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发布于:2021-06-07 08:14:05 作者:

关于小班教案范文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班教案范文6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蔬菜的横截面,蘸上颜料进行印画。

  2、保持画面整洁,知道印出的图案不要重叠。

  3、感受蔬菜印画的乐趣。

  4、通过亲子合作,增进孩子和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

  材料:竹笋、莴苣、菠菜、藕、胡萝卜等蔬菜的截面。

  彩色颜料每组两盘 一共(12)盘 范画一张

  白纸每人一张一共(35)张

  经验准备:前一天叫每位家长带蔬菜来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介绍蔬菜,让幼儿认识蔬菜。

  教师:今天有很多蔬菜宝宝和我们一起做好朋友,我们来看看是那些蔬菜宝宝呢?一边出示一边说出蔬菜宝宝的名字。

  二、教师示范介绍。

  教师:蔬菜宝宝能用来画画哦,今天老师就用了蔬菜印了一幅画,小朋友想不想看啊。生答。

  小朋友回答过回后,教师出示范画。并叫幼儿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蔬菜宝宝变的。教师介绍自己的印画。教师用言语激发幼儿和家长自己创作!

  三、亲子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教师讲解印画的方法:印的时间要留长一些,并且要用力压,不能将颜色重叠印,印完一个要等它晾一会儿,不碰到它。

  2、幼儿和家长一起印画。

  四、展示作品。

  1、幼儿互相欣赏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都印了哪些漂亮的画,小朋友都互相欣赏。

  2、合影 教师组织幼儿、家长合影。

  3、贴画 教师让家长自己把画贴在亲子美工角。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朗诵儿歌,读准“菜、奶、衣、鸟、哝”的发音。(重点)

  2、运用看图讲述的方法,尝试在“连环式”的摆放中学习儿歌的内容。(难点)

  3、体会儿歌诙谐、风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

  1、根据幼儿用书画面自制小图片:板凳、娃娃、小猴、公鸡、豆虫等。

  2、将图片以“连环”的方式排列在黑板上。

  3、小板凳歪歪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儿歌中的物体、动物、人物。

  1、出示小板凳的图片。

  师:小朋友,瞧!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椅子、凳子……)

  师:这是一个小板凳,请你猜一猜小板凳上会坐着谁呢?(小朋友、小猫、小狗……)

  师:小朋友们猜得都不错,那到底坐着谁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小板凳歪歪》,请你们听一听儿歌里小板凳上都坐着谁?

  2、播放《小板凳歪歪》课件,引导幼儿说一说课件中出现了哪些内容?

  师:刚才你听到儿歌里的小板凳上都坐了谁?

  教师根据幼儿所说的内容出示相应的小图片,帮助幼儿巩固儿歌内容。

  3、教师用对话的方式引导幼儿一一认识图片中的物体。

  师:刚才听到的儿歌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东西,我们一起再来认识一下,跟着老师一起来念一念吧。(以儿歌中的句式带领幼儿一起念一念。)

  4、引导幼儿练习准确地学说。

  师:这首儿歌中的词都非常有趣,我们小朋友在念的时候一定要念准了,不然儿歌就不好听咯。

  二、教师通过“抽”、“摆”图片引导幼儿学习儿歌。

  1、教师边摆放、抽取相同内容的图片,边朗诵儿歌。

  2、教师强调操作图片的动作,引导幼儿关注自己的动作,自然地感知儿歌连环式的结构。

  3、教师在幼儿有节奏地拍手伴奏下,再次朗诵儿歌一遍。

  三、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引导幼儿看图片朗诵儿歌。

  2、引导幼儿运用对诵、接诵的方式学习儿歌。

  四、鼓励幼儿通过“给你给他朗诵”的方式再次朗诵儿歌。

  教师自然地引导幼儿相互对同伴念儿歌。

  小板凳歪歪(儿歌)

  小板凳歪歪,里面坐个乖乖;乖乖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

  奶奶出来梳头,里面坐个小猴;小猴出来穿衣,里面坐个公鸡;

  公鸡出来打鸣,里面坐个豆虫;豆虫出来咕哝,咕咕——哝!

  【活动反思】

  《小板凳歪歪》是一首诙谐有趣的绕口令式的儿歌。儿歌的内容生动活泼,虽然有点长,但是每句都有押韵,念起来也很容易上口,很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活动时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我说:“今天又许多好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啦,看看有谁呢?”然后出示图片,第一张是一张小板凳,以前我也碰到过这个问题,在问小朋友“这是什么时”小朋友就说这是“椅子”不会说“板凳”(在我们这个地方很少说“板凳”的),但是这次问下来,李惠媛说这是“板凳”,于是我就接着引导下去。

  第二个环节是幼儿学念儿歌,这是儿歌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枯燥的一个环节,幼儿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而且儿歌的语言情感可跨性大,这就要求朗诵应充分调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以往活动中,我也明显的发现,朗诵的次数多了孩子就没有兴趣,可是不进行集体朗诵孩子无法感受儿歌的语音、语调、语气……于是,我通过“抽”、“摆”图片的方式来引起孩子的注意,让孩子觉得这是图片在和自己捉迷藏,帮助孩子更好的集中注意力学习儿歌内容。孩子们通过趣味的朗诵,学习和体验着儿歌的趣味,不知不觉中走入到儿歌的美妙境界中。

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尝味道活动,体验品尝的快乐,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五官变化,用不同的线、形、颜色表达自己的感受,画出不同表情。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 ,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画有色彩鲜艳、不同味道的家乡特产。)

  2、准备的食物有:大枣、梨、山楂、苹果、辣椒、糖、柠檬、大蒜、苦瓜。

  3、盘子、牙签、餐巾纸、镜子。

  4、彩色水笔、油画棒、白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引起兴趣,导入活动。

  1、请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章丘的大葱,乐陵小枣,莱阳的梨,还有红彤彤的辣椒,绿色的苦瓜,黄色的柠檬…… )

  让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特产;通过色彩鲜艳的画面为幼儿正确运用颜色表现不同味道作铺垫。

  2、教师提问:你看到了哪些特产?你吃过这些食物吗?他们是什么味道的?

  通过提问,意在加深幼儿对食物味道印象。

  二、 展开:

  1、 教师同幼儿做游戏《尝味道,猜表情》

  (1)教师出示四种食物,请幼儿说出食物名称 ;再请几名幼儿到前面品尝酸、甜、苦、辣四种味道的食物,大家通过看他们的表情变化,猜一猜他们吃的是什么味道的食物。

  (2)幼儿猜出后,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猜出来的?从哪儿看出来的?他们的表情什么样?(引导幼儿从眉毛、眼睛、鼻子、嘴的变化说出不同的表情)

  例如:

  A 品尝辣味的表情:舌头伸出来了,还在吸凉气,脸都变红了,手还在不停地扇。

  B 品尝甜味的表情:他在笑呢,嘴角向上,眼睛弯弯地象月亮。

  C 品尝苦味的表情:列着嘴,皱着眉头,吐着口水……

  D 品尝酸味的表情:眼睛、鼻子、嘴被酸的团在了一起。

  通过游戏《尝味道,猜表情》,使小朋友清楚地看到吃了酸、甜、苦、辣不同味道地食物,幼儿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面部表情。

  2、请小朋友们自己品尝食物,并相互观察。

  3、请小朋友们照镜子观察自己的表情。(幼儿通过照镜子,加深对四种味道引起的不同表情的印象。)

  通过近距离地观察品尝者的表情变化,使幼儿在整体感知后更被主体的情感所同化,使之产生共鸣和相同的情绪情感,从而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促使他们很自然地通过构图、色彩等方式把所看到的在作品中表现出来。

  4、鼓励幼儿用线、形、颜色画出不同的表情,表现出自己的感受。(告诉幼儿画几种表情都可以,可以画自己,也可以画好朋友。)

  5、幼儿大胆做画,教师巡视引导。(提醒幼儿,在正确运用线、形的同时,注意恰当运用颜色表现不同的味道,也可以在画面上添画适当的背景,进一步说明画面的表情。)

  幼儿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当视觉和味觉同时作用于他们时,幼儿会把各种食物和经验贯通起来,在情绪推动下有了创造的愿望,最终达到良 好的创造结果。

  三、结束:

  1、请幼儿讲解自己的作品。(讲一讲画面上都有哪些表情,运用了哪些线、形来表现的?为什么要画这些背景?运用的颜色表现了什么?请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作品。)

  2、将小朋友把已完成的作品放在美术区,举办美术展览,幼儿相互欣赏作品。

  通过讲评、展示作品,扩展幼儿的思维,丰富幼儿的想象,提高幼儿绘画兴趣。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 、能大胆讲述自己看懂的画面情景,学说短句:轱辘辘,轱辘辘,这是XX车。

  2 、在找房子的故事情境中,感受房子变”汽车”的有趣情节。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创设场景,激发倾听兴趣

  师:你喜欢开车吗?喜欢开什么车?现在开好你的车跟着杨老师去森林去不去?

  教师哼怪车律动进入活动室。

  师:美丽的森林到了,我们把车停好坐下来吧!

  二、理解故事主要情节

  1、找房子

  师:森林里有什么?

  师: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不在森林里,它们出去找房子了。

  师:到底有哪些动物去了呢?

  师:有几个小动物去了?它们找到房子了吗?找到了什么水果?

  师:那房子是怎么样的呢?

  2、推房子

  师:看看小兔子怎么了?

  师: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会脸红?

  师:到底小兔子为什么脸红呢?看好杨老师

  教师示范动作

  师:为什么会脸红的?(累的)

  师:那小老鼠呢?它累吗?你怎么知道?(满头大汗)

  师:小蚂蚁它累吗?它在干吗了?(喘气)

  3、变车子

  师:它们一边推着房子一边在马路上走着,发生了什么事情?

  师:狐狸警察可能在说什么呢?

  幼儿猜测

  师:为什么马路上不许滚房子?

  师:那怎么办呢?想一想怎么把小动物的房子搬回去?

  幼儿自由说

  师:看谁也想到了?它想了什么办法?

  师:西瓜上有什么了?(方向盘、轮子)

  师:原来西瓜装上了方向盘,装上了轮子,就变成了西瓜车了

  师幼一起学学变汽车

  师:我们一起帮小蚂蚁告诉狐狸交警

  幼儿学说:轱辘辘,轱辘辘,这是××车。

  三、活动结束

  师:让我们开着我们的车去森林里看看小动物们的新房子吧

  哼着音乐走出活动室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感受亲情教育。

  2。初步训练手指的灵活度。

  3。通过游戏,感受手指睡觉的乐趣。

  重难点分析:

  重点:说到哪句话出哪个手指。

  难点:伸出无名指。

  活动方式:集体和个别结合进行

  活动准备:提前进行关于手指名称的谈话。

  活动过程:

  一、导入:认识手指。

  提问:小朋友,你们知不知道五只手指的`名称?(幼儿随便说,不一定能说对,但没关系。)

  二、展开:

  1。带领幼儿初步认识“儿歌”中的手指名称:大哥哥、小妹妹、小弟弟、你、我。

  引导语:手指一家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手指游戏,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呢!

  2。幼儿学习手指游戏,师做示范。

  手指游戏内容:

  大哥哥睡了(伸出大拇指),

  小妹妹睡了(伸出食指),

  小弟弟睡了(伸出中指),

  你睡了(伸出无名指),我睡了(伸出小指),

  我们大家都睡了(双手合璧装睡觉)。

  铃声响起… …

  大哥哥醒了(打开大拇指),

  小妹妹醒了(打开食指),小弟弟醒了(打开中指),

  你醒了(打开无名指),我醒了(打开小指),

  我们大家都醒了(打哈欠)。

  3。重点指导:伸出无名指。

  4。幼儿自由练习,教师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5。幼儿以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

  三、结束:讲评认真做的幼儿。

  “xxx小朋友眼睛一直看着老师,跟着老师一起做,手指非常灵活,做得可棒了。”

  活动反思:

  这一游戏的特点是将手指的名称拟人化,帮助幼儿能够很好的记忆,在口述的过程中有亲切感。其实我觉得孩子们交流中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重视平淡、简单的交流方式,强调创新,因为作为教师的我们永远只应该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的】

  1、大胆地说说图片大熊猫所做的事情。

  2、发准"刷""拉""踢""画"等字的音,并理解这些词语表达的意思。

  3、感受做做、说说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准备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大熊猫在干什么?》、学习包《语言。讲述活动。大熊猫在干什么?》、亲子手册《语言。大熊猫在干什么?》。

  【活动过程】

  一、与幼儿逐幅观察图片,说说大熊猫在干什么,引导幼儿运用"刷""拉""踢""画"等动词,并注意发准字音。

  二、让幼儿一边模仿图片上的动作,一边说说大熊猫在干什么。

  三、启发幼儿自编自演动作,说说自己在干什么(如:我在跳舞。我在唱歌)。

  四、观看他人表演,说说表演者在干什么。

  【活动延伸】

  1、以抽卡片的形式请幼儿表演动作,说说他们在干什么。

  2、结合图片排序活动,讲讲小动物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3、请家长注意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

  拓展阅读:小班科学:可爱的熊猫教案

  活动来源:通过主题“动物朋友”使幼儿对动物熊猫有了基本的认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电视广告了解到大熊猫是我国第一保护动物,对熊猫的认识有了浓厚的兴趣,因而开展了下面活动。

  活动一:

  活动名称:可爱的熊猫。

  活动目标:

  1、了解熊猫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初步了解熊猫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1、熊猫图片 2、熊猫详细资料。

  活动过程:

  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猜谜语游戏,导入课题。

  2、出示熊猫图片,引导幼儿从上到下观察熊猫的基本特征。

  3、提问:让幼儿根据老师的问题说一说。

  ——熊猫是什么样子的?

  ——熊猫的样子像谁?

  ——它在那里生活?

  ——它喜欢吃什么?

  ——为什么它喜欢吃竹子呢?

  ——你想知道熊猫是怎样生活的吗?

  4、与幼儿一起讨论熊猫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熊猫吗?为什么?

  ——大熊猫现在很稀少,怎样保护大熊猫呢?

  5、请幼儿学熊猫走路的样子走出教室。

  教学效果:通过此次活动,幼儿从图片及教师讲述中了解到熊猫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培养了幼儿对稀有动物熊猫的关注欲望。

  活动二:

  活动名称:熊猫(粘贴添画)

  活动目标:

  1、巩固加强幼儿对熊猫的认识。

  2、学习粘贴方法.

  3、学习添画熊猫的四肢和五官。

  活动准备:浆糊;作业纸;水彩笔;半圆形圆形黑色蜡光纸。

  活动过程:1、与幼儿一同复习熊猫的外形特征。

  2、给幼儿示范粘贴熊猫的方式及添画步骤。

  3、幼儿作业老师巡回指导。

  4、幼儿作品展示。

  5、让幼儿互相观赏幼儿粘贴的作品,结束。

  活动效果:通过延伸活动的开展,(粘贴熊猫)让幼儿认识了圆形、半圆形,培养了幼儿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很好的效果。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说课稿

下一篇:小班说课稿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