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关于小班教案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 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读本语言的美。
2、 通过欣赏、玩色,感知颜色变化的美妙与神奇,以及色彩变化带来的美感。
3、 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红黄蓝三原色广告、(毛笔、海绵、勺子、海绵刷、气球、纸棒)
与幼儿人数相等,大白纸2张,报纸两张。
绘本《变色鸟》,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 听鸟叫声音导入。
师:小朋友听听这是谁的叫声?会是什么鸟?
师:出示大书《变色鸟》。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这只鸟看上去怎么样?我们一起听听故事。
二、集体参与式阅读图画书《变色鸟》
1、师幼阅读
P1:你在画面上看到了什么?(一只白鸟)师朗诵。
P2:白鸟落在树枝上,吃了一颗红果子,好香好甜哪!
什么果子是红色的?(苹果、草莓、樱桃、山楂)
P3:师:白鸟吃了红色的果子会发生什情况呢?
P6:挡住黄果子,发生了什么事情?
你们猜猜它吃了黄色的果子会怎么样?(长出一些黄羽毛)
你见过黄色的果子吗?猜猜它吃了黄色的果子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P4:生活中什么果子是蓝色的?(蓝莓)
P5:你看到了什么?还是原先那只鸟吗?现在变成了--------?(变色鸟)
P6:变色鸟又在干什么?
如果再把这些五颜六色的果子吃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
P7:这是刚才的变色鸟吗?又变成什么颜色了?
黑鸟在干什么?
教师小结:变色鸟神奇吗?
(变色鸟真是一只神奇的鸟,因为吃了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果子之后,不仅把自己变得很漂亮,还把我们周围的环境也打扮的很漂亮。)
三、配乐完整欣赏朗诵。
四、PPT演示,引导幼儿回忆主要内容。
师:白鸟是怎么变色的?(变色鸟都变了哪些颜色)
五、幼儿操作活动,感知色彩混合后发生的变化。
师:我们来看看这里都有什么工具?(毛笔、海绵、勺子、海绵刷)
(1) 游戏:给白鸟喂果子。
幼儿在不同颜色的盘里拿工具,模仿给白鸟喂果子吃得情节,在固定位置感知色彩。
(2)教师用旧报纸平铺在白纸上,师生共同用手按压。
(3)拿开报纸,幼儿观察颜色的混色变化。
(4)教师将作品添画,完成变色鸟,幼儿感受成功的快乐。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设计意图:
在平时户外活动中,我发现我班的孩子很喜欢用脚去睬各种各样的东西,于是我想,何不利用他们这种贪玩的天性,提供各种各样不同质地的材料,让他们在踩踩玩玩中学习用脚去感知各种软硬和粗糙与光滑不一的东西,从而增长知识呢。为了更好地激发孩子玩的兴趣,后来我又想到提供各种颜料,让孩子用脚沾上颜料来玩,这样又可以增强孩子对色彩的敏感性,培养孩子对玩色的兴趣。于是,我就设计出了这个综合活动方案。
一、 活动目标
1、 学习运用小脚、小手等感官,去感知不同事物的不同质地,激发幼儿主动探索外界事物兴趣;
2、 学习听音乐做律动、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3、 认识红、黄、蓝、绿、黑等颜色,体验玩色游戏的乐趣,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敏感性。
二、 准备材料
1、 麻袋、米袋、废旧席子、纸巾、旧布;
2、 调好的红、黄、蓝、绿等水粉颜料、海绵、湿抹布等;
3、 脚印示范画若干幅。
4、 音乐带、录音机、新疆舞帽子。
三、 活动过程
1、做赤脚操
放音乐,老师与幼儿一起做赤脚操
老师念儿歌:“小猫赤脚走路静悄悄,小熊赤脚走路咚咚咚,小兔走路蹦蹦跳……”引导幼儿在麻袋、纸皮、旧布等不同材料上学齐各种小动物走路,引导幼儿用脚感受不同质地的材料。
2、 能干的小脚
让幼儿半月形围坐四周,老师用脚沾上颜料,听音乐表演《新疆舞》,在纸上跳出一只大乌龟,激发幼儿玩色的欲望;
出示其它脚印示范画,引导幼儿在游戏中看看玩玩,鼓励幼儿作出与教师不同的脚印画。
3、 玩色游戏
让幼儿用小脚沾上各种颜料、听音乐,在不同质地材料上走、跺、跳等学各种动物走路,创造性地踩出各种各样的脚印画。
4、 放音乐《歌声与微笑》,做律动离场。
活动评析:
本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活动内容贴近生活,能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为教学内容。并在组织形式上,设置一个生活化的情景,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主学习,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大人工作的辛苦。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对活动较感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另外,
活动打破了旧的分科教学模式,把科学、语言、美术等领域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教学的整体性,不但注意培养幼儿的知识技能,而且还注重了幼儿情感性体验的培养。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按照序观察图片,学习描述小动物的表情。
2、懂得小伙伴要友好相处。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5、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让幼儿自由交际玩跷跷板的感受,学念儿歌《跷跷板》。
2、材料配套:挂图、幼儿活动操作材料《语言·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逐幅启发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和讲述图片内容。
1、图①:公园里,小白兔和小灰兔在玩什么?它们玩得怎么样?(丰富词汇:开心)
2、图②③:这时来了一只小熊,它做了哪些不对的事?它是怎样对待小灰兔和小白兔的?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情怎么样?(丰富词汇:害怕)
3、图④小熊还说了什么?小白兔和小灰兔怎么样了?
三、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四、讨论交流,给图片取名。
议一仪:小熊做了哪些不对的事情?它应该怎么做才对?小伙伴要怎样玩跷跷板才会玩得高兴又快乐?我们可以给图片取个什么名字?
活动反思:
在进行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首先出示图片跷跷板。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现在出了一个问题:只有你爸爸一起玩跷跷板,那你怎样把爸爸翘起来呢?这个问题较具有激发性,学生能够较好的根据生活经验进行发言。有的同学说可以自己报一块大石头,或者再找一个伙伴。这个时候,我强调一遍,只有你和爸爸,不能抱起她的东西,或者找一个同学。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只能从爸爸,自己和跷跷板身上进行找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被指引到这个较为情景较为单一的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的思考。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学生能够进行较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一开始,我让幼儿感受《好朋友》这首简短的儿歌,从儿歌中了解谁和谁是离不开,最匹配的,它们是好朋友。儿歌虽然非常地简短,但小朋友的兴趣比较高。
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欣赏,并注重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话来讲述“谁和谁是好朋友”,初步感知匹配。紧接着再拿出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找出相匹配的物体,让幼儿了解了只有有关联的物体才能匹配在一起,才是好朋友,进一步感知了匹配的概念。
随后通过实物匹配操作加深巩固,要求他们将两个有关联的物品放在一起。在这一环节中,有的孩子能正确配对,懂得了匹配,操作正确,找到和自己实物相匹配的物品,有效达到教学目标。但有的孩子显得比较盲目,不知道如何去找出与之匹配的实物。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看图谱,能有表情地朗读儿歌。
2.愿意在集体面前表现不倒翁可爱的形象。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活动准备】
老爷爷不倒翁,儿歌图谱。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儿歌猜谜激发幼儿兴趣,导入活动。
1.幼儿猜谜语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玩的东西,听一听,猜一猜,看谁能猜出来它是什么。
2.师:对了,是不倒翁,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儿歌《不倒翁》,小朋友听一听不倒翁是什么样的?它在做什么?
二、学习儿歌。
(一)幼儿安静完整倾听儿歌,初步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
师提问:儿歌里有谁啊?儿歌里的不倒翁爷爷它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把图找出来(师根据幼儿回答。如:不倒翁爷爷不动的时候看上去很呆,你们说他呆不呆呢?(呆样图)胡子怎么样?(胡子图)样子这么可爱像谁?,推一推(推的图)他会怎样?歪一歪(歪的图),要不倒翁爷爷睡下去,他会怎样?又站起来。
(二)幼儿看图谱学习儿歌。
1.师指图谱念儿歌,帮助幼儿再次理解儿歌。
师提问:你喜欢儿歌的哪一句?
2.结合图谱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3.分析儿歌,引导幼儿有表情地朗诵。
师:不倒翁可爱吗?我们念儿歌的时候怎么做能把不倒翁的可爱表现出来呢?
4.分组再次朗读儿歌。
师:现在请男生女生组来比一比,看谁念的好听,还能像不倒翁一样可爱。
三、游戏“学做不倒翁”,让幼儿结伴表演。
师:我们今天学会了这首儿歌,名字叫什么呢?小朋友找你旁边的好伙伴,我们一起来当不倒翁,边念儿歌边表演吧。
【活动延伸】
回家将《不倒翁》儿歌朗读给爸爸妈妈听,共同游戏。
教学反思:
幼儿非常喜欢听故事,一听老师说要讲故事,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眼神极渴慕地望着老师,都希望快一点听老师讲故事。在完整的欣赏了故事后,孩子们不由的发起了感慨,为此,教师让孩子们互相说说自己对故事的看法,给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幼儿都积极发言,用语言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感受及自己的看法,随后结合挂图,分段欣赏故事,加深了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新奇和美丽。
2、能根绝故事情节记性想象,乐意参观周围环境中漂亮的颜色。
活动重点
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新奇和美丽。
能根绝故事情节记性想象,乐意参观周围环境中漂亮的颜色。
活动准备
1、挂图35号;《小朋友的书·让我试一试》;磁带及录音机
2、收集各种图颜色的鸟的图片。(如全身是黄色羽毛的鸟、全身是蓝色羽毛的'鸟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激发兴趣。
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只白色的小鸟,后来,它的羽毛变成了各种漂亮的颜色,小鸟的羽毛怎么会变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听故事《变色鸟》。
二、欣赏故事,理解内容。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第一遍。
2、教师边出示挂图边讲述故事第二遍。
提问:变色鸟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吃了什么颜色的果子?长出了什么颜色的羽毛?变色鸟的羽毛还有哪些颜色呢?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
3、 欣赏故事第三遍。
提问:红(黄、蓝、绿)羽毛落下来,大地有了什么变化?
三、想象情节,拓展故事。
1、引导幼儿想象
变色鸟还会吃什么颜色的果子呢?身上还会长出什么颜色的羽毛呢?
2、引导幼儿想象
变色鸟的羽毛有那么多颜色,要是紫色的羽毛飘落下来,大地就长满了紫色的葡萄;黄色羽毛飘落下来,果园里挂满了黄橙橙的橘子,田野里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变色鸟还会有什么颜色羽毛飘落下来,大地上还会有什么样颜色的变化呢?
3、教师讲述幼儿想象拓展后的故事情节。
四、展开联想,续编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变色鸟身上还会有什么颜色的羽毛,这些羽毛飘落下来后,大地会有什么变化?让我们想一想,编一编,把故事编的很长很长。
活动反思
《变色鸟》这个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新奇和美丽,并能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想象,乐意观察周围环境中的漂亮的颜色。变色鸟这个故事,主要是通过白色的鸟吃了不同颜色的果子,然后变成了一只五颜六色的鸟。通过它的变化,让幼儿感知不同物体的不同色彩,最后让幼儿续编故事,想想羽毛还能变成什么颜色,这些羽毛飘落下来,大地会发生什么变化。小朋友们纷纷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表述出许多许多的事物。本次活动后可以延伸到益智区,让幼儿尝试把红、黄、蓝三原色进行两两混合,借助各种工具材料,如:蜡笔、水彩颜料、橡皮泥等等,可以帮助幼儿进行很好地拓展,以及知识的衍生。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观察银杏树、枫树、梧桐树叶子的特点,并能把同一形状的树叶归类。
2.学会选择同一种类的树叶粘贴成大树,感受秋天树叶的美。
活动准备:
1.幼儿知道秋天到来了,树叶都落下来了。
2.歌曲《秋叶》的音乐磁带、录音机。
3.视频转换仪、电视。
4.小组操作材料:三种树叶若干、大树图片每种各两张。
5.三种树叶的头饰若干,分类筐六个。
活动过程:
一、播放歌曲《秋叶》,带领幼儿做动作引出活动内容。
1.师: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啦?(秋天)对呀,秋天来了,们还发现小树叶都怎么啦?(树叶落下来了。)
2.师:小树叶都是怎么落下来的呢?我们听音乐做一做,好吗?
3.播放歌曲《秋叶》老师带领幼儿手拿自制树叶做秋叶落下来的动作。
二、出示银杏叶、枫叶、梧桐叶三种树叶,引导幼儿观察了解树叶的特点。
1.请个别幼儿在地上分别捡起树叶,依次认识银杏叶、枫叶、梧桐叶。
2.观察了解银杏树、枫树、梧桐树树叶的特点。
提问:枫叶是什么样的?银杏叶象什么?梧桐叶呢?(让幼儿大胆发挥想象)
3.:枫叶红红真美丽,梧桐叶大大像手掌,银杏叶弯弯像扇子。
三、幼儿根据三种树叶的特征进行分类活动。
1.(出示分类筐)向幼儿介绍如何进行分类活动.
2.幼儿进行捡树叶的活动,老师巡回了解幼儿的分类情况.
3.请个别幼儿检查同伴的归类情况,老师给予纠正或表扬.
4.师:小朋友你们说树叶最想回到谁的身边?想不想把树叶送回它们的大树妈妈身边?
5.介绍操作材料和方法:
1)出示操作材料大树图片:小朋友树叶宝宝的妈妈是谁啊?看这是哪种树叶宝宝的妈妈?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依次介绍其它两种树叶宝宝的家。
2)老师示范操作一种树叶的送法。
6.幼儿操作,老师巡视了解孩子的操作情况。
提问:树叶宝宝都回到自己妈妈那里了吗?这是什么树叶宝宝的妈妈?
三、游戏“小树叶找妈妈”
1.师:老师看到小朋友的座位下面还有树叶宝宝呢,拿出来看看是什么树叶宝宝?
2.老师演示游戏方法.
3.师生游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