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实用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各不相同的,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
2、探索复制指纹的方法,萌发多样探索的意识。
3、初步激发对科学、创造和探索自身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小纸片、颜料、印泥、橡皮泥、镜子、抹布等。
趣味练习 剪手指甲
活动过程
一、观看手指,提问交流。
1、请大家提出自己的问题。
2、引导幼儿观察手指,进行相关的经验交流,如:上面的线长得怎么样?
二、操作体验
1、讨论:怎样将指纹复制下来,让别人观看?
2、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复制指纹,如:在橡皮泥上印指纹等。
三、观察比较
1、介绍自己是怎样复制指纹的,渗透多元探索的意识。
2、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每个人的指纹是不一样的结论。
四、拓展内化
1、讨论:除了指纹与别人不一样,还有什么也是与人不同的?
2、讨论:指纹有什么用?
五、教师介绍有关警察用指纹破案的事和指纹锁的好处,激发幼儿对科学和创造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设计意图。
陀螺是孩子们比较熟悉和喜爱的一种玩具。看看我们的活动区角落,常有孩子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为那小小的转动的陀螺而惊叹、沮丧、兴奋、不服气。转动的陀螺里藏着好多秘密,我们的孩子对于秘密的探索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会发现,装饰了漂亮花纹的陀螺转动起来特别炫目。其实,旋转的陀螺里.这些花纹与转动还有着好多联系和奥秘呢!基于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尝试给孩子搭建平台,让孩子在活动中大胆探索,理解生活中“处处是科学”。
二、活动目标。
1、尝试用点和线装饰陀螺,探索并发现点、线的排列方式不同,陀螺旋转时点、线的变化就不相同。
2、运用观察、比较、预测、验证等方法探索陀螺旋转的秘密,提高动手、判断和分析能力。
3、愿意参与探索活动,体验游戏中探索发现的乐趣,培养合作和竞争意识。
三、活动重、难点。
1、重点:画画转转,尝试用点和线设计出能转许多圆圈的陀螺,积极探索,大胆表现。
2、难点:探索、感知旋转时陀螺上面线条变化与线条排列方式的关系。
四、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玩陀螺的经验。
2、物质准备:“花儿”陀螺(图一);各种陀螺(成品、半成品)若干(图二);示范图三张(陀螺展示栏、总记录表、陀螺“领奖台”)(图三);投影仪、笔、记录表、篮子、奖品陀螺等。
3、背景音乐《单簧管波尔卡》。
五、活动过程。
1、出示“花儿”陀螺,初步感知旋转的陀螺上“图案变圆”的现象。
2、指导语:小朋友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漂亮的花儿旋转起来变成陀螺会是什么样子呢?
3、幼儿挑选喜欢的“花儿”陀螺,自由玩转,教师个别指导,如“你的陀螺上是什么图案,转起来之后你看到了什么”等。
孩子们先玩一玩、看一看,发现陀螺的特别之处,激发兴趣,有效导入。
4、画画转转。尝试用点和线设计出能转许多圆圈的陀螺。
(1)出示面上有点、线标记的陀螺,交代任务:在两分钟内,尝试用点、线装饰陀螺,让它转出许多圆圈。
评析:任务由简入手,清晰明确的要求让孩子跃跃欲试。
(2)幼儿人手一陀螺面进行装饰,完成后用火柴棒自制陀螺并旋转。
简单的两个步骤,让孩子体验到亲身参与的成功感,激发了探索的兴趣。
(3)幼儿展示设计好的陀螺,教师任挑三个请个别幼儿旋转,集体检查验证,如果都成功,任务就算完成。
评析:重点从旋转流畅度方面进行集体讲评,既是检查又是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5、猜猜试试,探索旋转时陀螺上面线条变化与线条排列方式的关系。
(1)讨论:是不是陀螺上线条越多,旋转出来的圆圈就越多。
①出示画有一个点和一根线条的陀螺,引发幼儿猜想能转出几个圆圈,并验证。
先猜想,后验证,吸引孩子更投入地探索、验证自己的想法。
②出示画有5种不同排列方式的陀螺记录表,幼儿猜想,教师记录。
指导语:如果陀螺上不是一条线,而是两条线、三条线或者更多,旋转的时候会转出一个圆圈还是转出几个圆圈呢?
探索要求逐步提高,但是有前面的铺垫,孩子们兴趣浓厚,用层层铺垫将难点巧妙转化,孩子更容易接受。
③幼儿四人一组,互相合作玩陀螺,探索、发现并及时记录结果。(图四)
指导语:老师给每一桌都准备了这五种陀螺和一张记录表,四个人一组互相合作去试一试,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
合作玩一玩,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④小结:大家记录的结果都一样,l号、2号、3号和4号陀螺转起来后只能看到一个圆圈。看来并不是陀螺上的线条越多,转出来的圆圈就越多。圆圈的多少是和线条的排列方式有关系。
及时小结,能让孩子对先前的探索过程有个梳理。
(2)游戏“陀螺挑战赛”,探索用直线装饰陀螺,旋转时却看不到圆圈的方法。
指导语:咦?5号陀螺上也有线条,它转起来怎么就看不到圆圈呢?
①问题地抛出,又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自然过渡。
②幼儿自由猜测后,进行“陀螺挑战赛”,要求:用直线装饰,设计出旋转后却看不到圆圈的陀螺,注意装饰方法要和5号陀螺不一样。本次比赛设冠军三名,亚军五名,其余为季军。制作成功的陀螺将展示在“领奖台”上。
③教师出示“领奖台”,幼儿探索操作并展示。
“领奖台”的适时出示,激发孩子的好胜心,吸引孩子更主动参与。
④小结:原来,用经过圆心或者从圆心出发的直线装饰陀螺,旋转之后是看不到圆圈的。
⑤颁发奖品,激发幼儿对陀螺再探索的欲望,活动结束
指导语:其实,陀螺里的秘密还有很多很多,就藏在你们的奖品里。我们一起出去玩一玩、找一找吧。
⑥孩子通过动手动脑,获得了奖励,他们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开放性的结束语则鼓励孩子:科学探索永无止境。
6、活动延伸。
(1)科学探索区提供材料,鼓励有兴趣的孩子继续探索。
(2)师生共同布置活动室主题墙:好玩的陀螺。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展探索能力。
2、探索一些植物果实生长的地方。
3、了解植物果实生长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
1、各种植物果实:苹果、西瓜、土豆、藕、山芋、萝卜、菱、荸荠、梨、草莓等。
2、幼儿记录表每人一张,大记录表一张。
3、实物投影,录像。
4、游戏准备:植物果实图片若干,一棵树、一盆泥土、一盆水。
活动过程:
一、出示几种果实,让幼儿观察。
1、分别出示苹果、西瓜、土豆、藕
2、提问:你知道它长在哪里吗?
3、幼儿间自由讨论
4、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讨论的结果。
5、教师小结:苹果是长在树上的,西瓜是长在地面上的,土豆是长在泥土里的,藕是长在水里的。
二、观察探索各种果实,并记录。
1、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果实,请你们去观察一下,说说它们是长在哪里的?
2、出示记录表
要求幼儿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3、幼儿自由探索记录。
三、总结记录结果。
1、出示个别幼儿的记录表
2、请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说说每一种果实它们是长在哪里的?
2、出示大记录表,并根据总结结果作好记录。
3、教师小结
通过记录结果,幼儿知道了有的果实长在树上,有的长在地面上,有的长在泥土里,还有的长在水里。让幼儿了解植物果实生长的多样性。
四、游戏活动,把它们送回家。
游戏规则:(出示一棵树、一盆泥土、一盆水)长在树上的果实贴在树上,长在地面上的放在泥土上,长在泥土里的埋在泥土里,长在水里的放在水盆里。
1、幼儿根据自己拿到的果实图片,把它们送回家。
2、请幼儿相互检查游戏结果。
五、观看录像,了解无土栽培
科技在不断发展,让幼儿知道有些农作物离开了泥土也能长出果实。
活动建议:
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收集一些植物的果实,与同伴说说它们是长在哪里的?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感知图形的基础上,初步学着按图形的形状进行匹配。
2、初步培养幼儿思维的准确性及口语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体验乐趣。
活动准备:
1、honey 、danfer 、billy各一只。
2、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图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honey。
1、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对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所以我要请我的好朋友一起来祝贺,你们想知道我请了谁吗?)
二、认识图形及进行图形匹配。
出示danfer 、billy
1、幼儿逐一认识,然后观察他们嘴巴的形状。
2、出示各种形状让幼儿认识。
(小动物说他们要吃和他们嘴巴形状一样的饼干)。
请幼儿说一说三角形的饼干给谁吃,圆形饼干给谁吃,正方形的饼干给谁吃。
三、幼儿操作。
提醒幼儿要给小动物吃和他们嘴巴一样的饼干,边喂边说:“honey,给你吃圆饼干等。”
四、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honey说小朋友们真能干,把小动物的肚子喂得饱饱的,所以honey也要奖励小朋友,看她给我们准备了什么?(出示三种形状的饼干)
活动结束:
幼儿要说出:我要吃什么形状的饼干,说对才能吃。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会跳舞的糖果娃娃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磁铁游戏活动,感知磁铁能吸引铁的现象,提高幼儿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大班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磁铁、糖纸、铁钉、铁垫片、牙签、橡皮泥、镜子、塑料板、纸板、书。
五、活动过程
幼儿讨论制作方案。
用彩色糖纸做娃娃衣服,用糖纸的一端拧出一个娃娃头,下边做娃娃的裙子。
探究的问题:怎样让糖果娃娃跳起舞来。
用同种材料给糖果娃娃搭建“舞台”。
试一试:让糖果娃娃在“舞台”上跳起舞来。
(1)把铁钉倒放在镜子上,将糖果娃娃套在钉子上,用磁铁在镜子下面来回移动,糖果娃娃就能跳舞了。
(2)将糖果娃娃用两根牙签固定在橡皮泥上,再将铁垫片放在橡皮泥的底部,然后用磁铁在镜子下面来回移动,糖果娃娃就跳起舞来。
(3)糖果娃娃里包上橡皮泥,铁钉套上铁垫片,再将铁钉插在橡皮泥上,用磁铁在下面来回移动,糖果娃娃就能跳起舞来。
试一试,厚薄不同的各种材料叠加起来,糖果娃娃在“舞台”上会有什么不同的变化。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用镜子、塑料板、纸板几种材料叠加起来,糖果娃娃可以动。
(2)用镜子、厚书叠加起来,糖果娃娃有时能动,有时不能动。
(3)“舞台”太厚,糖果娃娃不能动。
(4)“舞台”越薄,糖果娃娃动得越快,随着“舞台”的加厚,糖果娃娃的移动速度逐渐减慢,直至不动。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探索影子,获取有关影子形成、变化的具体体检。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3.激发幼儿探索影子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1.一只灯或手电筒等光源。(作手影游戏用) 2.幼儿用书画面“这些手影像什么”。
活动过程
1.激发幼儿对影子的注意。
“小朋友,你见过影子吗?”“什么时候会有影子?”(太阳光、电灯光照着我们的时候就有影子了)“还有什么东西有影子?”(树、花、房子、动物等)“为什么会有影子呢?”(幼儿猜测并讨论)用手电筒做实验,使幼儿知道因为物体挡住了光就有了影子。
2.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影子及变化
“请你到外面看看自己的影子是什么样的?”“请你再找一找、看一看,还发现了哪些影子?它们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变?为什么会变?怎么样就使自己没有影子了?”(我们把光的位置改变了,影子变会改变,躲到阴暗处,就没有影子了。让幼儿改变光照的位置观察影子的变化)
3.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玩手影游戏。
“下面我们来玩手影游戏。老师用手做一个影子,让你们猜这是什么?然后再跟老师学着做好吗?”师生共同做手影游戏。“我们变了这么多手影,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手影吗?”(手的不同姿势形成了不同的影子)
活动建议
启发幼儿注意晚上在马路上,路灯照着自己的影子有什么变化。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一、活动题目
有趣的竹蜻蜓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竹蜻蜓,训练幼儿动手能力,培养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竹签、卡纸(画有竹蜻蜓的叶片)、剪刀、飞机模型、风扇、橡筋、图片(风车、排气扇、轮船的驱动器)等。
五、活动过程
制作竹蜻蜓。
(1)用剪刀剪下卡纸上的竹蜻蜓叶片,并用胶带在中间缠一圈固定。
(2)将竹签插在叶片中间,在竹签穿入叶片的上下处,缠上胶带以作固定。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8
设计意图
本活动巧妙运用纸板这一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沿着“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结果讨论”这一线索层层推进,让孩子们通过积极主动地操作,去探索物体平衡这一科学现象。活动由情感激发导入,始终把幼儿探究习惯的养成融入丰富的问题情境中,让幼儿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催动幼儿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行为习惯。
活动目标
1.感知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
2.探索用不同材料顶纸板的难易程度,积累使物体平衡的有益经验。
3.乐于参加探究活动,体验顶纸板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获奖杂技节目《顶碗》VCD,轻音乐《梁祝》。
2.幼儿操作材料人手一份: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粗吸管,纸筒芯,铅笔,易拉罐,彩色纸棒。
1.幼儿实验记录表人手一份,记号笔,教师实验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精彩的'节目吧。
播放获奖杂技表演《顶碗》VCD,幼儿观看。
师生讨论交流:大家看到了什么,杂技演员表演的什么节目,那么多小碗都顶在什么地方,除了用头顶还可以用身体的哪些部位来顶。
师:杂技演员真有本领。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纸板,想请你们也来学学杂技演员,试着用身体部位来顶纸板。
引导幼儿尝试用身体部位顶纸板。
师:你们的纸板都顶起来了吗?除了用身体来顶纸板,我们也可以用工具来顶一顶纸板,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工具来顶纸板呢?
幼儿发散讨论。
小结:我们可以用笔、尺子、杯子等许多东西来把纸板顶起来。
(评:通过观看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获奖杂技节目,唤醒幼儿已有的顶纸板的活动经验,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积极性。)
二、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
师: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圆圆的纸筒芯,请大家试一试,你能用这个小圆筒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吗?
幼儿第一次实验,自由尝试顶纸板。
师:你们顶起来了吗?纸筒芯大约顶在纸板的什么位置呀?是每一个位置都可以顶起来吗?
幼儿观察自己顶的位置,与同伴讨论成败原因。
小结:我们要把工具顶在纸板的中心,就能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幼儿再次尝试,找找纸板的中心点。
师:不管什么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它的中心点,想不想把这个神奇的点用笔记下来呢?如果一边玩一边记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哦!看看哪一对好朋友能最快最好地完成任务。
幼儿两两合作在纸板上寻找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并在纸板上画出记号。
教师观察、指导、检查每一个幼儿的操作情况,引导幼儿把找准的位置巧妙变成一个成功的笑脸。
展示幼儿讨论的结果。
小结:原来这些不同形状的纸板,我们都能找到一个能顶起来的中心点,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
(评:捕捉本次探究活动的关键性问题“怎样把纸板平平稳稳地顶起来”,让幼儿带着任务去思考,引导幼儿反复尝试,相互质疑、争论,促使幼儿不断去探索、发现。独具匠心的笑脸增强了孩子们参与探究活动的信心。)
三、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
师:请大家猜一猜,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这些材料,哪些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些很难顶起纸板。
出示易拉罐、纸筒芯、粗吸管、铅笔各种材料,幼儿猜想。
出示教师记录表。
师:看来每个小朋友的想法都不一样。老师这里有一张有趣的记录表,请你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你觉得最容易的就在记录表的“?”栏里标上“1”,接下来呢就依次标上“2”“3”“4”,给它们排排队、编编号吧。
幼儿记录下自己的猜想。
师:到底用哪种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哪种材料很难顶起来呢,就让我们用这些材料在刚才找到的中心点上分别试一试,看看你猜得对不对,再把试的结果在“!”栏里记录下来。
幼儿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并记录下操作结果。
展示2~3名幼儿的记录表,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评:猜想、验证和记录交替进行,猜想在前,验证在后,个性化的记录使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推动幼儿的探究活动向更高水平发展。)
四、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师:刚才我们用这么多的材料都试了顶纸板,为什么用易拉罐、纸筒芯这些材料能很容易地顶起纸板,而用吸管、铅笔却很难把纸板顶起来呢?
幼儿结伴讨论、分析,教师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小结:顶的面是平平地,而且面越大就越能方便、平稳地顶起纸板。
(评:通过探索经验的整理、分析,巧妙地揭示出生活中蕴藏的科学原理。)
五、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师:小朋友们都学会了顶纸板的本领,杂技团邀请你们一同去参加他们的表演呢。瞧,这些五彩棒都为你们准备好了,孩子们,上场吧!
播放轻音乐《梁祝》,幼儿手持彩棒,在音乐声中进行顶技表演,鼓励幼儿摆出各种身体造型。
邀请客人老师共同参加,体验师生同场表演的快乐。
(评:在轻松的氛围中,将探索获得的活动经验进行迁移运用,与同伴分享快乐、分享成功,使幼儿对探索活动依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对人民币元、角的认识,进行点数并记录。
2、知道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购买物品,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练习10以内的加减。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及社会交往能力。
活动重点:知道人民币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于购买物品,学习简单的使用方法,练习10以内的加减。
活动准备:货架 各类商品(带有标价)
自助银行(鞋盒10个) 磁带 投币箱(1个)
人民币(五元、一元、二元、五角、一角)
活动过程:
一:直接引入今天的活动
今天“国际超市”开业了,里面有许多好东西,咱们去购物吧!没钱那怎么办?对,我有你们的存折,那我现在发给你们,请你与你的好朋友一起来那你们的存折,走,咱们去取钱!
1、要看清楚存折上有多少钱,你们把它全部取出来,点清楚用笔写下你们取出多少钱,取好了吗?
2、咱们到“国际超市”去吧!哦,我都忘了告诉你们“国际超市”在那了,它在北京路,坐2路车就到。
二:带幼儿乘车,引导幼儿投一元钱到投币箱(放录音)
孩子们,这辆车就到“国际超市”快上,我们要买票的,一个人一元,两个小伙伴是几元钱呢?
三:组织幼儿进超市购物
看,我们到了,你们一会可以到超市购物,那我要提个要求:
1、 钱是你和小伙伴的,买东西的时候要相互商量。
2、 你们一共有多少钱,买东西时要算清楚,合理花你们自己的钱。
3、 要看清楚标价,在付钱之前,你们两个好伙伴要算清楚需要多少钱,再去收银台付款。
好了,祝你们在“国际超市”买上你们自己喜欢的东西!
四:教师当顾客参与活动,对幼儿进行指导
引导幼儿看标价,打算要买的物品,把价格进行计算,看看自己的钱够不够,同时教育幼儿合理选购商品。
五:教师组织幼儿小结
来,到休息间休息一会,你们今天都有什么收获?(引导幼儿讲自己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