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柜面管理能力
如何提升柜面管理能力
导语:柜面是银行业务经营的基础平台,也是银行操作风险最为集中、最难控制、关联最广的工作区域。长期以来,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控一直是银行管理者不断实践和探究的问题,如何正确处理控制不足与控制过度的矛盾,采取怎样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管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如何提升柜面管理能力一:
(一)坚持“人控”与“技控”相结合
随着IT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全行系统的网络建设日新月异,系统控制、视频监测、影像扫描日趋完善,对风险监测和控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代表着未来发展的趋势。但是,科技的发展,使管理产生了依赖,更容易使人的思维趋向定势,这就需要提醒各级管理者,切不可把一切寄希望于科技、网络等IT技术,因为IT技术毕竟有它的.缺陷,人可以支配一切,也可以影响和改变网络、设备的运行方式和运行状态。因此,在风险控制上应坚持“人控”和“技控”相结合,当前运行环境下更应重视“人控”,以“人控”促“技控”。
(二)坚持控制“人为风险”与“流程风险”相结合
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以后,为了实现风险管控与业务发展有机统一,多次进行了业务梳理和流程再造,业务流程风险基本得到控制,就目前的应用水平,难以从流程上作出文章。但是,“人为风险”不能不防,因为人可以违反流程操作,可以逆流程操作,也可以在流程之外进行操作,因此,要把“人为风险”管控放在首位,特别要加强道德风险防范,管住了人就等于控制了风险源头。
(三)坚持常规性检查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
按照现行制度要求,各条线、各部门在风险监控检查上,已对检查频率、检查内容、检查方式、检查时间作出明确的规定,而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利于问题的暴露,容易留下死角并产生“管理疲劳”。各有权检查部门和人员要将常规性检查与突击性检查相结合,采取灵活机动的方式,加大突击性检查的频度,针对某一环节,某一过程适时开展抽查,揭示隐患,暴露风险,循序渐进,逐步规范。
(四)坚持普遍关注与重点监控相结合
全行操作风险点多达成百上千,各条线,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将发生频率高、风险损失大、控制难度大的风险点列入重点监控范围加以控制。但是,不能放弃或忽视了其他一般风险点的监控,因为,风险是可以转化的,小隐患可以引发大风险,“千里江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五)坚持现场检查与后台监测相结合
实现前后台业务分离后,基础数据逐步上移,后台查询功能日益增大,加上远程监控的运用,后台管理部门基本具备了非现场监控检查的条件。今后各类监控检查要首先考虑非现场形式,集中时间和精力先进行后台处理,后台无法实现的,再去前台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与前台的接触,逐步实现业务检查由现场向非现场方式的转变。
如何提升柜面管理能力二:
一个重点:就是要以基层机构操作人员规范操作为重点。基层机构是操作风险的高发区,前台柜员既是操作风险制造者,又是操作风险直接控制者,各管理岗位要把帮助柜员提高政策水平、业务技能、履岗能力和依规操作意识作为风险管控的切入点,抓住这个重点,就抓住了操作风险控制的基础和根本。
三道关口:条线管理部门是操作风险防范的主管部门,主要职责是严格按照各项业务操作规程,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员工操作行为,及时纠正违规操作,督促落实各项整改措施,把好风险管理的第一道关口;风险管理部是操作风险监控的协助部门,主要职责是协助各部门提高操作风险管控能力、督促履行操作风险管控的各项职责,把好风险管理的第二道关口。纪检监察及法规部门是操作风险监控的监督部门,主要职责是负责监督关键控制环节的控制措施落实情况,防控大案要案的发生,把好风险管理的第三道关口。
四个层级:按照部门职责分工,基层机构、条线管理部门、风险部门、纪检法规部门构成全行操作风险管控的四个层级,各层级负责人应当高度重视风险管控,确定专人,落实责任,常抓不懈,充分发挥各自职能,通过层级管控,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五个环节:按照个人职责要求,前台柜员、营业(柜员)主管、条线部门专管人员、风险经理、纪检特派员是操作风险管控的五个重要环节,各个环节都要强化责任意识,亲历亲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从基础做起,从点滴抓起,严控风险点,防止操作风险发生、漫延和向上迁徙。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管理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