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力及其作用
2、结合生活经验进行类比联系。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事先带一双丝袜和一双鞋底有花纹的鞋子。
2、雨鞋、运动鞋、凉鞋等各种不同鞋底花纹的鞋子。
3、《健康歌》音乐磁带。课件:走冰、滑板车、汽车
4、彩笔、鞋底(五花纹)图样与幼儿人数等同。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活动。
讲述小强只穿了丝袜跟妈妈比赛爬长城输于妈妈的故事,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
二、感知体验、尝试操作。
1、体验尝试:一只脚滑,一只脚不滑。
播放健康歌,请幼儿一只脚穿丝袜,一只脚穿鞋子,做旋转和各种动作,感觉两只脚着地有什么不一样?
2、对比体验:(两只脚都不滑了)
请小朋友两只脚都穿这鞋子跳舞,会有什么感觉?
3、观察发现:鞋底的秘密
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鞋子,发现鞋底的秘密:花纹
4、言语活动:比较鞋底花纹的式样
请小朋友说一说自己鞋底的花纹是什么样的?例如:我鞋底的花纹是一条曲曲弯弯的线,像蚯蚓鞋。我鞋底的花纹是一粒一粒的,像小圆点。
5、操作体验:
(1)请小朋友一只手套一只鞋子,在地上摩擦,感觉一下鞋底的花纹有什么作用?
教师小结:鞋底的花纹会增加鞋子和地面的摩擦力,起到了防滑的作用,鞋底有了摩擦力,我们走路就不那么滑了。
(2)交流故事的因果
小强只穿着丝袜爬长城为什么比不过妈妈?
结论:鞋底有花纹,摩擦力大,走路就不滑;丝袜很光滑,摩擦力小,走路就很滑。
6、生活联想:
播放课件:
1、为什么冬天在冰上行走容易摔倒?
2、为什么汽车行驶是非常稳又容易刹车?
3、为什么滑板车在路上滑得快?
言语活动:在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是滑的?哪些是不滑的?
7、自我设计:
请幼儿在鞋底上设计自己最喜欢的花纹。
三、情感教育:
把自己设计得漂亮鞋底送给你最喜欢的人?
播放音乐《娃哈哈》,幼儿手拿作品走出教室。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真丝织物与蚕丝的关系。
2、知道抽丝的简单步骤,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探索一根丝的长度。
3、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
活动准备
1、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蚕茧,一杯热水,小苏打,小竹条,几种绕丝的工具:纸筒、缠线板等。
2、有关养蚕知识、抽丝录像、真丝织物图片(课件)
3、丝巾一条,几种绕丝的工具。
4、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了解蚕丝的作用
1、出示丝巾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说说这条“丝巾”是什么材料做的?(幼儿猜想)
2、教师
这条丝巾是这种叫蚕丝的材料纺织而成的(出示蚕丝)
蚕丝是一种优质的纺织原料。
3、蚕丝还可以做什么呢?
(1)幼儿猜想后观看真丝织物图片
(2)幼儿再次回答:蚕丝可以做领带、衣服、被子等。
二、交流讨论蚕丝的来历
1、谁知道蚕丝怎么来的?
幼儿回忆已有认识:蚕丝是蚕吐出来的。(蚕茧只是蚕蛹的保护体)
2、观看有关养蚕图片
3、教师
三、抽丝活动
1、观看录像,初步了解抽丝方法
(1)想一想人们是怎么把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呢?
(幼儿猜想抽丝的方法并实践)
(2)小朋友讲了许多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方法,蚕茧究竟是怎么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蚕丝的呢?(观看录像)
(3)请幼儿说出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教师:
蚕丝从蚕茧内抽出来的具体方法,
摘乱丝——制溶液——浸泡——挑丝头——抽丝。
我们把对蚕茧进行处理变成丝这个过程就是抽丝的过程。
2、指导幼儿抽丝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当一回抽丝工人,我们来抽丝。
具体方法: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学习每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方法。
(1)摘乱丝(看录像)
提问:现在谁来做个小老师,向大家介绍怎样摘乱丝?
(个别幼儿操作)。
(2)制溶液:是将小苏打浸泡在热水里。
这个溶液是小苏打溶液。
这个溶液内小苏打的含量不同、溶液温度高低都将影响蚕茧抽丝效果。
由于温度比较高,所以热水就由老师来倒。等会在操作中我们必须要注意安全,别被烫伤了。
(3)浸泡:
让蚕茧浸泡在热水里充分浸泡,为了充分浸泡可用筷子把蚕茧压入水中(出示图片),直到蚕茧表面有一些绒毛出现为止。
浸泡时间大概为1分钟。
(4)挑丝头抽丝:
师:当我们挑丝时发现有好多条蚕丝一起粘在上,此时,就需要我们把蚕丝进行,并找到丝头。
(5)有什么好的方法?
幼儿自由发表抽丝挑丝头的方法,并作好记录(用表1)
请看蚕丝的录像。
3、幼儿示范抽丝
学会找丝头抽丝了吗?老师这里刚好还有一个浸泡好的蚕茧,谁来试试找出丝头,请幼儿来做。
4、指导缠绕
当我们找到丝头以后,我们要将丝线粘在绕丝的工具接着开始缠绕。
(幼儿说一说自己猜想缠绕工具,并作记录。用表2)
5、幼儿小组抽丝活动
(1)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抽丝吧,但老师有一个几个要求:
比一比哪个小组抽的好、抽的长;
安静操作,当音乐响起活动停止;并在音乐声中材料。
(2)幼儿操作,并做记录,教师指导操作方法。
四、交流各小组绕丝工具与挑丝的方法,知道几种缠绕工具的好处与坏处。
1、大家都把丝抽了出来了,但是大家缠绕用的工具不一样,请每个小组介绍本小组的工具,
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幼儿讨论原因)调整自己的记录。
2、请每个小组介绍挑丝的方法,哪种方法最好,并调整记录。
3、教师
我们的抽丝还真得离不开耐心、细致。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
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一般的蚕茧长度都在1000—3000米之间往往要用很多的时间才能抽完。
古代人们为了解决抽丝时间长的难题,他们创造了各种抽丝机器。
活动延伸:
1、测量蚕丝长度并作记录。
2、相关知识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
3、鼓励幼儿到科学角继续学抽丝的方法,探究抽出好丝的方法。
4、要求家长配合帮助幼儿查阅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的有关资料,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了解现代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
2、关注生活中的先进科技产品,感知现代信息交流方式的丰富多样和方便快捷。
3、有操作现代通讯工具的兴趣,乐于与他人交流。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通讯工具。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有关通讯工具的图片2、调查表——我家的通讯工具
活动过程:
一、幼儿相互交流自己家里的通讯工具
大家说一说,你们家里有哪些通讯工具,它们有什么用?
二、欣赏故事,感知几种现代通讯工具的交流方式。
1、教师讲述故事,从开始到“啊,太好了,大海的波涛声!我听得很清楚。妈妈说。”问:旅游的第一天,豆豆是怎样让妈妈听到大海的声音的?
2、教师接着讲述故事,到“我好象和你们一起看到了日出。”问:豆豆是怎样让妈妈看到豆豆的画画的?
3、教师将故事讲述到最后问:豆豆是怎样让妈妈看到豆豆的城堡的?
三、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进一步认识现代通讯工具。
1、观察图片,说一说有哪些现代通讯工具?它们有什么特点?
2、仔细观察电话机上的键盘,说说:少了什么?请幼儿帮着添画数字。
3、观察画面上的传真机和电脑发送E邮件的直观图象,知道这些通讯工具的传递特点。
4、启发幼儿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现代通讯工具?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移动电话、磁卡电话、可视电话,还有传真机、电脑等,它们都能方便我们与别人联系,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名字:通讯工具。
活动反思:
1、现代社会是飞速发展的社会,通讯工具时刻伴随着我们。对于我们现在的孩子来说,认识通讯工具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我设计这节课,让孩子们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去感受通讯工具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乐。本节课学生积极性高,充分与别的小朋友交流,达到了预设的目标。
2、只有个别孩子似乎交流的较少,可能是准备的时间不是很充分,我会在以后的活动中逐步渗透有关通讯方面的知识,让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
小百科:通讯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思想:“儿童天生就是科学家”。面对生活中自己不理解的、新鲜的事物,孩子们总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疑惑。而“探究式学习”是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能满足幼儿探索的欲望,让科学素养在幼儿的心田中扎根、发芽。
“勺子里的哈哈镜”这个活动是偶然产生的。一天饭前准备就绪了,在温馨的轻音乐中,孩子们都期待着品尝今天的美食。这时候陈天奇小朋友发现不锈钢勺子里有自己的影子,好奇心的驱使,使孩子们都开始在勺子里看自己的影子。为了让孩子们能初步感受凹镜和凸镜的成象特点,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我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孩子们通过对镜子、哈哈镜、反光镜、不锈钢碗、不锈钢勺等材料的摆弄,探索,初步了解影子的成像。
教学详案
教学备注
[课时建议] 1课时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镜子的好奇心,体验镜子游戏的快乐。
2.激发幼儿对光反射的兴趣,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3.感知并描述勺子上的反光现象,产生探究的欲望,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此活动必须在晴朗的天气里进行。
2.小镜子、不锈钢勺子、反面带有双面胶的小动物图片数份,最少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导入部分。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镜子,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看看你们能发现什么?
二、幼儿玩镜子
1.教师引导一:问在坐位上玩镜子的幼儿。
①你是怎样玩的镜子?
②发现了什么?
小结:镜子可以照出影子来,利用镜子,你不转头就可以看见身体后面的小朋友。
2.教师引导二:依依是在阳光下玩的镜子,我们一起问问她有什么发现吧!
①阳光下,你发现了什么?
②墙上为什么会有光斑?(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上就产生了光斑。)
③墙上的光斑会动吗?
④你是怎样让它动的?(光斑随镜子的晃动而晃动。)
小结:在阳光下,镜子可以在墙上产生光斑,还能让光斑移动到想让它到的地方。
3.教师引导三:祥祥和乐乐真棒,他们玩的,“动物追逐战”的游戏,我们一起看看他们是怎样玩的!
①你们玩的什么游戏?
②怎样让你的大灰狼(小兔子)跑的快点儿?
③请幼儿尝试。
小结:“动物追逐战”太好玩了,你的小动物跑的快吗?心理有什么感觉?
教师出示各种平面镜,及 反面带有双面胶的小动物图片等材料,请幼儿自由选择。
教师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有选择的、由易到难的与幼儿交流,最后集体分享探究结果,并进行验证性探究。
将反面带有双面胶的小动物图片贴在镜子上,墙上的光斑就会呈现出与之相同的小动物形象,可增进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另外还可以训练幼儿移动光斑的速度。
三、观察“勺子里的哈哈镜”。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像镜子一样,能照出影像来?
2.玩“勺子里的哈哈镜”的游戏。提问,帮助幼儿有条理地探究
①你在勺子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自己?是什么样子?(原来勺子里也有个哈哈镜)。
②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照出的影像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③从勺子里的哈哈镜看到的自己与镜子里的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勺子的凹面与凸面对光反射的不同,幼儿进一步探究其中的奥妙。
3.我是小小摄影师。
①带领幼儿到室外,借助勺子“摄影”
②请幼儿说说在勺子里的哈哈镜里看见了什么?它跟原来的物体相比,有什么变化?
③引导幼儿思考:用不同的勺子“拍摄”的同种物体,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④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勺子大小、新旧与影像之间的关系,给幼儿留下继续探究的空间。幼儿在玩“哈哈镜”中结束活动。
启发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根据幼儿的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说说用勺子的凹面、凸面和勺柄 照出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如勺子的凹面照出的影像是倒立 的,而凸面照出的影像是正立的。予肯定和进一步的总结。
教师对于幼儿的表述,给予肯定和进一步的总结。
[活动延伸]
把不锈钢碗、勺子、铃铛皮、镜子、杯子等“镜子”投放在科学区中,供幼儿继续探究其中的秘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幼儿升入大班以后就成为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长大的自豪感。该活动意在指导孩子们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发现自己在身高和体重上的变化,形象地感知到自己长大一岁了。指引幼儿尝试运用不同工具和方法测量身高、腰围等,激发幼儿自主展开探索活动,让幼儿在与伙伴相互测量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法。长大是一个过程,希望通过活动帮助、促进幼儿独立、自信、自主意识的建立,并使这些品质一直伴随幼儿成长,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绳子、毛线等测量人的身高和胖瘦。
2.学习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法。
3.感受相互测量的乐趣,感知相互之间的差别。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一张身高记录纸,一张胖瘦记录纸,一盒水彩笔。
2.长短不一的尼龙绳、毛线绳若干:提早在相应高度的墙上贴上白纸。
3.《高人走,矮人走》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音乐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伴随《高人走,矮人走》音乐,带领幼儿交替变换动作做踮步、屈腿下蹲走等进入活动室。
(评析: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感受高、矮的变化,激起幼儿对高矮的探究欲望。)
学习测量身高的方法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跟着音乐模仿了高人走、矮人走,我们班小朋友个子一样高吗?谁最高?
幼儿自由讨论、推荐出自己认为最高的小朋友。
2.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身高?还有什么方法?
幼儿提出测量方法:背靠背比一比;用东西量一量(尺子、绳子、本子、书……);靠墙比一比。
幼儿每说出一种方法,教师就请幼儿上前来试一试。
提示幼儿在测量时注意:①站直;②从下往上沿身体中间脊柱部位测量;③靠墙比时两人站在同一位置。
3.组织幼儿分成5组尝试测量身高,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测量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①小朋友们学会了这么多测量身高的方法,请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测量一下身高。
②出示身高记录表,激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测量结果。
③请各组幼儿按从高到矮排队,检测刚才的记录是否正确。
探索测量胖瘦的方法
1.教师指导幼儿思考:想知道伙伴的胖瘦应当测量哪里。
2.请幼儿互相探索测量方法。
提示幼儿在测量时注意:测量腰围时应注意从哪个地方开始测量,到哪个地方结束。
3.组织幼儿测量腰围。
幼儿自由取尼龙绳、毛线绳等不同长度的“量具”测量彼此的胖瘦(腰围)。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评析:《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以上两个环节,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运用多种方法测量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胖瘦,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同时将身高和胖瘦记录表设计成两张独立的表格,并在每次测量活动时分发相应的记录表格,避免了幼儿出现记录上的混淆和差错。)
健康教育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可以使自己长高、长胖,怎样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评析: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不挑食、不贪食、勤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好习惯的重要性,使本次活动得到升华。)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操作各种不同材料(书、本子、铅笔、枝条、纸等),在活动室测量室内物品,到户外测量大树等。
2.在益智区投放皮尺、直尺等长度测量工具,教幼儿学习精确测量和认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