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艾灸调理痛经的方法介绍

艾灸调理痛经的方法介绍

发布于:2020-11-03 13:52:36 作者:

艾灸调理痛经的方法介绍

  艾灸调理痛经的方法 女性在月经前后,尤其是在行经期间下腹部有阵痛,并向腰部、阴道、肛门放射,同时出现恶心,甚至昏厥等症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称为痛经。痛经常见于未婚或未孕女性,往往生育后痛经会减轻或消失。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没有生殖器官的病变。继发性痛经,是有生殖器官的病变引起。常见的有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或子宫颈狭窄等症。现代医学认为,痛经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精神因素,有些少女缺乏生理知识,一来月经就会感到烦燥、焦虑、紧张和恐惧,所以对疼痛的感觉比一般人敏感;身体虚弱,有的少女体质虚弱,平时缺乏锻炼,因此对疼痛的耐力下降,对轻微的疼痛也感到支持不住;激素影响,月经一般是在卵巢排卵后的两周左右来潮,卵巢排卵后逐渐产生黄体,黄体能分泌孕激素,孕激素产生过多能使子宫颈强烈收缩,影响子宫里的经血外流,子宫里的经血刺激子宫引起强烈收缩而产生疼痛。

  1、调理对象:

  18岁以上青年女性有痛经者。

  2、适应症候:

  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小腹疼痛、经行不畅、经色暗紫或有血块,常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肝厥冷等症。

  3、穴位组方

  调理方:肝俞、脾俞、地机、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

  基本方:命门、肾俞、中脘、神厥

  组方中穴位见示意图(图4-31)

  中医认为,本症是因经期受寒或饮冷;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肝郁气滞,经血滞于胞宫;或肝肾气虚,精血亏损,胞脉失养而发生痛经。因此,调理以肝、肾、脾为主。所选穴位中,地机穴主治血证,有活血化瘀止血的作用,是临床治疗痛经的`有效经验穴。中极穴归任脉,为阴脉之海,为任脉与肾经交会穴,故有补肾培元,益精血,壮元阳的作用。可以调理月经、痛经等妇科病。

  4、操作方法

  首先温补命门,方法同上。命门施灸后,再灸肝俞或脾俞(二者选一)、肾俞。背部施灸后,再灸中脘、神阙、关元、中极、足三里、三阴交。悬灸中极穴要使顾客感到下腹部热量能渗透并扩散较大,才能达到好的效果。通常每个穴位施灸2~3分钟,特殊穴位(如艾热不易渗透的穴位)可以根据左手食指和中指指腹的感觉来调整施灸时间。基本方每次必灸,调理方可交替使用。前5次每日1次,后5次隔日一次。10次后,每周1~2次悬灸调理。

  5、注意事项

  (1)注意经期卫生,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食物。注意腹部保暖。

  (2)消除顾虑,紧张情绪,放松自己。

  (3)注意营养均衡。劳逸结合,避免重体力和激烈运动。

  (4)注意加强体育锻炼。

  (5)保持良好心态,精神愉快。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健康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