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1-04-03 19:35:07 作者:

【精选】大班教案合集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教案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大班教案合集10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学会根据故事的情节续编故事结局,发挥想象力。

  2、知道人不可貌相,不能从表面看问题。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6、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知道理发要到理发店,知道基本的理发步骤。

  2、物质准备:事先请2位幼儿学会表演故事《理发师的奇遇》。

  3、场地准备:布置理发店(房子门、理发工具、基本的房间布置)

  活动过程:

  1、以谈话的形式引入,激发幼儿对故事《理发师的奇遇》的兴趣。

  (1)启发提问:小朋友,头发太长了要怎么办呢?理发师是怎样为你理发的?

  (2)今天理发店里来了一个奇怪的客人,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理发师的奇遇》

  2、观看情景表演,老师引导幼儿熟悉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观看后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里面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3、出示图片,师讲述第二遍故事。

  边讲述边进行提问:

  (1)狮子请理发师为他理发时,理发师为什么会发抖?

  (2)狮子看到理发师这么害怕,说了什么?

  (3)狮子的头发着火了,理发师是怎么做?

  (4)接下来,理发师又出了什么差错?

  (5)狮子生气了吗?那它是怎么说的?为什么?

  (6)狮子的短发又被剪坏了,如果你是狮子,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理发师,你要怎么办呢?

  4、启发幼儿开动脑筋,为故事续编一个合理的结局。并与周围的同伴一起讨论交流,老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多想想,多说说,想个和别人不一样的。

  师: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也想了很多,到底狮子的短发被剪坏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你把它继续编下去,编完整,想个跟别人不一样的结局…编完后,可以跟你旁边的小朋友一起交流下…

  5、请幼儿来说说自己编的结局,全班的幼儿一起来评价。表扬大胆讲述、故事创新的幼儿。

  6、与幼儿选定其中一种,师生共同将故事完整讲述一遍。

  7、情感教育:你喜欢故事里的这只狮子吗?为什么?狮子看上去很凶,但是在我们的故事里,这只狮子笑咪咪的,跟表面看上去的不一样。

  8、延伸活动:回到班上对刚续编的故事进行表演。

  刚才我们观看了理发师和狮子的表演,但是没有结局,现在我们一起去把它表演完,OK?

  9、律动出室。

  活动反思:

  整个教学活动流畅而生动,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学准备工作很充分,将故事一张张展现给幼儿欣赏,帮助幼儿记忆和理解故事内容。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高,师生间的互动效果非常好。

大班教案 篇2

  指导思想:

  "帮助幼儿探索周围生活中常见的理化现象,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是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之一。"磁铁的奥秘"截取了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同样的两块磁铁,有时一碰就吸相互,有时怎么都吸不住"的现象,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具有递进性的幼儿探索活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发现并揭示磁铁的"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建立有关磁性原理的粗浅概念。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活动,感知磁铁的两极,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2、学习仔细观察磁性现象,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书探索的结果。

  3、发展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环形磁铁每人两块(其中一块的两端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以表示不用的两极,使其成为彩色磁铁)。

  2、各种形状的磁铁(也按极性分别涂上红色和蓝色)、红色标志、蓝色标志、塑料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玩一玩彩色环形磁铁,感知环形磁铁的两极,并初步了解磁铁具有"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原理。

  1、每人拿一块彩色环形磁铁和好朋友的彩色环形磁铁碰一碰:红的与红的一面碰一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红的与蓝的一面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红的与红的一面相碰;蓝的与蓝的一面相碰,两块磁铁之间会相互排斥,红的与蓝的一面相碰,它们就会牢牢地吸在一起。

  3、小结:环形磁铁有两极,当相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推力,而不同的极相碰时就会产生吸力。

  二、利用彩色磁铁,感知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1、用彩色环形磁铁与其他形状的磁铁碰一碰;不同形状的磁铁之间也碰一碰,仔细观察发生的现象。

  2、引导幼儿表述探索结果。

  3、小结:所有的磁铁都有两极,并且相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推力,不同的极相碰时会产生吸力。

  三、根据磁性原理,找到磁铁的两极。

  1、启发幼儿利用彩色环形磁铁,找出另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

  2、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探索结果,在环形磁铁上分别贴上红色标志、蓝色标志。

  3、讨论: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了磁铁的两极?

  四、让磁铁浮起来。

  1、设置疑问:你能利用老师提供的塑料吸管让环形磁铁浮起来吗?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启发、暗示操作方法:把环形磁铁按S-N-N-S极性顺序串在塑料吸管上,磁铁就会浮起来。

  3、幼儿介绍自己的探索结果:是什么原因使磁铁浮起来的?

  五、观看磁悬浮列车图片、磁悬浮玩具等,了解磁性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扩大幼儿的视野。

  注:

  1、与磁性黑板配套使用的塑料圆形磁铁的后面就是一块小的环形磁铁,教师可以把它取下作为操作材料。活动评析:磁铁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和经常玩的物品,而"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对大班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以活动的选择是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又高于幼儿的生活。

  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这一抽象的概念,教师根据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了各活动环节:

  第一、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操作先感知个别形状(环形)磁铁的特性,再感知所有形状磁铁的特性,然后归纳出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遵循了由点及面,由个别到普遍的推理方法,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第四环节是要求幼儿根据已获得的知识去实践运用:找到另外一块环形磁铁的两极和探索如何利用塑料吸管使环形磁铁一个接着一个浮起来呢?进一步加深对磁性原理的理解,更货的解决了活动的难点,整个活动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一次次设疑,构成了幼儿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开放式的提问,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始终保持探索的兴趣;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四次具有递进性的幼儿亲身操作活动,充分调动了幼儿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体作用相互统一,有机结合。

  本次活动的最大特色是教师充分尊重幼儿学科学的特点,重视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幼儿自身主动探索中,发现磁铁的特性,获取有关"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科学经验,自始自终保证了幼儿学科学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

大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多种方法让纸张向前飞的更远。

  2.在活动中体验距离的远近与多种相关因素有关。(如:纸的外形、纸的轻重、投掷的力量等)

  教学准备:

  1.牛皮筋、玩具(形状较小)、夹子、绳子、透明胶、剪刀。

  2.相同质地的纸

  若干张。

  3.幼儿用记录单人手一张,教师随堂记录单一张。

  过程:

  一、以问题导入主题,引起幼儿设想。

  1.幼儿自由活动时喜欢叠纸飞机,可总是飞得不够远,用什么办法能让纸离开你跑的很远?(让幼儿说出自己的办法。)

  2.教师肯定幼儿提出的.各种办法,鼓励幼儿思考还需要什么工具。

  二、幼儿操作并记录。

  1.出示几种物品,“老师这儿有一些物品,看看你能用得上吗?如果你还需要什么东西可以在班上找,如果找不到,老师再帮你想办法。

  2.大家站在同一条线上,第一次尝试。“谁的纸跑得远?怎么能记录他的纸跑到了这个位置?”“你用的什么方法?这种方法怎么会让纸跑的比其它纸远呢?把你刚才使用的方法记录下来。能不能再想办法让纸跑的比这个位置更远?”

  3.第二次尝试。“谁的纸超过了这个距离?(做个记号)你用了什么方法?你怎么会想到使用这个物品

  呢?再试试别的办法。如果你每试一次都比前一次远,就将这种方法记录下来。”

  4.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注意观察并记录。幼儿使用什么方法让纸越跑越远。

  三、评选出让纸跑得最远的方法,并引导幼儿思考是什么原因使得纸张跑得这么远?

  活动分析:

  通过对“纸”的探究活动,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得到了培养,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语言的交流,表达能力提高了。活动中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我们的活动也正是根据孩子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开展的。孩子们在活动中积累的各种经验得到了相互的交流,而老师则通过探索活动把孩子在活动中获得的零碎的经验进行整合,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而在活动中如何更多地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主动性,怎样能够帮助孩子更深入的进行探究,只是我们今后要探索的问题

大班教案 篇4

  教育目标:

  1、推测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理解故事,感受意外的故事结局。

  2、通过自主阅读、角色扮演、集体阅读,尝试用语言表述故事情节。

  3、完整阅读时能仔细逐页阅读,不抢着翻页阅读。活动准备:绘本图书以及书袋每人一份、电子大书

  活动过程:

  1、观察封面,感受故事人物形象。

  (1)提问:在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还看到了什么?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这句话?

  (2)教师翻开扉页,进入故事。

  教师翻开扉页,提问:在扉页上你看到了什么?故事从扉页开始。

  2、教师带领幼儿阅读故事的前半部分。

  (1)教师开始讲述故事,直到大猩猩第一次出场。

  提问:你觉得大猩猩向老鼠妈妈大吼一声是想做什么?老鼠妈妈听到大吼一声会怎么想?

  (2)教师继续讲述7,8页,幼儿自主阅读接下来的内容。

  教师:这时候,大猩猩会放弃吗?那老鼠妈妈会做什么?帮助幼儿掌握老鼠妈妈和熊猫之间的对话。

  幼儿情境表演:幼儿集体做熊猫,教师做老鼠妈妈。

  提问:在熊猫之后,老鼠妈妈又遇到了谁?

  3、幼儿自主阅读,教师提问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发展。

  提问:你看到老鼠妈妈接下来又跑到了哪个国家?说了一些什么话?

  请幼儿打开书本,用两个指头捏住书角一页一页翻书。

  4、集体阅读:教师引导幼儿看电子大书,交流自主阅读内容。

  5、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故事结尾,并引导幼儿讲述结尾内容。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大猩猩抱着老鼠妈妈的孩子是要做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你看了大猩猩的表情,心里有什么感觉?

  6、完整阅读故事,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跟述。

  教师:请你和我一起从封面开始,一边看一边用手指着画面来说一说。

  7、幼儿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提问: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你喜欢大猩猩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里大猩猩和老鼠妈妈一会跑到这,一会跑到那,非常有意思。一开始心里很害怕,最后心里却很高兴,原来大猩猩是很好心的。

大班教案 篇5

  在《茉莉花》这个韵律活动中,我都是以“情”取胜,舒展的音乐,轻轻的语调,柔柔的氛围。第一次上课的时候,很多老师就说:怎么选择这么单一的音乐?应该要 ab结构的才好嘛,这样才能有**、有激情。这固然是一种惯例,不过,我想的是,如何运用这个家喻户晓的《茉莉花》音乐,来营造、宣扬我县的茉莉花特质,茉莉花是清新淡雅的小花,清纯洁白,也不张扬,从不与百花争艳,却家喻户晓,人见人爱。于是,我还是坚持要了一直是轻轻柔柔的音乐,在这个韵律活动中,没有大起大落,没有紧张和刺激,可并没有抑制孩子的创造力,相反,孩子们能够在这段音乐中体验了快乐,舒展了自己的整个身心,我和孩子也深深陶醉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开放,又是层层递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首先,在第一环节里,我以美感染孩子。在活动刚刚开始的时候,我让孩子一边听如诗如诉的抒情音乐一边观察茉莉花的颜色、形态,看一看,数一数有几朵花蕾,为下步活动做准备。在第二次听音乐时配以简单的独白和优美的动作,既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完善的创造性形体律动示范,简单而富于表现力,同时也为幼儿的想象和表现,提供了一个充满美和激情的背景。

  其次,我在第二环节里,让幼儿尽情的表现。这是一个非常优美细腻的体验和表现活动,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对孩子的表现经常说的话就是:哦,你是这样做的,还有吗?你是这么做的,还有不一样的动作吗?问了好多次,孩子做的还是一样的动作,这也是我语言贫乏,缺乏教育机智的缘故。在思考如何关注教育细节时,我改变了提问的策略,如:我们都去过花地,花是各种各样形态的,我们的手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做出不同的动作,怎么做呢?麦麦说:“我去过花地,茉莉花有的开得高有的开得低,所以我们的手可以有时摆高一些有时摆低一些。”美美说:“有轻风的时候,有的花不动,大风的时候,有的花摇摆得很厉害”。杰杰说:“茉莉花有些是花蕾!有些是张开的。所以我们的手可以做合起来、张开来的动作,这样茉莉花就很美了。”“除了手可以变化外,还有什么身体的部位可以变化呢?”因为有了手的经验,所以孩子很自然的把自己身体的部位都说出来了,如:头、腰、屁股、脚。“如果手和脚结合起来可以有多少种变化?”孩子们就开始比划起来。 “双手在前,脚像金鸡独立的样子”,“双手像蝴蝶,双脚跪在地上的”,“手向上的时候脚可以向前伸”,“手向上的时候,脚可以后点地”,“手向右的时候,脚可以左侧点”,“脚可以抬起来”,“脚抬起来时可以一只手在前面,一只手在旁边”。看着孩子们富有创造力的动作,我接着增加了韵律的难度:让幼儿尝试用柔美、舒展的动作随音乐自由发挥,鼓励幼儿两两结伴合作做动作,从单一到组合,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自己发挥时是让自己的手、脚在不同的位置上变化,要两个孩子一起合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和孩子一边倾听优美的音乐,一边用轻柔的语调解说:有一对相亲相爱的茉莉花,他们在风中起舞;相依相偎的茉莉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婷婷玉立;哇,在这片花地上的茉莉花,真是千姿百态,有高有低、有前有后、有左有右,他们有的在窃窃私语、有的呼朋换伴、有的欲说还休、有的千娇百媚,一阵阵的清香扑鼻而来。我通过运用一些优美的形容词来解说,给孩子营造了一种氛围,一种意境,孩子的动作就天衣无缝的自然而然融入游戏当中了。组织该活动下来,我感觉不仅具有很高的 审美教育价值,情感教育价值,而且有着很高的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价值。在这个环节里,最出彩的是美美小朋友,她人长得比较高大,样子不是那么的可爱,乐感也稍微弱些,其他小朋友平时不怎么喜欢和她一起玩耍,刚刚开始活动时,也许是因为知道自己就不是一朵人见人爱的茉莉骅的缘故,她还哭鼻子,在两个两个一起游戏时她甚至躲到黑板后面,不愿融入活动中,我看见了,轻轻的走过去,蹲下来对她说:“我和你一起做两朵相亲相爱的茉莉花”。不容她迟疑,我马上的把她抱在怀里,然后手拉手的走到活动场地中,很快的,美美就被活动的氛围吸引了,欢快的舞动她的身体,她的手脚,和我一起,一会儿做相亲相爱的姐妹花,一会儿在我身边飘啊飘,一阵一阵的清香就这样沁入心肺,在此刻,我觉得她就是一个人间精灵,一个茉莉仙子。看到她的表现,我马上问现场的老师:老师们,你们闻到了茉莉花的清香了吗?看得如痴如醉的老师们此刻才记起,原来他们看的是一个活动,老师们和美美一样,在这个过程中享受了快乐,美美更能干的是把快乐也传递给了别人,你看,她正很主动的和别人一起玩两两合作的游戏呢。在这个环节里,我的目的就是培养幼儿表达能力,表达是一种重要的人际交往能力。更有效的表达往往可以获得更好的理解、同情、响应或支持,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心理素质和技能。美美在这个环节中,无障碍地自由表达,令我感动,这不仅仅教育工作者的必要能力,同时也是一个人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孩子们对音乐的理解,我又尝试让3-4个孩子一起配合做出各种茉莉花的动作。孩子们依然玩得兴致勃勃。

  最后,我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送花香,自然结束,作为整个活动的结束。很多人单看这话,想的就是和现场的老师互动一下。我考虑的是茉莉花张大导演都把它唱到奥运会去了,我也要让我的孩子把茉莉花香送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高楼大厦,还是乡村小屋,不管是富丽堂皇的会展中心,还是绿油油的草地,甚至是臭臭的厕所,让每个地方都洋溢着茉莉花的清香,而且越久弥香……

  所以说,创造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规律、线索可循的,在这里,有些孩子已有一定的经验,我就不断引导他们重组经验和改建经验,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有效地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他们的已有经验。在他们探索的基础上,巧妙地引导孩子通过身体部位的方位变化以及身体部位的不同组合创编茉莉花的造型,不仅让孩子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会了这一创造技能,也为孩子们今后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的支持。通过这个活动,我更加明白了生活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重要的学习途径,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大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声母b读准音认清形

  2注重培养幼儿正确的写字坐姿和握笔姿势。

  教学准备

  背景图片拼音卡片若干幼儿拼音用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快乐广播站,复习单韵母。

  师:“小朋友,快乐广播站开始广播啦!有六个拼音宝宝高兴的走过来,你猜猜第一个是谁呀?(教师十分神秘的出示a嘴巴大大aaa出示o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衣服衣服iii一只乌鸦uuu一条小鱼vvv他们都是单韵母)

  教师小结:六个韵母宝宝已经和大家见面啦,小朋友们说的都很棒。还有一个拼音宝宝要和大家做游戏。它淘气的藏在老师的儿歌里,请你认真听把它出来。

  二、设置情景,波波儿歌,感知b读准音认清形。

  1通过层次游戏读准b的发音请幼儿看老师嘴型练习正确发音

  (1)b的儿歌有个男孩叫波波爱吃菠菜和菠萝波波喜欢做什么跟着爷爷听广播师:“你找到藏在儿歌中的b了吗?”(可以请多个幼儿说一说)

  (2)找一找师:“小朋友已经找到拼音b了,老师要考考你的记忆力。现在老师说儿歌请小朋友遇到b时一起读。”(边跟幼儿说边在有b发音的地方贴上b卡片)有个男孩叫波波bb爱吃菠菜和菠萝bb波波喜欢做什么bb跟着爷爷听广播b

  (3)整体认知师:“小朋友说的都很正确,现在跟着老师一起说一遍吧”。有个男孩叫波波爱吃菠菜和菠萝波波喜欢做什么跟着爷爷听广播

  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认真的说出了b的音,现在呢,请你用大眼睛看一看b长的像什么?”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能用合作的方式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知道合作时,应分工协商解决问题,体验合作的重要和快乐。

  活动准备:

  “抬花轿”示意图,轮胎,报纸。

  活动过程:

  一、利用儿歌“小蚂蚁搬骨头”导入,知道合作的重要。

  组织幼儿复习儿歌,增进幼儿对“齐心协力”的理解。

  教师小结:齐心协力就是大家心里想的都一样,一起把事情做好。我们在做许多事情的时候都需要齐心协力。

  二、玩游戏,学习分工和协商。

  1、抬花轿游戏

  让幼儿观察示意图,知道游戏玩法:幼儿两人抬轿,一人坐在轿上。

  将幼儿分为两组,每组选出三位代表玩抬花轿,其余幼儿观察玩法,而后进行讨论,哪组玩得好?为什么?

  教师小结:游戏前,需要大家互相协商,做好分工,商量好谁当坐轿人、抬轿人,才能玩好这一游戏。

  幼儿自由结伴游戏,尝试学习分工、协商和游戏。

  2、蜘蛛爬游戏

  这个游戏必须要有四个人分工合作才能完成。游戏中四个人要向前移动轮胎,前面一人拉,中间站一人并向前移动,后面两人推。途中也可以更换分工,比一比哪一次合作行进的速度最快。

  幼儿开始游戏,教师提醒幼儿互相协商。游戏进行一次后,组织幼儿讨论,和幼儿一起分析原因,总结出怎样搭配才是最好的,怎样才能最快?

  幼儿继续游戏。

  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游戏开始时,四个人首先得商量好谁在前面、中间和后面,每个人的力气以及所在的位置直接影响轮胎前进的速度,因此中途进行人员调整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找出最快最好的方法,才是合作成功。

  三、游戏竞赛,体验合作的快乐:踩报纸游戏

  幼儿每四人一组,每组一张报纸,当听到老师说“开始”,小朋友赶快把报纸对折,四个人一起站在报纸上,比一比哪一组最快。游戏进行一次后,请小朋友说说刚才是怎样和朋友合作的,用了什么办法?二次玩游戏,提醒幼儿,当报纸越折越小时,动脑筋想出好办法,让四个人的小脚都踩上去。依次引导幼儿协商、合作,最后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乐趣。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活动,尝试创造性地用肢体动作表现“泡泡水”、“泡泡飞舞”“泡泡不见了”的各种形态。

  2、体验音乐欢快、优美的旋律,发挥想象并能用相应的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3、尝试与同伴间合作表现“大泡泡”、“小泡泡”的动作,发展幼儿的合作性和创造性,感受合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有玩吹泡泡的生活经验。

  2、三幅图片(在瓶子里的泡泡、空中飞舞的泡泡、有的破了不见了有的还在飞的泡泡)自制大玻璃杯泡泡水、自制吹泡泡的道具。

  3、音乐CD。

  活动过程:

  一、游戏进场:吹泡泡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小瓶泡泡水,你们来和泡泡一起玩游戏吧。

  二、 幼儿迁移生活经验,自由谈论泡泡,感受泡泡的形态变化过程。

  师:刚才我们玩了吹泡泡的游戏,谁来说一说泡泡是怎样的?

  幼:圆圆的、大大的、小小的、透明的……

  师:泡泡们都住在什么地方?

  幼:在小瓶子里

  师:泡泡从瓶子里吹出来后,会怎么样?

  幼:泡泡在空中飞、飞高了、还会落下来

  师:最后泡泡有什么变化?

  幼:泡泡不见了、破了、爆炸了

  师:所有的泡泡一起不见了吗?

  幼:有的还在飞,有的不见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尝试创编:

  师:现在老师还带来一个大大的玻璃杯,你们看里面有什么?

  幼:杯子里有水

  师:我用吹泡泡的工具搅一搅杯里的水,发现什么?

  幼:有小泡泡游上来,泡泡越来越多了

  师:许多泡泡生活在一个大瓶子里,它们有什么感觉?

  幼:很暖和、很挤

  师:泡泡在水里是怎么样的?

  师:我们来看看谁能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师:泡泡吹出来在空中是怎么样的?

  幼:泡泡会飘,会飞呀,飞上天,越飞越高,还会转圈

  师:我们来看看谁能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师:最后泡泡有什么变化?

  幼:有的泡泡不见了、有的泡泡还在飞

  幼:有的泡泡破了、爆炸了

  师:你们再来看一看,听一听泡泡破了会发出声音吗?

  幼:没有

  师:我们来看看谁能用什么动作来表现?

  四、感受音乐,引发联想

  老师和幼儿一起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知音乐的性质。

  师:这里有一段好听的音乐,仔细听听,你听到和想到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五、分段欣赏,讨论创编

  1、结合三幅图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三段音乐的特征。

  2、 幼儿听音乐分段表演,初步引导幼儿体验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泡泡乐”的过程。

  师:第一段音乐里听到什么声音,有什么感觉?

  幼:听到水咕噜、咕噜的声音,好像冒泡泡了

  幼:泡泡在水里游动,挤在一起、慢慢从水里浮起来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一个大大的吹泡泡的工具。

  讨论:当吹泡泡的工具搅动起来,泡泡就慢慢从水里浮起来,动起来。

  师:我们听着音乐试着用动作表演吧。

  (先小组部分幼儿上来大胆表演,再集体幼儿来表演。)

  师:这段音乐听起来觉得怎样?你想怎么做?

  幼:第二段音乐是快的,听起来觉得泡泡很高兴、很开心

  幼:好像在欢乐的跳舞

  师:我们听着音乐试着用动作表演吧。

  (先小组部分幼儿上来大胆表演,再集体幼儿来表演。)

  讨论:除了手和脚动起来很像泡泡在空中跳舞,还可以用哪些身体部位来表现泡泡?

  老师把第三环节中幼儿个人创编出有价值的动作进行整合,鼓励幼儿吸收来自于同伴的动作,引导全体幼儿再来试试看。

  师:最后一段音乐听起来是怎么样?你想怎么做?

  幼:是慢慢的、优美的

  幼:像泡泡们在慢慢地飞、轻轻地落下地,最后泡泡不见了。

  (先小组部分幼儿上来大胆表演,再集体幼儿来表演。)

  讨论: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还没有听仔细,第二段音乐和第三段音乐有明显的区别,动作要做得怎么样?要更慢、更轻。

  讨论:老师还发现所有的泡泡都在音乐停止后同时破了,有没有不同动作?小朋友准备好再来试试看。

  六、倾听音乐,自由表现

  1、师:现在我们来玩“吹泡泡”的游戏,地上有一个大圆圈表示是一个大瓶子,你们来当泡泡,都到瓶子里来吧。

  2、师:你们想一想用什么动作来表现在水里的泡泡,在空中快乐的跳舞的泡泡,慢慢地飞高了、又轻轻地飞低了的泡泡,突然有的泡泡破了不见了、有的泡泡还在飞,最后所有的泡泡都破了,并保持动作静止不动。

  3、幼儿游戏,老师用语言和自制吹泡泡的道具来提示幼儿大胆表现三段音乐。

  七、倾听音乐,合作表现

  师:想一想用什么动作表现“大泡泡”和 “小泡泡”?

  师:你还可以找几个好朋友商量一下做怎样的泡泡?用什么动作来做?

  1、幼儿自由邀请好朋友合作表现动作:泡泡跳一跳、泡泡扭一扭、泡泡转一转、泡泡飞高了、泡泡飞低了……

  2、播放音乐,教师使用道具暗示结合语言提示:

  (1)老师用吹泡泡的工具搅动瓶子里的水,开始泡泡挤在水里,扭动起来、泡泡慢慢从水里浮起来。

  (2)老师用嘴对着吹泡泡的工具一吹,一个、两个、一串被吹出来,泡泡们在空中变成“大泡泡”、“小泡泡”, 在空中快乐的跳舞。

  (3)音乐慢了,泡泡慢慢地飞上天、轻轻地落下地,突然被吹泡泡的工具点击的泡泡破了不见了、有的泡泡还在飞,最后泡泡都破了,并静止不动。看看哪个造型最漂亮!

  八、活动结束—到户外玩吹泡泡的游戏。

大班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摇篮》是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大班上册主题二中的一节教育活动, 这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作者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四幅宁静温馨的画面。诗的最后一句转向妈妈和宝宝 ,会唤起幼儿对母亲的情感,让幼儿感受到亲情是多么美好。谁是摇篮?摇的是谁?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这些都是由作者精心安排的,这也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表现了作者对和平、宁静、温馨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幼儿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基本教学思路:

  幼儿都喜欢美好的事物,向往和平、宁静、温馨的生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新纲要的要求,我是这样设计《摇篮》这一首儿童诗的:首先,通过出示真正的摇篮,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然后伴着柔美的音乐,教师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创设一种美的氛围,引导幼儿体会诗歌的优美意境。在此基础上,借助课件引导幼儿观看意境优美的画面,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自然地学会诗歌,并为仿编诗歌打下了基础。为了突破仿编诗歌这一难点,我先引导幼儿看图仿编,再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充分发挥幼儿的想像力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生活的能力。最后请幼儿为自己仿编的诗歌配上优美的画面,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又使语言与艺术达到了有效的整合。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能有表情地诵读诗歌。

  活动难点:学习仿编诗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想像,激发幼儿对诗歌的兴趣。

  2、在掌握诗歌的基础上,学习仿编诗歌。

  3、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用诗歌的形式表现生活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录音机、摇篮

  2、和幼儿人数相当的纸、笔等材料

  活动过程:

  (播放优美的摇篮曲,教师与幼儿随音乐做动作进入活动室)

  (一) 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出示摇篮,播放摇篮曲)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教师轻轻的摇着摇篮)听着优美的摇篮曲,小宝宝躺在摇篮里睡着了。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摇篮,我们一起去认识他们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摇篮》。

  (二) 学习诗歌,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1、教师配乐朗诵,完整欣赏诗歌

  (1) 教师配乐诗朗诵,幼儿欣赏,欣赏后提问:诗歌里有哪些摇篮?摇得都是谁?

  (2) 引导幼儿用诗歌中语言来回答。(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

  (伴着柔美的背景音乐,教师用轻柔舒缓的语调朗诵,创设了一种美的氛围,能帮助幼儿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

  (3) 小结:我们知道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他们摇着自己可爱的小宝宝睡着了,小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请大家仔细听。

  2、观看课件,分段欣赏诗歌

  (1)(播放诗歌中第一小节的课件)提问:星宝宝是怎样的睡着的?

  幼儿: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为什么白云要轻轻地飘?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

  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

  (2)(播放诗歌中第二、三、四小节的

  课件)

  提问:鱼宝宝是怎样睡着的?花宝宝是怎样睡着的?小宝宝是怎样睡着的?

  引导幼儿说一说,浪花轻轻翻,鱼宝宝睡着了;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

  教师: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请小朋友像老师一样看着画面,自己说一说诗歌。

  (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自然地学会诗歌)

  多美的诗歌呀,我们一起来读,看谁读得最美。

  3、诵读诗歌,体会意境

  (播放优美的乐曲)教师和幼儿一起诵读;教师和幼儿分角色诵读;

  4、表演诗歌

  这么美的诗歌,我们一起用动作来表现,看谁做得最美。

  三、发展想象,仿编诗歌

  1、 听了这么美的诗歌,老师也想来编一首儿歌:(课件播放画面)

  草地是摇篮,摇着草宝宝;风儿轻轻吹,草宝宝睡着了。

  2、 小朋友想不想也来编一首儿歌,(课件播放画面)幼儿看图仿编。

  3、 发挥想像,幼儿自由仿编诗歌。

  四、活动延伸:为诗歌配画

  小朋友编的诗歌多美呀!请你为自己仿编的诗歌配上优美的画面。

大班教案 篇10

  一、活动目标:

  ⒈幼儿通过战胜活动中的各种“困阻”,提高平衡、从高处向下跳等能力,发展幼儿的动作灵敏性和协调性。

  ⒉设各种难度场景,引导幼儿大胆地面对困难、主动挑战困难、创造性地战胜困难,尽情体验胜利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⒈活动材料:

  桌子18张、桃子(纸球)若干个、录音机等。

  ⒉活动环境布置:

  ⑴三列由桌子并成的石洞。

  ⑵三列由桌子并成、相隔的石桥。

  ⑶将桌子搭成高(130厘米)的“花果山”。

  ⑷教师扮演—孙悟空、妖怪。

  三、活动过程:

  ⒈开始部分

  ⑴以孙悟空形象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教师扮演孙悟空登场:“本大王来也!孩儿们,今天大王带你们出去见识见识,看看外面的世界怎样?猴孙们先把变身的本领比给我瞧瞧。”

  ⑵“变身”游戏(准备动作)。

  “变身”动作:乌龟—鸭子—小熊—小狗—青蛙—老虎—鱼—孔雀—猴子嬉戏

  ⒉基本部分

  ⑴猴王带猴子外出,遇到石洞,越石洞创造多种钻、爬的动作。

  指导:引导幼儿利用桌洞从不同角度创造各种正面爬、侧面爬、倒退钻、绕桌脚钻等动作。

  ⑵半途发现“花果山”被妖怪占领,猴王带猴子们历经苦难,重返“花果山”。

  ①“巧”过石桥,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

  a 将桌子两两相连,鼓励幼儿创编多种不同过桥的方法。(正面、反面、爬石桥、蹦跳过桥等)

  将桌子两两相隔,再次利用以上动作大胆跨越“障碍”。

  (猴王带猴子们潜回花果山,偷回桃子。)

  ②“勇”攀花果山,引导幼儿战胜困难。

  将桌子搭成两层成“花果山”,引导幼儿敢于翻越“花果山”,提高从高处向下跳的能力。(机动)

  ⒊结束部分

  妖怪发现了,猴王带猴子们用手中的桃子当武器与妖怪大战,最后大胜,回到自己的家园,一起欢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