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

发布于:2020-11-11 10:26:20 作者: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

  导语:初中化学溶液复习。液体溶液包括两种,即能够导电的电解质溶液和不能导电的非电解质溶液。所谓胶体溶液,更确切的说应称为溶胶。其中,溶质相当于分散质,溶剂相当于分散剂。在生活中常见的溶液有蔗糖溶液、碘酒、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盐水、空气等。溶液也有三种状态,大气本身就是一种气体溶液,固体溶液混合物常称固溶体,如合金。一般溶液只是专指液体溶液。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

  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

  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

  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乳浊液:

  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化:

  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

  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液体溶于液体,

  3、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1)概念: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5)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初中化学溶液复习

  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注意:

  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2(SO4)3溶液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2溶液的组成:

  溶质和溶剂,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有一种。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①液态的为溶剂,固态或气态的为溶质;

  ②都为液态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③有水时,水一定是溶剂,其它的为溶质;

  ④不知道量的多少时可以根据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前面的为溶质,后面的为溶剂。

  3乳浊液:

  不溶性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4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5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6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① 溶解的过程:a、扩散吸热;b、水合放热;两个过程共同决定溶解时是吸热还是放热;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

  ③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7溶液的酸碱性

  (1)石蕊的酸红碱蓝,酚酞的酸无碱红

  (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即酸碱性强弱)

  ①pH值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

  ②pH值=7时,溶液呈中性;

  ③pH值<7时,溶液呈酸性,pH值越大,酸性越弱;

  ④pH值>7时,溶液呈碱性,pH值越小,碱性越弱

  (3)酸溶液碱溶液

  酸性的溶液不一定是酸,例:氯化铵、硫酸铜溶液

  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例: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