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精华】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风、雨、雪、虹、雷鸣、闪电等自然现象,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我设想通过这一活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观察自然现象,关心周围事物的变化,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天气的种类,了解每种天气的基本特点。
2、尝试用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方法。
活动准备:
天气牌(晴天、雨天、刮风)
活动过程:
一、观察天气
1、小朋友看,今天是什么天气呀?
2、引导幼儿观察窗外的情景,说说今天是晴天还是雨天,有没有刮风,风大不大。
3、如果是下雨是大雨还是小雨。
二、认识天气牌。
1、分别出示晴天、雨天、刮风、下雪的天气牌,小朋友知道这是什么吗?
2、帮助幼儿了解天气的种类及其特征,教幼儿认识天气牌告诉幼儿有太阳的是晴天,画了小雨点的是雨天.
3、让幼儿说说自己喜欢哪种天气,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三、用动作表示天气
1、这些天气我们可以用动作来表示,小朋友想一想都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晴天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下雨天又可以用什么动作来表示,下雪可以做什么动作。
2、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我们手臂向上围成一个圆圈当作太阳,表示晴天。
3、我们五指张开,从头顶向下摇动手腕,表示下雨。
4、高举双手,在头顶左右摆动,表示刮风。
5、紧握拳头,轻敲大腿,表示下雪了。
6、老师高举某一个天气牌,幼儿根据天气牌指示的天气表演相应的动作。
四、游戏介绍游戏玩法
找一个朋友,让他背对自己,在好朋友背上用手的动作表示天气,让他猜猜是什么天气。
反思: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天气的的变化为导线,根据天气的变化同时出示各种天气符号的标志,晴、阴、小雨、大雨、雨夹雪等,引导孩子们分别认识了这些标志符号,结束部分天气又变的晴朗,和孩子们一起继续去郊游,前呼后应。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关注了天气的变化,并认识了各种天气的标志符号,本节课使孩子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学得轻松快乐。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初步感受树与土壤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树与其它动植物的一些生态关系,萌发对树、对自然界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体验树与土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难点:认识动植物间相互的联系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
知道树的一般结构
物质准备:
与植物园的工作人员联系,作好参观前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
一、带幼儿参观植物园,看各种各样的树,发现它们的共性,如都有树叶、树枝、树根,树根都驻扎在泥土里等,初步感受它们的生活环境。
二、观察树的不同种植位置与种植方式,了解不同的树,有不同的生活习性,初步感受树与土的关系。
三、观察树根,想象树根在地下是什么样的?它在土里干什么?初步探索树与土的关系。
四、树荫下幼儿自由游戏,发现树与其他动植物的联系,如:掉落的果子、缠在树干上的藤条、树上的鸟窝、蚂蚁咬的树洞等,让幼儿与树亲密接触,体验树的生态意义,感受自然界错综复杂的联系。延伸活动生成活动:探索小动物怎样在树下做窝。
(二)活动目标
初步感知土壤易松散的特性·进一步感知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体验种植的乐趣,萌发热爱土壤的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特性,体验种植的乐趣,萌发热爱土壤的情感
难点:进一步感知土壤与动植物的关系
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幼儿玩过泥
物质准备:各类挖土的工具、盆子、小树苗、小花苗等
活动过程
一、在户外的泥地上,为幼儿各类挖土工具,幼儿自由玩泥,体验玩泥的乐趣。
二、看看泥土里有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泥土里居住着许多小昆虫,如蚯蚓、蚂蚁、小爬爬虫等,泥土是它们的家,启发幼儿保护泥土的愿望。
三、谈活:泥土有什么用?
四、实验:给幼儿一盆水,把泥土放在水里,体验土在水里容易松散的特性。
五、为幼儿易于幼儿种植的小树苗、小花苗,师生共同在土里孕育生命。延伸活动观察记录小树苗、小花苗的生长状况
(三)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麻雀远游》
提问:
1.小麻雀一开始生活在什么地方?
2.小麻雀远游来到了什么地方?碰到了什么麻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小麻雀最后回到了什么地方?活动目标·进一步了解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萌发爱护自然、保护土壤的愿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难点:知道怎样爱护和利用自然
活动准备
经验基础:初步了解树与土壤的关系
材料准备:泥土流失与沙尘暴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和体现树根在土里的生长状态及怎样从土里吸收水和养份的课件
二、演示课件,了解泥土流失,提问:1.泥土流失是怎么回事?2.泥土流失会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危害?
三、怎样预防泥土流失的谈话,提问:1.为什么会造成泥土流失?2.我们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发生这样可怕的事?
四、演示课件,了解树根在土里的生长状态及怎样从土里吸收水和养份。提问:1.树根是什么样的?2.树根在土里干什么?对土壤有什么好处?
。延伸活动师生共同制作大幅宣传画:爱护树木、爱护土地。
活动评析
一、设计意图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激发其探索周围世界、了解周围世界的愿望,使其在很小的时候就真正地去喜欢这个世界、欣赏这个世界,并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动去关心这个世界是我设计本次活动的宗旨。本次系列活动围绕着幼儿所熟悉的“树”与“土壤”展开三个活动。
活动一,利用幼儿园有利的地理环境,组织幼儿参观植物园,使幼儿在与树、土壤的亲密接触中体验树的生态意义。
活动二,侧重于让幼儿在运用工具进行玩泥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
活动三,利用直观形象的课件,深层次地向幼儿介绍树与土壤唇齿相依的联系,使幼儿了解到一些平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的内容。三个系列活动各有侧重,逐步提高深度。本次系列活动让幼儿在玩中探索,激发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将认识提高到利用自然、重视自然界的高度。
二、活动评析通过几次活动,发现幼儿对事物,特别是对自然物关注能力提高了,探索的欲望增强了,喜欢对事物的来龙去脉穷追不舍。对植物、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会自发地为小动物找家,给植物浇水,并对成人不经意的破坏活动大声抗议。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索动物尾巴奥秘的兴趣,培养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有趣的尾巴”多媒体课件,“谁的尾巴最好看”音乐磁带、录音机,“动物尾巴作用”录像,与动物有关的图书、图片、毛绒玩具和自制找尾巴转筒玩具,自制动物尾巴、头饰(与幼儿人数相等)
精神准备:学习歌表演《谁的尾巴最好看》,活动前请幼儿家长帮助幼儿搜集关于动物尾巴的图片、录像、图书等各种资料,鼓励幼儿去观察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探索动物尾巴的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激发幼儿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探索动物奥秘的兴趣,运用资料搜集法、讨论法与游戏法突破。
难点:能够把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运用启发提问法、课件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带领幼儿做“谁的尾巴最好看”的歌表演,轻松地导入课题。师幼谈话:歌曲里都唱了谁? 都唱了动物的什么?那咱们今天就来谈谈动物的尾巴吧?
二、展开:
1、引导幼儿与各种关于动物的观察操作材料进行互动,从中初步探索发现动物尾巴的外形和作用。
(1)幼儿在图片、图书、毛绒玩具、滚筒拼图玩具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去观察、思考、讲述、看看动物的尾巴长得什么样,都有什么本领。
(2)大家共同交流探索结果。提问:你选的动物尾巴长得什么样?有什么本领?
(3)教师进行过渡性小结:动物们的尾巴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粗,有的细,还有的像把伞呢!可真有趣啊!咱们就来玩个猜尾巴的游戏吧。
2、引导幼儿与课件互动,在游戏中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激发幼儿喜爱动物的美好情感。
(1)做课件互动游戏“谁的尾巴”、“尾巴哪去了”、“尾巴错了”,进一步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2)小结(过渡):咱们小朋友可真能干!帮尾巴找到了主人,也帮动物找到了它的尾巴。还知道不能给动物安错尾巴,因为尾巴对每种动物的生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动物的尾巴到底都有什么作用呢?
3、引导幼儿观看动物世界录像,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关于动物尾巴的零散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认知。
(1)播放动物尾巴作用录像,请幼儿观看并讲述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
(2)师小结:动物世界可真奇妙,动物的尾巴不仅长得各种各样,而且还有很大的用处。有的动物尾巴能保持平衡,就像:猎豹等;有的动物的尾巴能驱赶蚊虫、保护自己,就像小马等;有的动物尾巴能支撑身体,就像啄木鸟等;还有的动物尾巴能使它前进,控制方向,就像金鱼等。
三、结束:
请幼儿自选动物的尾巴和相应头饰,扮演小动物,玩“找朋友”的游戏,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动物尾巴的探索兴趣。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拇指妈妈放假了》是一节非常有趣的活动,但教材的内容设计的`比较少,我针对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用,对其进行了重新整理。大班的孩子正是锻炼手指发展协调能力的时候,她们对操作活动充满了兴趣,竞赛类游戏更是她们喜欢的活动。这节活动主要通过他们感兴趣的闯关游戏感受手指相互合作的作用。本意是通过利用四指和五指分别闯关,体验大拇指“放假”后闯关的不易。通过情感教育,有初步爱惜双手的愿望。这节活动不仅仅是以游戏收场,还设计了一张闯关记录单,把幼儿两次的闯关结果直观地反映在记录单。结果的对比性更强烈。而且通过讲述记录单的结果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乐于参与实验活动,探索手指的作用。
2、能报告“大拇指放假了”的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勇于参与挑战,大胆验证自己的猜测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糖果、木珠、盘子、各种豆子、花生、印泥、毛线、手绢、空瓶子、毛巾、记录单、展览板。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游戏。
1、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手指游戏,感受手指游戏带来的快乐及手指的作用。
2、提问:我们的除了能玩游戏还能做什么呢?(幼儿自由交流讨论)
二、进行小手闯关游戏
1、出示记录单,幼儿猜测实验结果
提问:
①小手闯关游戏有几关?有哪些游戏?让我们做什么?
②两张记录单有什么不一样?
③你们认为两次闯关哪次速度快。(幼儿自由选择)
2、幼儿进行第一次闯关游戏,闯过一关贴一个过关标记。
3、教师随机指导幼儿,适时给与帮助。
4、幼儿闯关结束后提问:
①小朋友们,你们都闯关成功了吗?
②你们都闯了几关?你都是怎么做的?
小结:看来在几根指头的合作下你们很快就闯关成功了,你们真能干。
三、进行第二次闯关游戏
1、师:小朋友们刚才的闯关游戏都完成的太轻松,看来啊是难不倒你们,好,老师给你们出一个更难的任务。现在把大拇指收起来,看看还能闯几关?记住闯关的时候不能用到大拇指。
2、开始第二次闯关游戏,闯过一关贴一个过关标记。
3、教师随机指导幼儿,适时给与帮助。
4、闯关结束后提问:
①小朋友们闯关成功了吗?闯了几关?
②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四、总结游戏
1、请幼儿对比两次闯关记录。
提问:
A.两次闯关有什么不一样?你们认为那次闯关更容易?
B.那光用拇指或者光用四指能不能做好事情?
师:对,小朋友们要手指配合起来才能发挥手的作用。
五、情感教育
1、观看残疾人的小故事,教育幼儿要爱惜我们的双手。
2、总结
师:小朋友们,我们做很多事情都离不开我们的双手。但是还是有一些人因为疾病、意外事故而失去了双手,这些人没有害怕,经过锻炼也能正常工作。所以我们就更应该爱惜我们的双手。
六、延伸活动
师:请小朋友到各区角进行小手真能干的游戏
【活动评价】
“拇指妈妈放假了”是一节非常有趣的探索活动,教师巧妙地运用闯关游戏,激发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为幼儿设计的记录单不仅为幼儿进行两次操作对比提供了有力的保证,还让幼儿知道了做记录是进行经验总结的好方法。通过猜想----实际操作----验证结果等,鼓励、支持幼儿主动参加科学小实验,喜欢猜想与动手操作尝试。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环境,引导幼儿在观察、比较、探究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细心、专心、耐心、坚持、不怕困难等品质。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给幼儿提供了丰富和自由的语言环境和活动场地,小手闯关的游戏形式也激发了幼儿极高的参与性。通过两次分别利用大拇指闯关和不利用大拇指闯关的活动,体验闯关的不同感受。从而探索双手的作用。两次的闯关活动分别准备了不同的记录单,通过记录单的形式记录幼儿的操作结果,通过对比讲述记录单,更直观地体现两次闯关的不同。从而得出结论,有双手做事情是更方便的,体验双手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爱护双手的初步愿望。活动的整过过程都是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自主探索,学习、交流,梳理活动结果。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来源: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见大人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气球、皮球等打气,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来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时,让孩子们动手动脑了解打气筒的使用方法以及构造,并使幼儿树立起"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科学探索。
◎活动目标:
1、科学小实验,并大胆动手动脑完成小实验
2、筒的作用以及构造,正确的使用打气筒
3、"实践来检验真理"的科学探索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打气筒1个 ,记录表每人一张,彩色笔若干盒
2、经验准备:用打气筒◎活动重难点:
1、重点:鼓励幼儿大胆动手实践,了解打气筒的构造
2、难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辨别打气筒的两个孔的功能
◎活动过程:
1、提问:你们玩过气球么?什么时候?怎么玩的?(出示打气筒)怎样用?打气筒上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孔,打气管应届到哪个孔上?让孩子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预测打气筒的,并记录下他们的猜想。
2、幼儿动手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师幼公共探讨实验结果:打气管应该接到哪个孔上?你猜对了么?
4、老师提问:打气筒上的两个孔哪个是进气口,哪个是出气孔?幼儿预测;教师操作:分别用手捂住出气口和进气口,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讨论 。
5、实验探索的结果
◎活动延伸:
生活中除这样的打气筒,还有哪些打气筒,它有进气口和出气口么?回去观察一下家里的打气筒,通过你的观察,记录下打气筒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活动评析:
该活动来自生活,打气筒是幼儿感兴趣的工具;活动所的材料充足,操作性强,有助于幼儿获得科学经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自主实验探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活动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取知识,并推进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科学活动有利于幼儿树立探索的。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和幼儿讨论虫虫的分类方法,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2、能用不同的图形标志,来表示虫虫分类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类虫虫的模型及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
二、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方法给这些虫虫分类,让同一类的在一起?幼儿讨论后回答。
请幼儿分组说出分类的理由和方法。
崔童: 按好的虫虫和坏的虫虫分。
范进祥:好虫虫叫益虫,坏虫虫叫害虫,应该是按照益虫和害虫分类。(崔童同意,其他几个小朋友也同意这个分法。)
于江茗:我想按照白天活动和晚上活动的虫虫分,蚊子、蛾子是晚上的,蝴蝶、蜜蜂、蜻蜓是白天的。
郝琰泽:有长的大的和长的小的虫虫,可以按大小来分。
孔嘉源:按照嘴的不一样来分,有的用嘴吃东西,有的用吸管样的针来吃东西。
张一佳:按照有翅膀和没有翅膀的来分。
刘嘉露:可以按会飞的和不回飞的分。
郅媛: 按有退的和无腿的虫虫来分。
范进祥:有水里的虫虫,是蜻蜓的幼虫叫水泵子,可以按水里的和陆地上的虫虫来分。
三、教师总结出好的分类方法。
幼儿动手操作:按自己的方法给虫虫分类。并用图来表示分类的方法。
活动反思:
这是虫虫联欢会中给虫虫分类的一次综合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因为老师没有事先给与明确的方法和答案,幼儿思维没有受到限制,所以他们的思路开阔,想出了很多的分类方法,几乎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分类方法:有的按会飞的,不会飞的;发声和不发声的;有腿的,没有腿的;大的,小的;益虫,害虫;昆虫、非昆虫;白天活动的,晚上活动的由此可见,没有局限的问题答案,更能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分类的方法有了,接下来就是看幼儿的实际应用情况,在操作的环节,幼儿都能按照自己的方法给虫虫进行分类,大部分幼儿都采用了画认识的虫虫时的方法,将一张纸对折分成两块,按折痕画上中线,一边表示一种。但是在表示分类结果时,一部分幼儿说不会画,这时,我看到江茗在两块纸上分别画了一个太阳,一个月亮。我问他是什么意思,他说:我是按白天和晚上活动的虫虫分的。太阳表示白天活动的虫虫,月亮表示晚上活动的虫虫。刘嘉璐是按会飞的和不回飞的虫虫分类,她在表示会飞的虫虫时画了个翅膀,表示不会飞的虫虫时画了个翅膀后又画了个,这种方法引起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既好看又好画。由此,引出了很多的表示图,如:按有腿的和无腿的分,有腿就画上腿,无腿画上Ⅹ;会跳的不会跳的;有翅膀无翅膀的操作、分类,设计表示图活动,为我们的制作虫虫书《我给虫虫分类》作好了准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纸绳力量大》是一节生成活动。中班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开始增强,为了训练孩子们的思维,让他们有机会探索,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各种类型的纸,让幼儿尝试进行折、卷、撕、捏等活动,从实践中发现纸的特性和玩法。顺应《纲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教育的时机,提供适当的引导” 的要求,《纸绳力量大》通过设疑、实践,激发幼儿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在反复实验、动手操作的游戏中,让孩子们发现卫生纸里存在“纤维”这一有趣的现象。孩子们在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目标预设
1.通过实验,萌发探索纸绳承受力的兴趣。
2.大胆尝试,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3.积极合作,体验团结起来力量大的快乐。
重点、难点
本活动重点是探索、感受纸绳的承重力。
难点是学习制作有力量的纸绳。
设计理念
在玩纸时,一个孩子偶然做成的纸绳拉不断,引起了同伴的关注和模仿。我把握契机,生成了科学活动《纸绳力量大》,鼓励幼儿学习做有力量的纸绳,并进行拎水桶的尝试,在游戏操作中感受纸绳力量大。
设计思路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习,在动手中发现。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卫生纸”和“水桶”,让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如撕面条比赛、制作有力量的纸绳、纸绳拎一个水桶、纸绳拎两个水桶、合作用纸绳拎水桶等),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生活中有趣的科学现象。
活动准备
正方形卫生纸若干,篮子若干,装满水的小油桶16个。
活动过程
1.玩“撕面条”的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1)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卫生纸)卫生纸可以干什么?
(2)今天,我们用卫生纸来玩“撕面条”的游戏,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里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快行动起来吧! (幼儿操作)
(3)听好哦,时间马上就到了:5、4、3、2、1,停!互相看看,谁撕的面条又快又多!
(4)小结:有的小朋友撕的面条很多,有的小朋友撕的却很少。这是为什么呢?
让我们一起来找找卫生纸上藏着的小秘密吧。
2.观察卫生纸的纹路,再次尝试玩“撕面条”。
(1)请你们拿一张卫生纸看一看、找一找,发现了吗?这一条一条线就是卫生纸的纹路。试着用手摸一摸它的纹路,然后放回篮子里。(教师巡视检查)
(2)好,谁来帮我找到这张卫生纸的纹路?画一画,按照这个方向撕一撕。撕成又细又长的面条了吗?换个方向再试试,把上面的纹路撕断。
(3)出示两张画好纹路的纸,让幼儿明白竖线方向不容易撕,横线方向容易撕。
(4)幼儿重新拿一张卫生纸“撕面条”。
3.玩“纸绳拎水桶”的游戏,初步体验纸绳力量大。
(1)刚才我们用卫生纸玩了撕面条游戏,我还想把它变成纸绳来玩游戏呢,你们会把它变成纸绳吗?谁来试试?(请一幼儿示范)
(2)他用了什么方法把卫生纸变成了纸绳的?(先卷后拧)
鼓励幼儿做纸绳,尝试提水桶。
(3)(出示油桶)卫生纸做成的纸绳能拎起这桶水吗?
(4)有人说可以,有人说不可以,到底怎样,我们来试试吧!
(5)请小朋友用刚才的方法将卫生
纸做成纸绳,然后来到这里拎起水桶。
注意,手不能碰到桶。做好了就可以上
来试一试了!将两边的水桶拎到中间。
4.讨论纸绳的秘密。
(1)请拎起水桶纸绳没有断的小朋友站这边,纸绳断了的小朋友站那边。
(2)我给你们准备的是同样的卫生纸,为什么有的纸绳没有断,有的纸绳却断了呢?
拿两根松紧不同的纸绳引导幼儿观察,寻找原因。
(3)什么原因呢?大家讨论一下。谁来说说?
(4)究竟什么原因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从两组幼儿手中各拿一个纸绳)
(5)你们发现了它们有什么不同?出示两根纸绳(一根没有断,一根断的)。
(6)我们试着按卷的方向撕一撕。
断的纸绳撕一撕,怎样?这样做成的纸绳,看,1、2、3,纸绳断了。
没有断的纸绳撕一撕,没有断。这样做成的纸绳怎样?不容易断。
原来,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容易断,不容易撕的拧成纸绳就不容易断。
(7)现在你们会做有力量的纸绳了吗?谁来告诉大家。(再次巩固)
(8)知道了这个秘密,我们再来试一试。记住,找准方向,拧得越紧纸绳力量就越大。
(9)和好朋友拉一拉,看你的纸绳是不是够力量。如果纸绳断了,赶快找出原因,重新做一个有力量的纸绳。(请幼儿用有力量的纸绳把水桶拎到活动室的两边。)
5.尝试拎两桶水。
(1)小小纸绳可神气啦!它说还能拎起两桶水呢!行不行?谁来试试?
(2)一幼儿用一根纸绳拎两桶水。(如果没断,说明纸绳力量大;如果断了,说明什么?)
小结:是啊,一根纸绳的力量有限,团结起来的纸绳力量会更大!
6.经验拓展,玩“运水桶”比赛。
教师介绍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两队,运水桶接力比赛。
可以增加难度——合作运水桶。(找一个好朋友,把两根纸绳变成一根,两人合作运两桶水。)
7.活动延伸。
师:纸绳虽小,它的力量却很大!我们带它到外面去试一试,看看能不能拎起比水桶更重的东西,好吗?
带上你的篮子,捡起地上的垃圾,拎起水桶,出发吧!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