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实用】大班教案模板集锦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买菜》这首歌是一首旋律重复、欢快的两拍子的歌曲,主要表现了“我”和奶奶去买菜的场景,通过既有趣又押韵的歌词,表现了祖孙二人快乐的买菜过程,非常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也深受幼儿的喜欢。另外,现在很多孩子都存在偏食、挑食的现象,而本歌曲中还蕴含着营养配餐、不偏食挑食的教育价值,值得我们教师挖掘。还有就是在本次设计的过程中,我更加注重在发展幼儿唱歌能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感受力和表现力。为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和肯定幼儿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形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欢快的旋律以及说唱这种歌唱方式的诙谐,理解歌词内容,随着音乐有节奏的说唱。
2.喜欢音乐活动,尝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节奏的进行歌词填充并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表现。
3.知道饮食要均衡合理、荤素搭配,才能让身体健康成长。
活动重点:
理解歌词内容,随着音乐有节奏的说唱。
活动难点: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节奏的进行歌词填充并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表现。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有和家人一起逛超市或菜市场的经验,初步认识各种菜的名称。
物质准备:
1.歌曲图谱(PPT);
2.各种菜的图片PPT(歌曲内没唱到的);
3.音乐《买菜》、播放器。
活动过程:
一、发音练习:《小星星》
二、谈话导入,引发幼儿兴趣。(注: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决定播放歌曲的次数)
三、欣赏歌曲,学习歌词。
1.播放完整歌曲,幼儿欣赏。(注:根据幼儿回答的情况决定播放歌曲的次数,假如幼儿还未听清楚的话,可适当多放几遍音乐。)
2.结合歌曲图谱(PPT),引导幼儿理解记忆、歌词。
(1)师:歌里面说今天天气怎么样?“我”和谁去买菜?
(2)我们都买了哪些菜?歌里面是怎么说的?最后怎么样了?(启发幼儿回忆歌词内容。)
(3)玩“找歌词”的游戏。(教师一页一页展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学习每一页图片代表的歌词。)
(4)学习完整歌词。(引导幼儿看着图谱跟随音乐节奏完整朗诵歌词。)
四、学习演唱歌曲。
1.重点学习歌曲说的部分。
(1)引导幼儿说出歌曲的特点:说唱结合。
(2)学习按ⅩⅩ ⅩⅩ ︱ⅩⅩ Ⅹ︱的节奏说出萝卜 黄瓜︱西红 柿︱,蚕豆 毛豆︱小豌 豆︱。(引导幼儿边念边拍手。)
(3)引导幼儿发现说的部分歌词的秘密:每一句歌词都由三种菜组成,前面两样蔬菜的菜名都是两个字,后面一样蔬菜的菜名是三个字。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图谱有节奏的进行歌词创编并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表现。
(1)出示各种菜的图片PPT(歌曲内没唱到的,老师有意识的`按“说”的规律图谱),引导幼儿观察,并说一说。
(2)尝试创编歌曲“说”的部分。(引导幼儿大胆尝试。)
3.引导幼儿逐句学习演唱歌曲。(钢琴伴奏)
4.尝试完整演唱歌曲。(钢琴伴奏,提醒幼儿说和唱衔接自然。)
5.播放音乐,结合创编图谱,幼儿再次完整演唱歌曲。(幼儿可加入自己创编的歌词。)
五、师幼共同探讨营养配餐问题。
1.师:小朋友们今天表现非常的棒,可老师这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小朋友们。为什么“我”和奶奶除了买鸡蛋、鱼、母鸡之外,还要买了青菜呢?(幼儿自由讨论回答。)
2.师。
活动延伸:
1.请家长们配合,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养成不偏食挑食的好习惯。
2.在表演区中投放《买菜》音乐及相关道具,引导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演。
大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让幼儿了解标志有不同的含义。知道生活中许多地方都离不开它,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2、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习惯,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各种常见的标志。家长有意识的带领幼儿观察过各种标志。
2、背景图二幅。
3、纸、记号笔、蜡笔人手一份。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标志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
能尝试制作生活中所需的标志。
教学过程:
一、理解各种标志
1、出示标志背景图,观察:
1)这里有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重点让幼儿描述医院、麦当劳二个标志)
2)小结:看到了这些标志,就知道这是哪里了,标志是各种各样的,各种不同的标志代表不同的意思。
二、学会运用标志
1、认识常见标志,知道它代表什么,哪些地方适用这些标志。
1)我们平时生活中遇到各种标志,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些标志,看看哪些是你们认识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幼儿自由选择、讨论、讲述)
2)幼儿分别讲述,老师进一步帮助其理解并归类。
重点讲述:残疾人专用通道标志、公共厕所学会运用标志3)归类:
A、不准做什么事情的标志B、告诉人们这是什么地方的标志C、表示一些危险信号的标志。
2、幼儿张贴标志(在合适的场所贴上相应的标志)老师选择有价值的内容,启发性地引导幼儿思考:这张标志贴在这里合适吗?
三、尝试制作标志
1、幼儿园需要标志吗?
2、那些地方需要标志呢?
3、幼儿尝试制作标志。
4、幼儿讲述:我设计了什么标志?代表什么意思?
四、延伸活动
幼儿张贴自己制作的标志。
大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网络活动中理解作品的内容,重点把握“野猫”的形象特点,并认识作者潜置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构思倾向。
2.帮助幼儿进一步认识城市,并用反驳的方式纠正野猫所说的“城市”。
3.培养幼儿的想象与用语言归纳以及清楚表达观点的能力. (这篇童话以其奇特的构思见长。它通过野猫向森林里的动物描述“城市”的经过,引导幼儿在幽默的笑声中认识城市,作品逆向思维式的叙事方法是低幼儿童作品不多见的。幼儿能理解滑稽、幽默的作品的,这个作品可以让幼儿在笑声中获得逆向思维和判断力的训练。)
活动准备
1.表现童话内容的图片。
2.大小积木、插塑、油泥等各种可供幼儿拼搭建筑以及表现城市的材料。
(图片有利于幼儿了解故事情节的连续性和故事人物的动态变化。以幼儿自己的能力建造一所“自己的城市”,只需他们熟悉的材料即可。)
活动过程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了解植物生长的向光性。
2、学习根据问题猜测原因,培养幼儿勤观察,爱动脑思考的学习态度。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按照幼儿用书上的方式种植豆芽。
材料准备:幼儿用书,每人一个小纸盒,1把剪刀。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教师出示豆芽:“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上的豆芽是从菜场买来的,请小朋友记住它的样子,等会儿老师要提问。”
二、组织教学
1、引发幼儿回忆豆芽的种植情况。
教师:
(1)上次我们观察了泡过水的豆子的变化吗?都有哪些变化?(大小、颜色、硬度)。
(2)后来我们将豆子种在哪里了?我们现在把它拿出来看看吧。
2、引导幼儿讨论豆子不一样的生长情况。
(1)教师:现在豆子长成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豆子都发芽,长高了吗?它们和老师从菜场买来的豆芽一样吗?
(2)教师鼓励幼儿猜测原因。教师:想一想我们的种植方法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3、教师总结:
教师:原来植物是需要阳光的。因为我们将中间的豆芽全部盖在了一个小盒内,它见不到阳光,进行不了光合作用,所以长的很慢。而且植物是向着阳光的地方生长的,哪里有阳光它就往哪里生长,所以当我们将盒子的口向旁边(或向上)开时,叶子就会向着有阳光的地方往旁边(或向上)生长。
4、鼓励幼儿再次做植物生长试验,进行验证观察。
(1)教师:这里有一个纸盒,请你先想一想你向让豆子往哪个方向长。然后动脑筋改造纸盒。
(2)幼儿思考并动手改造纸盒。
(3)教师在盒内铺好塑料袋,请幼儿自己把改造好的纸盒内铺卫生纸,浇水种植豆芽。
活动反思:
1、我在组织幼儿观看植物生长时,充分表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育教学中,我作为引导者去引导幼儿幼儿学习而不是去包办。
3、在活动中,我运用了符合幼儿实际年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教学,针对个别幼儿进行个别教育。
4、不足的是,在动手操作环节,我准备的操作材料有些不好操作,影响了操作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