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案
【精选】小班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班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1.幼儿能有秩序的进区域活动。2.初步培养幼儿养成自觉放与收材料的习惯。3.通过活动发展幼儿手部的小肌肉运动和思维能力。活动准备:区角1.小猫钓鱼(塑料垫剪成的鱼、一次性筷子、吸铁石、回形针)
区角2.穿穿绕绕(塑料瓶剪成的花状、光碟、毛线)
区角3.排排队(塑料垫剪成的图形、硬纸板)
区角4.画画剪剪(勾线笔、色纸、剪刀、白纸、有图形的模子)
区角5.拼拼乐(剪开的图形)区角6.穿鞋带(分享阅读盒子、鞋带)
区角7.送图形宝宝回家(分享阅读的盒子、动物形象、各种图形的卡纸)
区角8.拆拆装装(各种没用的笔)
其中区角3和区角7是主题活动的延伸。
重点区域活动:排排队;刘老师重点区域活动:穿鞋带
活动过程:
1.交代活动要求:
(1)听音乐拿卡进区域
(2)将卡插入区域袋中,再轻轻搬起椅子坐下,如果不需要椅
子则将椅子架起来。
(3)在操作时可以轻声说话,但不要大声喧哗。
(4)听到收的音乐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动,收拾干净区角,拿卡
出来,轻轻搬椅子坐下。
2.播放活动操作的音乐,幼儿拿卡进区域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重点在区角3和6里)
4.播放活动结束的音乐,幼儿整理区角。
5.用电视机展示幼儿的作品。
活动反思:
紧张的这一天终于过完了,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对自己有所放松,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让我学到很多东西。为这次活动,我和刘老师也算绞尽了脑汁想了很多办法来使我们区域的活动开展的更顺利。活动材料的选择、区域卡的形式、区域卡的摆放、活动音乐的选择等等,每个环节的投放都会影响整个活动的开展,因此我们每做一样东西,都会认真考虑或预测其效果。但真理往往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得知,同样活动开展了,孩子实践了,老师才能更清楚的了解到活动的优点和不足。
1.令我欣慰的是大多数孩子都能较好的“进”与“出”区域,能较安静地在各自的区域内活动。
2.通过活动孩子真正得到了提高,孩子对区域活动的兴趣很浓,同时也体验到了区域活动带来的快乐。
不足:
1.区角摆放。区角摆放太拥挤,没有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我觉得原因在于椅子的摆放,关于椅子的摆放,我和刘尝试过很多方法,最终选择今天的这样摆放,结果还是影响了活动的开展。还有就是我忽视了孩子没搬椅子进区域这现象,觉得他们愿意站的操作的话也可行。在想如果当初要求孩子搬椅子进区角活动的话,我就会看到孩子拥挤这一现象,那么今天这问题就避免了。
2.教师言行不一致。活动前要求孩子可以轻声交流,可我又在活动规则内注明了嘴巴不可以说话,不过通过老师提出来的建议,我马上就改了。
3.音乐没有真正起到指挥活动的作用。对于音乐的选择,让我的眼睛和耳朵痛过几次,尤其是结束音乐的选择,我考虑过欢快的但怕孩子控制不住的自己的`情绪,急躁的收拾区角甚至不收拾,也考虑过童谣、孩子熟悉的歌曲等,又担心孩子会跟着音乐一起唱而忘了要做的事情——收拾区角。最终我和刘老师商量采用舒缓的但有明显转换的音乐。先这样尝试着用,有更好的再更新。
4.活动材料的选择。个别区角里的操作材料难度偏高了点,如穿穿绕绕,孩子不易操作,所以导致孩子乱玩甚至很少有人玩。原因有两个:一是老师高估了孩子的能力。二是孩子接触的少。
5.有待进一步提升的是:椅子的最佳摆放、音乐的选择。
小班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我带小班以来的第一节美工课就要开始了,本节美工课是用糨糊粘贴一串紫葡萄。常规的美工课,一般是由激趣导入、教师示范讲解、幼儿操作及展示欣赏几个环节进行的。而小班这些孩子刚入园没多久,理解力及动手能力还不够。我想,如果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教学活动,效果不会很好。并且经过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得知“把一颗颗葡萄紧紧得粘贴成一串葡萄”是这节课的难点。孩子们容易把葡萄散落的粘贴整张作业纸。我想如果一味地说教或讲解,孩子们一定坐不住,会不耐烦听老师的讲解。怎么办?怎么解决这一难点?于是我上网查了好多教案,它们几乎都是按常规课进行的。但其中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一颗颗葡萄就像好朋友一样紧紧的抱在一起。”唉,能不能用拟人化的教学方式进行呢?于是我思路大开,把葡萄藤比作是妈妈,一个个小圆片制作的葡萄比作是小宝宝。整节课围绕“妈妈找宝宝”这一主题进行,孩子们一定会兴趣浓厚而且在快乐中学会技能的。
活动目标:
1.欣赏葡萄的形状、色彩,知道葡萄是一串一串的,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
2.初步学习用糨糊粘贴的技能
3.喜欢参加粘贴活动,对手工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教师:黑板演示用的大葡萄一串、小葡萄一串、糨糊、抹布、幼儿用书
2.幼:小圆片若干、糨糊、抹布、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师出示一串葡萄引起幼儿的兴趣
“看,这是什么?”(葡萄)
“葡萄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一颗颗葡萄长在哪里?”(棍棍上的)“这叫做藤,小葡萄是长在藤上面的。”
二.学学小葡萄
◆师:“这一颗颗葡萄就像是葡萄藤妈妈的孩子一样,都紧紧地靠在藤妈妈身边,下面让我们来学一学小葡萄紧紧地靠在妈妈身边好吗?”
◆请听好:田老师做妈妈,你们来做小葡萄,我们共同表演一大串葡萄。师幼配合表演。
◆小结:“小朋友们通过表演知道了葡萄们是一个挨着一个,紧紧地靠在一起的。”
三.在黑板上摆葡萄
◆“我们这里还有一位葡萄藤妈妈,她的孩子们都不知道跑哪里玩去了。”(师边说边用黑板出示葡萄藤)
◆“我们帮她找找吧,大家一起喊:葡萄葡萄快回来!”师摆放第一个葡萄(带有磁铁的)
◆“再喊:葡萄葡萄快回来!”摆放第二个。
◆用同样的方法摆放5、6个之后,其余的葡萄请个别小朋友把他们送回家。
◆检验葡萄有没有紧紧地靠在妈妈身边,是不是一串。“小葡萄们都回到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在一起,多开心啊!”
四.示范粘贴
◆“还有一位葡萄藤妈妈也找不到孩子了,我们一起帮帮他们好吗?”(出示幼儿用书)
◆“大家一起喊:葡萄葡萄快回来!第一颗葡萄听见了,赶紧跑到妈妈身边。
◆“唉,怎么了?”(小葡萄滑掉了)这里我们要用到一个秘密武器来帮他。(出示糨糊)师边讲解边示范糨糊的使用方法。
◆再喊:葡萄葡萄快回来!第二个葡萄也来了。师再次示范糨糊粘贴的方法。
◆用同样的方法粘贴5、6个之后,其余的其余的葡萄请个别小朋友把他们送回家。“小葡萄们都回到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在一起,多开心啊!”
五.幼儿操作
◆“请小朋友看看桌面上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材料,让我们也把各自桌上的小葡萄送回家吧!”
◆幼儿操作,师巡回指导。
六.欣赏作品
做好的幼儿把作品放到前面展示,供大家欣赏、评价。
小班教案 篇3
目标:
1、在爬的游戏中,能平稳地控制自己的身体。
2、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感受运动游戏的愉快。
玩法:
1、师生一起听音乐做律动,做好活动前的热身准备。
2、师生一起边说儿歌边玩"小猴爬山"的游戏,活动开手指和手腕。
十个小猴来爬山,爬呀爬呀爬呀爬,爬到山顶上。
(根据儿歌节奏,从脚开始,十指沿着身体爬到头顶。)
教师问:"摘什么?"
幼儿答:"摘桃子。"
十个小猴来摘桃,摘呀摘呀摘呀摘,摘了许多大桃子。
(根据儿歌节奏,左右手轮流转动手腕)
十个小猴滑下山,滑呀滑呀滑呀滑,滑倒山坡下。
(从头开始,十指沿着身体爬到脚上)
3、以游戏的口吻激发幼儿兴趣,"今天森林里会爬的小动物们要到游乐场去玩,谁愿意跟它们一起去呀?"
教师以游戏口吻介绍游戏材料和注意事项。
4、鼓励幼儿自由探索爬的方法,并与同伴交流、分享,互相模仿等,并说说自己学的是哪种动物。
5、适时调整游戏材料,鼓励幼儿再次尝试爬的活动。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感受彩虹的气势美。
2、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4、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彩虹图片一张、录像机及录像带
2、字卡若干
3、录音机及音乐带
4、实物投影一台
5、知识经验准备:认识彩虹
活动过程
1、录像欣赏:彩虹,引起幼儿的注意。
2、录像中有什么?它们都有哪些颜色?
3、彩虹姐姐有几种颜色?她是什么时候才出来和小朋友一起玩呀?彩虹姐姐像什么?(鼓励幼儿说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4、老师配乐朗诵诗歌,请小朋友结合图片欣赏。
5、你们喜欢这首诗歌吗?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幼儿结合图片说出不同的感受)
6、教师完整朗诵儿歌一遍,然后请幼儿跟着念2至3遍。
7、听音乐做动作退场。
各领域中的渗透
1、科学领域:科学小实验《彩虹的形成》
2、艺术领域:蜡笔画--彩虹
3、生活中的渗透:留意生活中哪些东西像彩虹,引导幼儿观察。
4、环境中中的渗透:制作彩虹布置环境。
5、家庭教育:家长带领幼儿在雨后观看彩虹,丰富彩虹的相关知识。
活动反思
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连续性的过程,需要教师把幼儿语言的发展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育中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所以,我要更加努力有效地去做个专业的老师!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初步学习朗诵儿歌。
2.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下雪天的有趣情境。
活动准备:
1.挂图21号;《小朋友的书·冬天里》。
2.图谱。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引发幼儿回忆雪天的场景。
师:有谁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
幼:冬天。
师:冬爷爷让我给小二班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教师出示礼品盒),里面会是什么呢?想看看吗?我请一位小朋友上来打开冬爷爷的神秘礼盒。
教师请幼儿上来打开礼盒。
师:是什么礼物?
幼:雪花。
师:你们喜欢下雪吗?为什么呢?
幼儿回答。
二、欣赏并理解儿歌。
1.出示下雪的图片。
师:雪花是什么颜色的?有谁知道它是从哪里来的呢?
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雪花是白白的,小小的,一片一片从天上飘落下来。
2.教师朗诵儿歌。
师:这么冷的天,谁出来了呀?
幼:是小狗。
师:你觉得他怕冷吗?
3.教师出示挂图,再次朗诵儿歌。
师:你看到了什么?
幼儿回答。
师:下雪了,屋顶白茫茫的好像戴了一顶什么?
幼:帽子。
师:白茫茫的树林像穿了一件什么呢?
幼:……
师:雪地上有谁呢?
幼:小狗。
师:小狗怕冷吗?你从哪里看出它不怕冷?你看它身上有穿衣服吗?
幼:他身子光溜溜的,都没有穿棉袄、戴帽子。
师:那我们听听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只有小狗不怕冷,嚓嚓嚓嚓往外跑。
师:小狗跑到雪地上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幼:……
师:你们发现白茫茫的雪地有什么变化?
幼:多了很多脚印。
师:那会是谁的脚印呢?
幼:小狗的。
师:你觉得小狗的脚印像什么?
幼:一朵一朵的花。
三、幼儿根据图谱学习朗诵儿歌。
四、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对动物脚印的已有的经验,尝试学习仿编。
师:除了小狗不怕冷,你们觉得还有哪些小动物会不怕冷的往外跑呢?
幼:……
师:比如只有小猫不怕冷,嚓嚓嚓嚓往外跑……
五、幼儿阅读《小朋友的书·冬天里》第10页“下雪了”,学习儿歌。
活动反思与建议
这活动主要就通过有趣的儿歌,利用拟人的手法将树林、屋顶穿棉袄、戴帽子等,让幼儿感受下雪时的有趣情境。在活动的第三环节时,由于前面的活动进行的过快,幼儿并没有很快的理解儿歌,教师就让幼儿跟着图谱朗诵,没有到达很好的效果。在仿编的这一环节,教师也没有引导好幼儿对动物脚印的认识,就进行仿编,主导性过强,幼儿没有很好的参与其中,没有让幼儿进行很好的仿编。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