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培养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培养
导语:人们学习任何一门语言,都离不开听、说、读、写。儿童学习自己的母语当然也不例外,他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自然会逐渐具备听说能力,不用刻意去学。阅读的能力却是需要在学校或者日常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学习的。可是,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怎样培养呢?
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怎样培养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
激发兴趣,让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不仅能够加强其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外界力量的逼迫也不如学生内心深处的兴趣更有效。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内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学习。
现身说法。教师可用“现身说法”,常自己讲述或组织学生讲述阅读的收获和体会,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一方面,会因阅读中故事起伏跌宕而引起孩子对读物的兴趣,从而产生内在阅读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续接故事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具体而言,可以鼓励学生每天看一份报纸或读一篇文章;每周看一本书或一本杂志等,周末举行读书汇报会。
榜样激励法。一方面,教师可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成才之人的成才之道,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另一方面,也可以树立班级阅读榜样。将班级里热爱读书的.同学树立成阅读榜样,以此使周边同学体会阅读带来的益处,从而激发阅读的热情。定期组织读书交流活动,让同学们互相分享和推荐自己觉得好的读物,不仅可以拓展同学们阅读视野,而且起到有效的检查和督促作用。
二、厘清阅读思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的学习,绝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课文学习,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而言,想要让他们的语文素养有所提升,必须重视日常阅读。学生之间的语文素养差异,常是因阅读积淀量的不同而产生的。课堂上学习文本内容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课文学习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课下阅读一篇陌生文章的时候,能够正确把握文章的文字特点、中心思想等内容,由此做到有效阅读。
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讲,要强调阅读的几个层次:首先,是比较基础的记忆性阅读,指读懂阅读材料,并通过记忆积累下一步阅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其次,是理解性阅读。运用已积累的知识对文章进一步理解与分析,能够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吸收其精华;再次,是更高层次的评判性阅读。这一点对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基于小学生不够成熟的思维特点,一般不做要求。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应该至少让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中心思想,以及对文章写法进行有效吸收。
三、鼓励学生有选择地阅读
目前市面上的读物种类繁多,我们应当鼓励学生对健康书籍广泛博览,但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时间的有限性,应该鼓励在阅读时有所侧重。鼓励学生多进行较为严肃的阅读。比如,基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特点,其在自己选择读物的时候,会自然偏向图书印刷色彩丰富的、内容有趣的浅显的读物,虽然此种读物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有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对于高年级的同学而言,阅读此类文章的意义便不能凸显。因此,可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名著、科普等更有意义和价值的读物。
四、鼓励学生对阅读素材的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摘抄自己阅读到的好词好句。除此以外,还要鼓励学生写读书心得体会,并经常练笔进行写作。让同学们在不断的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语言库,由此,在慢慢的积累过程中,不仅作文水平会有所提升,而且阅读能力也会水涨船高。
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组织学生进行阅读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除了一些基本方法外,更需要老师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想读书,会读书,爱读书,读一辈子书。
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到学校的图书馆进行阅读,或集体借阅,大力倡导自由阅读,在大部分学生读完一本书后举行图书推介会,由读完的同学向其他同学推荐,比一比看谁会推荐。以此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定期借阅的好习惯。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