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发布于:2021-06-16 05:15:38 作者:

关于语文教案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语文教案六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认识一个偏旁。复习部首查字法,能比较熟悉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字典、投影仪、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搜集花木兰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听动画片歌曲。

  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女英雄花木兰。板书课题,齐读。

  (出示文中第一幅插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自己小声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名字 征兵 父亲 年老多病 女扮男装 胜利 将军 将士 朝廷 年龄 战袍 渡 燕山 赫赫。

  (1)自由读。

  (2)思考:你觉得这课中哪些字的读音,我们要特别注意?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开火车读,及时正音,评价。

  2、指名读,齐读生字词。

  3、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字词。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四、教师精讲点拨

  1、教学两个个多音字。

  将 燕 读第一声时用法很少,如“燕山”“燕国”及表示人姓的时候用到。读第四声很多,谁来说说?

  2、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评议。

  3、再读课文,把你认为文中最难读懂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通读顺为止。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用同样的部首查字法查“廷”“康”“起”三个字,看谁查得又快又准。告诉老师,说说你是怎么查的。

  第二课时

  第一环节

  一、创设教学情景

  1、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女英雄,名叫木兰(板书),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从军”就是替父当兵。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

  3、设疑。

  (1)木兰为什么要从军?

  (2)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快打开书本找找原因。

  二、学生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2、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第二环节

  三、学习成果展示

  1、你找到木兰从军的原因了吗?

  2、根据回答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1)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是呀,情况多么危急呀!所以朝廷要——紧急征兵,谁来读好它?指名读。

  (2)木兰看到文书上有父亲的名字是——焦急万分,谁来读好它?(指名读)她急什么我不太明白?如果你就在现场看到文书,那请你们是支持父亲去,还是反对他去呢?请说出理由。(引导学生从“家”和“国”两方面来思考)

  所以木兰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齐读)夸夸木兰

  (3)她的家人会同意木兰从军吗?为什么?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小组讨论、表演)指名表演,评价。

  四、教师精讲点拨

  1、过渡:木兰终于说服了家人。一路上跋山涉水,餐风饮露。

  2、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红色的字都是动词,从“披、跨、渡、过”这一连串的动词你读出来什么?

  (2)请把你的体会朗读出来呢?夸夸木兰。

  (3)经过千辛万苦,木兰到了战场上,你觉得战场上的木兰怎样?同学们想象一下,花木兰在战斗中的表现。

  (4)经过多年的征战,木兰立下了——赫赫战功,谁来读这句话?你为什么这样读?(读出时间之长、功劳之大)

  (5)再读这一段,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

  3、木兰终于胜利回乡了,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出示第二副插图,结合理解“文静秀美”)将士们看到了女装的花将军会……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体会将士们的惊讶。指导读文中最后一段话。

  4、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称木兰是“女英雄”了吗?(出示第一自然段再读)

  第三环节

  五、巩固训练提升

  1、学习生字。

  2、背诵课文。

  2、展开想象,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12、木兰从军

  ( )女英雄。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考虑到故事发生的年代距现在较远,所以我采用了动画片《花木兰》片断导入,意图拉近学生与教材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回答问题时,提醒他们应当说一句完整的话,并做到声音响亮。我觉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可以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教学第二段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说说“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并请他们演一演。表演是儿童思考再现生活的基本方式,这么做既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探求知识,理解课文内容,又能活跃学生思维,调动情感投入,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寓教于乐,寓教于玩。当然,在本课教学中还有一些值得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如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如何熟练操作多媒体课件,以更好地为课堂服务,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质量。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正确认读“菠、煎、腐”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烧、烤”等8个字。

  2.正确认读“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等词语;正确读写“红烧茄子、烤鸭”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制作哪种食物运用那种烹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激发对中国美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读好词语。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了解中国美食的烹调方法。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活动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国从南到北,美食文化不同烹调方法也不一样。

  2.告诉学生,本文就是介绍中国美食文化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美食》。

  3.板书课题,一起齐读课题。(板书:4中国美食)

  (二)检查预习

  1.(课件出示)出示11道美食图片。

  图片中,介绍了哪些美食?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35页,把书端好,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识读

  同学们课前已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认读了生字词,词语能读正确吗?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

  红烧烤鸭羊肉蛋炒饭茄子小鸡

  同桌互读词语,用心听,他读得是否正确。

  指名读第一行词语,如果读对了大家就跟着读一遍。重点指导翘舌音“烧、肉、炒”,前鼻音“饭”。

  出示:(课件出示)(带拼音)

  菠菜香煎豆腐水煮鱼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蒸饺炸酱面小米粥

  自由练读,同位轮读,指名读。重点指导翘舌音“煮、蒸、炸、粥”,前鼻音“煎、炖”后鼻音“酱”。

  3.检查课文朗读

  小朋友们词语读得这么好,课文能读正确流利吗?

  (1)同桌合作轮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地就给同桌竖起大拇指,不正确的让他多读几遍,我请读得用心,听得专心的同学展示。(课件出示读书正确姿势图片;注意读书姿势:双手捧书,眼离书本一尺)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指名读。

  (3)自由读全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4.指导书写生字。

  (1)(课件出示)用田字格课件出示生字:烧烤鸭肉炒饭茄鸡

  仔细观察字形结构跟着老师书空。

  “烤”字左右结构,右边是个“考”。

  “肉”两个人不一样写法,上面的“人”较舒展,下面的“人”的“捺”变成点。

  (2)认真读贴,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足安。

  (3)展评学生的书写。

  (三)复习巩固

  1.小游戏,比赛摘苹果。(出示课件:苹果上带有生词的苹果树)

  会读一个词语,苹果就被摘下一个。

  看看谁摘的多?

  小结:看来这些生字词同学们都认识了,下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当小老师,抽读生字卡片。

  2.(课件出示9)复习词语:

  红烧烤鸭羊肉蛋炒饭茄子小鸡

  (1)指名学生认读生词。

  (2)开火车认读词语。

  3.齐读词串。

  4.继续学习《识字4》。(板书:中国美食)

  (二)读中悟情,读中积累

  1.读法指导。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一下中国美食,如果你想跟多地了解中国美食和烹调方法,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课文。

  2.逐行指导。全班交流,先指名说、读,接着,通过课文插图或音像加深对词语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再读。必要时教师可作示范。

  指导重点:

  (1)第一行:凉拌菠菜香煎豆腐红烧茄子。(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①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哪些烹调方法?

  (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凉拌、煎、红烧”的烹调方法。)

  ②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红烧”的烹调方法。

  (红烧:中国美食中烹调方法的一种,把肉、鱼等加油、糖略炒,并加酱油等作料,焖熟使成黑红色。)

  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

  (凉拌黄瓜、煎油饼、红烧肉)

  (2)第二行:烤鸭、水煮鱼。(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①这两种中国美食又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

  (这些中国美食用到了“烤、煮”的烹调方法。)

  ②说一说,这两种烹调方法的具体做法。(可以借助查字典)

  (煮是把主料放于多量的汤汁或清水中,先用大火烧开,再用中火或小火慢慢煮熟的一种烹调方法。

  烤是把食物原料放在烤炉中利用辐射热使之成熟的一种烹饪方法。烤制的菜肴,由于原料是在干燥的热空气烘烤下成熟的,表面水分蒸发,凝成一层脆皮,原料内部水分不能继续蒸发,因此成菜形状整齐,色泽光滑,外脆里嫩,别有风味。)

  ③说一说,你熟悉的食物中,还有哪些也用到以上这些烹调方法?

  (比如说“烤全羊”、“水煮花生”等。

  (3)第三行:葱爆羊肉小鸡炖蘑菇。(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这两种美食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爆、炖)

  了解“爆”、“炖”的烹调方法。

  爆就是急,速,烈的意思,加热时间极短.烹制出的菜肴脆嫩鲜爽.爆法主要用于烹制脆性,韧性原料,如肚子,鸡肫,鸭肫,鸡鸭肉,瘦猪肉,牛羊肉等.常用的爆法主要为:油爆,芜爆,葱爆,酱爆等。

  炖和烧相似,所不同的是,炖制菜的汤汁比烧菜的多.炖先用葱,姜炝锅,再冲入汤或水,烧开后下主料,先大火烧开,再小火慢炖.炖菜的主料要求软烂,一般是咸鲜味。

  (4)第四行:蒸饺炸酱面小米粥蛋炒饭。(课件出示:文字、插图)

  这里有用到了什么烹调方法?(蒸炸炒)

  这三种烹调方法,比较常见,家里人一般用这些方法制作什么家常菜?

  (蒸馒头、蒸包子、炸丸子、炒土豆丝)

  4.指导停顿。词与词之间停顿较短,做到声断气不断。行与行之间停顿长一些,做到气断情不断。自读体会。

  5.练读全文。注意停顿,语速和语调的变化。自读,互读。反馈指导。推选优秀者到前面配乐朗读。

  6.当堂背诵。学生诵读韵文,边诵读边想象,达到熟记积累,当堂背诵。

  (三)总结全文,延伸拓展

  1.今天我们认识了很多的中国美食,说一说运用了哪些烹调方法吗?

  本文共介绍了10中烹调方法:凉拌、煎、烧、烤、煮、爆、炖、蒸、炸、炒。

  2.你最喜欢的.中国美食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最喜欢吃的美味佳肴是什么。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中国美食,了解了很多烹调方法,我们会用词串说句子。

  板书设计

  4中国美食

  凉拌、香煎、红烧

  中国美食烤、煮

  烹调方法爆、炖

  蒸、炸、炒

语文教案 篇3

  内容简析

  语文百花园五一共安排了五项内容,即“语海畅游”(引导学生自学汉字;照样子组词语)、”积少成多”(通过读读背背和我的采集本来练习朗读,进行语言积累)、“阅读平台’(通过阅读平台训练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让学生知道怎样汇款)、“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重视综合知识的整和与运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求新知,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构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议、练、说、评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中学。

  教学目标

  1 .通过杳字典,自学不认识的字:

  2 .通过词语接龙练习,丰富词汇。

  3 .通过读读背背、采集本,积累语言,丰富课外知识。

  4 .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观察思考及书面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能说会道”训练口语交际能力、“笔l ;生辉”训练观察思考和一15 而表达能力。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3 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语海畅游”和“积少成多”。

  一尝试“自学汉字”

  1. 说说平时你遇到了不认识的字,是用什么方法去认识它的。

  2. 自由读“自学汉字”部分,看看“门票”上的字你有哪些不认识。把它画出来,然后学会它,看准学会得最快。

  3. 你学会了哪些字?同桌互相交流。

  4. 自由读一遍这张门票上的内容,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

  5. 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二练习“照样子组词语”

  1. 先说一说“劝、招、终”这三个字可以组些什么词。

  2. 自己练习词语接龙,看看你能想出多少组词语。

  如:劝:(劝说)——(说明)——(明白)——(白雪)

  (劝解)——(解决)——(决心)——(心中)

  (劝阻)一一(限止)——(止痛)——(痛快)

  3. 四人小组合作,看看哪一小组想出的词语最多。

  4. 指名说。

  5. 自由读一读这四组词语。

  三指导“读读背背”

  1. 自由读,遇到不会读的字请同学或字典朋友帮忙,然后再多读几次。

  2. 同桌合作,认真听对方读,互相纠正错音。

  3. 指名读,检查、正音。

  4. 自由读,注意把字音读准,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5. 四人小组合作,每人读一遍,其他同学做小老师认真听,然后评一评谁读得好,还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6. 指名读。

  7. 你知道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由读,注意停顿,有感情地读一读。

  8. 齐读,然后试着背一背。

  四交流“我的采集本”

  1. 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 同桌互相听读,纠正错音。

  3. 指名读,想想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

  4. 拿出你的采集本,四人小组互相交换,欣赏欣赏别人采集的好词佳句名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逆”。

  一走进“阅读平台”

  1. 自由读短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也可以请教同学。

  2.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3. 同桌互相听读短文,纠正对方的错音。

  4. 再读短文,要求读准字音,做到不加字、不漏字。

  5. 四人小组合作读短文,要求读得通顺流利。

  6. 指名检查读,评读。

  7. 听老师范读短文,想: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8. 默读短文,想想为什么“回家的路上,我心里美滋滋的”。

  9. 你喜欢短文的小作者吗?为什么?

  10. 你也做一回小作者,向失学的同学献爱心,把你的零用钱汇给他们,你会填写汇款单吗?先用铅笔在书中的汇款单上练习填一填。

  11. 同桌互相看看对方填得怎么样,大家讨论讨论应该怎样填。

  12. 老师评点。

  二学习“能说会道”

  1. 自由读引导语。

  2. 默读。你明白了这道题的要求吗?

  3. 想一想你自己见过、听过或亲身经历过的与爱心有关的事。对哪一件事你印象最深?

  4. 四人小组先练习说一说。要求讲述时要把事情说清楚。听的同学要听明白讲了一件什么事,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询问,或让讲述人讲得再具体一些;也可以对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讨论;还可以评议一下讲述人的普通话发音是否正确,声音是否洪亮,说话是否流利等。

  5. 指名说。评一评讲述得怎么样,好在哪里,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笔下生辉”。

  1. 读内容,明确写话要求。

  2. 把四幅图连起来观察,想一想画中的爸爸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先自己准备一下,再指名说说。

  3. 仔细观察每幅图,想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哪些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正在干什么。

  4. 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幅图的内容。

  5. 面向全班交流,互相评议。

  6.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故事完整地写下来,注意这四幅图的内容要衔接。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人带来甜美和欢乐,教育他们热爱为造福后人付出辛勤劳动的人们。

  2.学习概括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并能理清课文的结构。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和叠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解题,学习字词,给课文分段按段意总结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节。

  (一)解题: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首先朗读课文,其次查字典后联系上下文,预习生字新词。

  1.在学生回答课文共写了多少节这一问题后,找八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2.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默写生词:(其他同学在纸上默写)“年龄”、“痴痴”、“一辈子”“开掘”。

  3.重点教以下两个字。

  容易写错的字:年龄的“龄”不是“令”

  容易读错的字:痴痴的“痴”读chī不读chí

  多音字:

  (三)自由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参照课后练习中1、2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大段(1、2节)。

  1.请一名学生读课文,读前教师提问:这是一口什么样的井,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出来。

  ①教师板书、“古老”、“小小”后让学生带着…这小小的井什么样,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它的古老这两个问题,出声读课文。

  ②让学生从

  (五)指导学生朗读。

  读出井的外形和古老,读出赞美的语气,让人体会到它虽然小而平凡,但它在作者心中,在所有的人心中却无比高大,因为它为后人做出了奉献。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课题虽为“春天的雨点”,但内容并非写春雨,而是借春雨向我们讲述一件发生在春天里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教学目标:

  1 、认识1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掌握“沙哑、飘洒、疲劳”等词。

  2 、学习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师生间真挚的感情。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己的感悟,进一步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表达己的感悟,体会师生间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古诗导入,激发情感。

  1、大家都已学过了《春晓》,我们再来一起背一下好吗?

  2、师:同学们,春天的脚步响了,你看,春雨落在小草上,春雨落在花儿上,春雨落在草原上,春雨还落在哪里?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春天的雨点》。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学习生字新词。

  3、检测学生认字情况,重点检测:跪、竭、朦胧、蓬。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 、再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 、略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几件事?

  3 、试着给课文分段。

  (交流: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5;第二部分6-14;第三部分15-20;第四部分21-22。)

  4 、请用精练的话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小组内交流)

  5 、集体交流:仔细读课文,这文章哪一些部分最让你感动?找出来并读一读,再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6、再读课文:带着我们感受的爱再读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那一部分,读出浓浓的师生情谊,读出春雨的甜美和珍贵。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谁来说说自己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生联系自己谈一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五)作业超市,自主选择:

  (选择其中的两项)

  1、摘抄课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2、收集有关《师生情》的故事,并讲给组内同学听。

  3、给老师写写悄悄话。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春天的雨点指的是什么?

  2、课文讲述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哪几件事?谁是主要人物?(生回顾再次感悟师生之间的情谊)

  (二)、感情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重点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段,讨论“春天的雨点”涵义?

  (三)拓展延伸:

  1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要说的?

  2 、说一说在你的身上有没有发生过类似这样的事情?

  3、与达丽玛相比想想自己今后该如何努力?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说说那些字容易写错。

  2 、重点指导:蒙(不要少写一横)、忍(“心”字头上一把刀)、蓬(上下结构)

  3、完成语文天地中的抄一抄。

  (五)布置作业:

  请选择下列一题进行小练笔:

  1、请你代乌汉娜老师写一教后感。

  2、请你代达丽玛同学写一。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3、能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惜别深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背诗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谁能来背几首你熟悉的古诗?

  2、引出诗人:在众多诗人中,因为他们写诗的造诣和成就,被冠以不同的雅号,如李白就被称为——诗仙,而杜甫则被称为——诗圣,有那么一位诗人,他被后世的人称为“诗佛”,知道他是谁吗?——王维

  3、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4、揭题:学习王维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

  5、解题。谁来读读题目?(指导在元二后稍作停顿:“送元二/使安西”)你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吗?那就得理解题目的意思,题目都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生自读古诗。

  2、抽生读诗,请生评价,相机提示正音。完成多音字的作业练习:朝、舍、更

  3、理解诗意。紧紧抓住诗文中的注释,谁能来大致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古诗

  5、配乐师范读古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的画面?

  三、入诗境,悟诗情

  1、体会渭城之美

  (1)雨。这早春时节,你看到的是怎样的雨啊?你想用怎样的词句来形容这雨?

  (2)柳。你看到了怎样的柳树?经过朝雨的洗礼,柳树更是焕然一新,真是“柳色新”哪!

  (3)美读一、二行诗。面对这样的雨,这样的柳,你想说些什么?你能读出渭城的美吗?

  2、体会路途之艰

  春雨霏霏,杨柳依依,渭城春景,美不胜收!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王维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出了阳关有的是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阳关以西图片。

  【设计意图:“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朝雨”、“客舍”、“杨柳”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在这里再一次巧妙地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反复渲染,让学生对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无疑对诗意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3、对比激情

  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满目荒凉!

  如果是你的朋友要远行,而且是到像安西这样荒凉的地方去,你会怎样?

  4、激情朗读

  从渭城出阳关到安西,这一路,横跨了大半个中国,整整3000多公里呀,满腿的荒漠,满目的凄凉,而且路途遥远,王维啊,你能不能少敬一杯,好让元二早些启程呀?学生作答

  元二啊,你能不能少喝一杯,以免醉酒耽误行程呀?学生作答

  都不会放下这酒杯,不是不能放,而是不想放,不愿放。因为彼此不舍别离,但是不得不(板书:依依惜别)把这种感觉再带进去,齐读这两句诗。

  5、写话:如果你是王维,或者是元二,此时此刻,你会对对方说些什么,把想说的写下来。

  师巡视后交流

  6、再读悟情:这一杯杯的难道还仅仅是酒吗?分明是什么?(板书:友情)

  7、读全诗。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拓展送别诗,激励学生课外积累。孩子们,因为一次次朋友间的深情送别,才有了这一篇篇字字珠玑的送别诗。在王维眼里,离别是一杯杯的苦酒,那么在高适眼里,朋友之间的离别又是怎样一种情怀呢?出示《别董大》,你从中读出了什么?(乐观、激励)

  诗人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友情。

  远不止这两首。还有如:课件出示《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让我们在这些送别诗中记住朋友之间的友情吧!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