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语言的教学设计
【实用】幼儿园中班语言的教学设计三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语言的教学设计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中班语言的教学设计 篇1
设计意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比较娇惯,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是自我为中心,缺乏互相谦让、互相关心的良好品德,与人相处、协商、合作的能力较差。而《小羊过桥》这个故事形象生动,富有很强的教育性,故事情节、角色对话通俗易懂,幼儿比较容易接受。通过学习幼儿能从中得到教育,明白相互谦让也是一种美德。活动中我首先让幼儿走独木桥,其用意在于通过这一环节让幼儿感知独木桥的特点,获得过桥的体验,同时也为以下的环节做铺垫,使活动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让不同领域得到整合,幼儿得到综合的学习,使活动形式更丰富,接着再结合课件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该课件声形并茂,使得幼儿的多种感官得到刺激,更容易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活动过程实录
一、活动目的:
1、理解儿歌主要内容。
2、懂得同伴间要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闹。
二、活动准备:
视频动画、情景创设(一条河、河面上有一座独木桥)、(小白羊、小黑羊)头饰、儿歌磁带。
三、活动过程:
(一)游戏“走独木桥”进入教室。
1、幼儿走独木桥入室,提问:独木桥什么样的?刚才走独木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2、幼儿自由发言,师总结并交代儿歌的名称。
(二)听录音,把握儿歌主要内容。
提问:1、儿歌叫什么?有谁?2、发生了什么事?
(三)欣赏动画,理解儿歌内容。
1、引导幼儿观看动画,并提问:两只羊走到独木桥中间,小白养和小黑羊说了什么?
2、两只羊越吵越凶,互不相让,后来怎样啦?为什么会这样?
3、你想对两只羊说些什么?
4、小结:小白羊和小黑羊没有互相谦让结果掉河里了,平时小朋友要怎样做到互相谦让呢?
(五)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带头饰表演故事。
幼儿园中班语言的教学设计 篇2
活动内容:
语言活动——讲故事:月亮船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的主要情节,了解我国有世界上的山、最长的墙、的广场。
2、领略蒲公英所见的祖国秀丽山河。
活动准备课件活动过程一、引题图上的植物叫什么?(说到“蒲公英”时,播放课件简单认识“蒲公英”)二、初步感知故事今天它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小朋友要仔细听哦,记住故事都有谁,看谁记得最多。(教师配乐讲述故事)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月亮船》)
2、故事里都有谁?
3、蒲公英遇到了什么事情?它找到家了吗?是谁帮它找到的?她的家是哪里?
三、分段了解故事情节
1、教师讲述故事1、2段,提问:蒲公英被吹到了很远的地方,它睁开眼看到了什么?“陌生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她的心情会怎样?(你“着急、害怕”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如果你遇到蒲公英会怎么帮它?
2、(课件)接着讲3、4、5、6段,提问:都有谁劝说蒲公英?怎么劝的?(学说语气)蒲公英说……蒲公英说……
3、天黑了,谁出现了?谁和张老师表演一下谈们的对话呢?对话)怎么才能找到蒲公英的家呢?(只要找到的海洋、的山、的广场、最长的城墙)
4、我们随着月亮船去看看,世界上的海洋、的山、的广场、最长的城墙各是什么,它们在哪里。(教师接着讲述最后一段)提问:
(1)它们首先找到了世界上的海洋,叫什么?(太平洋)
(2)又看到了世界上的山,叫什么?(喜马拉雅山)
(3)地面上出现了一片光芒,这就是世界上的广场,叫什么呢?(北京天安门广场)
(4)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里?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叫什么?(万里长城)
四、看图讲故事
1、教师播放课件,请幼儿根据图片自由啊会讲故事。
2、蒲公英的家在中国,中国有世界上的海洋、的山、的广场、最长的城墙。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喜欢它吗,喜欢它什么?
五、小结:
我们是中国的小主人,不仅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还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强!
课后反思本次活动中,我选择了以“中国娃”为主题中的《月亮船》。蒲公英本是孩子们非常熟悉和喜爱的一种植物,它小而轻,很容易被风吹走,而在它被吹走之后,所发生的事情,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因为世界上没有仙女,故事中的仙女却帮助蒲公英找到了家。故事使用了拟人的方法,通过蒲公英和仙女的对话,告诉幼儿我国有世界上的山,最长的长城,的广场。萌发幼儿的祖国自豪感,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开头时我借划小船为游戏,引出《月亮船》的故事。接着我进行讲故事,要求幼儿认真听故事,然后回答问题。孩子们听的十分认真,对我提出的两个问题也能回答出来。第二次我是边操作教具边讲述故事,孩子们被教具月亮船、仙女和尾巴会变长的小图片吸引住了,注意力放到了别处,后半段故事听的不够清楚,以至于在回答后半部的问题师条理有些不清晰,有些名词幼儿平时也是听的少的缘故,像“喜马拉雅山”孩子们听了两次故事还是说不上来。为了让幼儿更深入了解故事内容和含义,第三遍故事我让孩子们和我一起复述,目的是学习故事中的一些对话和了解祖国的一些世界之最。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幼儿大胆谈论自己的家园,这个部分我觉得很不够,许多幼儿只是说出自己家在哪里,没有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于是我匆匆忙忙带过,让孩子们欣赏一些祖国的美丽山河和世界之最,这时孩子们看着一张张照片都忍不住惊叹,为自己祖国的伟大富强而感到自豪。
虽然顺利完成了本节活动,但是在执教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当孩子的回答不够完整时,我没有提醒他没用完整的语句再说一遍。活动过程中缺乏能力,感染力不够,没有真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和幼儿身心交流;没有进入到幼儿的内心世界。只是扮演了一个老师的主讲作用,没有达到教师与幼儿的角色转变。没有给幼儿创建平等、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同时教学挂图设计存在缺陷,没有将我国的.秀美河山呈现给幼儿。
幼儿园中班语言的教学设计 篇3
目标:
1.理解图书内容,知道不能贪心。
2.大胆想象并用绘画来表现自己的愿望。
3.愿意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准备:
图画书《聚宝盆》,投影仪,聚宝盆形状的画纸,画笔。
过程:
一、观看图书内容,理解故事情节
1.引导幼儿看图画书至“多多要东西,只嫌少,不嫌多”,观察人物细节,猜想下面的故事情节。
师:多多有一个什么样的习惯?这样好吗?为什么?
师:多多的表情怎样?高兴吗?他为什么不高兴?
2.引导幼儿观看图画书至“送给多多一个聚宝盆”,引发幼儿想象聚宝盆的神奇作用。
师:老公公的穿着是怎样的?跟我们一样吗?
师:他可能是一个什么人?他来干什么?
师:老公公送给多多一个神奇的聚宝盆。这个聚宝盆到底有什么魔法,你们猜猜看。
3引导幼儿观看图书“多多的小房间很快就堆得满满的了”,理解、感受聚宝盆的神奇作用。
师:老公公送给多多聚宝盆的时候对多多怎么说?
师:聚宝盆变出什么来了?多多开心吗?他后来是怎么做的?
4.引导幼儿观看图书至“我一定要爬进去瞧瞧”,再次引导幼儿想象故事情节。
师:聚宝盆这么神奇,多多怎么想的?
师:多多爬到了聚宝盆里,你猜会发生什么事情?
5.引导幼儿观看图画书至最后.理解故事寓意。
师:多多爬进聚宝盆后结果怎么样?这可怎么办?
二、想象表现
1.如果你有个聚宝盆,你想放人什么东西?为什么?
2启发幼儿画出自己最想变的东西。
3.引导幼儿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
4.将绘画作品装订成图书。
延伸活动:
将自制图书放在阅读区,供幼儿自由阅读、交流。
附故事:
有个小男孩,名字叫多多。多多要色纸,给他一张,他嫌太少;给他两张,他说不够;给他三张,他还想要更多。多多要气球,给他一个,他嫌太少;给他两个,他说不够;给他三个,他想要更多。多多要东西,只嫌少,不嫌多。
有一天,来了一位老公公,送给多多一个聚宝盆。老公公说:“你喜欢什么东西,就放一个在盆里,一个就可以变成很多很多。只要你不说够了够了,它就越变越多.多得叫你不想再要。”老公公拿了一颗水果糖放在聚宝盆里.水果糖一颗变两颗,两颗变三颗,几百颗,几千颗,越变越多,聚宝盆装不下了。多多对老公公大叫:“够了!够了!”老公公说:“你告诉聚宝盆吧。”多多对聚宝盆大叫:“够了!够了!”聚宝盆就不再变了。多多拿了一只玩具熊放进聚宝盆里。一只变两只,两只变三只.几百只,几千只,玩具熊太多了,从聚宝盆里滚到地板上来了。多多赶紧大叫:“够了!够了!”从此,多多喜欢什么东西.就把它变成很多很多,多多的小房间很快就堆得满满的了。
有一天.多多想,盆子里藏了什么法宝.我一定要爬进去瞧瞧。没想到呀!一个多多变成两个,两个多多变成三个.聚宝盆里的多多越来越多,有的哭,有的笑,有的叫,有的跳……小朋友.这可怎么办呢?谁来喊:“够了!够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