)
师:请小朋友用“很”字“开火车”组词。要求后一个同学组的词和前一个同学组的词的意思要相反。
生:很大。
生:很小。
生:很高。
生:很低。
生:很香。
生:很臭。
……
〔让学生边朗读边说话,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音形义教学和词句训练,为学生的说留有充分的余地。〕
师:请小朋友顺序朗读第二段课文。(学生按要求一个个读课文)
师:请大家看书上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乌鸦的表情。想一想它喝不着水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看书中插图)
生:天气很热……
师:你怎么知道天气很热呢?
生:从图上看出来的。天上只有一朵白云,太阳红红的,说明天晴、很热。
师:好!往下说。
生:乌鸦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两只翅膀紧紧地抱住瓶子,两条腿伸得直直的,乌鸦喝不着水时心里是很着急的。
(教师范读第二段课文。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学生读得流利、有感情。)
师:乌鸦找到水了,又没喝着,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个意思?
生:课文里用了一个“可是”。
师:为什么要用“可是”呢?
生:乌鸦找到了水,又没喝着,就用“可是”。
师:好!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
páng biān
〔指导学生学习生字:旁 边 后指名朗读第三段课文,这时有学生举手发言〕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乌鸦不是人,为什么会想办法?
〔听课教师议论:问得好!〕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谁能回答?
生: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就像老师给我们讲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听课教师啧啧称赞〕
〔教师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抓住学生发言中的思维动向,因势利导,精心设问。教师“引”,学生“发”,广开学生言路。〕
师:乌鸦想了一个什么办法才喝着水的?请小朋友们看第二幅插图。
〔学生看第二幅插图〕
师:大家读第四段的第一句。
(学生读)
师:再看第三幅插图。
(学生看图)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乌鸦把石子放到瓶子里,为什么就喝着水了?
(学生各抒己见。有一学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问题?
生:老师,把小石子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真的会升高吗?
〔只“引”不“逼”,让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教具棗盛有水的瓶子和一些小石子)
师:××小朋友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老师要给你们做个小小的实验。好,就请××来
做。
(老师当众滴了几滴红墨水在瓶子里,让大家看清水位的高度。学生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到瓶子里,水慢慢地升起来了。)
师:谁知道水为什么会升起来呢?
生:因为石子比水重,石子放到瓶子里就把水的地方占了,水就被挤得升起来了。
师:××回答得很好!请大家读一遍课文,要用心记住今天学习的生字和新词,要读出乌鸦先“焦急”后“高兴”的心情来。
(学生齐读课文)
师:请××小朋友再读一遍课文。
师:读得很好!小朋友们喜欢《乌鸦喝水》这个故事吗?
生:(集体):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乌鸦会动脑筋,想办法喝着了水,我喜欢这个故事。
〔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感觉器官(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和思维器官(心到),亲自实践,提高认识,理解了课文的中心。〕
生:《狐狸和乌鸦》里的那只乌鸦只会听好听话,不动脑筋,上了狐狸的当,我不喜欢它。
师:今天小朋友们学得很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