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通过游戏的方式,幼儿认识圆形(圆面和圆圈)。
2、发展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圆镜,圆盘子,脸盆;圆形纸片若干,大、中、小圆圈各1只, 幼儿每人一套大、中、小圆
活动过程:
一、实物演示
1、(出示圆镜)这是什么?这面镜子是什么形状的?
2、(出示圆盘)这是什么?这只盘子是什么形状的?盘子的口实什么形状的?
出示脸盆(提问同上)
3、教师:小朋友,我们周围有许多东西是圆形的,你们动脑筋想一想,平时看到过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幼儿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圆形的东西很多,在家里,在马路上,在幼儿园里,在许多地方我们都能看到。
二、图片演示
1、 出示图片:黑地板上贴有各种大小不同的彩色的圆形纸片。
教师:这里有许多漂亮的纸片,又红的,蓝的,绿的,黄的,小朋友看看他们都是什么形状的?这些圆形有大的,有小的,还有最小的呢。(教师用手逐一指出)你们看看这些圆形像什么?
2、出示图片:黑地板上贴有两个圆圈,红的大,黄的小。
问:这里有几个圆?那个大?那个小?(再出示最小的1个绿色的圆)现在这里有几个圆/?哪一个是最小的圆?(和幼儿一起说出大圆,小圆,最小的圆。)
教师:小朋友说得真好,这是大圆,我们就叫她大圆妈妈。这是小圆,我们叫她小圆宝宝。最小的圆呢,我们就叫她最小的圆宝宝。(幼儿复述一遍)
教师:大圆妈妈说话了,她说:“小圆小圆,我的好宝宝,我们来做游戏好吗?请到我的身边来,并排站好。”小圆就滚呀滚,滚到大圆身边和大院并排站好。
圆妈妈又说:最小的圆宝宝快来呀,请你也打我的身边来,并排站好。请一个小朋友帮小圆宝宝滚到妈妈身边去。现在,3个院都靠在一起了。
教师:圆妈妈又说话了:小圆宝宝,你再过来一点,让我们手拉手,一起跳舞吧!最小的圆宝宝你也来与妈妈拉着手一起跳舞吧!请一位幼儿帮忙。现在三个圆圈手拉手跳舞了。
教师:大圆妈妈非常喜欢圆宝宝,她又说:小圆宝宝你们全部进来,坐到妈妈身上来。小圆宝宝滚呀滚,全部滚到大圆里。圆妈妈又说,最小的圆宝宝你也全部进来吧!最小的圆宝宝也滚呀滚,全部滚进大圆里了。
教师:圆妈妈心里真高兴,她说:小圆宝宝请你到妈妈怀中来吧,妈妈抱你睡觉。小圆宝宝就滚到了妈妈身体的当中去了。
小圆宝宝说话了:最小的圆弟弟,请你到我怀中来,让我来抱你睡觉。那个小朋友会帮小圆宝宝的忙。好,现在大圆抱着小圆,小圆抱着最小的圆,3个圆真高兴。
三、幼儿操作练习。
幼儿每人一套学具,4只大小不同的彩色圆圈
教师:小朋友,你们没人有几个圆?请你和他们一起做游戏好吗?(幼儿自己拼放、游戏)。
《认识圆形》课后反思:
饼干是小朋友非常熟悉的,也非常的喜欢吃。饼干有各种味道的,也有各种形状的,所以我便以此为题材设计了这节活动,让幼儿在吃吃、玩玩中认识并掌握圆形、长方形。设计这节活动是,我认为小朋友应该比较感兴趣,会表现得很活跃,但在活动中,不知小朋友是由于什么原因,上课时都没有人回答,个个好像还没睡醒,,感觉活动氛围一点都不活跃。但是从幼儿的活动情况来看,小朋友还是认识了圆形和长方形的。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听辨出不同的节奏型X- X- X X X X XX X,探索用乐器表现不同的节奏。
2.能看指挥合作演奏,懂得在合奏或齐奏中与同伴保持一致的演奏速度。
活动准备:
《紫竹调》音乐磁带;铃鼓、碰铃、三角铁等乐器;三种不同节奏的图卡。
活动过程:
1.为幼儿创设主题意境"春天来了,花草树木都变绿了,杨柳树都发芽了……"并欣赏乐曲《紫竹调》,引导幼儿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引导幼儿随音乐进行表演,体验乐曲的旋律及节奏。
3.出示三种不同的节奏卡片,引导幼儿创造性的运用各种动作表现节奏。
4.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和自己喜欢的节奏,随音乐进行演奏。
5.引导幼儿在熟悉节奏的基础上,讨论配器方案。
(1)引导幼儿讨论三种不同的节奏用什么样的乐器来表现?
(2)按照讨论方案幼儿分组配合演奏。
(3)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进行指导,注意提醒幼儿节奏的准确和与他人的配合。
6.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演奏,体验合作演奏的快乐,如:齐奏、轮奏、伴奏表演等。
活动评价:
小朋友们的表现很好,基本能够掌握节奏乐,可是仍然有几个小朋友还没有掌握,回家后要好好练习。
中班教案 篇3
目标:1理解故事情节,感受故事中想象变化的神奇,明白贪吃冷饮的坏处。2大胆想象,尝试仿编故事情节,体会想象的乐趣。准备:1ppt、头饰。2.《幼儿画册》第2册第32页
过程:1教师变魔术,引发幼儿兴趣。
(1)你们看过魔术表演吗?请幼儿描述自己看到的魔术表演
老师今天也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魔术表演,小朋友想看吗?仔细看,看老师变出了什么??
球、纸牌
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朋友,看看他变出什么??
观看ppt
(1)提问:故事里有哪些动物?
幼儿:小猴、小猪、小熊
小猴子变出了什么?
幼儿:冰淇淋房子
(2)小朋友想知道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房子吗??
那我们小猴变出了什么样子的房子?
(3)小朋友如果你是小猴,你会变出什么样子的房子??
引导幼儿大胆想象,说己的答案
那我们看一下,故事中的小熊、小猪是为什么喜欢这个房子??
如果你有这么大一间冰淇淋房,你会怎么做??
(4) 像小猪一样吃饱了睡,睡醒了就吃,会发生什么事?
引导幼儿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吃了很多的冰激凌会肚子痛;会身体不舒服;感觉会很冷;会变成冰人的
2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讨论。
(1)幼儿看《幼儿画册》讲述故事
(2)提问:小猪为什么被送到医院?
3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创编故事。
(1)如果你是小猪、小熊你会让小猴变出什么?
(2)幼儿自找朋友说说自己的创编
分别请三明幼儿在集体面前分角色讲述
中班教案 篇4
中班音乐教案:马路上的汽车
设计说明:
这是主题活动“马路上的汽车”的一个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艺术的手法创造性地表现汽车,充分体验想象、创造的乐趣。
目的:
1、能合着快慢不同的音乐节奏,创造性地用身体动作模拟各种汽车。
2、体验大胆想象、自由表现的乐趣。
准备:
1、观察过各种汽车,玩过各种玩具汽车。
2、做过“小司机”的音乐游戏,熟悉红灯、绿灯、转弯的音乐信号。
3、节奏快慢不同的音乐片断以及完整的游戏音乐。
过程:
1、在音乐声中,幼儿拿着玩具汽车互相观看、自由交谈。
2、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汽车。
① 你最喜欢什么汽车,为什么?请你们学一学。
② 播放快节奏的音乐,请幼儿合着节奏做模仿动作。
③ 出示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创造性地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汽车最主要的特征。
④ 播放快节奏的音乐,引导幼儿合着音乐做动作,并相互学习。
⑤ 重点模拟两种汽车,如消防车和警车,引导幼儿充分体验和表现。
⑥ 在快节奏音乐的伴随下,幼儿自由表现汽车,音乐一停就摆好造型,相互欣赏。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模仿的是什么车,在干什么。鼓励幼儿大胆表述,如“我是警车,在执行任务”。
3、幼儿合着快慢不同的音乐节奏,创造性地表现汽车。
① 刚才我们合着音乐想出了许多有趣的动作,现在我们仔细听听,这段音乐和刚才的音乐一样吗?
② 合着慢节奏的音乐,幼儿创造性地表现汽车,想像此时汽车在干什么,如“消防车要安全回家了”等。
③ 现在我们来完整听一遍音乐,想一想音乐节奏快时汽车好像在干什么,音乐节奏慢时汽车好像在干什么,怎样用动作来表现。
④ 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节奏的快慢,配上合适的动作。
4、游戏:快乐的汽车。
① 你们工作得真认真,现在该回停车场了。听,一路上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 教师用钢琴弹出高音、低音和刮音,启发幼儿听辨出绿灯、红灯和转弯的音乐信号。
③ 游戏开始,教师弹出不同节奏的音乐,鼓励幼儿边听辨节奏和明显的音乐信号,边创造性地游戏。
④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幼儿抱着玩具汽车回“停车场”。
中班美术教育活动《可爱的乌龟》
活动目标:
1.复习画乌龟,鼓励幼儿合理地布局画面。
2.通过欣赏课件,感受画面布局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课件制作《可爱的乌龟》
2.乌龟手偶。
3.画纸、勾线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乌龟手偶。
“今天,我请了我们的好朋友来,你们知道是谁吗?”
“乌龟不高兴了,它迷路了,你们知道它住在哪里吗?”
2.展示课件,帮助幼儿感知乌龟“住”不同的地方,画面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出示海水图,听听乌龟说了什么?(“谢谢你们给我找了一个家,可是我应该住在哪里呢?”)
(2)让乌龟分别住在右上角、左上角、画面中下部,请幼儿说说乌龟住在这里好不好?为什么?听听乌龟是怎么说的。(“不好不好,我的头、脚都在水外面了;不好不好,我住在草堆里不舒服”)
(3)让乌龟住在画面中间,听听乌龟怎么说?(“太好了,我最喜欢在水中间游来游去的了。)
(4)出示一个小乌龟在中间,听听它怎么说?(“这么大的海,就我一个人住?我很孤单哦!”)请幼儿想想办法?
(5)增添许多个小乌龟(画面较饱满),听听乌龟怎么说?(“太好了,这样我就不会孤单了。”)
(6)出示一个小乌龟,一个大乌龟,感受知画面。
3.请幼儿也来给乌龟安一个家。(1)提出要求:先想好是给大乌龟安家还是给小乌龟安家,给1个还是给几个乌龟安家,安在哪个地方,乌龟最高兴呢?
(2)幼儿绘画,教师巡视指导。
提醒幼儿照顾乌龟的感受(即合理布局画面)
(3)作品展示。
幼儿互相欣赏、介绍作品,感受画面布局的美。
反思:
画面布局是幼儿比较难掌握的一个问题。以前,幼儿已有了画乌龟的经验,但在绘画过程中,总是会画的太小或太偏了,画面给人的感觉总是不太漂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这个活动《可爱的乌龟》。
我改变了以往的绘画模式:引起幼儿兴趣→教师示范→幼儿绘画→作品评价的方法,而是制作了课件,将整个布局的问题放在课件中来解决,并且运用了幼儿较易接受的拟人化的手法及音效,帮助幼儿感受乌龟住在海水里的不同地方画面的感觉及乌龟的感受,乌龟说的话更能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布局的重要性,更易让幼儿接受。
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形象了,以往要幼儿将物体画中间,画大一些,画满一些,总是用平直的语调说,总有些孩子只顾自己画,不去理会老师的话,但这次通过展示课件后再画,有的幼儿画了一个乌龟,我便说:“你想想,这只乌龟一个人住,它会怎么想呢?”幼儿很自然的就会多画几只乌龟了。
幼儿在合理布局画面的基础上,也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想法与创造,有的幼儿画了许多只小乌龟,在前面画了一只大乌龟,他说:“大乌龟带着小乌龟做操呢!”有的幼儿把小乌龟画在大乌龟身上,他说:“这只小乌龟玩累了,在爸爸身上休息呢!”还有的幼儿画了一个大乌龟、中间壳是空的,再在旁边画了只小乌龟:“妈妈刚把小乌龟生下来,正教它游泳呢!”可见幼儿的想象也是非常丰富的。
在评价过程中,我组织幼儿一起欣赏了同伴的画,幼儿都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画的是什么,讲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整个活动,这个课件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但解决了幼儿的布局问题,还拉近了幼儿与乌龟的距离,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能考虑乌龟的感受,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画面,理解故事情节发展和角色情感变化。
2.能与同伴合作阅读,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大班)
3.初步懂得要获得友谊,就要与同伴平等相处,学会谦让和宽容。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大班幼儿具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中班幼儿知道如何正确地翻阅图书。
2.物质准备:《小老鼠和大老虎》图书15本、PPT课件。
3.环境准备:大班幼儿带中班幼儿或者与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书封面,引发想象和讲述。
1.出示图书,观察封面,引出故事的名字。
2.猜测图书中的故事。
二、师幼共同阅读绘本的前半部分,初步理解小老鼠和大老虎之间的特殊关系。
1.结合ppt,幼儿倾听教师讲述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
2.运用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3.引发幼儿讨论:小老鼠孤单单地荡秋千,这时候的心里在想什么?小老鼠生气了,如果你是大老虎你会怎么做?
三、幼儿合作阅读图书的后半部分,理解故事情节发展和角色情感变化。
1.再次出示绘本,讨论:书本数量不够、如何“合作阅读”的问题。
2.幼儿带着问题“大老虎为小老鼠做了哪些事?”合作阅读。
四、集体交流阅读后的想法,进一步理解小老鼠和大老虎之间关系的变化。
1.根据幼儿讲述阅读后的想法,教师利用PPT帮助幼儿梳理阅读经验。
2.引发幼儿讨论:小老鼠和大老虎应该如何平等相处?
3.对比先后两张合影,懂得:真正的友谊应该是平等的;学会谦让和宽容,就会拥有很多好朋友。
活动延伸:
将图书《小老鼠和大老虎》投放于语言区,让幼儿继续阅读或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中班教案 篇6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能正确分辨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并说出其名称。
2.通过实践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变化。
二、活动过程
(一)导入语:新学期开始了,今天我们中二班来了三位特殊的小客人,小朋友们想不想认识一下呀?
1.教师出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骏马图像,引起幼儿关注,让幼儿说一说这三幅图像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幼儿回答:图像都是马,形状大小不同。
3.教师总结:三幅图像的不同之处,形状分别是圆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并告诉幼儿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便于幼儿理解。
(二)游戏:图形宝宝找家
教师提供不同形状的图形若干,让幼儿帮助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形宝宝找到自己所对应的位置。
(三)小魔术:图形宝宝变变变
1.师:刚刚小朋友们表现得很棒,帮图形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家,现在老师给你们变个小魔术你们想不想看?
教师将一张正方形的卡纸对折变成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又将一张正方形的卡纸平均分成两个长方形让幼儿仔细观察。
2.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卡纸 发给每个小朋友 ,让他们通过折叠、裁剪等不同的方法变出更多的图形。教师巡回观察。
3.将幼儿变出的图形宝宝一一展示。
三、活动结束
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环境中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不同形状的物品。
中班教案 篇7
《制作拖鞋》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画、贴和粘合等方法制作小拖鞋并主动探索将鞋面和鞋底粘贴的方法。
2、在装饰鞋面的时候,能用剪贴合理布局在长方形纸上。
3、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苦难能主动请求同伴和教师的帮助。
活动准备:
油画棒、浆糊、剪刀
为幼儿人手准备一双小拖鞋底板、加上鞋带
小拖鞋范例、幼儿用书一本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自制的拖鞋,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朋友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双什么样子的鞋子?这双鞋子有什么特别的吗?
教师小结:这是一双拖鞋,瞧!拖鞋的鞋底是用油画棒画出的许多颜色,可以为鞋子画上眼睛和嘴巴。
二、引导幼儿观察范例,讨论拖鞋的制作方法。
1、你能看出我这双拖鞋是怎么做的吗?是用什么样的材料做的呢?你们也想制作这样一双拖鞋吗?
2、引导幼儿讨论鞋底的制作方法。
拖鞋的鞋底是怎么做的?
怎么样做一双和自己脚大小合适的拖鞋?
剪鞋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双拖鞋,请小朋友拿着剪刀沿着线条剪下来,然后图上颜色,画出鞋子的眼睛、嘴巴等,剪鞋底的时候要注意沿着线条,不断移动着鞋底。
3、引导幼儿讨论鞋底的制作方法。
拖鞋的鞋面是什么样的?鞋面是怎么制作的呢?鞋面和鞋底是怎么粘起来的呢?
教师小结:拖鞋的鞋面可以是大块的,也可是两条线条交叉的,取鞋面的两边粘上浆糊,然后粘在鞋底上。
4、引导幼儿讨论拖鞋的装饰方法。
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拖鞋装饰的更好看呢?彩色的卡纸贴在鞋子上要注意什么?
教师小结:选用颜色鲜艳的油画棒涂色,卡纸贴在鞋面上会更好看些。
5、请幼儿看幼儿用书,了解拖鞋的制作步骤。并按步骤图制作拖鞋。
三、幼儿运用操作材料制作小拖鞋。
在制作拖鞋时遇到困难要请老师和小朋友帮忙。
四、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相互欣赏。
你是怎么样将鞋面和鞋底粘在一起的?在制作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样解决的?你是用什么方法装饰的?
活动延伸:请小朋友在区域活动中制作小拖鞋。
中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和同伴合作坐滑板车,过隧道接力比赛。
2、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不同类型的幼儿服饰,滑板车若干。
2、隧道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兴趣导入:
——“你们看过隧道吗?”
“你见过隧道的什么样子?
你对隧道有什么感觉和外面有什么不同?
幼儿谈自己的体会。
动作准备:让我们一起做准备,去隧道里瞧瞧﹗(搭建一个隧道)
2、游戏:
幼儿分成3队,每队分成两组,(同一服装类型毛衣、背心、外套)相对站立,两脚分开,两手达到对方的双肩,上体前倾,做成“隧道”,滑板放于队首。
左侧第一名幼儿,坐在滑板上,两脚置于滑板上,与他相对的另一名幼儿站在他身后,用双手推动滑板,两人依次钻进“隧道”,当滑板车推至队末时,两人将滑板车在隧道内用力推回队首,随后两人搭成“隧道”,连接在原先隧道后。排头一对幼儿接滑板车后立即重复第一对幼儿的 动作,游戏依次进行,直至最后一对幼儿钻出“隧道”。
坐滑板车的幼儿,手脚必须放在滑板上。两组幼儿交换位置,游戏可继续进行。
3、分享体会:
——“过”隧道“的感觉怎样?推滑板车的幼儿应该如何掌握方向?”
幼儿踏着滑板车,边走边离开场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