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06-10 15:10:13 作者:

【实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五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五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一、活动题目

  大班科学教案:小小听诊器

  二、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使幼儿感知听诊器能把声音放大的科学现象;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合作意识;激发幼儿对声音的探究欲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卡纸、书、25~35厘米长的橡皮管或塑料管、漏斗、手表、手机等。

  五、活动过程

  说一说周围有哪些声音?人的身体内部有什么声音?

  听一听,把耳朵贴在同伴的胸口上,有什么声音?与平常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区别?身体里还有哪些声音也是很微小的?

  试一试。幼儿将卡纸卷成纸筒,将纸筒一端贴在同伴的胸口,将自己的耳朵贴在纸筒的另一端,听一下心跳的声音,与耳朵贴在心口听到的心跳进行比较。

  做一个小小“听诊器”。把橡皮管一端套在漏斗上,若有空隙用彩泥固定。

  游戏:“听诊器”好用吗?

  (1)把橡皮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用漏斗听同伴的心跳声,再用耳朵直接听,比一比用哪种方法更方便、听得更清楚。

  (2)请同伴原地做运动,再用自制“听诊器”听他的心跳声,比较一下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3)利用“听诊器”听同伴呼吸、肠蠕动等内脏发出的声音。

  应用“听诊器”去听周围的环境及身体内部发出的细小的声音,如手表、手机、喝水、咽唾液、呼吸等声音。

  六、注意事项

  1.应选择适合幼儿操作的小漏斗。橡皮管的长短应选择在25~35厘米之间。

  2.橡皮管和漏斗衔接不密封,可以用橡皮泥或胶带密封。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是以立体形式呈现的,为了让孩子了解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关系,我们特地设计了这个活动,让孩子观察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找到与其相对应的立体图形,加强孩子对数学的理解。

  活动目标

  1.在和智娜一起找爸爸的过程中,辨认平面图形,并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为认识立体图形积累经验。

  2.体验帮助智娜找到爸爸的快乐。

  活动准备

  PPT、线索图(人手一份)、笔、毛巾。

  活动过程

  一、智娜的困惑

  1.智娜的爸爸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他的爱好是钓鱼。智娜和爸爸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

  2.智娜的爸爸留给她一封信,爸爸想要告诉她什么事呢?信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

  (信里有3幅图,分别说明了智娜爸爸拿走的东西、出发的地方、到达的地方。原来智娜的爸爸想考验智娜,让她根据线索找到爸爸)。

  【设计思路:活动的开始部分主要通过故事和爸爸留给智娜的信,引发幼儿对信的内容产生好奇,有继续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消失的爸爸

  1.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张线索图:

  (1)你在这张图上看到了什么(在线索图上看到字和图)?

  (2)爸爸到底要告诉智娜什么事呢(爸爸拿走的东西是正方形的、圆形的,爸爸拿走了2样东西。爸爸要告诉智娜,他拿走的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3)什么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4)我们看看智娜家里什么东西从下面往上看是正方形和圆形的?

  (5)爸爸到底拿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6)小结:原来爸爸拿走的是他的钓鱼包和鱼竿包。从下面往上看,钓鱼包是正方形的,鱼竿包是圆形的。那我们看看爸爸留下的第二张线索图。

  【设计思路:通过看爸爸信上的第一幅线索图,让幼儿尝试和智娜一起寻找爸爸带走的东西,并学习从平面角度看立体图形。】

  2.根据第二张线索图找到爸爸出发的地方:

  (1)第二张线索图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2)线索图上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是告诉智娜:爸爸经过的房子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爸爸要经过几幢房子,以及这些房子的排列位置。

  (3)智娜要从上面往下看这些屋顶,要去哪里才能看得到呢(要到高的地方去看)?

  (4)我们跟着智娜乘上电梯,请你看着线索图找一找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的屋顶在哪里。

  (5)原来爸爸出发的地方就在1号区。站在上面往下看屋顶的形状分别是圆形、三角形和长方形的,而且房子的排列位置、数量和线索图上完全相同。快点乘车去追爸爸。

  3.爸爸到达的地方

  (1)智娜马上要找到爸爸了,爸爸到底在哪里呢?看看这张线索图,爸爸要告诉智娜什么呢?

  (2)这次爸爸要智娜从旁边看图形来找房子。到底哪些房子从旁边看是长方形、圆形、长方形的?

  (3)寻找要求:请根据这张线索图,从旁边看找到和线索图上图形的形状、排列位置、数量相同的房子。找到后把这些房子圈出来,再把自己的学号写下来。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5)交流、发现。

  【设计思路:这里要注意,幼儿容易将圆柱体看成是圆形的,教师可以出示圆柱体让幼儿观察,分清圆柱体从上面往下看是圆形的,从下面往上看是圆形的,从旁边看就不是圆形的了,并鼓励幼儿仔细观察。】

  (6)2号区从旁边看,房子的形状、排列位置、数量都和爸爸提供的线索图完全相同,这就是爸爸到达的地方了。

  4.和爸爸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游乐园就是爸爸到达的地方。我们一起跟着智娜进去找爸爸吧。智娜找到了爸爸真高兴,你们心里感觉怎么样呀(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智娜爸爸送给我们的礼物

  智娜爸爸为了感谢我们准备了一些小礼物。瞧,这里有3张线索图,这3张线索图要请你们从不同的位置看,这样才能找到礼物。大家赶紧在教室里把礼物找出来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班上开展《种子食品品尝会》的活动,配班男老师和小朋友开玩笑说:“可不能随便乱吃,这些种子吃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哦!”结果不少小朋友信以为真。由此我想起儿子小时候在家吃瓜果也总是特别小心,如果偶尔一次不小心吃了一粒西瓜子,会哭半天,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苦口婆心地解释半天,他仍将信将疑。看来,这个在大人眼中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常识,却是孩子们心中过不去的“一道坎”。为了及时捕捉这一教育契机,解决孩子当下的困惑,我设计生成了大班科学活动——《种子精灵》。

  活动目标

  1.与同伴分享认识的种子,知道种子的主要作用。

  2.结合绘本图画讨论“肚子里的种子能不能长大”,了解种子的生长条件。

  3.在互动小游戏中产生探索种子秘密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胸前贴有写上名字的胸牌;标有“yes”和“no”的空白展板两块。

  2.食品及餐盘;PPT及播放设备;小花盆和魔豆。

  活动环节

  1.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1)交代品尝要求。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些食品给小朋友吃,品尝的时候魏老师有两点小要求:第一,注意安全,尤其是使用牙签的时候。注意卫生,吃完将垃圾放在旁边的空盘子里;第二,在吃东西的时候如果发现了“种子”,请把种子收集好送给老师。能不能做到?

  (2)分组品尝食品,寻找种子。

  2.分享“秘密”,了解种子的作用

  (1)说说自己认识的植物种子。

  师:你们收集到的是哪种植物的种子?它的子儿就是它的种子吗?

  师:有的人品尝了火龙果,发现火龙果的种子了吗?

  师:还有人吃的是什么?它有种子吗?

  师:你们还认识哪些植物的种子呢?请用完整的话向大家介绍。

  (2)欣赏老师收集的植物种子图片。(播放PPT课件。)

  师:魏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种子,这里可能还有一些你没有见到过的种子哦,我们一起来欣赏。

  (3)幼儿讨论:植物的种子有什么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种子朋友,谁能告诉我,种子有什么用啊?

  师:你们说得很棒,种子可以加工成种子食品,用来吃;而种子最大的作用是能长出新的植物。

  3.依托绘本,自主选择

  (1)幼儿讨论:小胖猪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小胖猪最近就碰到一个问题——它吃瓜的时候不小心把木瓜的种子吃到了肚子里。种子种在泥土里会长出新的植物,那吃到肚子里会怎么样呢?

  师:猜猜小猪幼儿园的小朋友是怎么想的?

  师:小胖猪又是怎么想的呢?

  师:(出示小猪头上有木瓜树的图片)小猪希望头上真的长出一棵木瓜树。他为什么愿意头上长树呢?

  (2)玩游戏《yes or no》,了解植物的种子长大需要什么条件。

  师:小猪的愿望会不会实现?我们来玩一个“yes or no”的游戏吧,认为小猪愿望会实现的人把你的胸牌贴到“yes”这一边,认为不会实现,就送到“no”这边。

  (集体玩游戏《yes or no》。)

  师:你选择的是什么?请说说自己的理由。

  师:到底小猪肚子里的'种子有没有长大呢?

  (老师讲述《子儿吐吐》的部分故事内容:他跑进厨房,喝下他所能喝的最多的水,然后飞快地钻进被窝里乖乖地躺着。满心期待头上长出木瓜树的胖脸儿,怕树长不直,连床都换头睡呢!他所做的这一切,完全都是为了树好。第二天,胖脸儿起得很早。其实,他迷迷糊糊的根本没睡好。半夜,他好想知道木瓜树长多高了,但又不敢用手去摸,怕这一摸,树反而不长了。天亮了,该可以了吧?他紧张地用手很慢地、很慢地,往头上摸——?)

  师:有没有长出树呢?(再次玩游戏《yes or no》。)

  师:恭喜你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是呀,一粒植物的种子要发芽、长大是需要很多条件的。空气、水、温暖的阳光、植物需要的温度,有时候长大还需要施肥,所以植物的种子不能在人的肚子里长大。

  4.播放动画,猜想交流

  (1)猜想: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

  师:植物的种子不能在肚子里长大,那有没有一种种子是可以在肚子里长大的呢?让我们再来玩一次《yes or no》的游戏,请你一定要认真想一想,然后作出选择。

  (2)观看PPT,了解人类的种子——精子和卵子。

  师:妈妈肚子里有一粒“宝宝种子”,它是两粒种子结合在一起变成的(PPT)。一粒种子叫精子,住在爸爸的身体里面;一粒叫卵子,住在妈妈的身体里面。当精子和卵子在妈妈的肚子里相遇,它们就会成为好朋友,紧紧拥抱,然后发生奇妙的变化,变成一个小宝宝。

  5.种植魔豆,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种子不能在我们肚子里长大,但许多动物的宝宝种子却是在妈妈肚子里长大的,种子的世界真巧妙。正是因为有了小小的种子,生命才能一代一代相传下去,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和爱护每一粒种子精灵。

  师:今天魏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你们想不想亲手种下它,然后看着它慢慢长大?那让我们赶快行动吧!

  案例评析

  本节活动中巧妙利用绘本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是又不失“科学味”,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学技巧的灵活运用让人耳目一新。

  1.绘本巧妙利用

  绘本《子儿吐吐》和课题不谋而合,但是,如果把绘本故事全部呈现给孩子,就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来讲述故事,那样就偏离了科学活动的中心,成为了绘本阅读。所以,我只抓取了绘本中的典型画面作为讨论的话题,让绘本成为活动的主线,但又不至于削弱活动中的“科学味”。

  2.游戏灵活渗透

  本次活动的组织以“谈话为主”,感兴趣的孩子会一直追随话题,争先恐后地发表建议,但也会有个别孩子因为种种原因,容易游离于话题之外,所以恰当、科学地选用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引导幼儿从学会变为会学是活动顺利实施的前提。我在活动中渗透了游戏《yes or no》,一方面集中了每个孩子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让孩子在“猜想和选择”中加深了对知识点的印像,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

  3.环节层层递进

  种子有什么用?植物的种子能在肚子里长大吗?有没有一种种子可以在肚子里长大?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让孩子在科学活动中身心和谐发展。

  纵观整个活动,老师很好地处理了以下三方面的关系:(1)当下与长远的关系。活动选材第一源于自己的儿子不小心吃了西瓜籽,认为种子到肚子里会发芽长大;第二源于自己班级的孩子。及时捕捉这一契机,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让孩子获得初步感知,对孩子今后长远的发展肯定会起到很大的帮助。(2)活动和操作的关系。在本次活动中虽然没有给孩子们准备多少操作材料,但是已有经验的积累是活动能顺利开展的前提之一。预先让孩子在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调查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已有经验,从而顺利进行了与新知识的对接。(3)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老师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真实而温暖,让人听起来很舒服,毫无做作之感。老师通过由浅人深的三个话题来贯穿整个活动,环环相扣,让孩子们的思维不断得到碰撞,在相互辩论中解决矛盾,拓展知识,猜想结果,陈述理由,孩子们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动手动脑,探索影子的秘密。

  2、初步了解光被物体挡住会出现影子的现象。

  3、知道影子的变化与光和物体的位置关系,在探索试验中获得对影子变化的经验。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活动准备

  1、大屏幕一个、幻灯机一台、手电筒19个、影子的ppt、手影视频。

  2、幼儿操作的手偶玩具若干。

  活动过程:

  1、探索影子:猜谜,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的兴趣。

  请幼儿猜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在一起,有时跟在前,有时跟在后,我和他说话,就是不开口?猜猜这是谁?

  2、以谈话的形式说一说:我知道的影子

  提问:你在什么时候见到过影子?

  都见到过哪些影子?

  3、观看影子的ppt,请小朋友自己说说影子长什么样子?

  4、探索为什么会有影子呢?

  如果幼儿回答不出,就请一幼儿走到大屏幕一边,让幼儿看看屏幕上有没有影子,让幼儿进行对比,有了对比幼儿很快就会明白:有了光,物体挡住光才会产生影子。

  为什么教室里没有影子

  师:请小朋友自己想想,我们的教师怎么没有影子,

  幼:因为没有光。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教室里会马上出现影子。

  老师拉上窗帘,打开灯在请小朋友找一找影子,,当小朋友玩的兴致勃勃时将灯关掉,问:影子哪里去了,为什么?

  老师小结:有光不管是什么光,都会有影子出现,例如:在阳光下有影子,月光下有影子等。

  5、自由探索影子

  出示手电筒

  师:“老师还请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认识它吗?手电打开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教师在墙上演示一下,出现亮的光。

  在轻松氛围中,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让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

  请幼儿进行操作:手电与物体之间产生影子,发现影子的特征,在这一环节中通过语言提示引导幼儿从观察影子的颜色、影子变化的形状来观察。

  自由讨论

  提问:“在玩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玩的?”请个别有不同发现的幼儿来演示。教师也可以进行操作演示。

  老师总结出:1原来影子是黑色的,它只是一个轮廓,有好多东西在影子上看不到。2光源的位置变了,影子的大小也变了。3物体的姿态变了,影子的形状也变了。

  6、观看手影视频简单了解手影。

  师:影子很神奇,手影爱会跟我们做游戏呢,现在我们一起看一看手影能变成哪些可爱的小动物,请幼儿观看视频。

  7、结束活动:学习手影,到户外玩手影游戏

  老师教小朋友简单的手影动作,我们一起到阳光下看看会变成哪些有趣的小动物。(户外寻找影子)

  活动反思

  这节科学课会变化的影子,我想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探索影子的变化,在选择这节课时我觉得孩子们应该对影子不熟悉,而且他们对影子的变化用语言表达时,不会很清楚,这是自己的预设情况,通过自己的实际教学过程,我反思了一下,对自己预设的情况和实际的操作情况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总结出以下几点:

  1、老师的引导

  在孩子操作的过程中,老师的引导最为重要,特别是当孩子在探索影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前操作一下,对于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老师应该提前考虑周到,这样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指导,例如:在探索影子的长短、大小问题上,教师可以自己操作一下,把自己演示的过程提上一个环节,先演示在让孩子探索,这样他们会在探索的时候对比着来操作,不至于其他小朋友乱操作或者是不知道如何下手。还有,孩子们在感觉影子的时候,老师的引导也很重要,可以让孩子在大屏幕前做一做手影,这样手的影子会立刻呈现在屏幕上,老师不用再用更多的语言进行描述了,所以老师的引导在教学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引导不正确或是不到位会导致孩子的操作出现问题。

  2、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科学探索课老师应该做足准备工作,应该为孩子提供很多的工具供孩子操作,我为了让他们探索影子,为孩子们准备了18个手电筒,这样两个孩子一组,这也是我故意安排的一个活动,除了探索影子的秘密,我想让孩子在这个环节中学会互相合作,由于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到位导致了在取放物品时很乱,没有任何的秩序,孩子们不排队而且不知道礼让,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注重培养孩子的习惯养成,考虑问题在周到些,准备工作在到位些,让孩子在有序些。

  3、孩子的进步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前期经验是老师意想不到的,当我在提问:为什么会出现影子时,郭志贤的回答让老师太意外了,她说:"除了有阳光,还要有人,"是的,影子必须有两个条件:首先得有光,然后再是物体的遮挡,孩子的回答太精彩了,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老师没有想到的,所以说孩子进步了,其实不光她自己,全班孩子在探索影子时,都发现了影子的不同变化,而且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语言不是很准确,但是能讲出影子的变化,这说明孩子进步了,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他们会发现物体的变化,也能自己探索,真的为孩子们提高的感到高兴。

  活动已经结束了,但是值得老师去反思思考,我会根据自己的反思经验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让自己的课堂更有趣味,让孩子们更喜欢自己的教学课堂。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对提出的疑问喜欢动脑筋探究2、 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探索发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试着出"声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而产生的"这一理论。

  3、 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参与小组和同伴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科学发现室、实验记录本、笔活动建议:

  1、教师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想去探究的兴趣2、教师提出要求,大家一起做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要求:1)以每个小组为单位,每组有一个负责的组长,把组员观察发现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记录下来,可用图来表示。每个组的成员要积极的动脑筋找答案,配合组长。

  2)用验法来摸一摸、做一做、听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发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

  3、大家交流自己探索发现到的结果,找到的答案。

  :小朋友们说了那么多,其实啊,声音是物体通过震动而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去敲打它,不去碰它,物体自己在那是不能发出声音的。知道了这个原理以后,我们可以再去试试哪些物体可以发出好听的声音,也叫乐音;哪些物体发出来的声音很刺耳,让人听了很不舒服,这叫做噪音。

  4、活动可以继续延伸,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探索,让幼儿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