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精品】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1、乐于探究和面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初步感知比例关系。
2、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一套围兜、袖筒。
2、足够的面粉。
3、各种颜料水。
三、活动过程:
1、出示面粉,引出活动。
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做什么?(加工面条、制作饺子皮、扁食皮……)
今天我们要用面粉来制作五颜六色的彩泥。
(孩子们很兴奋,纷纷议论:这能做吗?怎么做呀?)
2、出示橡皮泥,师:要把面粉变成象老师手里的橡皮泥一样软,你们想想看有什么办法?
(相当一部分孩子能说出应给面粉加水。)
3、师生一同探究和面的方法和技巧。
(1)怎样合理地给面粉加水呢?如果一下子加进很多水,会发生什么事?
(在幼儿讨论的基础上,师演示给幼儿看,从而得出结论:一下子加太多水,会使彩泥太湿,如果没有备用的面粉添加,那么彩泥就做不成了,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一次加一点点水,不够时再加。)
(2)彩泥太湿了会怎样?太干了会怎样?
(本来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让幼儿继续讨论,之后再验证给幼儿看,但我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已经完全不在我提的问题上,而是急着想动手和面,于是我及时进行调整,让幼儿带着问题,先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4、幼儿动手和面。
(孩子们很喜欢和面这个环节,他们有的搓、有的捏、有的揉,干得热火朝天的。由于脸盆不够,一桌只有一个,所以我们希望孩子能通过分工合作,如:有的负责加水,有的负责和面等,共同来完成自己小组的一团彩泥,但显然孩子的合作意识较差,有的孩子说要再加水,有的孩子说不能再加水,在意见不能统一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吵起来,结果只好由老师负责加水,才缓和了局面。)
5、评价自己制作的彩泥,并回答制作前老师提出的问题。
(孩子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制作的彩泥,有的说我做的太湿了,会沾手;有的说我做的太干了,容易碎,最后得出结论:只有水分加的刚刚好,这样彩泥才容易塑造。)
反思调整:应该为幼儿提供人手一个脸盆,让幼儿独立地完成彩泥制作。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通过交流展示各种工具,初步感受工具的种类很多。
2、在观察操作尝试中感知工具的作用很大,发展综合能力。
3、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观察和探索的乐趣。
4、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5、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前幼儿收集各种工具。老师和幼儿到室外寻找特殊的工具。
2、卷笔刀、削苹果机,刨子,开瓶器。以及相对应的辅助用品。
活动过程:
一、尝试操作使用工具
1、师:“前几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工具,今天让我们就来试试这些工具,看看它们有什么用。”(幼儿分别操作工具,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二、交流工具使用方法
1、师:“刚刚小朋友都使用这些工具,请你来说说你使用了什么工具?做了什么事情?
2、幼儿讲述使用过程和方法。
3、教师小结:这些工具有的是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有的是在学习中用到的。
4、师:“桌子上还有一些工具请你看一看,玩一玩,它有什么用?”
5、分类并认识字卡。
师:“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工具,按照不同的用途帮它们分分类。”(幼儿操作)
师:“你为什么把这些工具都放一起?”(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出示字卡: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
4、再次分类及巩固。
教师出示有字卡的篓子,请幼儿再次分类。
师:“桌上还有一些工具我请几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它们的名称和用途,并将它们分分类。(个别幼儿讲述、操作)
5、引导幼儿认识一些特殊工具
师:“老师这还有两样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农作工具并认识字卡。
6、小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很多的工具它们有学习工具、生活工具、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农作工具。还知道了他们各自的用途。
三、总结认知激发探索。
出示锯子,提问幼儿这是什么?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
教育幼儿要爱观察,爱探索,长大发明各种有用的工具。
活动反思:
幼儿天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事物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也特别强,因此,新纲要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现象”。日常生活中,幼儿已接触很多工具(铅笔、橡皮、水果刀等)对它们十分感兴趣,但幼儿对工具的认识仅是一些感性经验,对工具的具体用途、种类还不是很了解。本次活动我让孩子通过操作、观察及其讲述等手段,让孩子在自主活动中增添一些科学知识。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设计――让位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沉入水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水位升得越高这一现象。培养幼儿学习实验记录的方法。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玻璃瓶一个(内装半瓶水)、一次性筷子一双、小石子一盒、天平、量杯、玻璃瓶(两种不同规格)、铁弹珠、水彩笔、记录卡、有色橡筋。
五、活动过程
引入:故事《乌鸦喝水》。
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飞呀飞,终于发现了一只瓶子,瓶子里有一些水,可瓶口太小,瓶子里的水又少,乌鸦怎么也喝不着,怎么办呢?……乌鸦衔来一些小石头,放入瓶中,瓶里的水慢慢地就上来了。现场演示:让幼儿往一个装有水的杯中加入石头,看水面有什么变化?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质量相等、体积相等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一样大、一样重的瓶子放入水盆中后,水面是一样高低。
(2)水面一个高,一个低。
试一试,幼儿将瓶子同时放人两个装有相同水的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升高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两个瓶子沉入水中后,两个量杯中水面高度是一样的。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重量相等、体积不同的瓶子沉入水盆中,水面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重,水面上升一样高。
试一试,幼儿取出体积不一样、重量相等的瓶子,同时放入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升高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大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探究活动三
探究的问题:将两个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瓶子沉入量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
幼儿讨论。
(1)重的瓶子放人量杯中,水面上升得高。
(2)两个瓶子一样大,水面上升一样高。
试一试,幼儿将两个瓶子同时放人量杯中,用橡筋标出水上升的位置。
说一说我的发现。
它们是一样大的,但不一样重,重一点(装的水多一些)水面上升得高。
想一想:如果所放的瓶子不能沉入水中,水面会不会升高呢?
六、注意事项
每个小实验前,教师应指导幼儿检查量杯中的水位,要使其一致,这样便于比较实验结果。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活动――小小太阳能热水器
二、活动目标
通过对不同物品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探究,感知水变热与盛水的容器的'质量和表面颜色有关,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和正确的科学态度。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温度计、铅笔、记录图表、四个易拉罐(分别涂上红漆、白漆、绿漆和蓝漆)、四个涂有黑漆的易拉罐(有盖子)、玻璃杯、塑料杯、易拉罐及各种大小基本相同的饮料瓶。
五、活动过程
说一说太阳的各种用途。
(1)可以利用太阳晒盐、晒衣服。
(2)植物能长得绿油油的、很茂盛。
(3)可以利用太阳取暖。
(4)人们晒太阳能使身体健康。
(5)可以利用太阳能做洗澡的热水器。
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来测定温度,哪种测定方法比较准确。
(1)用体温表来测量温度。
(2)用手来测温度。
(3)用活动室中的温度计来测量温度。
(试验后得出用温度计测定的温度最准确。)
探究活动一
探究的问题:用什么东西做热水器吸收的太阳能多?
幼儿讨论。
(1)用塑料罐做个热水器。
(2)用易拉罐做个热水器。
(3)用玻璃罐做个热水器。
试一试,在有盖子的易拉罐、玻璃杯、塑料杯及各种大小基本相同的饮料瓶中加入同样多的水,放在阳光下照射同样长的时间,然后用温度计测定温度。
说一说我的发现。
易拉罐中的水温最高。
记录实验结果。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什么颜色的容器吸收的太阳能多?
试一试,将分别涂上黑漆、红漆、白漆、绿漆和蓝漆的五个易拉罐装上同样多的水,在阳光下照射同样长的时间,并用温度计测定温度。
说一说我的发现。
涂黑漆的易拉罐中的水温最高。
探究活动三
探究的问题:怎样放置容器吸收的太阳能多?
试一试:将四个涂有黑漆的易拉罐装入同样多的水,加上盖子,放在太阳光下,摆放成不同的位置,照射同样长的时间并测定温度。
说一说我的发现。
平放的易拉罐水温最高。
六、注意事项
1.实验中要注意在每个容器中加入同样多的水。
2.每一步实验过程要在同等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题目
蚂蚁爱吃什么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对蚂蚁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关爱自然和对探索科学奥秘的欲望。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幼儿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适用对象
3~4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蚂蚁若干只、透明玻璃瓶、矿泉水瓶、放大镜、昆虫盒若干个、饼干屑、糖、盐、勺子若干个。
五、活动过程
探究的问题:小蚂蚁最爱吃什么?
幼儿讨论。
(1)我发现蚂蚁爱吃肉。
(2)我发现蚂蚁爱吃蜂蜜。
(3)我还知道蚂蚁爱吃饼干屑。
试一试,做一做。
(1)将饼干屑放入装有蚂蚁的透明玻璃瓶中。
(2)将糖放入装有蚂蚁的透明玻璃瓶中。
(3)将盐放入装有蚂蚁的透明玻璃瓶中。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我发现蚂蚁喜欢吃饼干屑。
(2)我发现蚂蚁也喜欢吃糖。
(3)我发现蚂蚁不喜欢吃盐,到处乱爬。
六、注意事项
1.实验用的蚂蚁最好是成蚁。
2.实验用的蚂蚁不能喂得太饱,需要饿上半天,实验效果会更好。
小班科学活动――会“生锈”的苹果
一、活动题目
会“生锈”的苹果
二、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实验,使幼儿感知苹果“生锈”的现象,使幼儿学会一些防止苹果生锈的简单方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意识。
三、适用对象
3~4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盐、糖、碱、苹果、小勺、水杯、保鲜袋、带盖的容器等。
五、活动过程
看一看,苹果切片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会变色吗?
幼儿挖去苹果内核,观察苹果的颜色。
想一想,切开后的苹果为什么会变色?
幼儿回答:
(1)切开的苹果放了一会儿,就变色了。
(2)没给切开的苹果盖上盖子。
探究的问题:怎么使苹果的切片不变色?
幼儿把糖、碱、盐变成糖水、碱水、盐水。
(1)把苹果切成薄片,分别放在糖水、盐水、碱水里。
(2)把苹果切成薄片,放进保鲜袋和带盖子的杯子里。
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1)我看到苹果在盐水里没有变颜色,在碱水里变色了。
(2)苹果在带盖子的杯子里变颜色了。
(3)苹果在保鲜袋里没有变颜色。
幼儿记录实验结果。
六、注意事项
1.苹果的切片大小相同;糖水、盐水、碱水溶液的比例相等。
2.让幼儿观察苹果在空气中的变化时,挖去苹果的果核,时间短,效果明显。
幼儿园小班科学活动――弯弯绕绕的朋友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可爱的竹蜻蜓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五、活动过程
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解决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竹蜻蜓飞起来?
试一试,玩竹蜻蜓。
(1)倒置在地上,转动竹签使之旋转,像玩陀螺一样。
(2)用橡筋射出。
(3)搓动竹签使之飞起。
想一想,为什么有的竹蜻蜓飞不起来,而有的竹蜻蜓却能飞起来?
(1)竹蜻蜓叶片翘翘的,就能飞起来。
(2)同伴的竹蜻蜓叶片是平的,就飞不起来。
试一试,让竹蜻蜒飞起来。
(1)将竹蜻蜓叶片的倾斜方向一致。
(2)在旋转叶片时,注意旋转方向。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竹蜻蜓旋转着飞起来了。
(2)竹蜻蜓能旋转着向上飞,还能旋转着向前飞。
(3)竹蜻蜓叶片倾斜方向一致,就能飞起来。
拓展应用。
(1)什么东西能像竹蜻蜓一样旋转着上升或向前?
①直升机的螺旋桨。
②轮船的驱动器。
(2)生活中哪些东西像竹蜻蜓一样有叶片也能旋转却不能飞?
①电扇。②风车。③换气扇。
比一比,看谁的竹蜻蜓飞得高、飞得远。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能按要求连接管子,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2.尝试绘制和使用管子组合连接线路图,了解线路图的作用。
3.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活动准备:
接管子的模型(线路)结构框架、长短不一的各种管子、接头、记录表。
三、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验操作:按要求连接管子。
(1)观察操作材料,了解连接要求:将分离的两个管子连接在一起,并能通过两个“花园”。
(2)幼儿两人一组连接管子。
(3)幼儿交流介绍,发现管子的多种连接方法。
3.依据管子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1)集体讨论线路图的绘制方法。
(2)幼儿根据本组管子的组合连接顺序绘制线路图。
(3)集中展示线路图,并验证是否正确。
4.实验操作:看线路图接管子。
(1)幼儿交换线路图,并看图连接管子。
(2)讨论并小结:线路图的作用。
5.延伸活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