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

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

发布于:2020-11-06 05:34:26 作者:

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

  旅行说走咱就走,风风火火观四方,万水千山,只需要一个行囊。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南京著名的旅游景点,希望对您有帮助。

  1南京梅花山 AAAAA

  梅花山,是南京东郊钟山脚下一座海拔只有55米的普通小山,如果从自然山水的角度审视,它几乎很难获得什么地位,然而它却拥有特殊的文化地位。

  梅花山对南京而言,已不是一座普通的小山,而是一处重要的“文化空间”,它是南京梅花节重要的文化空间。公元252年,吴大帝孙权71岁时病故,下葬于钟山南麓的高岗上,陵寝史称“蒋陵”,葬处得名“孙陵岗”,即今天的梅花山。

  孙权此举开启了以后历代在南京定都的著名帝王或政治家喜爱以钟山作为陵址的先河,即他还是钟山陵寝文化的开创者。葬于钟山的“帝王”级人物不下于10位,但能葬于主位即钟山主峰或东、中、西峰下的只有葬于梅花山的孙权、葬于明孝陵的朱元璋和安葬在中山陵的孙中山先生。

  1944年汪精卫在日本死后,运回南京,葬在这里,始正式改名梅花山。1946年-政府将汪精卫坟炸毁,并在墓地建了一座“观梅轩”即现在山顶上的一座建筑。此后内外梅花繁茂,现有面积近140000平方米,栽植了200多个品种的13000余株梅花。

  探梅、赏梅是南京的民俗,而南京植梅与赏梅的历史悠久,历六朝至今不衰。每当春季梅花盛开之时,梅花山的万株梅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云蒸霞蔚,繁花满山,一片香海,前来探梅、赏梅者多达四、五十万人,来此赏梅的游客络绎不绝。

  2南京音乐台 AAAAA

  南京中山陵风景区音乐台位于中山陵广场东南。占地面积约4200平方米,由杨廷宝设计,1932年秋动工兴建,1933年8月建成。音乐台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演讲。

  整个音乐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场地平面布局半圆形,在半圆形圆心处设置一座弧形乐坛,乐坛两侧设有台阶与花棚衔接。在乐坛后面为一堵汇集音浪的大照壁,它是音乐台的设计主体。照壁坐南朝北,宽约16.67米,高约11.33米,水平截面为圆弧形。可容纳三千观众。沿草坪周围绕以水泥回廊,是游人休息纳凉的佳境。

  紧靠乐坛正前方有一泓水池,呈半月形,池半径为12.67米,用以汇集露天场地的天然积水,池水终年不涸,可以增强乐坛的音响效果。乐坛两翼筑有平台,上砌钢筋混凝土花棚。

  音乐台的建筑是中国传统风格与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个范例。音乐台在利用自然环境,以及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上,充分吸取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特点;而在照壁、乐坛等建筑物的细部处理上,则采用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法,从而创造出既有开阔宏大的空间效果,又有精湛雕饰的艺术风范,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

  台前有弯月形荷花池,池水终年不涸。观众席为扇形,可容三千人。台周围绿草如茵、垂柳掩映、白杨参天。音乐台是一座纪念性建筑物,建筑布局为我国首见。

  音乐台在中山陵广场东南侧,建于1932年,是旅居美国三藩市的华侨和-辽宁省党部合资捐建。台面为半圆形,高约3米,台后大壁高11.3米,宽16.7米,用以汇集音响。

  台前有弯月形荷花池,池水终年不涸。观众席为扇形,可容三千人。台周围绿草如茵、垂柳掩映、白杨参天。音乐台是一座纪念性建筑物,建筑布局为我国首见。

  3明孝陵 AAAAA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陵墓,座落在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明孝陵是南京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陵垣周长达22.5公里。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决定,将明孝陵与北京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一部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朱元璋的陵墓花了十七年时间建成。现存的仅为陵园最后部分。其总体布局分为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神道上立有石兽、石人,陵园的宜城有遂逍可登其顶,顶的正中有石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即是朱元璋葬地。门内四方城有朱棣为其父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明孝陵布局宏雄,规制严谨,陵神道开了弯而且长的先例并影响了明清两代,现存下马坊、碑亭、石兽、望柱、翁仲石人、“治隆唐宋”碑殿、四方城和宝城等古迹,纵深2.62公里,当年围绕的红墙22.5公里现存遗迹,尚可窥见皇家陵园的气势规模和我国古代建筑雕刻艺术的高度成就。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后人盗墓,曾于同一天从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殡,而且车马仪仗完全相同,使人难辨真伪。当年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4南京明城墙城门遗址

  南京明城墙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完成于明洪武末年,前后历时28年。明太祖朱元璋采纳了儒生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集中全国之力建成南京都城城墙。明初的南京城共有外郭、京城、皇城、宫城四道城墙,其中京城城墙长35.267公里,有城门13座、水关3座、垛口13616个、窝铺200座。城墙高约14~26米,顶宽2.6~19.75米,为世界第一大城。

  南京城墙继承了中国古代城垣建筑的传统,吸取了中国历代筑城技术的精华,集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技术之大成,堪称中国城垣建筑史之典范。南京城墙设计独特,它一改《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中国都城的传统形制,放弃自秦汉以来的方形或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依据南京复杂的地形地貌及丰富的河湖水网,因地制宜,依山傍水而建,“皆据岗垄之脊、控江湖之势”,形成非方非圆的不规则形状。

  南京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适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和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余层城砖;墙体顶面设置了石质排水明沟,在其明沟约50米距离设置石质出水槽将水排出墙体。城区的防、排水系统,主要是利用城墙底部设置的水关、涵闸。在秦淮河出、入口处分别建有东水关和西水关,水关设有闸门3道,前后2道为木闸门,中间设铁栅门以防潜水入城之敌。此外,还设有金川河闸、玄武湖的“通心水坝”、前湖的半山园闸与琵琶湖的琵琶闸等多处涵闸。这些涵闸,设有铜、铁管和铜水闸,只能进水不可进人,设计巧妙、结构合理。

  南京明城墙,南有外秦淮河为天然护城河,东有钟山为依托,北有后湖为屏障,西北将一系列具有战略作用的小山包入城内,形成了战略地位重要,独具防御特色的立体军事要塞。

  南京明城墙保存至今已有600余年,历经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外郭、皇城、宫城仅存残迹,而京城城墙现仍保存了25.872公里。

  南京城墙气度恢弘,结构牢固,设施完善,它是目前世界上保存规模最大的都城城墙。1988年,南京城墙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南京城墙作为“中国明清城墙”组合申报项目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5栖霞寺

  南朝刘宋泰始中(465-471),明僧绍(号栖霞)在摄山结庐而居,"抗迹人外",与智度和尚相友善,有师友之谊。南齐永明七年(489),明僧绍舍宅为"栖霞精舍",请智度和尚主持,这就是栖霞寺的起源。

  唐初将栖霞寺扩建,改名功德寺,增加殿宇49所,"楼阁延袤,宫室壮丽",与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荆洲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并称四大丛林,是栖霞寺的`黄金时代。唐高宗上元(674-676)年间,改功德寺为隐君栖霞寺,武宗时排斥佛教,寺被废。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又重建。南唐时高越建舍利石塔,又重修栖霞寺,改称妙因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改名普云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名栖霞禅寺,哲宗元礻右八年(1093年)改称岩因寺崇报禅院,又名景德栖霞寺或虎穴寺(因栖霞山又名虎穴山),到明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恢复栖霞寺的名称。

  除政治上排斥佛教的原因外,由于栖霞寺所在地栖霞山临江屏立,山川形胜雄立楚尾,地势奇险,蔚成金陵防卫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建寺以来,经历大战数见不鲜,故栖霞寺屡毁于战火,以致屡毁屡建。

  栖霞寺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至"0"期间又遭严重毁坏。自1980年起,人民0对这一千年古刹进行重新修缮,栖霞寺规模空前,名播遐迩。现寺前彩虹明镜和月牙池,右侧有明征君碑,左侧有赵朴初重修栖霞寺碑记亭;寺内有弥勒殿、毗卢宝殿、方丈室、法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祖堂、宗仰上人纪念堂、千佛斋素菜馆等,栖霞寺古建筑皆依山势,层垒而上,殿宇楼阁极其宏伟,殿西摄翠楼遥对东峰,凭栏远眺,风景如画。[毗卢宝殿]

  入栖霞寺,出弥勒殿,经过方形天井,拾级而上,便是宏敞的毗卢宝殿,殿内雍容典雅,富丽堂皇。迎面正中供奉着一尊毗卢遮那佛,高约5米,连须弥座在内高达8.6米,金箔贴身,庄严肃穆。在其左右,侍立着梵天、帝释两天王,他们是"天龙八部"的成员,是佛教中的0神。大殿两庑,分列着二十诸天木雕像,均高2米以上,他们也是"天龙八部"的成员,这些雕像个个点金妆彩,造型生动,神态各异,光泽耀眼。毗卢遮那佛背后,是海岛观音群塑,表现的是观音普渡众生的三十二应身,形态各异,从容自若。这是寺庙中一组最热闹的群像。海岛中塑造有数十个人物,中央是巨大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其左右胁持为善财童子和龙女。大殿前侧左右各有大钟、法鼓一面,大殿后侧有两座雕刻精细、妆金涂彩的大型豪华佛龛,原系北京紫禁城的清朝遗物,1979年运至栖霞寺,佛龛内分别放着石刻观音像和阿弥陀佛像,石刻阿弥陀佛像头部为寺内收藏的旧物,躯体为南京艺术学院张祥水先生根据北朝石刻用石膏制作后着色仿旧,该石佛头部长颜广颐,很可能是梁朝临川靖惠王萧宏所造的无量寿佛石像遗物;石刻观音像头部较小,可能为唐代遗物。

  6南京夫子庙 AAAAA

  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国家4-旅游景区,地处南京城南,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其范围东起东水关、淮青桥、秦淮水亭,越过文德桥,延伸到中华门,直至西水关的内秦淮河地带,包括河两岸的街巷、民居、附近的古迹和风景点。那一带自古以来就是南京最繁华的地方。

  秦淮河

  秦淮河,长江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横贯于南京腹地,被南京人称为“母亲河”。其河水在南京城壕分为内外二流。流经城壕的绕城入江,为护城河,称外秦淮。流入城内的,从东水关入城,西水关出城,称内秦淮。内秦淮全长五公里,号称“十里秦淮”,也是秦淮风光带精华之所在。而夫子庙地区尤为繁华,“坦腹东床”、“画龙点睛”、“青梅竹马”等成语均出于此。河上有秦淮画舫,为北方的车与南方的船组合而成。现代作家俞平伯、朱自清笔下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那一时期秦淮景象的真实记录。

  夫子庙

  通常所说的夫子庙是以夫子庙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包括大照壁、棂星门、奎光阁、学宫、东西市场等,除大照壁在河南岸外,均在河北岸,又以河为泮池。大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长110米,高10米,为全国之最。夫子庙大成殿内置孔子画像,高6.5米,宽3.15米,据称也为全国之最。庙的东西两侧建有东西市场,形成独特的庙市合一的格局。

  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初为县学、府学使用,至明代改作乡试、会试场地。后不断扩展,至晚清规模已相当大,仅考生号舍就达20644间,与当时北京顺天贡院并列为全国考场之冠。贡院遗存明代建筑明远楼现被辟为陈列馆,是全国第一座以反映科举考试制度为内容的专业博物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旅行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