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发布于:2021-12-16 23:00:30 作者:

【精选】中班教案范文集锦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中班教案范文集锦4篇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积极地参与看图讲述活动,体验和同伴分享自主阅读的乐趣。

  2、学习细致观察图片,尝试使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

  3、初步学习自主阅读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三张挂图、教师的梳理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说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让自己暖和起来呢?

  二、出示《小梅爱锻炼》的图片和问题梳理图,师幼一起看图讲述。

  1、出示第一幅图片,引导幼儿重点观察图片发生的季节、人物,并大胆猜测将会发生的事件。

  (1)师:今天我们请来一个小朋友,她的名字叫“小梅”,她给我们带来几张图,请小朋友看看,图片里是什么季节?天气看起来怎么样呢?图片里有谁?在哪里?发生了什么?

  (2)师:小梅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奶奶手里拿着什么?打算去做什么?他们会说什么话呢?

  (3)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生动讲述的要素——要讲出人物的动作、表情。

  2、出示第二幅图片,启发幼儿观察奶奶的表情和大胆想象发生了什么事情。

  (1)师:谁?在哪里?她发现了什么?她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她心里会怎么想呢?

  (2)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生动讲述的要素——形象表述奶奶的表情和想象奶奶的心理。

  3、出示第三幅图片,引导幼儿重点观察人物的.表情,帮助幼儿理清图片内容,并能用完整的话讲述。

  (1)师:奶奶在哪里找到了小梅?她在做什么?奶奶的表情是什么样的?她心里会怎么想呢?

  (2)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与幼儿共同梳理生动讲述的要素——清楚表述事情发生的地点和结果。

  三、引导幼儿继续运用自主阅读的方式,进一步学习较为生动地讲述图片内容。

  1、师幼共同提出相互交流的要求:

  (1)为故事取名。

  (2)两个小朋友互相说,要说得连贯完整,注意要说出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它们说的话。

  2、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3、集体交流。请个别幼儿连贯、生动讲述,集体分享。

  四、活动结束。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肢体动作、添画、拼图,让幼儿体验发散性思维的乐趣。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通过肢体动作、添画、拼图,来培养幼儿的想象与创新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准备:请家长朋友引导幼儿细心观察周围事物,丰富对图形的知识经验。

  2、老师准备:象形字图画一张,图形添画、图形组合多幅。各种图形若干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观察“象形字”图画。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山水画,画里面藏着一个小秘密,看看哪个小朋友能把秘密找出来。”

  通过找秘密,来让幼儿感知“像”的“变化”的含义。

  (二)出示图形宝宝

  1、出示图形。

  教师:“小朋友请看,谁来了?”

  “圆形能变成什么?”(互相说、个别说)

  引导幼儿将周围生活中像圆形的物品说出来。

  2游戏:表情变变变

  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圆形能变成我们的脸蛋,现在我们就用圆圆的小脸,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出一种表情,你们要迅速的变出来。”(笑脸、哭脸、害怕的脸、吃惊的脸等)

  3、用肢体动作展现圆形

  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用你们的身体来表示出圆形。”(引导幼儿通过想象,用肢体动作创造出圆形)

  4、出示三角形

  教师:“谁又来了?”

  “三角形能变成什么?”(引导幼儿想想并说出周围环境中想三角形的物品)

  5、用肢体动作来展现三角形

  教师:“请你们再用肢体动作表示出三角形。”(幼儿之间交流、展示)

  (三)扩散思维

  教师:“如果给你们好多的图形,你们会把他们组合成什么?”(让幼儿展开想象,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四)操作活动

  1、幼儿自选材料,动手操作

  教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用于图形添画和图形组合的各种材料,请你们自由选择。”(引导幼儿添画、组合出跟别人不一样的作品)

  2、作品展示

  将幼儿的作品展示,共享收获。

  (五)活动延伸

  将各种图形投放到区角活动中,鼓励幼儿进行图形添画和图形组合。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科技小实验的兴趣;

  2、培养幼儿观察的敏锐性、持久性,让幼儿在玩空气球和氢气球的过程中了解空气球要施加外力才能飞起来,而氢气球不需要施加任何力,自己就能飞起来。从而感知氢气比空气轻的原理。

  3、 通过幼儿参与制作、操作,培养幼儿的协调合作精神。

  4、通过幼儿对实验的观察、讨论,训练幼儿的分析、概括、综合能力,培养幼儿的实践意识。

  5、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材料准备:

  氢气球、没有吹的气球每人一个、橡皮泥、回形针、塑料夹、纸、双面胶、小积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思考问题

  幼儿猜谜语:有红有绿,有长有圆,一吹就大。一放就飞。这是什么东西?

  出示气球,怎样让气球里充满气体?

  用嘴巴吹大的气球里面充满的是什么气体?(空气)

  怎样让空气气球飞起来?

  二、请幼儿动手操作

  1、每个小朋友吹一个气球,用绳子系紧,然后想办法让它飞起来。

  2、组织幼儿讨论,说说空气球是怎样飞起来的?(施加一定的外力,如用手拍,用头顶,向上抛等。)

  三、观察比较

  1、出示氢气球,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氢气球是怎样飞起来的?(自身能飞)

  2、比较空气气球和氢气球它们是如何飞起来的?

  3、试一试,怎样不让氢气球飞起来(利用准备的材料尝试让氢气球停在空中)

  4、说一说,用什么办法能让氢气球飞不起来。

  活动延伸:

  1、认识氢气,了解氢气求能飞上天的原因是氢气的比重比空气小。

  2、认识热气球,了解热气球能飞起来的原理。

  课后评析:

  这节课孩子玩的非常高兴,他们在参与制作、操作的过程中,了解了氢气球与空气气球的不同,培养了孩子对实验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实践意识。

中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对着别人打喷嚏是一件不卫生、不礼貌的事情。

  2、学习正确的打喷嚏的方法。

  3、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4、初步了解预防疾病的方法。

  5、了解主要症状,懂得预防和治疗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餐巾纸、手帕等。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引起兴趣。

  师:今天,我们请来了许多动物朋友,看看他们是谁?请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过渡:小狗、河马,还有大象说,小朋友们你们真有礼貌。

  二、分段引出,理解儿歌。

  (一)小狗打喷嚏。

  1、小狗在干什么?它的朋友可能会是谁呢?

  2、可是小狗鼻子痒痒的,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追问:小狗是怎么打喷嚏的?小鸭、小鸡怎么啦?为什么被吓跑了?)

  小结:小狗打喷嚏,对着朋友“阿——嚏”,小鸡、小鸭吓跑,因为喷嚏里有口水,很脏……。

  (二)河马打喷嚏。

  1、河马生活在哪里?它的朋友可能会是谁呢?

  2、可是河马鼻子痒痒的,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追问:河马是怎么打喷嚏的?乌龟、小鱼为什么被吓跑了?)

  小结:河马打喷嚏,张大了嘴巴“阿——嚏”,乌龟、小鱼吓跑,因为喷嚏的声音很响,没有礼貌……

  (三)大象打喷嚏。

  1、大象的朋友可能会是谁呢?为什么?

  2、大象的鼻子也痒痒的,它是怎么打喷嚏的?山羊、小马为啥被吓跑?

  小结:大象打喷嚏,伸长鼻子“阿——-嚏”,山羊、小马被吓跑,因为喷嚏里有细菌,很不卫生……

  (四)宝宝打喷嚏。

  1、宝宝的鼻子也痒痒的,宝宝应该怎样打喷嚏?(引导捂鼻和嘴、轻声)

  2、宝宝为啥要捂住鼻和嘴呢?

  小结:宝宝打喷嚏,捂住鼻和嘴“阿——-嚏”,声音轻轻,大家夸。

  (五)完整听赏儿歌。

  刚才老师把小动物和宝宝打喷嚏的事编成了一首儿歌,儿歌的名字叫《打喷嚏》。

  小结与过渡:我们要学儿歌中的谁?是呀宝宝打喷嚏,捂住鼻和嘴“阿——-嚏”,声音轻轻,朋友夸。朋友会夸我们什么呢?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讲卫生、有礼貌的好宝宝吧!

  三、操作运用,掌握方法。

  请幼儿取手帕或餐巾纸,边听儿歌(最后一句),边学做捂鼻的动作。教师观察与纠正捂鼻姿势。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一样很有用的本领,以后碰到要打喷嚏的时候要学着使用哦!

  附儿歌:打喷嚏

  小狗打喷嚏,对准朋友“阿——嚏”,小鸡、小鸭吓跑了。

  河马打喷嚏,张大嘴巴“阿——嚏”,乌龟、小鱼吓跑了。

  大象打喷嚏,伸长鼻子“阿——嚏”,山羊、小马吓跑了。

  宝宝打喷嚏,捂住鼻和嘴“阿——嚏”,声音轻轻,大家夸。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