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
【精品】幼儿园教案范文集锦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观看视频的基础上创编诗歌,能大声且吐字清晰的有感情朗诵诗歌。
2、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幼儿对语言表达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使幼儿对八一建军节有了深刻地了解,同时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
活动准备:
多媒体、军事光碟一盘(从建立八一到现在)、纸条无数、奖品若干
活动过程:
一、建立心中军人
1、家长领幼儿到部队周边远观,让他们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2、谈话导入,启发幼儿思维。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军人吗?
幼儿:......。
教师: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军人呢?
幼儿:......。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军人可以吗?
幼儿:......。
教师:那你们喜欢军人不?
幼儿:......。
教师:下面老师让你们瞧一瞧我们的军人到底有多么的伟大。
3、通过问题,提高幼儿想象思维,让军人的影子在心中萌芽。
二、树立初步军人形象
1、教师放光碟。(在观看的过程中,孩子们心潮澎湃,激动异常,为军人叔叔鼓掌、呐喊)
2、观看完以后,发纸条,让幼儿与家长共同写一句感慨的话,启发幼儿的思维。
3、教师将感慨语读出来。
例:
(1)幼儿:我很喜欢解放军,因为他们是我心中的英雄。
(2)幼儿:我认为军人是最勇敢的,是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大英雄。
(3)幼儿:我爱解放军叔叔,因为他们就像红红的花朵一样永远绽放在人民的心中。
4、通过观看视频,增加幼儿对解放军叔叔的了解与认识,师幼互动,做感情交流。
三、活动奖励
最好的一幅画将挂在教室里1个月。
四、活动小结
通过以上活动,首先,提高幼儿表演技巧,提拔了幼儿才艺发展,增强他们言语表述能力;其次,让幼儿了解了我们中国军人的坚强与伟大精神,让他们知道军人的重要性,懂得尊重与敬爱军人;最后,使幼儿在心中建立军人形象,让他们有爱心、热心、宽容心,增强他们意志,提高他们情操,培养良好品质,从而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幼儿园教案 篇2
目标
1.能用多种感官感知黄色水果的特征。
2.知道水果有营养,并有每天吃水果的习惯。
准备
1.幼儿每人带一个黄色的水果,用积木摆搭放水果的展台,盘子、盆若干。
2.将水果洗净,切成片状。
过程
1.游戏“猜猜是什么”。
――猜谜:扁扁的,圆圆的,桔黄色的,一瓣一瓣的。(桔子)
――猜谜:弯弯的像月亮,青青的不好吃,黄黄的甜蜜蜜。(香蕉)
――幼儿根据谜面的描述,举起相应的水果进行验证。
――谈谈这几种水果都穿着什么颜色的外衣。
2.品尝黄皮水果的味道。
――品尝水果。
――谈谈自己吃的是什么水果,它的味道怎么样。
3.扩展水果的经验。
――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
――参观展台的水果,看看、摸摸、闻闻,进一步感知更多水果的特征。
――用词语描绘自己喜爱的黄色水果。
――小结:秋天的水果大多数是黄色的,有的是桔黄,有的是浅黄色,它们闻起来香香的,吃起来甜甜的。多吃水果能使身体更健康,我们每天都要吃水果。
建议
1.黄色不仅是许多成熟水果乃至农作物的外部特征,而且还寓意着丰收,并给人以明快的感觉。本次活动还把它与嗅觉感受联系起来,试图形成一种复合的教育效应。因此,要注意防止组织成单纯的水果认知活动。
2.如有小朋友带来红苹果、青苹果,也允许一同展览和品尝,以免挫伤其积极性。
3.在吃水果前,让幼儿自己刨皮,如果用刀切则一定要教师动手,避免发生危险。
4.在幼儿观察、洗水果过程中让幼儿充分体验、感知水果的特征,可边摸边洗,边洗边说。
5.在自然角进行秋天的水果展,在日常活动中继续感知水果的特征。
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教师用图片的形式激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2、说出这几种车的名称并知道其用途。
重点:理解故事大概内容,说出车的名称。
难点:说出这几种车的用途。
活动准备:
教师自制的大书一本(恐龙、救护车、洒水车、大客车)、小熊一个、红色轿车一辆、各种各样小汽车若干辆。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教师边讲故事边操作大书中的图片。
(今天,我的好朋友恐龙沙沙跟邵老师打电话了,它说它买了一辆神奇的魔术车。(教师这时出示红色轿车,问幼儿什么颜色的)这辆魔术车的本领很大呢?它会变、变、变,你想它变什么车它就变什么车;
二、教师边讲述故事边提问:沙沙看到小朋友累了,它变了什么车啊,什么颜色的?小熊生病了,沙沙是怎样帮助小熊的,变成什么车?救护车把小熊送到哪里了?在回来的路上又变了什么车啊?让马路怎么样了?
三、总结故事,并引导幼儿一起说:“变、变、变。
四、教师出示各种车子,让幼儿自己来说,还想变什么车?变出哪种就在客人老师以及小朋友们面前开开。
五、结束:最后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车子一起开出去。
幼儿园教案 篇4
目的:
认知昆虫的特征都有三对足,发展幼儿观察力,并略能区别益虫与害虫。
做法:
1.指认以下昆虫,问宝宝“你认识吗?它叫什么?”“名字?”
①知了②蜻蜒③天牛④萤火虫⑤蚱蜢⑥苍蝇⑦蚊子⑧瓢虫
告诉宝宝这些昆虫的名称,进一步引导宝宝观察这些昆虫,指出:虽然它们外形各异,但都有三对足(请讲解:相对应的两只脚就是一对足)。
2.然后问宝宝:“除了这些虫,你还知道什么虫?”
3.通过以下图示,指出哪个是害虫?哪个是益虫?使宝宝获得有关知识。
害虫给打个“×”,益虫给画个五角星。
益处:夏、秋季节是昆虫最活跃的.时候,在此阶段,可教宝宝认知观察一些昆虫,以吸引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
注意:
要让孩子记住昆虫规范的名称,不要用双叠语“虫虫”等说法。更不要用虫来吓唬孩子。
幼儿园教案 篇5
过程:
1、 激发幼儿兴趣
(1) 宝宝们你们看谁来了?它是什么颜色的?
(2) 我们和小动物的妈妈打招呼:你好!
(3) 妈妈们真着急!今天早上她们的宝宝不见了,我们帮她们找宝宝。
2、 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宝宝
(1) 我听到这里有宝宝的声音,宝宝们好像躲在瓶子里面了。里面有小动物 么?(摇一摇听听瓶子里的声音)
(2) 我们怎么把小动物放出来?请你帮帮忙。(个别幼儿尝试)
(3) 你找出来的是谁的宝宝?请你送到她妈妈那里。
3、 幼儿独立尝试,教师观察并个别指导
(1) 还有很多的宝宝没有回家,请你帮帮它,把小动物找出来以后,还请你要把它送回家。
(2) 小动物的妈妈谢谢你们:谢谢,小朋友说:不用谢!
记录与反思:
1、在活动中我创设了一个动物家的环境,因为托班幼儿年龄比较小,情境性的环境能让幼儿更好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幼儿只有投入了才会和教师交流,才会投入到活动中去。
2、我将小动物藏在大小不同的螺口瓶中,是考虑到托班幼儿的动手能力有限,希望在我的活动中锻炼幼儿的小肌肉动作,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我还发现有的幼儿在开瓶盖之前会先摇一摇,听听里面的声音,说明这名幼儿的感知能力比较强,而且经验丰富,能通过摇动时里面有没有声音来判断里面有没有小动物。这个方法是幼儿生成的,我在最后讲评的时候应该将这个方法在集体中进行推广,这样就能将这个生活经验丰富给每个幼儿。
3、在这个故事情节的活动中,我还特意设计了“送动物宝宝回家”的环节,是想看看托班幼儿的能不能将事物进行一一对应。通过观察发现,我们班级的幼儿都能了解老师的意思,将动物送回家。
幼儿园教案 篇6
一、 解读孩子的行为
孩子的行为一定预示着他的需要,有什么样的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去认真观察并去解读其中孩子有什么样的需要。
罗老师首先用了一段视频作为开场。这段视频应该大多数家长都看过,就是一个大概不到两岁的宝宝,利用撒娇的手段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家长不予理睬,且不断走开换场地的情况下,宝宝依然我行我素,追着家长哭闹。并且他在家长看不到的时候不吭声,等走到家长视线内时才又躺在地上撒起娇来。引得我们家长阵阵发笑。可是仔细想想,宝宝的行为预示着什么呢?他是想引起家长的注意,从而满足他的要求或需要。
接着老师分析讲解了幼儿园发生的三个故事:
1、入园串串烧
小班宝宝们刚入园的时候,都会哭闹不止,这时候家长都很着急,心疼自己的孩子。殊不知,其实孩子在幼儿园慢慢适应后,都过的非常开心。而且作为老师,会仔细观察,从孩子的行为中发现了很多秘密。
A. 孩子已经长大了;
B.孩子会喜欢老师、小朋友、幼儿园。
C.孩子会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D. 孩子需要被欣赏;
E.孩子需要引导。
其中得到这样的感悟——积极引导会发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2、搬运大垫子
在幼儿园里经常会用到大垫子,孩子在收拾垫子的时候会发生很多事情。开始的时候没有规则,常常搞得很混乱。但是从孩子的行为中我们会发现其中的秘密:孩子享受你推我挤的快乐;孩子喜欢齐心协力的成果。但是相同的问题出现了很多次,说明孩子是没有经验的,老师当然此时要及时干预,给予引导。
于是老师开展了关于大垫子的竞赛游戏和集体教学活动:
在竞赛游戏中,老师分别对三组团队采用不同的干预手段:放手、暗示、参与。这样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成绩最后,中等,最好。并且老师让孩子讨论在竞赛中认识到了什么,孩子的发言都很到位:人多并不力量大;一起做事应先商量再行动;搬垫子要4个人才行;做啦啦队感觉很好
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学会了如何团队合作搬垫子,而且让孩子明白了很多道理。
在后来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更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利用垫子的有趣游戏:滚垫子、头顶头、解放军匍匐、跳跳床等等。孩子在游戏中学,在游戏中体验不一样的乐趣。整个搬垫子的活动,既强化了孩子的合作意识,又让孩子掌握了合作技巧。
我们应该从孩子行为中发现教育契机:
静观——静静观察
静思——经常思考
笃行——采取措施
智慧引导孩子的潜力和行为。
同时从孩子的行为中更新教育方法:
顺应——等待中发现精彩——孩子的精彩
反驳——否定中发现精彩——孩子的个性
激发——矛盾中发现精彩——孩子的领悟
感悟——乐意引导最终会读懂孩子的内心。
二、 解读孩子的作品
主题:假如我是老师
老师以此为命题,让孩子各自画一幅画。8个孩子画了8幅不同的画,让我们家长仔细观察,解读一下其中的寓意。家长们意见不一,但是孩子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是由孩子自己来解释。老师放了每个孩子的录音,解释各自画的寓意,我们家长才焕然大悟,原来是这样的意思。足可见孩子的智慧和想象力是无穷的。
老师也解释,作品正是反映了孩子的需要:
1、安全感的需要——向孩子大胆表达爱
2、认识世界的需要——让孩子大胆探索
3、自我表现的需要——对孩子尽情放手
4、发展想象的需要——让孩子异想天开
如此可见,解读孩子背后的内心需要也是一种智慧。我们成人应跟进行为,满足孩子的需要。从孩子的画中,可以看出儿童有其自身的心理视角,这也是获得经验的感受。儿童也有其自身的心理水平和个性特点,需要我们家长仔细观察、分析、思考。
罗老师的讲座生动活泼,不仅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而且与我们家长的互动也很深入,有趣。罗老师从观察孩子的细节入手,聆听孩子的心声,思考、解读孩子的行为,发掘孩子的内心世界,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教育典范。罗老师从其独特的视角,告诉我们家长一个既简单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就是多观察、思考孩子的行为,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如今我们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而且家长们多是工作繁忙,很难放慢脚步来观察孩子、聆听孩子,更别说解读孩子了。罗老师通过孩子的小事和作品,指导我们家长如何读懂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
孩子还在不断的成长中,他们更需要我们家长的理解和引导,才能在家庭和社会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学会自信和成长。有了我们大家的共同支持和理解,他们才会成长的更健康、更快乐。
活动总结
活动结束后,老师与家长还进行了现场交流互动,对家长提出的家教方面的困惑进行了解答,此次活动不仅架起了幼儿园和家庭沟通的桥梁,加强了家园合作,更提升了家园教育水平,更好地促进了家园共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