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发布于:2021-06-20 00:44:17 作者:

【实用】语文教案汇编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语文教案汇编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通过对文中一些细节的分析,领悟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说了朱自清先生是在收到父亲的一封信有感而发写了这篇《背影》,我们文中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这封信,请同学们找到文中引用的父亲信中的那句话: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父亲说到,他身体平安,但又说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父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难道是因为他老了,思维混乱了吗?同学们想一想啊,要让这句话变得不矛盾,应该怎么样改一下呢?老师想到一种改法——我身体平安。(这样只说身体平安,就不矛盾了嘛?同学们有其他的改法吗?)

  我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担心)

  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多有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感动、愧疚) 请同学们试想你是朱自清先生,看到这几句话你是什么反映?(对比三句话)

  由此可以看出:父亲说自己身体平安,是不想朱自清担心,不想分他的心,体现出处处替儿子考虑的爱。说大去之期不远正体现了他对远方儿子的思念,内心里希望儿子回家看自己,希望和儿子见面。这种矛盾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思念体现的淋漓尽致啊。

  2.探究感悟

  同学们再来看,朱自清先生读了父亲的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了父亲的背影,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是他流泪了,为什么呢?因为感动,他读出了信中饱含的父爱;也有愧疚,文中开始便说道自己两年不见父亲了,父亲老了,儿子却不能长伴身旁照顾他,怎么能不愧疚呢?除了这次流泪,回忆中朱自清先生在回忆中也多次流泪,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几次写他流泪:(分组讨论,找出并思考作者为什么流泪)

  A初到徐州,感伤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为什么流泪?

  对比一下我和父亲的反映。

  我:悲伤的流泪

  父亲:”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并不是不伤心,他自己的母亲去世了,又失业了,但父亲是家里的支柱,他不能倒,必须坚强的支撑整个家庭。

  B.望父买橘,感动而流泪

  问:作者这次又为什么流泪呢?

  我说:”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朱自清想自己去,但父亲坚持要去,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老师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来引导:1.父亲本来人胖,爬月台不方便,朱自清想要自己去,可是父亲却要坚持要去,为

  什么?2.父亲买回橘子后抖了抖身上的灰尘的这一动作,我们体会到了什么————为儿子做事的满足,一个父亲的满足。)

  C.临别叮嘱,感动而流泪、心酸

  这里父亲又说了两句话: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语言是感情的载体,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隐藏的感情,我打算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是否可以换成“。”

  ———是不可以换的,感叹号在这里加强语气,强调,表现出父亲强调儿子一定要记得到了那边来信,自己很担心,一定要让儿子来信报平安。)

  (可以让学生来读出强调的感觉,读出不同的语气,以读促进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叮嘱儿子回到北京要来信报平安,好让他放心。看似简单朴实的话语却饱含着父亲的关怀与爱。

  进去吧,里边没人。(让学生对比下面两句话:“进去吧,里边没人。”和“里边没人,进去吧。”——引导学生发现,第一句话强调人,第二句话强调物,从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

  父亲当时的境况是怎么样的呀?

  A祖母去世

  B失业

  C身体不好

  这个时候父亲还要撑起一个家,父亲容易吗?

  朱自清先生也 觉得父亲很不容易,所以他流泪了,是心酸的泪水。

  3、总结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可是我们的作者不是因为伤心而流泪,他的泪,是感动,是思念,还带着一些愧疚。这节课我们通过对文中作者三次流泪的细节的分析,体会到了父亲对朱自清先生平淡却深沉的爱,确实让人感动啊,我们同学们生活中一定也会遇到这种让人感动的细节,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将你的父亲疼爱你的小细节写出来,咱们看看谁最能体会父亲的心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在自读的基础上理解较为重要的文言实词;

  进一步辨析虚词中的介、副词;

  认真诵读课文,正确理解课文中勾践在逆境之中不气馁沉沦,克己自励发愤图强的精神。

  教学实施:

  1、板书:(《国语》)::国别体

  独立串解课文

  分辨虚词(介、副)

  讨论理解人物

  2、难句释疑(课前同学相互解疑,教师个别点拨)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希:资,储备:希,细葛布

  无乃后乎:无乃,恐怕,副词。

  遂使之行成于吾:成,达成讲和。

  仇雠敌战之国:雠,仇敌。

  将不可改于是矣:于是,这种局面。

  子苟赦越国之罪:苟,如果。赦,赦免。

  服之而已:服,使动。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称代词。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因而。中原,泛指原野。

  于是葬死者:于是,自此。

  去民之所恶:去,远离,不做。

  卑事夫差:卑,谦卑地。

  宦士三百人于吴:宦,使…为奴仆。

  广运百里:广运,方圆,东西为广,南北为运。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同率。蕃,繁殖、生息。

  壮者无取老妇:取,娶。

  公与之母:与,提供。

  公与之饩:饩,食物。

  三年释其政:政,通征。

  纳宦其子:宦,使学和养。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切磋。

  必庙礼之:庙,在庙堂上,名作状。

  十年不收于国:收,征收。

  耻吾君于诸侯之国:耻,使…受辱。

  今越国亦节矣:节,克制。

  请姑无庸战:无庸,不用。

  越四封之内:封,境。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衣,穿着。

  国人皆劝:劝,鼓励。孰是君也:是,这样。代词。

  3、大家做:虚词用法小归类(课前):

  其

  代词,他的,他们的。例:①执其手而与之谋。②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代词,他。例: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代词,自己的。例: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指示代词,那些。例:其达士。

  副词,同“岂”,难道。例: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于

  介词,例: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

  于是”属介宾短语。

  以

  介词,例:以乱易整,

  连词,而,例:

  ①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②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已

  助词,同“矣‘,了。例:虽悔之,亦无及已。

  副词,已经,例:今已服矣。

  4、多媒体课件及导语:(课件另详)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幅对联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忍不拔的意志而写的。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则记述了越王勾践在失败后卧薪尝胆,处心积虑,务求报仇雪恨,终于达到目的的故事。今天,我们结合历史事实和古人的记述,看看越王勾践是如何实现心中理想的。

  5、资料:

  《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越语》,记述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之间的矛盾斗争并最终战而胜之的故事。

  《国语》的作者是谁,历来没有定论。相传它和《左传》一样都是左丘明所作,亦无定论。它是分别叙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记言史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记叙由西周穆王二年(前990年)起到东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538年的各国内政、外交等事件。《国语》的编写意图,是“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国语楚语下》)。由于《国语》在内容上比较接近《左传》,又具有同样的史料价值,所以《国语》又有《春秋外传》之称。《国语》的文字质朴简练,文学成就虽不及《左传》,但也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散文著作。它具有史家“尚实录,寓褒贬”的传统,也能运用形象思维来写史,具有较强的史学和文学价值。言谈为事实而发,事实又作为言谈的验证。它着重记述“邦国成败,嘉言善语”,故名为《国语》。它叙事比较完整,着力于通过对话,验证于行动,虚实相生,详略有致地揭示人物性格,表达思想。

  吴越是春秋后期兴起地两个大国,两国经常攻战不休。公元前496年,吴攻打越,吴师战败,吴王阖闾受伤死去。夫差整军三年,公元前494年为父报仇,败越,又乘胜攻入越都。越王勾践即位三年后讨伐吴国,在五湖(今太湖)大败。率五千甲兵退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并使人向吴王求和。勾践在吴国卧薪尝胆三年,回国后“十年生聚”,一方面为保命存国,施行缓兵之计,忍辱含垢图生存,一方面引诱吴王肆无忌惮地膨胀称霸诸侯的野心,压服齐、晋,夺得霸主之位。《左传》说夫差“吴日敝于兵,暴骨如莽”,又说吴王不恤民力,“视民如仇”,穷兵黩武,凋敝不堪。勾践终于在鲁哀公二十二年冬(公元前473年)灭吴。

  6、课文结构:

  全文共三部分,分别为:

  战败求和(第一至第二自然段),

  卧薪尝胆(第三至第四自然段),

  同仇灭吴(第五至第六自然段)。

  7、人物形象大家谈:

  勾践:城府深沉、败而不馁、忍辱负重、能屈能伸――坚韧者

  胸怀大志、有胆有识、处变不惊、急能任人――政治家

  8、小话题:

  1)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对臣下进谏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明确:越王纳谏,吴王拒谏

  2)文种对勾践提出了怎样的批评?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批评的?

  明确:批评勾践平时不注意任用谋臣与武将,而到兵临城下时才想到寻找有用之才,为时已晚。采用比喻说理的方法,用贾人与蓑笠作比。

  3)伍子胥反对议和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吴月两国是世代的'仇敌;吴越两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两国不能并存;吴国占据中原无利可图,而占据越地则得益非浅。

  9、布置作业:

  1、完成教材练习二、三。

  2、补充练习

  【基础知识训练】

  ①下面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乃后乎:没有你的后代吧。

  B、成而去之:达成协议以后离开。

  C、纳宦其子:由公家供养教育他们的子女。

  D、庙礼之: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分析:A项错了,“无乃”相当于“只怕”,表推测,应改为“恐怕太迟了吧。”

  ②下面带点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B、然谋臣与爪牙之士::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C、吾不能居其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D、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既呼之,乃致其众而誓之。

  分析:A项的两个“之”都是第三人称代词;B项的两个“之”都是助词,连接定中结构;C项的两个“其”字都是第三人称代词;D项的“其”一个是语气副词,表诘问,译为“岂”,另一个是第三人称代词。

  ③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悔之,亦无及已。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C、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D、令仕者无取老妇。

  E、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

  ④下列括号里补出的词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A、(勾践)遂使行成于吴。

  B、(吴)失此利也,虽悔之,亦无及已。

  C、(勾践)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

  D、(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分析:D项有错,应补出的是“勾践”,意思是勾践哭着埋葬百姓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儿子死了一样伤心。这表现他非常关心百姓的死活。

  ⑤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果行,国人皆劝

  劝君更尽一杯酒

  C、遂使之行成于吴

  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其师。

  D、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⑥、下列各句中对“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

  B、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受到)

  C、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了解)

  D、失其所与,不知;(通“智”)

  ⑦下面对课文的意思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勾践被吴国的军队打得退到会稽山时,虚心听取大夫文种的意见,并派他去吴国讲和。

  B、伍子胥进谏吴王夫差,不可与越国讲和,太宰私纳越国的美女,劝夫差与越国讲和。

  C、勾践决心更改治国之政,一面讨好麻痹吴国,一面鼓励百姓休养生息,重视贤人,终于做到国富民强。

  D、国之父兄认为越国十几年的克制已经够了,要求对吴国报仇,勾践马上答应了他们。

  分析:国之父兄要求对吴国报仇雪耻时,勾践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继续检讨自己的过失。在大家的一再请求下才答应了,并要求大家旅进旅退,同心协力。

  【延伸阅读训练】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月:“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兵甲之事,种不如蠡;填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为质于吴。二岁而吴归蠡。

  10、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和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2、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掌握、积累“使”“病”“解”“本”“穷”等文言实词,学习“以”“之”等文言虚词,复习使动用法。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诵读、文言实词的积累、复习使动用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脚本):

  一、课前营造气氛

  (CAI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梅花》,画面中一组梅花在背景中移动。)

  二、导入

  (CAI一幅梅花的画面,配以文字说明:梅,落叶乔木或落叶灌木,性耐寒,因而与松、竹一起被誉为“岁寒三友”,又与兰、竹、菊合称“花中君子”。1987年5月,在中国传统十大名花评选中荣膺榜首,被誉为“花魁”。)

  (CAI显示盆栽梅花与土栽梅花的比较图)请同学们从审美的角度说说对画面上不同梅花的感受。(学生应该说出盆栽梅花更具美感)

  在今天,园艺师们创造的包括梅花在内的盆栽艺术点缀了我们的生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但是,在晚清,却有一人视这种“艺术”为扼杀天性的举动,并专门写下一篇文章来表明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病梅馆记》(板书课题)(CAI梅馆,作者简介)

  三、明确学习目标(CAI显示,教师读出来)

  为达到这几个学习目标,本堂课我们将采用“诵读—积累—领悟—表达”的四步法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诵读—积累—领悟—表达)

  四、诵读

  1.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诵读时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要读出语气。下面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听的时候注意以上三个要领,并划出理解有困难的文言词语。(CAI配乐朗诵)

  2.我来检查一下听读的效果。

  (1)生字的读音(CAI显示读音,解释)

  (2)分清句读,把握朗读节奏(CAI显示练习)

  3.下面同学们根据诵读的三个要领,自由朗诵,所谓“自由”就是你觉得怎样读感觉好就怎样读,把声音放出来。朗诵时进一步发现问题,呆会儿提出来讨论。我给大家配一段音乐。

  (学生朗诵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读完后,稍加评点。)

  五、积累

  1.现在请同学们把在书上划出来的理解有困难的词语提出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解决。请1、2小组的同学提第一自然段中的问题,第3组的同学提第二自然段中的问题,第4组的同学提第三自然中的问题。(CAI即时显示文句详解)

  2.我们发现文中有两个虚词“之”“以”出现得比较多,我们做两道练习来巩固一下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1)CAI显示“之”的练习题及答案。

  (2)CAI显示“以”的用示练习题及答案。

  3.另外,本文实词的使动用法也较多,请同学们找出含有使动用法的句子。

  (让学生找1分钟,然后CAI显示使动用法的练习题)

  六、领悟

  前面我们提到在本文中龚自珍所要表达的观点,与我们一般的审美取向不同,我们认为是“艺术创造”的东西,作者却认为是在扼杀天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对文章具体内容的分析来解答这个问题吧。(CAI显示文章内容分析)

  其实,如果我们运用历史的眼光来看这篇文章,就能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了。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清后期,封建统治日趋腐朽,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加强思想统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以束缚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在长期严酷的思想统治之下,人才遭受严重的压抑和摧残。龚自珍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敏锐地预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机,对统治者扼杀人才、禁勉锢思想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强烈地呼吁社会改革与个性解放,殷切地希望统治者能“不拘一格降人才”,《病梅馆记》就写作于这样一个时代。

  文章中的“梅”的意义显然不仅仅是一种植物了,它象征着什么呢?(学生回答:人才)那么相应地,文人画士及他们的品梅观等分别象征什么呢?(CAI显示)

  我们看到,文章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呢?(CAI托物言志)。

  (CAI显示文章思想内容的小结及《己亥杂诗》)

  七、表达

  托物言志这种写法可以使要表达的意思既含蓄又深刻,避免空发议论,为众多的写家所采用。本文借“梅”这一意象,寄托深意,假如现在要求同学们借“荷”来写意,那么你将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怀呢?(CAI显示荷花的画面)

  托物言志,咏物抒情,要抓住所托之物的特征。例如花草之类,或抓住外部形态,或瞄准其生活习性。《爱莲说》及我们上学期所学《荷塘月色》,都抓住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点,表达洁身自好的情操。

  课后如有兴趣,可就松树或菊花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练笔文章。(CAI显示画面)

  八、朗诵课文(CAI)

语文教案 篇5

  二年级下册12课《风筝》姓名:汪姗姗班级:特教1303

  :聋校二年级语文12课《风筝》蜈蚣风筝老鹰风筝蝙蝠风筝

  扎风筝糊风筝放风筝

  于光用竹子做什么?

  于光用竹子扎风筝。

  蜈蚣风筝是谁扎的?

  蜈蚣风筝是肖强扎的。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学会组词、读句。2:过程方法:通过本科的学习理解词义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3:情感态度:通过朗读课文并组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能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四: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组句组词的能力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

  六:教学方法:问答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七:教学准备: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学会组词、读句。

  八:教学过程

  1:引导语

  同学们我们上课前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句,“我喜欢、、、、、、”谁可以用“我喜欢”组一个句子。

  2:引导学生与本课产生联系

  今天我们要学习《风筝》一课,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词组来造句。

  同学们真棒!春天来了,小伙伴们都去干什么了?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吧?

  (播放放风筝的视频)并板书今天要掌握的生字词。提问:他们在干什么?

  答:放风筝。

  师:那你们知道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播放课件)拿出准备好的风筝,运用直观教学法,配合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理解“扎”、“糊”的意思。

  师:同学们都知道风筝是怎么做的了,那我们来看看于光在做什么?(重点在于区别“什么”“做什么”)为了帮助学生区别,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小女孩在做什么?”“小女孩在拍皮球。”

  “小男孩在做什么。”“小男孩在扎风筝。”

  “这是什么?”“这是皮球。”

  “这是什么?”“这是风筝。

  (反复练习几遍,直到教师提问学生能答出来。在换几个问题提出直到学生理解,在进行下个环节)

  师:播放课件,“蜈蚣风筝是谁扎的?”

  (重点练习学生的组词、读句的能力)

  4: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生词,还学习了一个句式,我们再来复习一遍。同学们,春天来了,要多到外面活动活动,锻炼身体,多多参加课外活动,我们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好好学习。老师这里有几个风筝,我们下课了,一起去放风筝吧!

  九:作业布置

  蜈蚣老鹰扎糊(生字词每个抄写10遍)

语文教案 篇6

  一、预习目标

  找出自己读不准和不会读的字词并查字典,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

  二、预习内容

  1.给标线的字注音:

  煊羊肉()蛰居()乌桕()赭色()

  槎桠()给予()剥花生米()剥削()

  拿出纱衫来着()用不着()夹衣()夹克()

  泊船()湖泊()月晕()晕头转向()

  搁笔()搁不住()

  2、找出文中描写的画面并用四个字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3、概括作者对江南冬景的感情。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2.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激发珍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

  重点:品味语言,鉴赏、表达自然之美。

  难点:体味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热爱之情,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学习过程

  品味语言,全心体验

  1、快速阅读文本,然后独立思考:本文的体裁是什么?文本中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江南的冬景?

  2、认真研读五至九自然段,先个人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作者共描写了几幅画面?请分别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3、谈一谈四幅画面给人的总体感受。

  合作探究,感受真情

  1、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上述四幅画面中,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幅? 2、同学们带着四个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赏析文本中的这三幅画面,并首先推选代表用富含深情的语言朗诵最喜欢的画面。

  课件投影:

  ⑴写了哪些景物?

  ⑵景物有何特点?

  ⑶作者感受如何?

  ⑷运用何种手法?

  3、寒郊散步图赏析

  ⑴所写之景:

  ⑵景物特点: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4、江南冬霖图赏析

  ⑴所写景物:

  ⑵景物特点:

  ⑶作者感受:

  ⑷所用手法:

  5、江南雪景图赏析

  这幅画,作者并没有从正面去刻画,而是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冬景的意境。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还原,进行再造想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内容:教材34-35页

  教材简析:教材借助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实践课是努力促使学生在以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得到加强和提高。

  教学目标:1善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能正确解答。2倡导植树造林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提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提数学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具:挂图

  教学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为了保护我们地球这美好的家园,一年级小朋友开展了植树造林的活动。

  二复习100以内的数的认、读、写和数的大小比较1一起去植树出示挂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多动脑、多动手。1.学生自由观察,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2学生汇报,比较结果3尝试提出其它问题并解答。通过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用数来进行表达和交流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于生活的联系。

  三复习估计及观察物体1小树长高了出示挂图:学生观察,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归纳总结。除了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你还有什么问题?学生汇报,教师引导评议。

  四全课小结通过本节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我们碰到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引导总结,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上一篇:倔强读后感

下一篇:多彩的树叶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