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汇编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
从小是一个少爷,一个无知的小孩,到一个为了一百亩田而疯狂赌博的年轻人,以致赌光了家产,被国民党抓去拉大炮,到了人生的末端,亲人纷纷先他而去,只留他苟活着。这么一个苦命的人儿呀,就是余华作品《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他早年丧父母,中年又丧了一对儿女,那可怜的妻子和女婿呀,死神也不放过,还有他那唯一的外孙儿苦根,因吃多了豆,也被活活撑死了。
福贵,他一生不福不贵。作者的“假惺惺”有点让人反感,他经常会在你被悲惨的情节弄得快窒息时,加入一丝淡淡的喜悦,如同在黑暗的世界中给了你一丝丝的光明。而当你刚刚松了口气时,你却发现这只是个巨大的陷阱:就像有庆长跑得了第一,紧接着就面临死亡;凤霞怀孕了,一家人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颜,不久,她又因难产而死了。
作者的手法真是太残忍了。他让我惊愕地站在那里,站在他描绘的世界里。我仿佛看到一棵快枯萎的树,刚抽出一点让人喜悦的丫枝,他便无情地举起斧子,拦腰斩断,斩断了这让人期待的美好。
我想福贵活下来又有什么意义呢?这太可怕了,死了一堆人,都是他的亲人,全是他的血和肉呀!最后只留一头老了的牛和他相依为命。他留在世间还有什么意思,他的灵魂是不全的。我曾以为失去自己喜欢的东西是痛苦的,可是福贵接二连三地失去亲人,那仅仅是痛苦吗,那是绝望。当绝望在你心中时,你虽然活着,但已经是死人了,所以福贵没有真正痛苦过,他是万念俱灰,是行尸走肉。
我想余华写作的目的是让我们感悟人生的沉重吧,直到看到他说的写作缘起。
“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的那位老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这样的一篇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人在活着的过程中免不了苦难,但你必须去忍受。这也许就是作者要告诉我们的吧。但是我的感受完全不止这些,它引起了我对人生的思考。
活着读后感2
每个人都有一点悲观色彩,当我们发现有人比我们还惨还痛苦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欣慰,甚至是庆幸的心理。
这就是悲剧存在的意义,让人们没有后顾之忧的挖掘心中的痛苦,然后释然,以一种淡然的心态“活着”。对于美好与邪恶,善良与阴险,余华曾经这样写道:“蜂拥而至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和阴险,怪就怪在这里,为什么丑恶的事物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事物却远在海角。”我觉得就是一种出发点和参照物的问题。如果我们开始就觉得一件事情是“坏”的,或许有一点点的“好”出现,我们就会格外珍惜,觉得格外幸运。
相反,如果我们开始就觉得一件事情是“好”的,可能出现一点瑕疵,就会让人大跌眼境。另外,就是如何比较。如果我们把生活想的过于美好,可能一点点的磨难就可以战胜我们脆弱的内心。但如果我们理智客观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我想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出现无法控制的触动,也就不存在失去理智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及时的权衡好与坏,做出一个相对正确的选择,对自己的人生,对自己怎样“活着”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把握。
福贵是一个被埋在坟墓里的不倒翁,因为哪怕生活还有一丝希望,还有一个支撑他的点,他就没有选择倒下,而是坚强的活在当下。的确,既然能够看到今天的太阳,就该珍惜此刻这来之不易的温暖,所以又何必过多思考过多强调明天的雷雨呢。他的悲剧是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活着的意义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没有人能够给活着一个准确的定义,也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活着,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们都要活着,好好活着。真实的活在当下。象一颗小草,卑微而又顽强的活着。
活着读后感3
《活着》这本书是我偶然从网上买回来看的。书不厚,但算是一部长篇小说。虽然读过的书并没有很多,但《活着》确实是最让我震撼和感动的,并且印象深刻,以至于我很喜欢反复地读它。
这本书是余华先生的代表作,讲述了他喜欢收集民间歌谣,与田间的几个男人说几句废话,正好碰见了书的主人公--“福贵”,福贵讲述他既痛苦又坚韧的一生:因为吃喝嫖赌败光了所有家产,从富家弟子沦落到社会最底层,但只有妻子家珍对他不离不弃。当福贵想要重新做人的时候,厄运却接踵而至,破产后丧父,为母亲抓药结果被抓去当壮丁。九死一生回了家,母亲早就不在了,而女儿凤霞也因为生病变成了聋哑人。后来,人民公社成立,家里的东西全部上交,妻子又得了软骨病,儿子有庆在为县长妻子献血中因抽血过多死亡,女儿凤霞在生产中死亡,只留下儿子苦根。四年后,女婿二喜因为工地事故也死了,只剩下福贵和外孙相依为命。最后,死神却连苦根的生命也夺走了,福贵几乎经历了一切所能想象以及不能想象的不幸。不得不叹息,命运真的太残忍了,在经历了这么多不幸和痛苦后,福贵好像看淡了人世间所有苦难,到最后连孙儿的死他都能从容淡定面对,命运似乎早已榨干了他的眼泪……
“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小说的题目叫《活着》真的再合适不过。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生存还是活着?但即使是福贵,他的一生也在不停地追求,仿佛活着就是目标。余华的文字很朴实,他简单地写出了那段艰苦时期中一个不幸的穷人家庭的故事,让人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不公,也让人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书看起来又很残酷,一个人的命运竟可以苦到这种地步,仅仅是活着就好……
我很佩服福贵,他也在时刻敲打这我,要坦然地去面对和接受生命所给予的苦难、幸福、无聊和平庸。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
活着读后感4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贵的,生命也是拥有一切的源泉,而生命的基础便是活着。
活着,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干什么?在我的认知里我是为了幸福而活的。文中的福贵他幸福吗?我不知道。那他是为何而活呢?青年时的他禄禄无为,还败光了家产。而后,他想要一个平淡和极其简单的生活,上天给了他吗?没有。上天一次又一次将各种苦难降临在这个朴实的农民身上。文中福贵的一生也与美国民歌中的老黑奴相似,也正如同作者所说的“尽管他们生活大不同的国家,但他们都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依旧友好对待这个世界”。福贵的生活是可悲的,也是困苦的,但值得我学习的是他在困苦中却依旧顽强拼搏和相信希望天明天的那种精神。他不是神,是人。那么当无边的苦难在次袭郑他的身体时,他又是如何活下去的呢?我想,支持他活下去的便是一种相信希望的精神吧!
福贵让我懂得了我们的一生将会遇到不可计数的许多困难,而我们之所以会认为这个困难比天大是因为我们还末遇见更大的困难。当福贵的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时,福贵的心痛何人知晓?安定的日子,渺小的幸福。我想这两样都是福贵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吧。他所要的并不是冰冷得毫无一丝温度的金钱,而是充满温暖及幸福的一个完整的家。那当这个脆弱的家庭都被无情而残酷的现实击破时福贵活着的信念是什么呢?是希望吧!
当墨一样的天空染上了一缕金色的朝阳,那便将会是希望的到来之际。在这个如此黑暗的社会中,福贵却依然保持着一颗象往希望和光明的心,那么他幸福了吗?我依旧未知,但读完这本活着,它带给了我莫大的勇气,是一种面对困难无畏的勇气和对生命充满希望的精神!
活着读后感5
我们每个人就像我们踩着的这块黑土地,坦露着胸膛,召唤着属于自己的归宿和使命。一个人生下来不易,活着更不容易,活得好却是难上加难;有些时候经历过苦难后幸存了下来,别人认为你只是幸存者,但对我们自己来说其实这才叫生活。
小说里的故事与现实与和现实中的现实总有不一样,而现实总是令人费解和矛盾的,我们活着不应该只是发泄、控诉或者揭露,适当的高尚才会给人希望和未来,人毕竟只活那么些年,在时间的世界里,我们都只是一群路人,有些时候卑微而自大。一颗安定的心是我们需要的,有些事只有在经历理解之后才会蜕变超然,看待善恶一视同仁,用一颗慈悲的心和同情的目光环顾世界。
人的体验和欲望以及想象和理解,会屏蔽所有不同的界限,让人从他人的经历中感受到自己的命运,就像在不同的镜子里看到的都是自己的形象,而《活着》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财富,讲述了绝望,讲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读完福贵的一生,一路喜忧参半。
他走过的这大半辈子异常艰难,在开始时会为他的不争气而生气,年轻时把家中的一百多亩田输光了;后来他改过自新,命运却对他不公,让人对他的悲惨境遇唏嘘不已,妻离子散,到头来只余孤身一人在这茫茫人海中,再也没有老婆的唠叨和宽容,没有子女的欢声笑语,只是白发送了黑发人。
当一个人经历命运的考验时,选择各不相同,结局也不同。福贵虽然历经磨难,但他是幸运的,他在生活面前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但在精神世界里,他是一个勇敢的强者,任何磨难都不足以击垮他。所以说,我不敢妄加评论他的一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也许时间会把他的身体摧垮,但会让他的意志更加坚定,活得更潇洒更自在。可能时间会改变一切,且不会事先通知你,但真正有智慧的人经历过岁月的沉淀之后,会变得更醇香、更简单,那是洗尽铅华之后的浴火重生,我相信时间会让我们越来越有魅力,无惧所有,即使生死在前,也只淡然笑之。
活着读后感6
余华这么说他写作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
拿到这本书,我的内心是欣喜的,毕竟这本书足足让我等了一月有余。之前没有了解过这本书,也不知道是散文、小说,还是什么,买它只是因为听说过它,知道它是余华写的,它是让我在疫情期间消磨时间的一本书。所以,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读完之后,让我长叹口气,虽为活着,但却让我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紧凑的故事中一个个死去。因为福贵的吃喝嫖赌败坏家业,气死了老爹,老母随之病死、儿子因救县长夫人抽血而死、女儿难产而死、妻子也随之而去、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最后唯一的外孙竟在那个饥饿的噎死了。真不知道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看完的,本来所有的事情因他而起,他如果不吃喝嫖赌,结局是不是又不一样。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他用不满老茧、粗擦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和内心的伤痛,却还得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大概就应了中国那句老话,好死不如赖活着。看完之后我在想,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悲惨的人和事儿吗?
福贵到最后只剩下人生存的唯一理由——活着。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活着的,只是再想起这本书时,也许刚好在疫情期间,每天能看到很多生死别离的新闻,内心有了些许的平静。现实生活的无情,远比我们想象的宽广,而活着,就要担当更多难以承受的苦痛,这是对生命最后的敬畏,也是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秉性——活着。我读《活着》。
活着读后感7
上周从同事那边拿过来的这本书就一直在看着,之前刷抖音的时候看到过这本书电视剧的片段,最后是一个老人在夕阳落日下牵着一只老牛。看了这个视频以后我决定去看下这本书的电视剧,电视剧的名字叫《福贵》讲述了关于这个老人的一生,当时的感触觉得福贵是一个知足的人,她和家珍都很乐观向上,他们的人生态度是给我最大的影响。
然而看了《活着》这本书,福贵因祸得福,龙二替他死了,这是他的福,被抓去当壮丁最后错过了母亲的后事这个虽然值得同情但是他还是完好无损的回来了最后与家珍和俩个孩子团聚了这也是他的福。紧接着有庆因为替县长的夫人献血而死,凤霞因为生苦根而死,二喜在工地上因施工而死还有最后家珍因为生命中的希望消失而离开,最后是苦根因为发烧生病福贵给他吃黄豆被噎死,这些在人间短暂活着的人都离开了,并且都是一个人送走了,就是福贵。
福贵就是给我的感觉不愿意多生事端,也没有什么鸿鹄之志,只愿意安安稳稳的活着一生,他在文中有句话:不争不抢的活着,就很满足。
而且这本书也正是反应当时那个年代,解放初期人民群众面临的各种苦难,我也问过那辈人的记忆,当时饿死的人特别多,这些都很正常,我又想了一下,福贵他们家的悲惨也是当时社会面临的悲惨,只不过是把他们家放大了。通过这个现实主义的小说讲述了中国解放前后的样子,而福贵作为这个小说的主人公,遇到这些平常人都很难遇到的打击,他并没有退缩而是永远往前看,不抱怨不逃避,只要还有活着的一线希望,他永远活着。
活着读后感8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们都是这个世界的迷路者,我们都是按照自己认定的道路寻找方向,也许我们是对的,也许我们错了,或许有时候对了,有时候错了。
刚开始看这本书,同事告诉我,结局大家都死了,感觉特别压抑,不太适合容易被情绪左右的我,我,还是看了。
看完这本书心情确实有点儿沉重,平静的文字写着生离死别,一辈子好像一天一样,嗖的一下子从清晨大正午到午后到傍晚再到深夜,那个年代生老病死真的好常见好仓促。一直活着似乎是一件特别珍贵的事,但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依旧坚强的活下去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似乎既残忍又难得。
福贵,一个生活在四五十年代的富二代,是个老婆挺着孕肚跪在赌场求着不但不回头还动手打人的浪子,是个不知人间疾苦随便使唤人的少爷;嗜赌成性,百亩地产被败光的他,衣服由绸缎换为粗布,从轿子走进天地,从少爷变成福贵,经历父亲的的摔死,母亲的病死,儿子有庆的被抽血而死,女儿凤霞的难产而死,妻子家珍的软骨病而死,女婿二喜事故而死,外孙苦根吃豆子撑死,朋友春生的自杀.....依然坚持活下来的他,敬畏他生命顽强的同时又感觉有点同情他,面对至亲们突如其来的离开,依旧要独自活下去。
凤霞的婚姻是比较触动我的一个点,一次感冒致聋致哑,原本可以在适婚的年龄选择合适的伴侣,却不得不因为家庭,被送走几次。幸运的是最后遇到了二喜,两人虽然没有在一起很久,但那段日子应该是凤霞短暂人生中的最快乐的时光吧。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特别喜欢一句话,“始于心甘情愿,终于愿赌服输。”自己心甘情愿的事,结果好呢当然皆大欢喜,结果不好呢,也没有什么可遗憾后悔的。相反,就感觉特别没劲。
活着读后感9
看到活着这一作文题。大家肯定都会想到余华先生那部经典的著作《活着》。他向我们阐述了一个出生贵门,却因嗜赌成性,输得一无所有。最后,带着一家的孤儿老小,过上了艰辛的生活。但是,这却仅仅是一个微乎其微的转折,更大的厄运,已经慢慢的靠近富贵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他这一生做过最多的事,目睹着亲人们一个个的离去,富贵无能为力,他什么都没有,曾经的资本都被他挥霍一空。现在的他只有一具没有灵魂的肉体。我们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将富贵的命运写的'如此的凄惨,已经超过了我们不能承受的范围。
我想,正是因为对富贵这一生的命运多舛,让我们每个读者都产生对于活着的思考。活着,仅仅是活着吗。活着,让富贵从一个富家子弟变成一个一贫如洗的空空老人。让一个有着幸福生活的一大家子,变成只有一头老牛陪伴富贵终生到老。难道活着的意义就是不断地接受着生活给我们的不断施压,打击,折磨,而我们却毫无反抗之能,只能任凭它将我们粉碎。没错,这正是活着,活着就是希望,因为活着,富贵看到了自己子孙满堂,享受到了温馨与愉快。活着就有希望,至少带着一份记忆,那份记忆仍然在,就像记忆中的人仍然活着一样。就像我们经历幸福喜悦,或艰辛苦难,只要继续活着,它们中的大多数细节和感受都将被我们和时间一一遗忘。甚至好多年之后,想想自己怎么可能承受得住那些。现实是我们也依然活着。不要去在在意结局的好坏,重要的是我们依然活着,依然可以享受活着带给我们的希望。
要说活着有什么意义呢?无数人问过这个问题。有无数中解释,但是我想在不同的时间对于活着的要求和解释也是不同的。人只是一种存在,它与天地万物一样并无意义。人的存在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基因遗传下去,这是本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伟大和无私。
活着,就是活着而已。
活着读后感10
人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不为什么,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而世上却有成千上万的人始终不明白,他们总以为活着只是为了幸福,只为了爱情,只为了养家,只为了金钱,只为了做官,只为了别人。
当他们达不到目的时就跑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对自己前途不怀有任何希望,于是他们也选择了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亦有些人,在碰到丁点儿大的困难时,选择了后退,后来他们觉得退缩也不是解决方法时,于是他们也与世界说了声再见,然后挥手而去了。
小时候,我曾想过自杀。自杀,现在一想,咳!一个惊心动魄的词语!那是小学时,我的数学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数学老师罚留堂。
我写的作文在语文老师的眼里永远都是次等货。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惊胆战的,每天都期待着可爱的老师们不要当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的面对我一个人实行鞭策,但老师们还是这样做了。我没了面子,没了自信心,没了立足之地,没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没了一切。世界没有了任何色彩。
但我还有一条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结束她,结束了她我就可以逃开一切。但当我站在家里阳台向下望时,当我一步一步爬上长城时,我突然发觉,我并不想死。
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阳台上的栏杆一跃而下,在长城上可以将扶紧栏杆的两手松开,往后一躺……那是多么触目惊心哪!我不想死了。后来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对我有了几分羡慕,自然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我的心情如同拥有了一切一样兴奋。庆幸当初我没有做愚蠢事儿啊!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不可选,死不该选,惟有硬着头皮活着!
活着读后感11
如果我们有更多选择,就不会有这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但是我们只能沿着这条狭窄的小道,麻木地走过去。不得不说,这也是一种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
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
《圣经》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软弱的,人的体内人的成分使人易怒,冲动,不能自制。这一点我是相信的。人的软弱,使人面对困境时往往无力支撑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恶却无胆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旷野独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无声地攀爬,在无桥无船甚至无人的野渡泅过冰冷的河面,充分显示自己的勇气与智慧,那么在现实的世界里,人的日子会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时,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未经沧桑的人总是容易在现实的捆绑中藉着心灵的不满足幻想着换个环境,一味认为物质的困境使自己忙于无意义的奔波,无暇顾及精神享受。于是,在不如意的现实边缘,痛苦地接受一袭又袭虚无的冲击。却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中,过着看人脸色甚至随时可能遭人毒打,随时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还会为曾经的生活尽不如意吗?或许那时,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恼和追悔了吧。
生活从来都不容易。读了《活着》,我想,接受现实,努力成长,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读后感12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生活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余华的《活着》,这正是生活的本质。如海的眼泪,如山的压抑,如沅的热血,充满了力量。
那福贵的母亲的白发与撒手西去的愕然。这是面对的自己身边第二位至亲的离去。那福贵女儿的难产而死的痛,那福贵妻子的软骨病,那福贵儿子失血过多而意外而来的丧子之痛,还有那福贵的老爹含泪逃离了支离破碎的徐家……随着一支毒箭的打击,又一支,再一支的刺痛福贵那早已野哭决然的心。死者的死对于他们自己来说更像是噩梦的一场解脱,而痛苦的枷锁全部转而拷向福贵一人之身,除了心在眼泪里泡渍,还有生活的重担,活着的坚持。
伟大的人格也许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福贵的一生写满了绝望的不存在,面对着眼前的绝望之境地一点点地长大,渐渐脱去徐家少爷的光荣放荡,成就一个坚强乐观的农民。这精神上的成长远比身体上成长珍贵得多,珍贵的力量,这来自于对活着的亘古不变的态度与信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格强大。即心态与观念造成了福贵自我与外界如此黑暗的隔膜与保护,如山的压抑,如沅的热血,还有伟大的毅志,活着的希望。
他们说,人生不过一场戏,各人有各人的角色与台本,可福贵就是那偏要不服命不认命的坚韧不听上苍的调度,那满怀的倔强,那满腹的荒唐,那满怀发谥的期待,如若上苍发出死亡的调度也决不顺从!只要热血生命仍在骨头里嶙峋作响,就是要活着。拼死才能拼出活头来,总有信仰会排空而来,而来与活着的福贵相遇,走在尘土飞扬的道上,活着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力量,活着的色彩。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世上千千万万,老来风味,大抵都是在活着,谁都逃脱不了活着的欲望。生生灯火。明暗无辄。活着,哪怕只有一息尚存,也可千回百转抱有希望,真心不感到死之苦恼!
活着读后感13
合上书本已是深夜,闭上眼睛,冥思、遐想。《活着》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的命运在脑海深处层层涌现,撞击着藏在深处的灵魂,《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同时还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讲述主人公富贵如何承受生活巨大苦难时,也令我从中深受启发。
福贵年轻时贪图享乐,以致倾家荡产,父亲不久便被气死,母亲也相继离世,原以为命运到这里便会有一些的好转,但往往事与愿违,几年平静生活过后,接踵而来的是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的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得福贵与一头老牛在世上相依为命。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与他的家庭身上,但当厄运来临时,福贵并没有自哀自怜,在稍许的麻木后,又开始迎接生活的挑战,以一己之力承担着照顾这个破败家庭的重担,他始终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即使在这个世上他仅有一头牛,几亩田与破茅房。所以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尾时,我沉沉的感受到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我已经被这坚强的意志所打动,我明白了无论遇上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一颗坚强、乐观的心,世上没有迈不过的坎。每次深陷困境时,只要想起有一位老人在世上仅与一头牛相依为命,但他那活着的意志超乎于常人,我们更会精神抖擞,充满这斗志。
《活着》以简单的美丽和朴素的力量,召唤着我不断前行。有人会认为福贵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但对于福贵自己,我相信他感受到了幸福。
《活着》体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人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活着读后感14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灾难、无聊和平庸。
——余华《活着》自序
这是一个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状病毒肆意横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无畏逆行的白衣天使,这使我深深的触动。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带着疑问我拜读了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
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我们许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这个问题,但真正理解的也不过是寥寥几个,余华借福贵的经历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热爱生活。
《活着》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向我们诉说富贵的悲惨经历,年轻时他曾败落家产,不思进取,他也曾在炮火下体验生活的艰辛,才终于明白家的温暖。当身边一位位亲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后的夕阳下那老人与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后老牛也走了。“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无奈或许是他对生命最好的诠释。如果你用心感受,你会发现他的悲惨经历中仍然有失而复得的喜悦与欢乐,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也曾让他欣喜万分。在明白一切终究回不去了之后,他依然说”回去了,就得好好活着。“他的人生态度,令我敬佩,他永远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一个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别人的看法。人是为自己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是福贵的信念,也是《活着》最打动人心的一句话。
导演常凯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坚强地与病毒抗争,努力活着。29岁的彭银华医生殉职了,他怀孕六个月的妻子还活着,在不久的将来会产下他们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这一场浩劫面前,也许只有强迫自己接受事实,才能坚定性念好好活着。无论生活有多么打击,请不要忘记明天的太阳。
只有经历了生死离别,才会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活着真好。此为读《活着》的现实意义。
活着读后感15
几番周折,《活着》终于捧在了我的手中。看着这黑底儿白字的封面,这书中的福贵,活得也像这黑底儿上面的白字吧,一片漆黑中,茫然失措。
年轻时,为了享乐而活着;中年时,为了生存而活着;老年时,找回了失去已久的本心,终于有一次,为了活着而活着。
福贵年老后,买回一头老牛,取名叫福贵。这老头儿一生的名字,记录了年少时的无知,中年时的无望,以及老年时的无欲。如今给了这头老牛,也许是为了纪念自己与世界的格格不入。
四十年代,天下大乱,人人都谋划着自己的出路。而福贵,却整天花天酒地,败光了所有家产。没想到却逃掉了多少道劫。他就是那种年代中,唯一的白字,醒目而另类。我看到这儿,想想,也许这就是祸害遗千年。
六十年代,文革爆发,已经失去了有庆的福贵,变了很多,不再摆那莫须有的架子莫须有的腔。老老实实务着农顾着家,因为,他不想再失去。他的女儿凤霞受了小半辈子的苦,最后嫁了个好人二喜。本以为能活得平安了,可因为医生的一个耳误,留下了苦根丢了性命。
七十年代,福贵家里是“松柏冢累累”,最后只剩下这么一个老头儿。福贵,这个老头儿,活得就像黑底上的白字,醒目,孤独,处处碰壁。他尝尽了世间炎凉,参透了人生,也迎来了太平盛世。可他,依然是那个白字,在一片漆黑中,依旧无依无靠。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也有七八分田……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至此,活着的意志,已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