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

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

发布于:2020-08-30 04:43:27 作者:

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

  导语:在中国,孩子的教育问题历来都是家庭和社会的头等大事,古代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儿童教育经验。古人是怎样看待蒙学教育的?有哪些训蒙书和训蒙方法值得参考?

古人是怎么教育孩子

  一、知行合一,注重礼仪

  古人把青少年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由于年龄小,理解不了大道理,所以着重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途径是学习礼仪。例如,为了帮助孩子学习和践行孝道,古人制定了一整套生活礼仪:早起要向父母请安,美味可口的饭菜要先请父母品尝;要关心父母,父母外出子女要左右扶持,父母有所召唤要“唯而不诺”(唯,是紧凑而明快的回答,表明很在意父母的招呼,如果正在看书、吃饭、玩耍,要立即停止,尽快跑到父母面前;喏,是拖腔拉凋的回答,懒懒散散,不以为意)。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来规范孩子的习性,纠正孩子的不良嗜好,培养他们的.恭敬之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抱负,必须从当下的点点滴滴做起。东汉名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怎么能只扫一间屋子?”薛勤反唇相讥:“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治国平天下的人,要勤政,勤劳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因此,要求孩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人都有偶像,尤其是儿童。学习什么样的人,崇拜什么样的人,预示着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古人深谙此道,并运用娴熟。古代的儿童读物总是把历代的忠臣良将作为重点来介绍。京师的孔庙和国子监,是全国的最高学府,除了孔子和四配、十二哲之外,东西两庑还有历代先贤和先儒的排位。凡是对国家和中华文化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例如岳飞、文天祥、陆秀夫、顾炎武等,都在这里受到人们的瞻仰和祭祀。地方学宫一般还祭祀当地的乡贤,以此激励青年后学。

  文天祥是江西吉水人,在儿童时代,看到学宫祭祀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人的像,谥号都有“忠”字,欣然慕之,立志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于是发奋读书。他在衣带中写道:“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三、修身为教育之本,修身为教育之始

  中国古人对成才的概括是四个字:“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包含伟大理想同时也涵盖了巨大功利的历程,是从修身开始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修身,即做人之本。修身,即学习做人。那么,古人为什么要大家学做人呢?做人,换个说法,就是不做禽兽。

  古人常说,“要自别于禽兽”,就是自觉地与禽兽相区别。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进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质,二是心灵。人类的体质进化,已经大体上完成了;但心灵的进化,相对滞后,因而人身上或多或少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例如贪婪、自私、无序、残暴等等。实际上,不少人还停留在“半人”的阶段。要成为一个纯粹的人、真正的人,就需要修身,修炼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心变成一颗美好的心。

  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说,人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在于人是万物之灵;人身上有仁义礼智等善端,禽兽没有;因此,人可以教育,成长为君子,而禽兽没有这种可能。仁义礼智四者,仁最重要,居于统领的地位。孟子还说:一个孩子掉到井里,你听到他的哭喊声就会起恻隐怵惕之心,这种恻隐之心就是仁的起端,只要是人都会有的;所以,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所以,中国式的教育,应当借鉴古人的智慧和见识,从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开始,唤醒人的良知。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