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精选大班教案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马戏团里的大狮子”是“了不起的我”的系列活动之一,我在之前与幼儿共同学习了“我长大啦”、“我能行”、“我做哥哥了”等主题活动,为幼儿学习本次活动打下了基础。在本次学习过程中,先让幼儿观察、讨论图片中的内容,想像人物的对话,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思维,又让幼儿感知了大狮子找朋友的过程。
另一方面,通过看图书、听故事、讨论的形式,使幼儿不仅乐于与同伴交往,而且使幼儿从中学会了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目标:
1、 了解大狮子找朋友的经过,懂得朋友之间应该真心相待。
2、 乐于与同伴交往,并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方法。
准备:
图片、录音磁带、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1、 师幼相互交流,引出课题。
小朋友,你们有好朋友吗?你们的好朋友是谁呢?你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谁愿意说说。
2、 逐一观察图片,大胆想象。
3、 边听录音,边看书。
请幼儿轻轻拿出图书,边看图书边听录音,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2) 狮子想了哪些办法找朋友?
(3) 狮子找到朋友以后,心里会怎么想?
(4)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5) 你打算怎样去找好朋友?
4、 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到户外用自己想到的办法去找好朋友。
大班教案 篇2
设计意图:
国庆期间,台风“龙王”侵袭了我们福州,经过长时间的暴雨侵袭,福州经历了多年未见的涝害,许多街道被大水淹没。这是一个发生在幼儿身边的重大新闻,如何让孩子从发生在身边的新闻中了解事件的原因、发展情况,并运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从事件中学习安全知识,懂得保护自己,这是设计此活动的出发点。
活动目标:
1、积极参与听新闻和编播新闻的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学会关心周围发生的事情,懂得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
3、学习较完整地叙述或描述一件事。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大胆地参与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发展求异思维。
活动准备:
自制的电视机;演示用的新闻图片;幼儿创编新闻用的大张纸和画笔。
活动过程:
1、新闻播报时间:组织幼儿一起收看电视里小记者的“新闻报道”――福州发大水了。
2、讲讲议议“新闻报道”的内容:电视新闻里告诉了我们什么事?事情的原因是什么呢?
3、小组讨论:台风来了,怎样做人们才不会受到伤害,东西不会损失?(幼儿分组讨论,教师倾听,帮助梳理)
4、分享结果:每组派代表介绍讨论内容。
5、小组活动:制作“追踪报道”。将事件的发展情况以图画形式表现。教师指导幼儿分组,并给予支持、指导。
6、教师帮助幼儿梳理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成员用绘画的形式将事件的发展情况表现出来;
(2)每一小组共同合作画一幅画;
(3)将自己知道的和猜想的画出来。
7、新闻“追踪报道”时间:教师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引导幼儿扮小记者,分组在“电视机”里播报“追踪报道”的内容。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一部分幼儿在描述中语言组织能力较差,不能主动讲述内容回答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培养幼儿大胆讲述能力,多跟他们交谈、交流,多给幼儿一些肯定和鼓励。
大班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习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长短直尺、卷尺、三角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目测)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在记录纸上记录)?什么方法测量的?
(2)、(选择用绳子测量的)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有的测底部、有的测中部)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目测:用尺无法测量高度时可目测)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直接测量)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熟悉乐曲旋律、结构与节奏,掌握小兔"跳、蹦"两个基本动作。
2、大胆探索创编木偶小兔的动作,并能合着音乐节奏运动。
3、享受游戏情景营造的快乐,发展空间协调能力和结伴交往游戏的能力。
4、使幼儿懂得歌曲的诙谐幽默之处
5、能根据音乐的速度,变换动作速度。
活动准备:
1、兔子头饰一个。
2、录音机,兔子舞音乐。
3、事先请一幼儿扮兔姐姐。
活动过程:
1、幼儿坐成半圆形欣赏音乐,感受快乐情绪。
2、熟悉木偶兔子的故事,探索创编木偶兔子的动作。幼儿创编木偶兔的舞蹈动作,全体幼儿表演木偶兔子舞。
以"领头人"的方式,幼儿随音乐舞蹈一次。
3、用"兔姐姐"教学的方式,学习小兔跳、蹦两个基本动作。
学习第一个基本动作:兔跳。兔姐姐(作思考状):"行是行,可是你们会学兔子跳了吗?"请幼儿上来学兔子跳。
兔姐姐:"对了,兔子跳是用脚尖轻轻地跳,低低地跳,像我这样。还要有节奏地跳,瞧这样。"示范:
前后前前前;1234。
(跳跳跳跳跳拍手拍手拍手拍手)幼儿伴乐自由练习。
学习第二个基本动作:兔子蹦。
兔姐姐:"木偶兔子们跳得真不错,如果再加上兔子蹦起来的动作就更好看了,瞧我这样。"示范:
前后前前前,蹦嚓蹦嚓蹦嚓蹦嚓。
(跳跳跳跳跳,踢腿踢腿踢腿踢腿)"如果你们学会了这个动作,就可以去参加兔子音乐会了!BYE-BYE。"(兔姐姐下)教师讲解师范动作难点:伸出腿,勾脚尖,另一条腿曲膝。幼儿伴乐自由练习。
组合兔子跳和蹦两个基本动作。
师戴上头饰:"现在,让我这个兔姐姐带你们去参加兔子音乐会吧。不过天黑了,森林里可能会迷路,小兔千万不要掉队!
4、进一步熟练韵律动作,享受游戏情境的快乐。
兔姐姐上:"小兔子们快醒醒,我们要去参加兔子音乐会啦!让我们坐上动物快乐小列车,出发吧!呜-"幼儿双臂搭在前面小朋友肩上成火车状,蛇行韵律成圈状。
延伸活动:
全体再表演一次韵律活动,走出活动室。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为了避免孩子从头唱到尾,在解决难点四分音符与感情技巧处理部分,我采用了谈话的方法,让孩子稍微休息了一会,使活动能够动静结合,孩子们的表现基本上完成了我预设的目标。当然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和专家多加指点。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意与同伴、家长一起参加游戏活动,增进家园、亲子情感。
2、感受与父母、同伴共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提前颁发通知,请家长安排好时间,准时参加活动。
2、活动道具 、小礼品、奖状。
活动安排:
一、亲子游戏:
1、送水果
目标:体验与亲人、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准备: 大树二棵,自制的水果图片若干
玩法:(1)将大树上挂满水果并放在场地的一端(终点),家长和孩子在场地的另一端(起点)面对面的站立,同时幼儿将自己的脚踩在家长的脚上,家长用双手提住幼儿的双肩准备。
(2)游戏开始后,幼儿与家长一起往前走,到达果树后家长抱起幼儿摘下一个水果,两人一起手拉手往回跑,以先回到起点为胜。
规则:在前进的过程中幼儿的脚必须踩在家长的脚面上。
2、亲子游戏“找宝宝”
准备:每位家长自己准备一块纱巾
玩法:家长蒙上纱巾站在圆圈中间,幼儿坐在圆圈的兰色点子上。音乐声起家长就蒙眼寻找自己的宝宝,音乐结束后家长拿掉纱巾,看看自己是不是找对了宝宝。
规则:宝宝不能发出声音或做任何动作来表露自己在哪里。
3、爬山比赛
规则:一组家庭为一个单位,最先爬到山顶的为胜出。
二、放礼品,请幼儿将事先做好的爱心送给自己的妈妈。
活动反思:这次的亲子活动家长和孩子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普遍反映这样的亲子活动很有意义。整个活动的过程比较紧凑, 活动的准备的还有待与下一次的进一步加强。
大班教案 篇6
大班奥尔夫音乐教案:《吹泡泡》
活动目标:
1、通过节奏活动,培养孩子的音乐节奏感。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对音乐的开始与结束的反应能力
3、对幼儿进行气息的训练及力度的控制和想象力的练习。
4、能够完整地歌唱歌曲并且大胆地表现歌曲的情感。
活动准备:节奏卡片吹泡泡的玩具铃鼓铃圈单响筒圆舞板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师生问好。
2、节奏游戏。
二、复习巩固对16分音符的认识。
1、师:这是谁呀,你们认识吗?
幼:十六分音符。
师:对,我们就是一个苹果分四瓣,一人吃一口的,所以走路的速度是快还是慢?为什么?所以唱歌的声音是长还是短?
2、将16分音符放在节奏图中,先分行拍,再连贯着拍。
师:现在我在节奏图里又加上了十六分音符,难度加大了,你能边念边拍出节奏来吗?
3、教师将幼儿分成四组,进行节奏练习比赛。
师:好,那这一次我们来分组比赛,看哪一组拍的最最好!
(师生一起先分行拍,再连贯着拍。)
4、尝试用节奏说一段话。
师:其实这个节奏就是上次我们学过了一首童谣,你们听——的大,的哥的哥
大,三个臭皮匠在写文章;的大,的哥的哥大,凑成一个诸葛亮啊!(教师用教棒指图谱)
5、幼儿尝试,分小组一起来玩游戏。
师:自己商量一下,谁打节奏?谁念儿歌?
6、请部分幼儿和家长一起表演。
三、游戏《吹泡泡》。
1、教师开始吹泡泡引起幼儿的注意。要求请每一位小朋友盯住一个泡泡去看,泡泡的颜色、在阳光下的颜色、形状,引出歌词。
师:老师在吹泡泡的时候,请你用小眼睛仔细盯住一个泡泡看看一看泡泡在阳光下的颜色是什么?形状是什么样的?
2、幼儿根据观察回答教师的提问。
师: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飞呀飞上天飞呀飞上天,泡泡泡泡咦泡泡不见了。
3、请小朋友每人跟着一个吹出的泡泡唱“啊”音延长到泡泡破裂,破裂时发出“啪”的声音。
师:下面我们用啊的声音表示吹泡泡,用啪的声音表示泡泡破裂。(幼儿游戏)
4、用声势表现,请幼儿每人跟着一个吹出的泡泡一直轻声拍手,当泡泡破裂时跺一下脚表示。
师:好玩吗?这次我们来换个玩法,泡泡吹出的时候拍手,泡泡破裂的时候
跺脚。好不好?(师生一起游戏)
5、二部练习,幼儿分成两组,玩吹泡泡的游戏。
师:当泡泡吹出时,第一组小朋友各自跟一个泡泡,发出“啊”的声音,第二组小朋友同样每人跟一个泡泡,在泡泡破裂时发出“啪”的声音。
四、乐器游戏。
1、出示乐器铃鼓、响板让幼儿辨认,用铃鼓或铃圈跟吹出的泡泡,圆舞板或双响筒表示破裂的泡泡。
师:这次我们带上乐器宝宝一起来玩。(拿乐器玩游戏2次)
2、合音乐一起游戏。
师:下面我们一起跟着这首好听的歌曲《泡泡不见了》来玩一玩吧。师: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泡泡,有大又有小就往后退和往前进,飞呀飞上天飞呀飞上天就拉手转圈,咦泡泡不见了,嘴巴里一定要说“啪”,这时手松开,各自摆一个不一样的造型。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哦!
大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对面食感兴趣,感知面食的多样性,知道吃面食有益身体健康。
2.了解面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几种常见的面食烹饪制作的方法。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知道人体需要各种不同的营养。
5.初步了解健康的小常识。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感知面食的多样性,知道几种常见的面食烹饪制作的方法
活动难点:
了解面食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吃面食有益身体健康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白色小猫、PPT、和好的面粉、面粉的来历视频
2.经验准备:幼儿已学会几样简单的面食制作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有一只小黑猫,非常顽皮,整天在家跳上跳下。这不,一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盆里。哎呀,小黑猫怎么啦?怎么会变成白猫的呢?(引出白白的面粉)
二、说说面粉的来历
师:你们知道这白白的面粉是用什么磨出来,麦子又是谁种出来的?(出示视频)小结:白白的面粉哪里来,黄黄的麦子磨出来。黄黄的麦子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三、了解多样的面食
1.认识多种面食
师:白白的面粉有什么用?可以加工什么?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面食,我们一起去看看、说说,它们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出示PPT第一页)师:你看见什么?它是怎样的?
师:在这么多面食里,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出示烹饪方法,以问答的方式小结面食的烹饪方法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些好吃的面食,看一看,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出示PPT第2~5页)儿歌小结:好吃的面食哪里来?白白的面粉做出来。
油条、麻花怎么来?油条、麻花炸出来。
馄饨、饺子怎么来?馄饨、饺子煮出来。
面包、蛋糕怎么来?面包、蛋糕烤出来。
馒头、包子怎么来?馒头、包子蒸出来。
各种面食做得好,小朋友吃了身体好。
四、多渠道获取面食的信息
1.师:除了这些面食,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面食呢?
2.利用多种渠道了解面食信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到面食城去看一看,有哪些好吃的面食吧!
(1)图片(花式面食)
(2)录音(面食自述)
3.小结:面食不仅种类多,而且还是我们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一呢。面食容易消化,而且热量高,可以用来填饱肚子。像烹饪方式为蒸煮的面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本领:保护、调养我们的胃。有些人吃饭不规律,使得胃受伤了,经常胃疼胃胀,这个时候你就要多吃点面食来调理调理你的胃。像烹饪方式为炸的面食,我们应该少吃,炸后的面食会破坏其原有的营养成分,变成垃圾食品。
五、洗手自制面食
1.师:如果你是面食师傅,你想做出什么好吃的面食呢?
2.幼儿洗手制作面食。
活动反思:
本次的活动,我开展的还是比较顺利的,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在导入部分,我用黑猫变白猫的一个情景,把幼儿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了。其次,我通过诱人的图片,让幼儿了解面食的种类和烹饪方式丰富多样。接着,运用听、看的方式深入理解面食因烹饪方式的不同而产生营养的变化。层层深入中了解面食与人们的关系,从而完成本次活动的目标。
大班教案 篇8
相关知识:
泥塑,也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发源于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
活动目标:
1、学会搓细条卷羊毛。
2、按头、身体、粘羊毛、尾巴组装羊。
指导重点:
能有序组装绵羊身体。
活动准备:
绵羊图片 各色泥
活动过程:
一、图片展示,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绵羊。
你们看,这是什么?它生活在哪里?像什么?
2、出示泥塑:绵羊
绵羊是用什么做的?都有什么部位组成?
二、教师示范做海星的步骤,幼儿自由操作。
1、教师按先搓椭圆压扁做头,身体,细长条搓卷变羊毛,加上尾巴。
2、幼儿自由操作捏绵羊。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幼儿)
三、展示作品。
活动效果:
绵羊的羊毛对于有些幼儿有点难,需要教师的帮助,大部分幼儿完成的比较好。
大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意识。
2知道金属的材料能导电,塑料管,纸,毛线等材料不能导电。
3简单了解安全用电常识。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电线,铜丝,铁丝,保险丝,铝丝,毛线,塑料管,纸绳,电灯泡,电池。
2记录表,笔,橡皮。教师自制道具。
活动过程:
一教师表演魔术
1小灯泡为什么会发光?电池
2电池的两端一样吗?介绍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3小朋友想一想,怎样连接小灯泡才会亮?
二实验一
1出示铜丝:它是什么?铜丝铜丝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出示纸绳:它是什么?纸绳纸绳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
2老师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很多材料:电线,铁丝,保险丝,铝丝,毛线,塑料管。请小朋友实验。哪种材料能是小灯泡亮起来?
3介绍记录表:在能是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后画,在不能是小灯泡亮起来的材料后画。
4幼儿操作实验,教师指导观察。
5请幼儿分享实验结果。教师和幼儿总结:金属材料能导电,所以小灯泡就能亮起来。毛线纸等材料不能导电。
三结束部分:出示两根电线(一根两边露出铜线的,一根两边没有铜线的。)
1它们能使小灯泡亮起来吗?请幼儿实验
2教师总结:电线外面的塑料外衣是不能导电的,他是保护我们的,有了它我们就不容易触电。但即使这样,小朋友平时也不要随便去摸电线,电源插座。因为平时生活正的用电,电压很高是很危险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