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发布于:2021-05-27 15:49:46 作者:

【实用】小班教案模板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小班教案模板5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难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大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一个、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每人一份、小动物屋3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1、今天,我们去图形王国里玩一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

  2、提问:王国里有哪些图形宝宝啦?(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它有长得怎么样的呢?

  3、图形宝宝自我介绍(小结):小朋友们好,我是圆形宝宝,我的身体是胖乎乎的一个角都没有。小朋友们好,我是正方形宝宝,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很高兴能和你们做朋友。小朋友们好,我是三角形宝宝,我有三个角三条边,大家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

  二、游戏“喂饼干”

  1、按形状给小动物喂饼干。师:小朋友们,图形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啦?(出示三个形状小动物的家)教师分别扮演小动物,说喜欢什么形状的饼干。

  2、师:小朋友们,现在拿起小椅子下的三种形状的饼干,你们手里有什么形状的饼干啦?小动物饿啦,给他们喂一下吧。

  3、小朋友喂饼干。

  三、经验迁移。

  1、师提问:在小朋友的家里或在幼儿园,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呢?回家之后,我们在去找找其他的物品吧。

  活动反思:

  活动刚开始,我以带小朋友去图形王国参观的形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接着我直接出示三个图形宝宝请小朋友说一说长得怎么样,用直观的图形来进行表示。小朋友自己先说出第一感觉的形象。然后教师在自我总结,以图形宝宝自己介绍的方式较科学的介绍给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三个形状的基本特征。但是之后,教师可以请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等方式来考考小朋友有没掌握,可以更好地巩固对图形基本特征的了解。重点可以更好地突破。

  第二环节,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小朋友按照形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以此加深小朋友对三个形状的特征。比如请他们拿起饼干的时候,先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饼干,然后再去喂饼干。因为“游戏”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

  最后一个环节经验迁移,让小朋友自己说说幼儿园、家里的物品。哪些是圆的、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将枯燥的图形与生活相联系,较好地融入到生活,作为生活经验。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初步学会儿歌。

  2.体验洗澡的乐趣,喜欢洗澡。

  3.学习正确发音:蓬蓬、肥皂。

  活动准备:

  图片(猪宝宝洗澡)蓬蓬头

  活动过程:

  1.导入出示蓬蓬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好玩的东西,你们来看看是什么?用来干什么?""水从蓬蓬头里流出来的声音是什么样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蓬蓬头,沙沙沙。"

  2.观察图片,呈现儿歌内容"有个小宝宝正在用蓬蓬头洗澡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啊?"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是谁在洗澡啊?""你们看看他是怎么洗澡啊?来学一学。左擦擦右擦擦。""水冲到身上感觉如何呀?"引导幼儿体验洗澡的快乐情境。

  "猪宝宝洗得可开心了,身上都是泡泡。怎么会有泡泡啊?"

  3.学习儿歌老师念儿歌。分析儿歌内容。

  "我们一起学学蓬蓬头的声音,蓬蓬头,沙沙沙。""是谁要洗澡啊?""我们一起喊猪宝宝来洗澡吧。猪宝宝,洗澡啦!""猪宝宝是怎么洗澡的呀?""我们来学一学。左擦擦,右擦擦。""再用肥皂洗一洗,肥皂肥皂乐开花!"引导幼儿念儿歌"我们一起来把这件好玩的事说一说吧。"做动作念儿歌,老师用蓬蓬头设置情境。

  "你们做猪宝宝,老师做妈妈来帮你们洗澡,我们一边洗一洗,一边说一说。"4.巩固儿歌"宝宝们和小猪一样,洗的可开心了。""我们请几个宝宝上来表演表演吧。""洗澡是件快乐的事,要笑眯眯的。"5.游戏听音乐做洗澡动作,体验快乐情境。

  4:15-5:00离园

  1.自选游戏,将玩具收拾整齐。

  2.离园时能在提醒下与老师、小朋友再见.

  活动反思:

  玩水是每一个孩子都特别喜欢的游戏,通常小班孩子在洗澡时为了让孩子配合,家长都会放上一些小玩具在水盆里,所以在这首儿歌的学习上幼儿理解起来很轻松,很快就学会了,还能自己配上一些肢体动作进行表演。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与家人走散时的应对方法。

  2、能根据情景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初步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活动准备:

  1、配班老师排练情景表演;

  2、教学挂图和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表演,提出问题。

  (1)两位教师表演幼儿与家人走势的场景。主班教师扮演幼儿,配班教师扮演妈妈。妈妈带着小朋友出去玩,小朋友看见路边的玩具店,就自己跑过去,玩了一会儿突然发现妈妈不见了,小朋友慌张的四处张望。

  (2)在情景中引发幼儿的思考。

  教师:

  (1)这个小朋友该怎么办呢?谁来给他出出主意?

  (2)如果大声哭喊,让别人都知道自己找不到妈妈了会怎么样?

  (3)如果有陌生人来说带自己去找妈妈,怎么办?

  (4)你找不到妈妈了,妈妈一定在着急的找你,如果这个时候你到处去找妈妈会怎么样?

  2、观看教学挂图,学习正确的应对方法。

  教师:

  (1)请小朋友们看看图上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2)这个小朋友站在原地等妈妈,他脸上看起来怎么样?有没有大声的哭喊?

  (3)这个小朋友找到了谁来帮助他?你们觉得这个做法怎么样?

  3、教师介绍新经验。

  教师:

  (1)其实还有一种很好的办法找到爸爸妈妈,就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这也能帮助我们找到爸爸妈妈,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吗?你知道自己家的家庭住址吗?

  (2)今天就请小朋友回家以后,问问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然后牢牢记住它,明天告诉老师,好吗?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安静倾听故事,能理解故事大意。

  2、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3、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初步培养幼儿有礼貌的行为。

  活动准备:

  1、故事《悄悄话》及其幻灯片

  2、故事中角色的手饰

  3、音乐:班得瑞《仙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教师与班内任意一名幼儿说悄悄话,吸引班内幼儿的注意力。

  2、提问:老师刚才做什么了?

  3、接着提问:悄悄话是什么意思?

  4、教师小结:悄悄话就是悄悄的说话,说话的声音很低,只有说话的人和听的人能听到,别人都听不到。今天,康老师就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故事,名字就叫《悄悄话》,请小朋友安静的听。

  二、基本部分:

  1、教师配乐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

  2、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故事中都有哪些小动物?

  ——在故事中小动物们都做了什么事情?

  ——它们说了句什么悄悄话?幼儿讨论回答。

  3、观看幻灯片讲述故事,幼儿观看倾听。

  4、边看幻灯片提问并讲述:

  ——蚂蚁和蚯蚓说了句什么悄悄话?

  ——蚂蚁是怎么来的?

  ——请小朋友学学蚂蚁的动作。

  ——蚯蚓对蜗牛说了句什么悄悄话?

  ——蚯蚓是怎么来的?

  ——请小朋友学学蚯蚓的动作。

  ——蜗牛对青蛙说了句什么悄悄话?

  ——蜗牛是怎么来的?

  ——请小朋友学学蜗牛的动作。

  ——青蛙对小鱼说了句什么悄悄话?

  ——青蛙是怎么来的?

  ——请小朋友学学青蛙的动作。

  ——小鱼对蜻蜓说了句什么悄悄话?

  ——小鱼是怎么来的?

  ——请小朋友学学小鱼的动作。

  ——蜻蜓对乌龟说了句什么悄悄话?

  ——蜻蜓是怎么来的?

  ——请小朋友学学蜻蜓的动作。

  ——请小朋友学学乌龟的动作。

  5、请七名幼儿上前佩戴动物手饰进行故事表演,剩余幼儿与教师一起讲述故事。

  蚂蚁蚂蚁跑过来,蚂蚁对蚯蚓说了句悄悄话。蚯蚓蚯蚓钻出来,蚯蚓对蜗牛说了句悄悄话。蜗牛蜗牛爬过来,蜗牛队青蛙说了句悄悄话。青蛙青蛙跳过来,青蛙对小鱼说了句悄悄话,小鱼小鱼游过来,小鱼对蜻蜓说了句悄悄话。蜻蜓蜻蜓飞过来,蜻蜓对乌龟说了句悄悄话。什么话?乌龟告诉大家啦:大家注意啦,要下雨了。

  6、请全部孩子上前分组进行完整的故事表演。

  三、结束部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一个道理:朋友同伴之间要互相关心和帮助,希望我们小朋友在生活中也能像小动物们一样,互相关心帮助,团结友爱。

  活动反思:

  1、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本活动在课堂教学中能按设计思路及顺序进行,目标达成情况很好,重难点能较好的把握并突破,孩子们理解了故事大意,

  2、本次活动的亮点:

  (1)导入部分直接、形象、生动,紧扣主题,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

  (3)活动的基本部分环节设计科学合理,层层递进,紧扣本次活动的目标。

  (4)教师的语言及提问设计合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并且准确到位。

  (5)活动中能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3、存在的不足:在分组表演时,如何让全体的孩子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就是如何能做到既面向全体又能注重个体差异。我会在课余时间给本活动没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单独给予他们重新活动的时间,让他们知道老师是重视他们的,也让他们有了自信,在以后的活动中积极参与。

  《指南》中所提到的种种都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很重要的意义,原先只以为幼儿教育之切合《纲要》就能很完美了。而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明白幼儿教育需要更深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某一处,我们不能只根据《纲要》来指定我们的工作,《纲要》虽然比较全面,但也不能完全的停留在这里,我们需要是更多的学习,完善自身的'理论和实际,再结合《指南》中的细致性把我们的幼儿教育办得更好。给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美好童年是我们的责任。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材料。大胆尝试制作泡泡水。体验探索的乐趣。

  2、愿意在同伴面前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幼儿自带的洗手液、洗发水、沐浴露、洗衣粉、吸管、带小孔的瓶子、一次性杯子等。

  活动过程:

  1、交流材料。回忆经验

  从孩子们对吹泡泡特别感兴趣入题。询问小朋友还找到了哪些会变泡泡的东西。并请他们跟好朋友互相交流一下自己带来的材料。

  2、分类介绍。丰富经验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各自带来的材料。说说他是怎么知道这种材料可以制泡泡水的。

  (2)由于小朋友带的材料可能有重复。无需一一介绍。当介绍到某种较普遍的材料时(如沐浴露)。可以问问还有谁也带了这种材料。带的是什么牌子的。等等。

  3、运用经验。积极探索

  (1)在探索活动正式开始前。教师对材料作简单介绍。

  师: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带来的材料做泡泡好吗?戚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杯子、盖子上带小孔的水瓶、吸管、泡泡圈。材料篮里也有各种不同的材料。你们也可以选择。

  (2)孩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的问题

  a、观察孩子们使用材料的情况。

  b、及时根据孩子们的探索情况给予指导和帮助。

  c、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知泡泡。并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

  d、发现幼儿不同的操作方法时。及时让其他幼儿分享这些信息。

  4、交流分享。体验快乐

  (1)当有的幼儿制作出泡泡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和同伴、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和经验。

  (2)和孩子们一起玩吹泡泡的游戏。

  活动设计评析:

  “泡泡从哪里来”的主题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经验的关注。并在许多幼儿对此感兴趣的基础上。及时转换成一个预设活动。教师依据小班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但其认知活动明显受情绪支配以及对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难以理解的年龄特点。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以及与同伴和老师的初步交流。

  活动设计分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的逻辑程序考虑到了小班幼儿学习的心智特点。从引发幼儿回忆各自不同的游戏经验出发。唤起幼儿大脑皮层原有“暂时联系”通道的觉醒。激发每个幼儿参与探索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环节的分类介绍是建筑在幼儿零碎、泛化的对泡泡从哪里来的感知经验基础上的概括与提升。但是对于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小班幼儿来说。仅限于此还远远不够。所以。教学过程安排了尝试操作的环节。为幼儿提供尝试――发现――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失败――修正――成功的过程中。满足自主操作、试验的需要。满足表现的愿望和相互认同的心理需要。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