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
有关幼儿园教案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教案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教案 篇1
活动目的:
1、能掌握种植的方法及基本步骤。
2、能按意愿选择各种材料搭建山坡和田野。
3、培养幼儿的自信心,正确对待输赢,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4、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准备:
塑料小桶、沙勺、树枝等。
预设活动过程:
1、利用谈话引入游戏:农民伯伯怎样种果树、种茶叶?
让幼儿懂得种植的基本步骤:松土、平整土地、挖坑、栽茶苗或果树苗,然后浇水、施肥等。
2、教师示范种植的方法:用沙铲把沙地平整成一畦一畦再挖坑,栽植茶果苗,轻轻地平压,再给苗木浇水。
3、教师与幼儿一起确定山坡和田野的场地,幼儿分组在山坡上种植果树、茶树,在田野上种植菜苗。用竹签把山坡与田野分割开,将大片土地整成一排排梯田或一畦一畦的菜园地。
4、游戏后,幼儿互相参观、评价、欣赏自己和同伴的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快乐。
幼儿园教案 篇2
活动名称:跳跳糖
活动目的:愿意参与此活动 有效的练习双脚跳
活动准备:跳跳糖 各种糖果少许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
出示各种糖果,看看老师这里有这么多糖果!我来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吃过什么糖果?(幼儿来说,老师给予他们的回答肯定)
2.进入主题
看老师这里也有一种糖果,你们看!(出示跳跳糖)有那个小朋友吃过啊?请回答的小朋友讲一讲吃的感受。给幼儿尝一尝,在次请幼儿回答是什么感觉?(老师给予补充,一跳一跳的,向上跳的......
3.请幼儿来模仿 ,你感觉到的跳跳糖是怎么跳的。老师和幼儿一起有目的的练习双脚跳。
幼儿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探索中,感受镜子成像现象的有趣与神奇。
2、通过玩玩、看看,了解镜子角度变化和成像数量之间的关系。
3、能够将经验进行迁移运用,感受镜子对我们生活的帮助。
活动准备:
人手一面单面镜、双面镜;油画棒、笔、记录表。
活动过程:
1、一面镜子的游戏。
(1)谜语导入,引出“镜子”。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小朋友仔细听,猜猜谜底是什么?明明亮亮,又平又光, 谁来看它,跟谁一样。(幼儿答:镜子)对,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镜子(教师出示镜子)。
(2)幼儿每人一面镜子,两人合作,感受镜子成像现象的有趣与神奇。
师:我请小朋友用镜子照一照自己,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幼儿答:里面的人和我长得一模一样,丰富词:一模一样)
请你来说说,镜子里面的你长得怎样?(漂亮吗、帅吗?)请小朋友用完整话来表述。
师:我请你们动动脑筋,怎样让自己不回头,就能看见我身后的老师? (幼儿动脑想办法)。
师小结:把镜子放在面前,调整镜子的角度,高低就能从镜子中能看见后面的人和物。
师:那现在我要更进一步了,我想看见自己后脑勺的发夹,可我怎么也看不到,谁能帮我想个好办法,怎样才能让我看到那个漂亮的发夹?
(幼儿尝试探索)?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否和同伴一起来合作,看看能不能找到好办法?(教师引导幼儿相互帮助摆放镜子的角度)
师小结:我看到XXX和XXX用的办法,我请他们上来演绎一下,大家给评评是不是一个好办法了(用二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调整好镜子的位置,就能看见自己后面的头发)。
2、双面镜子的探究。
(1)师:刚刚,我们用一面镜子、用两面镜子来照自己,都能照出不同角度的自己,那我现在要变换一种镜子来照照自己,又会有怎样的秘密?教师出示双面镜,提问这是什么样的镜子,丰富词:双面镜
(2)幼儿每人一面双面镜,自由探索,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
双面镜的初次探索:我们一起用双面镜来照一照,你发现了怎样的秘密?(引导幼儿发现镜子里的事物数量发生变化了)
师:能告诉我你的发现吗?(幼儿回答)
师小结:用双面镜照自己我们发现了一个自己变成了二个,那么接下来老师带来了一个有趣的魔术,看看这个魔术怎么变。
3、夹角成像小实验。
(1)用奇妙的镜子给油画棒变魔术,教师讲解示范实验操作的步骤与方法。
师:这个魔术师这样子的:有一根蜡笔,放在双面镜的面前,变动双面镜的角度,去找找镜子里的蜡笔会变怎样的魔术?
出示笔录表:这里有一份记录表,第一栏画得是镜子摆放的大小角度,请小朋友把蜡笔放在镜子前面,按照上面的角度摆放好镜子,然后观察镜子里的变化,把你看到的画在对应的表格里面,你看到几根蜡笔就在记录表上用几个圆点表示。
(2)幼儿自主操作,记录观察的结果。(镜子夹角越来越合拢,镜子里油画棒的数量就越来越多)
师提问:从这个魔术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幼儿回答)原来镜子夹角越来越合拢,镜子里油画棒的数量就越来越多。
4、油画棒的魔术
师:刚才我们是变动镜子的夹角来变魔术的,那么我们来变动蜡笔摆放的位置又有什么发现呢(幼儿探索回答)
5、 延伸活动: 镜子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小结
师:镜子的魔术有趣吗?(幼儿答:有趣)那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镜子也很多,你还看见过怎么样的镜子呢,它有什么作用?(幼儿答,教师出示ppt小结)接下来我请小朋友去找找幼儿园还有哪些镜子,像小花猫一样轻轻的下楼,注意安全。
幼儿园镜子游戏教案,镜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样生活用品,镜子里的自己就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很多小朋友都觉得镜子是一样神奇的物品,我们可以同一些简单的游戏来让小朋友们更加了解这样物品。
幼儿园教案 篇4
——小熊学刷牙(中班)
砚山县阿孟镇三达小学李琼粉
(一)教学目的:
⒈使幼儿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⒉教幼儿学习,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知道保护牙齿的重要性,学习刷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四)教学准备:
⒈听过故事《小熊拔牙》;
⒉小熊头饰一个,并请一位老师扮演小熊;
⒊牙齿模型一副;幼儿人手一把牙刷,一支牙膏,一只杯子;
⒋录音机,磁带《刷牙歌》。
(五)教学过程:
1.开始部分。
老师:小朋友,你们听过小熊拔牙的故事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请来了那只可爱的小熊。(小熊出场)
(小熊的出现活跃了课堂气氛,孩子们有了很大兴趣。)
小熊:小朋友,你们好。今天,我要和你们一起做游戏。
2.基本部分。
(1)引导幼儿讨论不保护牙齿的害处。
(加深幼儿对不保护牙齿害处的认识。幼儿听过故事《小熊拔牙》,都知道一些不保护牙齿的害处,对幼儿的回答,老师加以概括。)
老师:小熊因为不注意保护牙齿,牙齿被拔掉了。你能告诉我不保护牙齿还有哪些害处?
①幼儿讨论,交流。
②老师小结:牙齿如果生病了,会影响我们吃东西。牙疼得不想睡觉,不想吃饭,影响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牙齿拔光后说话不清楚,而且也不好看。小熊:我现在知道要保护自己的牙齿了。不乱吃零食,每天早上和睡觉前坚持刷牙,牙齿就会很健康。可是,我不会刷牙怎么办呢?
(2)幼儿讨论正确的刷牙方法。
①老师:小朋友会刷牙吗?你来教教小熊你是怎么刷牙的?
(小熊到小朋友中间去)
②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谈谈,老师与幼儿共同讨论正确的刷牙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幼儿各抒已见。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发表自己的意见。幼儿知道刷牙的方法,但不知如何表达。老师请幼儿用动作示范,老师以语言引导。)
(3)老师示范讲解正确的刷牙方法。
(肯定幼儿的回答,老师加以补充。)
①刷牙是先要做什么?
醒幼儿在刷牙是要做一些准备。
老师:刷牙是先要在牙刷上挤上牙膏,在杯子里盛满水。然后,用水漱一下口。接着,我们开始刷牙。
②老师利用模型,边示范,边讲解。
(利用模型讲解更为直观)
老师:上面的牙齿从上往下刷,下面的牙齿从下往上刷。两边的大牙齿要由里往外来回刷。
③组织幼儿徒手练习。
④幼儿小结刷牙方法。
(练习的基础上再通过语言小结,加深印象。)
(4)集体练习刷牙。
①老师强调刷牙方法;
a.做好刷牙前的准备;
b.刷牙要按一定的规律。
②放音乐,集体练习刷牙。
(音乐活跃气氛,更增添幼儿兴趣。)
3.结束部分。
(1)小熊小结刷牙方法。
老师:小朋友的牙齿都刷得很干净。小熊,你有没有学会刷牙的方法呢?小熊:学会了。
老师:那你给小朋友讲讲吧。
小熊:刷牙是先要在牙刷上挤上牙膏,在杯子里盛满水。然后,用水漱一下口。接着,开始刷牙。上面的牙齿从上往下刷,下面的牙齿从下往上刷。两边的大牙齿要由里往外来回刷。对了,小朋友一定要坚持早晚刷牙,吃饭以后要用水漱口。
(2)放音乐,轻松一下
(六)效果评析:
《小熊刷牙》是幼儿园“一人一课”活动之中的一堂公开课我在设计这篇教案是,充分考虑了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幼儿熟悉的故事,以小熊这一角色贯穿课堂,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
在制作教具过程中,利用泡沫制作了牙齿模型,让幼儿对牙齿有直观,具体的印象。在老师讲解的过程中,老师的示范便能很清晰的展示在幼儿眼前,易于幼儿模仿接受。让幼儿准备杯子,牙刷,牙膏,在课堂上利用实物去实践,对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教案在班级实施后,效果很好。听课的老师普遍反映,认为这节课效果较新颖。老师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主动的去学习。
三、幼儿园音乐课教案合集大全
音乐课《大雨和小雨》设计思路:《大雨和小雨》是一节比较有趣的音乐课,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兴趣。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先组织幼儿倾听雨的声音,让他们回忆下雨的情景,感受大雨和小雨的不同。然后通过我的小结让幼儿熟悉歌词,为学唱歌曲做基础。最后在游戏版块,通过五彩丝带的辅助,让幼儿更加理解歌词,熟悉歌曲的旋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
活动实录:
一、带入声音,使幼儿产生兴趣
1、教师播放“大雨和小雨”录音,引导幼儿自由倾听。
2、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打雷和小雨的声音)打雷后要干什么呢?(下雨)
3、下的是什么雨呢?(大雨)
评析:在倾听中分辨出大雨和小雨的不同,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二、初步尝试用声音、动作来表现大雨和小雨
1.下大雨的声音怎么样的呀?(哗啦哗啦……)我们用能干的小手来表示一下,谁来做一做?(尽量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示)我们再来用能干的小手边念边做吧!(出示大雨图片)
2.大雨下的可真大,慢慢地雨变小了!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小雨录音。
3.小雨下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呀?(淅沥淅沥……)小手也来表示一下吧!我们也来一起来念一念。(出示小雨图片)
评析:直观的教具容易引起小班幼儿的注意,用图片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更好地为下一环节作好铺垫。
三、熟悉歌曲、大胆地表现大雨和小雨不同的强弱力度
1.大雨、小雨高高兴兴地从天上落下来,听,它们还在唱着好听的歌呢!(教师清唱歌曲一遍,唱出大雨、小雨的不同强弱力度)
2.它们唱的好听吗?大雨落下来时是怎么唱的啊?小雨又是怎么唱的啊?来,我们来唱一唱吧!让幼儿尝试唱歌。
3.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听看下大雨和下小雨的声音一样吗?欣赏歌曲第二遍,感受大雨声和小雨声的不同。
4.大雨唱的时候是响响的,小雨唱的时候是轻轻的。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带领幼儿完整唱两遍,引导幼儿唱出强弱力度)
5.现在让我们来学一学大雨和小雨,一边唱一边从天上落下来吧!(引导幼儿大胆表现大雨和小雨)
评析:在学唱中感受大小、强弱的力度,鼓励幼儿在想唱,敢唱的基础上,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歌曲。
四、大雨和小雨
1.现在老师来做大雨,请小朋友来做小雨,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但是有一个规则:唱大雨的时候用小丝巾用力挥,唱小雨的时候轻轻地挥。明白吗?
2.教师先示范完整唱一遍。
3.全体幼儿一起边舞边唱。(两遍)
4.大雨小雨们我们一起到外面去玩吧!(出活动室)
评析:在游戏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歌曲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课后反思:
《大雨和小雨》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歌曲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声音是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幼儿对声音大小的感觉有许多生活经历,其中下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雨声有大有小,不同的变化形成了强弱的节奏。于是,我在电脑上下载了大雨“哗啦哗啦”的声音和小雨“淅沥淅沥”的声音,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的听觉有一个明显的分辨。特别在第四个游戏板块中,当唱到大雨时,我让幼儿用力挥丝巾,唱到小雨时,让幼儿轻轻地挥丝巾。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形式,会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这节课幼儿的积极参与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学会了歌曲,并从中感受到了大雨和小雨的区别。所以,只要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我想他们一定会学的更好!
四、幼儿园音乐课教案设计:跳谱游戏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歌谣,游戏的方式来练习节奏、节拍和音阶。
2.使幼儿通过游戏辨别和表现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活动重难点
1.听音练习,对音高低的辨别。
2.随着音乐打相对应的节拍。
(三)活动准备
1.钢琴、录音机、音乐磁带一盘
2.小鸡、母鸡、公鸡头饰若干,猫咪卡片若干;音符卡片1个,在地上画上幼儿可以跳的五线谱。
3、多媒体课件(五线谱表格)
(四)活动过程
1.音乐游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告诉我,解放军是怎样走路的呀?我们来当一次解放军走一次,看谁走的最精神。
(音乐起)幼儿边走边拍手入座。
师:小钢琴看到你们这么精神,他特别高兴,想和你们做游戏,好不好?幼:好!
师:听一听,小钢琴想和我们做什么游戏,用你的小耳朵认真的听。(中速弹钢琴)老师带幼儿一起边听琴声边高举双手做转手腕的动作。
师:刚才小朋友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呀?幼:很高很高的声音幼:好听的声音
师:小钢琴又要说话了。
(中速弹钢琴)老师带幼儿边听琴声边做大象摆鼻子的动作。师:刚才小朋友又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呀?幼:很低很低的声音。
师:小朋友快竖起耳朵,听,小钢琴又要说话了。(很轻的.弹钢琴)老师带幼儿边听琴声边很轻的拍手。师:小朋友又听到什么样的声音呀?幼:很轻的声音幼:很小的声音
师:再听听,小钢琴又要讲话了
(用力弹钢琴)老师带幼儿边听琴声边用力跺脚师:这又是什么样的声音呢?
幼:很重的声音,像大巨人走路一样。师:再听听,小钢琴又说什么了?(快速弹钢琴)老师带幼儿做跑的动作师:小朋友为什么要跑呢?幼:因为听到了很快的声音。
师:小钢琴又要说话了,快听听他又说什么了?(很慢的弹钢琴)
师:这是什么样的声音呀?幼:很慢很慢的声音
2.师幼共同听音练习
师:小钢琴说了,小朋友的耳朵真灵,他要和小朋友们玩一个“到哪去了”的游戏,这次呀,把我们的的小眼睛藏起来做游戏。
(音乐起)老师带幼儿高举双手在活动室慢跑,音乐停,幼儿全部都蹲下。
师:刚才我们在和什么样的人做游戏呀?幼:很高的人
师:那快看看我们的小耳朵在哪呀?幼:(指耳朵)在这儿
师:现在把你的眉毛藏起来做游戏吧(音乐起)老师带幼儿弯腰走。师:眉毛到哪去了呀?幼:眉毛在这里。
师:快告诉眉毛我们刚才和谁在做游戏呀?幼:很高和很矮的人做游戏
师:这一次我们把小眼睛藏起来做游戏。(音乐起)带幼儿慢慢的师:眼睛在哪里呀?幼:眼睛在这里,
师:刚才是和什么样的人在做游戏呀?幼:很快和很慢的人做游
师:快把小手藏起来做游戏吧!
(音乐起)老师带幼儿快速的跑上位。师:小手在和什么样的人做游戏呀?幼:和很快的人做游戏
师:小朋友告诉我小手在哪里呀?
3.老师带幼儿做节奏练习
(1)全班集体练习节拍节奏。师:小手在哪儿呢?幼:在这儿里
老师带幼儿一起说:大拇歌,二拇弟,中山羊,四小弟,小姐姐来看我。
师:我们一起来练习一下节奏和节拍,那节奏是什么样子的呢?(老师拍手四下)那节拍呢?(老师跺脚四下)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别用节拍和节奏练习一遍《大拇歌》的儿哥。
(2)分组进行节拍节奏练习
师:现在我们来分成三组进行节奏练习,第一组扮演小鸡(幼儿叫:叽叽叽)第二组演母鸡(幼儿咯咯咯)第三组演公鸡(幼儿叫根根根)好了,下面请小朋友跟嘣喳嘣喳嘣喳喳喳的节奏来演小动物。
(1)节奏练习1:全班一起打4遍节奏,然后小鸡组叫叽叽叽;
(2)节奏练习2:全班一起节奏练习,然后母鸡组叫咯咯咯;
(3)节奏练习3:全班一起节奏练习,然后公鸡组叫根根根;
(4)节奏练习4:全班一起节奏练习嘣喳结束
4.师幼儿共同发声练习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做哆到嗦的手势边做手势边唱音。师:小手会唱歌,那快听听老师的手在唱什么呢?刚才听的时候发现是咪的音高还是嗦的声音高呀?幼:嗦的声音高。
(1)发声练习一:会唱歌的小红线
师:我这有两条线,上面有一条线发“5”的音,下面一条发3音,现在我们来听小红线唱歌吧!我摸哪条线你们就唱哪个音。(老师边摸边带领幼儿唱)再请个别幼儿上来一摸,教师带大家唱。
(2)发声练习二:小猫咪跳跳跳
师:(出示画有两条平行线的黑板)上面一条线唱什么音呀?(5的音),下面一条唱什么音呀?(3的音);
师:(出示小猫卡片)小猫咪要求和小朋友们做游戏了(老师在代表5和3的两条线上分别贴上小猫头饰,边贴边示唱5、3或喵喵)小猫咪喵喵叫,他又去哪了?(请个别幼儿上来调换猫卡片在5、3两条线上的位置,全班幼儿一起,反复练习。)
5.跳谱游戏
师:小音符游呀游,游来游去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咱们一起来做一个小音符的游戏,你们告诉我小音符有家吗?(有)
弹钢琴:教师跟着琴声在地面上的五线谱表上示范跳,听到哪个音就跳进哪个音符格里,边跳边唱。
师:谁愿意上来跳?(请个别幼儿上来跳,全体幼儿跟着教师和琴声唱)
123321(第一组跳的音)(老师带个别幼儿上来跳认识5的家)12321(第二组跳的音)
师:小朋友们认1的家,2的家,3的家,今天老师要来带小朋友们认识一下5的家。(老师带着幼儿从1跳到5的线上讲:唉!找到了,这就是5的家,快看5的家在哪里呀?(在4的上面)
师:快看看在第三条线上,教幼儿讲一遍,5的家在第三条线上,第三条线就是5的家,快看清楚了)(老师带幼儿在5的线上多跳几遍,边跳边唱5),现在我要去别人家里去了,看好了,(老师带幼儿跟着琴声边唱边从5到1)还有哪个小音符没有找到自己的家,谁上来?(个别幼儿跳,多跳几遍)(每组幼儿在轮替着上来时,老师用语:小音符,游呀游,他还要请小朋友上来做游戏。好了,今天呀,咱们就跳到这里,等待会儿下课了,老师再带着你们到外面去跳好吗?
(五)音乐结束活动
师:小小音符真可爱,跳来跳去真欢喜,我们一起来和小音符跳舞吧(音乐起)
五、幼儿园大二班音乐课教案
幼儿人数:36人(2名弱生)
日期:XXX
幼儿年龄:教师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与创造力,要求幼儿能自己想出不同动作表示出《小鸭子》一歌的节奏。
2.能有表情地唱出歌曲中渐强、渐弱的变化。
3.通过音乐游戏复习巩固跑跳步动作,要求做得合拍、协调。
二、教学过程
1.幼儿听音乐用踵趾小跑步愉快地进入活动室。
2.复习拍歌曲《小铃铛》的节奏,要求手脚动作协调,节奏正确。
3.复习歌曲
(1)《叫声》:教师唱前半句,幼儿唱后半句。
(2)《小口琴吹支歌》:唱准歌曲中的附点音符,并注意能有感情地唱出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
(3)《谁饿了》:引导幼儿增编歌词(想出2~3个动物)。
4.拍《小鸭子》一歌的节奏
(1)将《小鸭子》一歌的节奏用线条表示画在黑板上,让幼儿观看,是否知道是什么歌。(2)让幼儿边看线条,边用“啦啦啦”的声音唱,同时还用手自左至右划出不同长短的线条。
(3)用手拍出歌曲的节奏。(4)用脚踏出歌曲的节奏。
(5)启发幼儿想想是否还有其他动作能表示出这一歌曲的节奏。
(6)请个别幼儿上来做自己所想的动作,做得好的可让大家跟着做一遍。
(7)教师做自己所想的动作。
5.复习《猜拳游戏舞》
(1)全体练习跑跳步动作。
(2)请部分幼儿当邀请者,玩3~4次。最后用跑跳步动作离开活动室。附歌曲
六、【例二】幼儿园小一班音乐课教案
幼儿年龄:3~4岁日期:
幼儿人数:30人教师: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欣赏,培养幼儿听辨熊走和兔跳的音乐特点。
2.复习听音动作和做音乐游戏,继续发展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大熊、小兔教具,以及动物头饰数个。
三、教学过程
1.随音乐速度的快慢,相应地做走步或跑步动作。
2.复习听音动作,洗手帕,拍手点头(启发幼儿自己想出1~2个动作)。
3.复习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要求幼儿根据老师出示的动物,共唱三段,再由幼儿或老师想出一种动物及其叫声。
4.欣赏
(1)老师讲小故事,并用小兔及大熊教具演示。
(2)听音乐:
1)听“兔跳”音乐:
①提问:是谁出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
②再听“兔跳”音乐。
③幼儿听音乐,学做兔跳动作。
2)听“熊走”音乐:
①提问:是谁出来了,它是怎样走路的?
②再听“熊走”音乐。
③幼儿听音乐,学做熊走动作。
(3)请幼儿当小兔和大熊,学习随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5.复习音乐游戏:拉拉手。
奏乐《鲜花开》说课材料及活动设计一、教材分析节奏乐《鲜花开》,是一首2/4拍、节奏明快的幼儿打击乐曲。歌曲描绘了春天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景。活动《鲜花开》,给孩子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活动中通过听一听、学一学、做一做、培养幼儿浓厚的音乐兴趣,同时发展幼儿的想像力、表现力、创造力,并能利用手中的乐器通过敲打发出各种不同的音乐节奏,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
七、奏节乐《鲜花开》活动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幼儿唱会歌曲并熟练掌握该歌曲的节奏,用锣鼓、响板、沙球、双响筒、准确、优美的给歌曲伴奏。
2.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三、教学准备:
1.有歌曲伴奏的课件。
2.春天鲜花盛开的挂图。
3.歌曲、节奏图
4.学具:铃鼓、响板、沙球、双响筒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并练声
(二)启发谈话,激趣引题
1.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天)春天到了,大自然会发生什么变化?自由说一说。
2.出示挂图。让幼儿观察叙述图中的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述图中内容的歌曲:板书课题《鲜花开》。小朋友想不想听?课件播放,小朋友认真听,听听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歌曲?
3.2/4拍节奏练习
(三)新授
1.出示歌词。教幼儿唱歌曲3遍,注意间奏的练习。
2.这首歌真好听,如果把前奏和间奏用我们准备的打击乐给它伴奏,那就更好听了。大家想不想?
3.出示节奏图乐器幼儿分小组
(1)铃鼓演奏
(2)响板演奏
(3)铃锣、响板合奏
八、幼儿园中班音乐课教案设计--苹果树下
一、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受旋律的基础上,能用动作表现乐句。
2、初步学习默唱歌曲,体验默唱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歌曲录音《苹果树下》。图片一幅:苹果树(几个个粘贴的苹果)
三、教学过程:
(一)感受旋律,用动作表现:
1.出示苹果树挂图:“这是一棵什么树?”“这棵树给你什么感觉?”
2.在音乐伴奏下,幼儿自由想象苹果树的各种造型。
3.幼儿讨论苹果树的生长过程,随乐曲用动作表现渐渐长大的苹果树。(低到高,收缩到伸展。)
“苹果树的种子是谁呢?它是怎么慢慢长成大树的呢?”(小种子到树苗到大树到结果子。)
(二)学习节奏律动,熟悉歌曲:
在音乐伴奏下,树上的苹果也越长越多,一只只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落下,请你看看,我这棵果树共掉下了几只苹果?
1.幼儿随乐曲学习节奏律动
2.教师边做节奏律动边示范演唱歌曲。
3.幼儿在做做唱唱中学习歌曲。
九、中班音乐课:鸟儿鸟儿在春游
一、活动目标:
1、用图谱理解歌曲内容并学唱歌曲,尝试借助肢体动作表现歌曲的长音、跳音及休止符。
2、体会小鸟在春游的快乐情绪,并能积极的投入与表现。
二、活动准备:
图谱、音乐、环境创设
三、活动过程:
(一)小鸟去春游
(在这个环节复习用交替步来表示翱翔,需要提升的是:在翱翔时的神情要神气)
1.春天到了,鸟妈妈要带你们去春游,鸟宝宝们在春游的时候看到了什么漂亮的风景?(请孩子把自己看到的风景贴在黑板上)
2.为什么她能看到那么多漂亮的风景,我们来看看她飞的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
3.原来,要想看到又多又漂亮的风景,头要抬高一点。4、我们一起来学学看
(二)小鸟看漂亮的风景风景
(借助图谱初步的学唱歌曲)
1.鸟妈妈在春游的时候也看到了很多漂亮的风景,不过鸟妈妈不说,而是要用别的方法告诉你们,请你们听听好?
2.鸟妈妈先去了哪些地方?(把孩子听到的东西按顺序表现出来)
3.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把漂亮的风景唱出来好吗?
4.鸟妈妈看到的风景都是漂亮的,所以她用了好听的声音来唱的。
5.最后小鸟它要飞过很高的山冈去唱歌,所以我们要把歌声唱的高一点,这样在地面上的小朋友才能听到小鸟的歌声。
(三)小鸟在看神秘的风景
(注重“啦”的唱法:里面有长音、跳音、和休止符)
1.刚才小鸟看到了很多的漂亮风景,它用了唱出来的办法告诉了我们,后来它又看到了很多的神秘的风景,虽然是用唱歌的办法,但有点不一样,请你来猜猜看,它到底看到了什么?
2.唱的长长的时候看到了什么,轻轻的唱又看到了什么?3、我们也跟着鸟妈妈去看什么的风景;四、小鸟在游玩
今天小鸟们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风景,都非常的开心,他们要唱着好听的歌,跳着美丽的舞继续去春游。比比看谁的歌声最动听,谁的舞姿最美丽。
四、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吃点心。
十、中班音乐活动--加沃特舞曲
一、活动目标:
1、复习强、弱、渐强、渐弱记号。
2、巩固对四分节奏、八分节奏、附点节奏、及休止节奏的练习,并学习自编节奏型。
3、用自制乐器给乐曲伴奏,用不同节奏型来感受音乐欢乐、轻松的气氛,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二、活动准备:
节奏卡、纸、笔、自制乐器、乐曲《加沃特舞曲》。
三、活动过程:
1.律动
2.节奏练习
(1)xxxxx∣xxxxx‖
(2)xxxx∣xxx‖
(3)xoxo∣xox‖
(4)x、xx∣x、xx‖
复习表情记号:p、f、〈、〉。
3.用不同节奏感受音乐:
(1)用自制乐器给乐曲伴奏。
(2)请幼儿自编乐句末节奏,同时标上表情记号。
(3)出示个别幼儿编写节奏,全班幼儿用乐器听音乐把节奏打出来。
(4)抽个别幼儿编写的节奏放在句末,全班练习。
4.音游:《小雨和花》
四、效果评价:
我设计这节课的目的在于训练幼儿的节奏感,通过用乐器给音乐《加沃特舞曲》伴奏,进行节奏练习。再通过幼儿自己编写的节奏去改变音乐的节奏型,体会相同音乐不同节奏的感受,明白节奏与音乐的密切关系,懂得节奏可以改变音乐的情绪,同时也训练幼儿编写节奏的能力,了解节奏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变化。
十一、中班音乐课教案设计:下蛋了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曾指出要“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前段时间我曾带孩子们参观过园里饲养的小鸡和母鸡,也玩过母鸡和小鸡的游戏,孩子们对母鸡“咕咕嗒”的叫声、公鸡“咯咯咯”的叫声特别感兴趣,并充满了好奇和疑问。针对这一情景我设计了本次音乐活动。
在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感受欢快的音乐,并尝试用创编舞蹈动作来表现音乐,体验教学相长的乐趣,从而发展孩子的音乐智能和身体运动智能。
二、活动目标:
1.幼儿充分体验歌曲的欢快,能随歌曲内容及节奏创编舞蹈动作。
2.培养幼儿表现音乐形象的能力。
三、活动准备:
母鸡头饰若干,歌词图片一套,音乐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开始进入课题
幼儿听音乐做韵律进入活动场地。
1.感受音乐。
“今天老师请小朋友一起听一首好听的歌曲,请小朋友仔细的听。”
2.教师范唱歌曲《下蛋了》。
3.教师再次范唱歌曲,并用图片演示出母鸡下蛋的情景,巩固幼儿对歌词的理解。
(提醒幼儿能随音乐初步地加上自己身体运动起来)。
(二)创编动作。
1.幼儿讨论歌词里都说了些什么?(鸡妈妈坐在草窝里下蛋等)
2.谁能学一学鸡妈妈是怎么下蛋的?(幼儿随意发挥)
3.鸡妈妈在哪儿下蛋的呢?(在草窝)谁能学一学?
4.鸡妈妈下了蛋之后干了什么?(在咯咯嗒的叫)为什么要叫呢?叫的是什么?什么意思呢?小朋友也做一次鸡妈妈来叫叫。
(三)幼儿加上感情进行舞蹈串编。
把刚才自己做的动作加上感情表演一遍,提醒幼儿注意鸡妈妈下蛋以后的心情变化。
(四)幼儿分组表演,相互交流、合作。
1.个别展示。
2.分组表演。
(五)戴上头饰,有感情地表现音乐形象。
五、结束活动。
鸡妈妈带着小鸡去草地上继续游戏。
本次活动,为幼儿营造了一个温馨,宽松的活动气氛,孩子们对这个活泼、欢快的音乐也很感兴趣,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非常急切地表现出自己的感受,老师也提供给了孩子自由表现的机会,尊重了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较好地调动了其参与活动的积极和主动性,使其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十二、幼儿园大班音乐课《奇妙的音乐城堡》的教案教学活动设计
一、活动名称:(音乐活动)奇妙的音乐城堡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音乐、乐曲的感受能力。
2、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幼儿在音乐表现和创造中感受音乐活动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幼儿听音乐,根据音乐表演动作。
(二)节奏练习。
A、教师弹钢琴,幼儿根据节拍拍声音。
B、教师出示课件,请幼儿根据动物的队型和帽子拍出相应的节奏。
C、教师出示课件,幼儿根据听到的节奏声音拍出相应的节奏。
D、教师和幼儿一起玩变变变的歌曲,幼儿自己创编名字的节奏。
(三)演唱练习。
A、一起演唱茉莉花,并带着微笑。
B、出示课件,幼儿体会歌曲的起伏感觉。
C、幼儿根据歌曲,配上不同的节奏型。
D、幼儿分为两组,一组为另外一组伴唱。
E、幼儿分为两个声部,二重唱的练习。
五、结束活动:
小树叶飞舞。
幼儿根据相应的曲调,分辨出高低音、上行、下行音等等。
十三、幼儿园大班音乐课《筷子舞》的教案教学活动设计——舞蹈“筷子舞”
一、活动目标
1.学习民间传统舞蹈的表演形式,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舞谱”教学,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3.通过筷子发出的有节奏的悦耳声响,训练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使幼儿动作整齐,协调优美。
4.让幼儿自己设计出新的舞蹈动作,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能力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音乐创造性。
二、活动准备
1.为幼儿准备每人两束“筷子”,筷子尾部系上小彩带。
2.舞谱
3.磁带,录音机。
三、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以歌曲“幸福拍手歌”进入活动室。谈话:感到幸福的时候,你还想干什么?
你们从电视上或其他地方见到小朋友跳舞手里拿什么东西。(幼儿充分回答)
2.谈话引出舞蹈“筷子舞”,欣赏教师表演的筷子舞,引起幼儿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3.引导幼儿观看舞谱,学习基本动作,培养幼儿的自学能力。
4.按照音乐节奏教幼儿练习每个动作,掌握动作要领,集体练习。
5.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让幼儿自己设计更美的舞蹈动作,按音乐节拍,创造性的进行表演,发展幼儿的音乐创造力。
6.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向老师们表演舞蹈,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四结束部分
小朋友真棒,舞蹈表演的真好!欢迎老师们六一儿童节那天到我们小朋友在舞台上演出好吗?跟老师们再见吧!
十四、幼儿园大班音乐课《大中国》的教案教学活动设计——大中国(二)
一、教学目标:
1.自编节奏谱,初步感受分声部合奏,体验演奏的乐趣。
2.能用乐器表现音乐作品气势雄壮的特点,抒发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节奏卡片、节奏总谱、乐器(小铃、铃鼓、响板、竹筷、大鼓、沙锤)
三、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乐曲
幼儿听音乐并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感受T:这几天我们在研究什么呀?(中国)
对呀,我们知道中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还画了天安门,举行了升旗仪式,昨天我们也听了一首很好听的歌颂祖国的歌,是哪一首?(大中国)
今天让我们再来仔细地听一遍,不用唱出声音,用耳朵来摸一摸音乐。好吗?(好)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气势雄壮)
(二)熟悉节奏,培养节奏感
1.徒手拍节奏
T:昨天我们讨论出来了一个节奏总谱,而且用自己制作的乐器等演奏过是吗?那怎样的拍子才能表现出《大中国》气势雄壮的特点呢?对了一拍一拍的,XXXXXXXX和切分音符是不适合的。好让我们一起用拍手的方法来听音乐打节奏。
2.用相声词表现节奏
T:接下来我们用声音来演奏好吗?请你想一想小铃用什么声音?铃鼓用什么声音?沙锤用什么声音?
3.用动作表现节奏
T:在这首歌里你有没有找到轻和响两个反义词好朋友?请你用动作表现轻和响好吗?
(三)自编节奏谱
1.幼儿分成六组
a-小铃b-小铃c-铃鼓d-响板e-竹筷f-双响筒
T: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本领了,自己编节奏谱,怎么编呢?每个小组都会有一本乐谱本,和四张节奏卡,挑选两张制作成节奏谱,并把它夹在乐谱本上,按照从左往右的习惯,演奏乐谱。(教师示范)有的节奏卡放在一起很好打,有的却很难打,你们可要注意了,如果觉得这两张节奏卡放在一起很难打,就可以动动脑筋换一张卡试试。
2.幼儿按小组形式协商自编节奏谱(作两个小节的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听音乐演练,教师指导。
(四)集体演示。
1.幼儿分组演奏自己的节奏谱。
2.其余幼儿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五)尝试合奏,感受不同乐器合奏的特殊音效。
(六)用自制乐器进行演奏,体验创作的快乐。
四、活动结束
十五、大中国(二)
一、教学目标:
1.自编节奏谱,初步感受分声部合奏,体验演奏的乐趣。
2.能用乐器表现音乐作品气势雄壮的特点,抒发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节奏卡片、节奏总谱、乐器(小铃、铃鼓、响板、竹筷、大鼓、沙锤)
三、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感受乐曲
幼儿听音乐并在集体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T:这几天我们在研究什么呀?(中国)
对呀,我们知道中国的各个省市自治区,还画了天安门,举行了升旗仪式,昨天我们也听了一首很好听的歌颂祖国的歌,是哪一首?(大中国)
今天让我们再来仔细地听一遍,不用唱出声音,用耳朵来摸一摸音乐。好吗?(好)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觉?(气势雄壮)
(二)熟悉节奏,培养节奏感
1.徒手拍节奏
T:昨天我们讨论出来了一个节奏总谱,而且用自己制作的乐器等演奏过是吗?那怎样的拍子才能表现出《大中国》气势雄壮的特点呢?对了一拍一拍的,XXXXXXXX和切分音符是不适合的。好让我们一起用拍手的方法来听音乐打节奏。
2.用相声词表现节奏
T:接下来我们用声音来演奏好吗?请你想一想小铃用什么声音?铃鼓用什么声音?沙锤用什么声音?
3.用动作表现节奏
T:在这首歌里你有没有找到轻和响两个反义词好朋友?请你用动作表现轻和响好吗?
(三)自编节奏谱
1.幼儿分成六组
a-小铃b-小铃c-铃鼓d-响板e-竹筷f-双响筒
T:今天我们要学一个新本领了,自己编节奏谱,怎么编呢?每个小组都会有一本乐谱本,和四张节奏卡,挑选两张制作成节奏谱,并把它夹在乐谱本上,按照从左往右的习惯,演奏乐谱。(教师示范)有的节奏卡放在一起很好打,有的却很难打,你们可要注意了,如果觉得这两张节奏卡放在一起很难打,就可以动动脑筋换一张卡试试。
2.幼儿按小组形式协商自编节奏谱(作两个小节的节奏),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听音乐演练,教师指导。
(四)集体演示。
1.幼儿分组演奏自己的节奏谱。
2.其余幼儿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
(五)尝试合奏,感受不同乐器合奏的特殊音效。
(六)用自制乐器进行演奏,体验创作的快乐。
四、活动结束
十六、幼儿园大班音乐课《欢乐颂》的教案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计意图:
歌唱教学惯有的“三步曲”——练声、范唱、学唱,使整个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幼儿的“三性”受到束缚。如何调动幼儿歌唱的积极性,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歌曲《欢乐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图谱教学。《欢乐颂》旋律优美,但歌词四大句的内容无一重复,幼儿不易记忆。我设计了此图谱,把歌词、音高、节奏融在图谱中,形象、直观。打破了以往“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较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三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引导幼儿观察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归纳整理歌词,并能用体态动作创造性地表现.
2.用欢快活泼的情感演唱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正确唱法.
(三)活动准备:
1.活动背景图一幅,节奏谱二张,图谱一张.
2.符号标志若干,《郊游》、《欢乐颂》磁带,录音机。
3.幼儿人手一份图谱。
(四)活动过程:
1.律动进室。
幼儿在《郊游》歌声中欢快的边动作边进入。
2.练声、节奏型练习。
引导幼儿看节奏谱,模仿动物叫声:
①/吱吱吱吱/吱吱吱吱
②/游游游游/游游游三、引出主题,并理解歌词内容。
(1)出示图谱,引导幼儿观察。
①师清唱,边唱边指图谱。
②提问:
a.听了刚才那首歌,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幼儿回答,师指图谱)
b.解释脚印:因为我们大家多么快乐,又唱歌来又舞蹈,所以留下了一些脚印。
(2)完整朗读歌词。
3.掌握歌词内容。
(1)用各种动作创造表现歌词内容。
①个别幼儿表现。
②自由组合表现。
(2)老师指图谱,幼儿坐下安静完整朗读。
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动作边朗诵边打出节奏。
4.熟悉旋律,学唱歌曲。
(1)完整欣赏乐曲一遍。(放录音磁带)
(2)用象声词“啦”唱,熟悉旋律。
(3)幼儿自指小图谱,听音乐学唱。
(4)师生共同指大图谱唱。
(5)出示符号“▼”、“︵”,引导幼儿唱好顿音、连音和强音记号。
(6)吿诉幼儿歌曲名称。
(7)合唱:
①幼儿一半唱“啦”,一半唱歌词。
②幼儿按意愿唱“啦”或唱歌词。
(五)活动结束:
幼儿手持话筒,边唱歌边走出活动室。
十七、幼儿园大班音乐课《快乐的小雨点》的教案教学活动设计——快乐的小雨点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欣赏散文诗,学习象声词: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
2、学会用象声词创编儿歌《快乐的小雨滴》,并通过歌唱、游戏等活动体验创编的快乐,发展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
3.激发热爱大自然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
(二)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树叶、荷花、等图画若干,字卡“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沙沙沙”各一套:幼儿人手一份胸饰树叶、荷花、小屋、窗户等图案
(三)活动过程:
1.音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聆听下雨,观看画面
师:“小朋友门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天,小朋友们会做些什么?”“有一只小蝴蝶却和小朋友做的不一样,让我们去瞧瞧!”
2.初步欣赏散文诗,了解散文诗的主要情节,学习象声词“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沙沙沙”
(1)欣赏课件片段。
设疑小蝴蝶在做什么?他听到小雨点发出了哪些声音?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2)完整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及用动作表现
1)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沙沙沙”,引导幼儿为象声词创编动作
2)寻找雨滴落下的地点。
师:“小雨点分别落到哪儿才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的呢?幼儿思考并总结:树叶上、小屋上、荷花上、窗玻璃上
(3)探索小雨点落下时的状态。”
师:小雨点落在这些地方好象在做什么呢?
(四)活动总结:
是和树叶在玩耍、落在屋上翻跟头、在和荷花捉迷藏、在和蝴蝶打招呼。
幼儿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利用器械练习助跑跨跳等动作,发展幼儿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
2.引导幼儿积极动脑,积极探索新玩法,提高幼儿克服困难及与同伴合作的意识。
3.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遵守活动规则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
1.音乐:每天做运动
2.纸棒若干(纸棒分为红、绿两种)。
活动过程
一、扮演角色,活动身体。
1.老师告诉幼儿,今天请小朋友当孙悟空的小猴子。
(因为幼儿是参加体育活动,戴头饰影响幼儿视力,所以让幼儿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就可以了。)
2.出示纸棒问:看!这是什么?(金箍棒),它是我们锻炼身体的好伙伴。
3.孩子们跟着猴王一起来做动作:
耍棒、爬山、采果、眺望、挠痒。
二、提供材料,自由练习。
1.教师引导:你们能想出玩纸棒的很多玩法吗?
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一定能想出很多很多的玩法的,大家积极动脑筋哟!
2.小猴分散自由玩纸棒
双脚立定跳过纸棒、用手顶纸棒、击剑、助跑跨跳纸棒等。
引导幼儿学习别人有新意的玩法。
教师观察各种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活动状况。
三、动作练习,难点指导。
1.教师:孩子们把纸棒都摆成小河,跟着猴王一起来学习跨过小河。
2.讲解动作要领:
两手半握空拳,屈肘于体的两侧,距小河5—8步,跑到小河前,
一只脚用力蹬地,另一条腿跨跳过小河,单脚落地,保持平衡。
3.幼儿自由练习数次
帮助胆小的幼儿能跳过20厘米的距离,鼓励敢于尝试难度大的幼儿。
4. 教师随机观察指导
教师:你们的本领练得怎样了?
集中鱼贯练习,一个跟着一个,分组进行。
四、游戏:运果子
1.幼儿自由选择不同难度、内容的路径运果子。
2.游戏分两遍
五、放松活动
舒缓动作,坐下互相捶捶腿,放松自己。
听音乐做放松动作回教室。
幼儿园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道德基石,是家庭和睦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幼儿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开展感恩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尤其应从学前教育抓起。《感恩》是一篇看图讲述,我将幼儿熟悉的人物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设置与幼儿生活贴近的情境,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使他们想说、会说、敢说、有机会说。同时以读儿歌,听音乐,歌表演等形式开展活动使幼儿懂得感恩,知道如何用感恩的心去回报于己有恩的人及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体验“感恩”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懂得感谢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2、体验“感恩”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懂得感谢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活动难点: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谢” 、“帮助”。
活动准备
课前手指游戏毛毛虫的教导、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幼儿表演手指游戏《毛毛虫》,引入主题。
1、请幼儿表演手指游戏《毛毛虫》
小手拿出来(做手指游戏——毛毛虫),小虫虫胆子小,不敢爬出洞,它就一直呆在洞里吗?这群毛毛虫真可爱,都知道同伴之间互相帮助。那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谁帮助过你、关心过你呢?
2、初步引导幼儿讲述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他们都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
二、根据幻灯片《感恩》迁移生活情景。
1、图一:请幼儿讲述父母是怎样关心和帮助自己的。
出示第一张图片。小朋友猜一猜这两个人是谁?小朋友都上中班了,从生下来到现在,平时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帮助你的?(引导幼儿说一说)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做什么?
2、图二:老师是怎样关心帮助小朋友的?你最想对老师说什么?
出示第二张图片。小朋友从上小班到现在,很多时间都和老师在一起。想一想,老师是怎样关心和帮助你的?(联系实际引导幼儿说说)你想对老师说什么?
3、图三: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小伙伴是怎样帮助自己的?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小朋友猜一猜,这幅图上都有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三、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感谢” 、“帮助”的意思。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实际从家里、幼儿园生活的各个方面说说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用“感谢” 、“帮助”各说一句话,感知和体会“感恩”。
四、学习儿歌《感恩》。
感恩感谢亲爱的父母,感谢敬爱的老师,感谢我的小伙伴,感谢帮助过我的人。
五、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师和幼儿一起表演。
说了这么多,小朋友都累了吧,接下来,咱们一起来欣赏歌曲《感恩的心》(老师带动幼儿一起做动作)。
六、活动延伸。
幼儿自由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人表示感谢。
幼儿园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通过游戏,引导幼儿体验要做好一件事情大家不仅需要合作,而且需要共同动脑筋、想办法。
准备:
预备若干个西瓜,创设西瓜地场景和准备两辆运瓜车
活动与指导:
1. 讨论:带幼儿到事先布置好的西瓜地,将幼儿分成两组(每组10人),提出要帮助农民伯伯将西瓜地里的两堆西瓜装到汽车上,请幼儿说说用什么方法装得又快又省力气。
2. 活动:请各组幼儿按本组讨论出的方法进行尝试,各组尝试后大家一同分析哪种方法更好。幼儿说出10名小朋友排成一条直线一个挨着一个传递的方法最快最省力气后,教师组织幼儿分两组进行传西瓜比赛。
3. 儿歌:运完西瓜后,教师与幼儿一同说儿歌,体验合作、完成任务后的快乐。西瓜大,西瓜圆;小朋友们来装车;西瓜运到市场去;我们合作真快乐。
幼儿园教案 篇8
设计思路:
记得有句话说的好:培养你的孩子成材,培养我的孩子成材,培养我们的孩子成材,但是培养孩子成材不是我们唯一要做的,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让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是快乐的。所以,今天我就选择了适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快乐手指游戏〈点点豆豆〉,把点点豆豆这首儿歌配上一曲活泼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在欢快的音乐游戏中,发展他们的音乐感受力,〈点点豆豆〉是一首韵律很强的儿歌,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一拍一点,从而发展幼儿的节奏感,通过音乐游戏培养幼儿结伴游戏的能力和遵守游戏规则的能力,使孩子们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本节课采用的都是一些老儿歌老游戏,这些儿歌游戏都是我小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做的,她不仅加深了我们母女之间的感情,而且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现在还记忆尤心。我也很想让这些儿歌把各位家长老师带回对童年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老儿歌老游戏的艺术魅力。
活动目标:
1、能用自然流畅的声音学唱歌曲。
2、通过歌唱和游戏愉悦幼儿身心,培养幼儿活泼欢快的性格。
3、感受音乐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指偶一个。点点豆豆音乐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首儿歌〈拉大锯〉,小朋友仔细听听,歌曲里面发生了什么事情?(播放儿歌)
二、基础部分
1、小指偶唱大戏〈点点豆豆〉幼儿欣赏。
师:小朋友,他们去姥姥家干什么了?
幼:看大戏。
师:那你们想不想也一起看看啊?
幼:想(教师用指偶在手上唱大戏《点点豆豆》)
2、学唱歌曲〈点点豆豆〉。
(1)、教师范唱两遍,幼儿欣赏。
(2)、幼儿伸出小手当舞台,小指偶在幼儿手指上唱歌 。
师:小指偶想到小朋友小手搭的舞台上唱大戏。
3、幼儿学唱歌曲。
(1)、用不同的手指点豆唱歌。拇指爸爸先唱歌,食指妈妈再唱歌,最后中指哥哥也要唱歌。
(2)、幼儿边唱边点身体的不同部位。
师:想一想我们还能在身体哪个部位上点豆豆。
4、幼儿结伴游戏点点豆豆。
5、和客人老师一起做点豆豆的游戏。
师:你们想和客人老师做游戏吗?
三、结束部分 送指偶回家。
师:天黑了,我们把指偶送回家里吧!下次再请他们过来玩。
另附:儿歌《拉大锯,扯大锯》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看大戏,你也去,我也去就不让二妞去。恩……歌曲《点点豆豆》点点豆豆,开花石榴,小狗搬家,喀嚓一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