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04-13 02:40:56 作者:

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5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比较3种常见的纸,发现它们的不同。

  2.乐于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通过染纸活动,初步发现3种纸具有不同的吸水性。

  ●材料准备

  宣纸、画画纸、牛皮纸、颜料、标签、表格、染纸样品、塑料筐、抹布、旧挂历纸、泡沫板。

  ●活动过程

  1.感知3种纸的不同

  (1)教师出示3种纸,并问孩子:“这是什么纸(了解名称)?”

  (2)提出问题:“每人都有3种纸,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

  (3)幼儿自己取3种纸进行感知比较,发现纸的软硬、厚薄、颜色、光滑度等的不同。

  (4)鼓励幼儿相互交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5)在幼儿表达基础上,利用表格形成集体记录。

  2.制作有趣的染纸画

  (1)引入染纸画,出示染纸样品。

  (2)幼儿取纸,教师介绍染纸基本方法。

  (3)幼儿操作。

  (4)相互交流。

  提问:“你们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

  小结:宣纸做染纸最漂亮,它吸水多。把这一结果记录在集体记录表中。

  利用记录表,梳理3种纸的不同。

  3.提出问题,引出新活动

  “今天是用这3种纸来做染纸画,如果用这3种纸叠成小船,放在水里会怎样?”

  ●活动评析

  《有趣的纸》作为纸的系列活动的一部分,是一个有着科学领域的明显特点并与艺术领域有机综合的活动。

  这个活动的结构化程度比较高。这种高结构不仅体现在从目标到材料的严谨设计。而且体现在用一系列关键问题引导着幼儿的探究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在活动的每个阶段,不仅在开始时有关键问题的引导,而且在探究告一段落时有共同的讨论和回顾,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发现和记录的事实信息,概括、总结和提升已经获得的经验。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活动中,关键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引领着幼儿探究的方向,保证探究的深度和有效性。在《有趣的纸》中,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教师主要使用了4个关键问题,它们在引发和引导幼儿深入探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关键提问1:这是什么纸?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发幼儿回忆、确认已经熟悉的纸,同时为了交流的方便,对纸的名称达成基本的共识。

  关键问题2:“看一看、摸一摸、揉一揉、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的主要作用在于提示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究;同时这个问题也在提示幼儿关注自己的探究结果――发现纸的不同,让幼儿明确探究的任务。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很多外在特性,颜色、薄厚、结实程度、光滑程度等等。

  关键问题3:“看一看这3种纸染出来的画,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幼儿关注3种不同的纸的吸水性。虽然这是一个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问题,但也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孩子们的发现可能会有很多。

  关键问题4:“哪种纸做染纸最漂亮?为什么?”这个问题比上一个问题具体,它能引导着幼儿发现宣纸做出的染纸最漂亮,通过思考原因,孩子们会关注到纸的吸水性,并对纸的吸水性发生兴趣。

  探究纸的吸水性可以成为孩子们继这个活动之后更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因为纸的吸水性已经超越了探究纸作为单一物质的物理特性,涉及到纸与水两种物质的相互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老师们可以在美工区投放颜料和各种各样的纸,鼓励和支持幼儿继续进行染纸活动;还可以提供毛笔、毛刷、棉签和海绵棒等工具材料,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各种质地的纸进行作画,他们会发现不同纸的吸水性和用不同的纸作画所产生的奇妙效果。当然,在这种似游戏、似探究、似美术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会体验到游戏的快乐、探究的魅力、美术的奇妙……总之,孩子们的获得与发现会有很多很多!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分析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特别强烈。特别是大班幼儿,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重要时期,对常见的任何事物、现象都喜欢刨根问底。生活中,幼儿经常会发现很多现象:为什么刚栽上的小树要在旁边绑很多木棍,为什么我们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为什么相框的后面要有一个支架等等,所有这些现象都与“让物体站起来”这一主题息息相关。此活动非常具体,幼儿有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便于幼儿在自主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发现与记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目标

  1.在不断操作中,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2.能够及时交流,逐步提高相互协作、商量的`能力。

  3.在活动中感受动手记录、合作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储备:提前引导幼儿观察需要协助才能站立的现象与实例。

  2.物品准备:书、纸、瓶、吸管、积木、玩具、果冻盒、夹子、一次性杯子、沙子、竹签、橡皮泥等,记录纸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玩物品,区分哪些物品可以站起来

  1.启发幼儿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的方式,将可以站起来与不能站起来的物品进行分类。

  (1)猜测。

  你认为哪些物品可以自己站起来?哪些不能?(吸管、竹签等不能自己站起来,瓶子、书、积木等能自己站起来)

  (2)操作验证。

  请你来试一试,你猜得对不对。

  2.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有的东西可以站起来,有的却不能呢?(鼓励幼儿大胆交流自己的猜测)

  二、幼儿再次玩物品,发现让物体站起来的各种方法,感受方法的多样性

  1.让竹签站起来,并掌握记录的方法。

  (1)教师出示竹签,请幼儿想办法让其站起来。

  怎样能让竹签站起来?(用橡皮泥做一个底座、插在沙子里、用书夹住等)

  (2)幼儿操作实验。

  请你试一试,你想的方法能不能成功?

  (3)交流实验结果,讨论记录方法。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竹签站起来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那我们怎样才能在很长时间以后还能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方法呢?(把我们做的留着、我们把它画下来等)

  2.丰富材料,进行操作,发现、总结让物体站起来的更多方法。

  教师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添加盒子、瓶盖、沙子、橡皮泥等辅助材料,请幼儿选择一种不能独自站立的物体,想办法使其站起来。鼓励幼儿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并用简单绘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3.通过交流,使幼儿感受到方法的多样性。

  操作完毕,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幼儿的记录表,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表用完整连贯的语言大胆交流自己的操作结果。

  三、幼儿分组协商、合作,想多种办法让吸管站起来,并进行记录

  1.幼儿四人一组,分工合作,想各种办法让吸管站起来。

  现在请同组的四个小朋友相互商量一下,推选一位小朋友负责记录实验结果,而且一会儿还要进行介绍。

  2.各组负责记录的小朋友进行集体交流。

  四、通过讨论生活中的支撑现象,拓展幼儿的思维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可以站起来的物品?有哪些需要支撑才能站起来的现象?(相框后面有支架才能站起来、我们班的云松要爬在管子上站起来、肢体残疾人要靠拐杖站起来、自行车也要有支架才能站住等)

  五、延伸活动

  1.将活动中的物品投入到科学探索区,便于幼儿进行操作。并将幼儿的记录表进行展示,提高幼儿记录的能力。

  2.家园合作:请家长与幼儿共同寻找生活中需要支撑才能站住的实例,开拓幼儿思维,并收集更多材料丰富活动区,引导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萌发爱 护小动物的情感

  2.学习靠腰部扭动贴地爬行,锻炼躯干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3.对腰部扭动贴地爬行动作感兴趣,能克服畏难情绪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模仿虫子腰部扭动贴地爬,感受自然界昆虫的可爱、奇妙

  难点:能克服困难、协调地完成动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组织幼儿观看动物世界的录像,模仿不同动物的爬行动作;了解青虫的演变过程

  物质准备:幼儿人手一只布袋、录音机、磁带。场地准备:有斜坡的青草地、花园,并放置好小青虫的“粪便”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经验回顾:哪些动物会爬?怎么爬?昆虫爬的动作有哪些?

  2.热身运动:幼儿分散模仿各种动物爬行。

  ①自由模仿:手脚着地屈膝爬,手脚着地爬,匍匐等等;

  ②集体模仿:两人坐抱一起,模仿“西瓜虫”滚动前进;幼儿全体屈膝,将手搭在前幼儿的臀部上,变成长长的“毛毛虫”蠕动前进;变成“蜈蚣”,同时抬手抬脚爬行前进等等。

  二、基本部分

  1.讨论:小青虫长得怎么样?是怎么爬的?

  2.幼儿自由尝试,模仿青虫的爬行;

  3.讨论动作要领: “撅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 (个别幼儿示范,教师示范讲解:靠腰部的扭动,尽量不用手去推,将臀部往上拱,使身体成∩,膝盖跪住,将上身往前伸长,如此反复。)

  4.幼儿第二次练习(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不用手脚帮忙,靠腰部扭动爬行,动作协调)。

  三、游戏部分

  1.“找肥料”

  请“青虫”用刚学会的爬行动作,将这些肥料分别运到指定地点,比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组又快又多。

  2.“我们长大了”

  请每个幼儿取一只布袋,将身体套入布袋中(表示青虫长大了)练习爬行(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调节幼儿的活动量,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帮助能力弱的幼儿)。

  3.“小青虫的梦”

  ①教师以蝴蝶姐姐的身份讲述游戏规则:根据人数将幼儿分成2组,先是鱼贯地爬过山坡,在山坡对面的草丛中拣起一根教师事先准备的青草粘在身上,然后钻入布袋,爬过草地,在音乐声中钻出布袋,代表蜕变成蝴蝶,翩翩起舞。

  ②幼儿跟着蝴蝶姐姐开始旅程:爬山坡――吃青草――吐丝结茧(将身体钻入布袋中)――蜕变成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四、结束部分

  1.放松活动:随音乐中,学蝴蝶飞舞;

  2.整理活动场地,出场。

  【延伸活动】

  在晨间活动中,让幼儿用布袋继续进行游戏。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

  户外活动时,幼儿对花园里的昆虫特感兴趣,会长时间地观察,有的甚至趴在虫子后面跟着它爬,我就以青虫成长的过程为游戏情节,力图做到:一、渗透环境教育:让孩子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其相互间的作用,体会到它的美妙,激发喜爱之情。因此,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小青虫的梦”的游戏情节,让幼儿以“青虫”参与活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下活动。二、增加难度,提高爬行速度。幼儿躯干的扭动来爬行,难度颇大了,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学习。其三,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模仿小青虫爬行,激发幼儿探索身体运动的乐趣。

  二、效果分析

  本活动场地在有斜坡的草地和花园,避免了体育活动中繁琐的场地布置,幼儿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些与我们的关系是这么的密切与和谐,使环境教育从情感角度入手润物细无声地滋润孩子的心田。学习新动作、游戏、课中小肆还是放松活动,教师均以游戏的口吻进行,如在动作学习时,教师以“噘起小屁股,抬起小脑袋,弯弯身子伸伸腰,嘿咻嘿咻往前爬”的儿歌来形象化幼儿的动作要领,使幼儿在琅琅上口的儿歌中,兴致盎然地进行学习。幼儿在形象的游戏情节中,反复练习爬行,乐此不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幼儿自己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幼儿有顺序、有耐性的良好观察习惯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2、培养幼儿认识、探索生活中常见事物蕴含的科学原理的兴趣。

  3、通过幼儿自己操作,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

  小神童电脑软件、桥梁展示图、纸、笔

  三、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小熊家门前有一条小水沟,它正在那发愁不知怎么办才能过对岸,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想个办法吗?小熊的好朋友机灵猴也帮它想了个法子,我们一起听听是什么法子?和我们想的一样吗?

  (二)边看小神童软件边提问:

  1、机灵猴和小熊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一座什么桥?在古代人们用什么来建造桥梁的?小熊喜欢吗?为什么?

  2、机灵猴和小熊又来到了哪一座桥?赵州桥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的外形怎样?赵州桥和竹桥有什么区别?

  3、它们来到了现代看见了什么桥?钢筋吊桥的用什么来建造的?钢筋吊桥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别之处?钢筋吊桥起到什么作用呢?你们现在见过哪些钢筋吊桥?

  4、看完了钢筋吊桥,它们又看了什么桥?现代立交桥建立在什么地方?它是用什么来建造的?它对交通起到什么作用?你们在哪些地方看到现代立交桥?

  5、除了机灵猴介绍我们认识的古代竹桥、赵州桥和现代的钢筋吊桥、立交桥外,你们还见过哪些桥呢?

  6、我们一起进入电脑看看一些用不同材料建造的、有不同用途的桥梁。

  (三)我们看了这么多桥梁,你们最喜欢哪一座桥?为什么?

  (四)小熊现在想到了要建造一座桥,我想请小朋友做一名小小桥梁设计师帮助小熊设计一座桥,好吗?

  (五)幼儿设计桥梁。

  (六)请个别幼儿向大家介绍他的设计作品,最后一起送给小熊。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设计意图】

  影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本活动旨在和幼儿一起探索光影变化的奥秘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幼儿在观察、发现、操作、探索等活动中了解科学现象;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快乐;从而形成积极探索、热爱科学的良好品质。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科学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让幼儿了解影子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2.引导幼儿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活动,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发现“物体挡住光,就会出现影子”。

  3.探索发现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变化有关。

  【活动准备】

  多媒体、台灯、小熊、各种形状纸、水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积极有兴趣地探索影子的产生,通过演示发现影子与光和物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只小动物,看看是谁?(小熊)

  演示1.(开灯)看墙上有什么?(小熊的影子)。关上灯,还有影子吗?为什么没有?(没有光,就不能有影子)。

  演示2. 开灯有光了,我把小熊放在台灯后面,看墙上有小熊的影子吗?为什么没有?怎样让它有?为什么?(只有小熊在前面挡住光,才会有影子)。

  小结:没有光就不会有影子;只有光,没有东西挡住光,也不会有影子。影子是怎么来的呢?只有物体挡住光,才会有影子。小熊挡住光就有小熊的影子,小朋友挡住光就有小朋友的影子,老师的手挡住光就有手的影子。

  请小朋友站起来,找一找自己的影子,伸伸手,跳一跳。请小朋友说一说,还有什么光能照出影子。(太阳光、月光、烛光、火光等都能照出影子)。

  二、改变光的位置,或者改变物体的位置与姿势,观察影子的变化。

  (出示小熊)先在背后照,看到影子了吗?我再举得高一点照,影子变了吗?为什么?在离他近一点地方照,看到影子了吗?我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照?影子变了吗?为什么?

  小结:光的位置变了,影子就变了。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