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中班教案

中班教案

发布于:2021-03-08 23:25:51 作者:

【推荐】中班教案三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中班教案三篇

中班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本次教学活动针对中班幼儿在科学、艺术和语言领域学习的特点,我选择了以绘本《变色鸟》的文学情境为外部线索,以创设“让小鸟变色”的问题情境为实现重点,以引导幼儿发现“变色规律”的新旧经验关系和矛盾创设的教学情境为难点突破,最终达成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探索二种颜色混合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现象。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结果。

  3、体验变色游戏的乐趣,对色彩变化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重点:

  探索二种颜色混合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现象。

  活动难点:

  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探索结果。

  活动准备:

  红、黄、蓝三种颜料、小勺、瓶子、图画纸、抹布、橡皮泥、故事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故事导入感知情景。

  1、谈话:老师发现你们好漂亮啊!你们身上有什么漂亮的颜色?引导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表述。

  2、导语:有几只小鸟也来找颜色,有一个故事,名字叫《变色鸟》。

  3、播放课件,讲述故事前半部分,幼儿观看多媒体,倾听故事,教师边讲边提问:吃了什么颜色的果子,变成什么颜色的鸟?

  二、基本部分:创设情境,感知发现。

  (一)给小鸟喂果子,验证故事情节。

  1、出示“小鸟”,提问:我们这里也有一只小鸟,它们说也想和变色鸟一样变出颜色来,你想变一只什么颜色的小鸟呢?

  2、教师适当示范(用小勺舀小碗里的彩色珠子放进瓶子里),老师给小鸟准备了各种颜色的果子,请你选一颗果子喂给小鸟吃。播放背景音乐幼儿操作,鼓励幼儿一边喂果子一边说:小鸟,我给你为xx颜色的果子。”

  3、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说说你的小鸟变成了什么颜色的小鸟?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操作发现。

  (二)给小鸟喂不同颜色的果子,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

  1、导语:小鸟说果子好吃,请你再给吃一颗不同颜色的果子吧。你会发现什么?

  2、幼儿操作发现两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

  3、提问:(1)你的小鸟又变成了什么颜色?(2)这个颜色老师没有给你准备你怎么变出来的?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与结果。

  4、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红+黄=橙 红+蓝=紫 黄+蓝=绿

  三、结束部分:总结延伸。

  1、还有很多小鸟也想变成美丽的变色鸟。(出示橡皮泥小鸟和纸鸟)请小朋友帮忙变颜色。

  2、播放课件讲述故事的后半部分,小鸟们还会吃更多颜色的果子,吃完后会变成什么颜色呢?小朋友们回家后可以再试试。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学习按物体的某种相同特征。

  2.用途、颜色、大小、形状的东西可以归成一类,培养幼儿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能按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注重幼儿在对物品进行分类的同时,理解物品的用途。

  活动准备

  实物:苹果、梨子、香蕉、皮球、玩具汽车、树叶、篮球;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梨子、香蕉、皮球、汽车。(教师问:小朋友,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怎样分?)

  2、幼儿小组讨论。

  可能的分法有:

  (1)按用途分类。

  (2)按形状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苹果、皮球是圆形的,梨和车不是圆形的;我是把用途相同的放在一起的:苹果、梨、香蕉是水果,皮球、车是玩具。

  3、以拾落叶的情节出示树叶,树叶大小、颜色不同。

  问:我们要把这些树叶分别放进两个篮子里,可以有几种分法?

  幼儿讨论可能的分法有:

  (1)按大小分类。

  (2)按颜色分类。

  引导幼儿说出:我是把颜色相同的放在一起,或者我是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

  4、操作活动。

  分积木:启发幼儿按积木的大小、颜色、形状进行分类。

  5、活动延伸:1、幼儿继续在其他领域中渗透分类的意识。

  2、教师可利用日常环境让幼儿学习分类,比如:可以对秋天的落叶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还可以对水果、蔬菜按照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教学反思

  通过对中班幼儿上的`这一节课,该班幼儿基本能掌握对物体进行分类,以及进行分类的方法,在颜色、大小上分类掌握较好,但是在形状、以及用途上掌握较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可通过其他的领域来巩固对物体的分类,也可在幼儿一日活动中进行学习。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自主阅读、交流与讲述故事的内容,了解《神笔马良》的主要情节。

  2.积极思考,通过不同人物的比较,感受马良善良、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

  3.大胆想象、交流,体验关爱别人、关爱自然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壁画故事《神笔马良》。

  2.图书、实物投影仪。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指导语:这是谁?你在幼儿园什么地方见过他?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学习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1)初次阅读,整体感知。

  ①自主阅读故事。

  指导语:马良是谁?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看懂了哪一页,讲给大家听一听。

  ②讨论:你是怎样知道书中所讲的故事的?你有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

  (2)细细阅读,感悟情节。

  ①了解阅读要求,再次阅读,重点了解马良“盼笔一得笔一用笔”的主要情节。

  ②交流:马良是怎样学习画画的?他又是怎样得到神笔的?他用神笔做了些什么?

  ③语言与画面匹配:请小朋友找出与下列语句相匹配的画面在第几页?

  (3)进一步阅读图书,感受马良的形象特征。

  ①借助实物投影仪,师幼共同阅读故事(教师有感情地讲述)。

  ②讨论:白胡子爷爷要送神笔给马良?神笔神在哪里?为什么它到了画师手上就不神了?马良是怎样用神笔帮助穷人的?马良又是怎样用神笔惩罚坏官的?你觉得马良是一个怎样的人?

  3.大胆想象,拓展思维。

  (1)想象与讲述: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帮助穷人做了许多事情。如果你得到了这支神笔,你会做些什么?

  (2)总结,赞赏关心别人、关心自然的美好愿望。

  延伸活动:

  1.请幼儿以组为单位,互相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马良帮助穷人与惩治大官的经过。

  2.在班上开展“计算机里的‘神笔马良’”活动,鼓励幼儿尝试用“画笔”软件开展绘画活动。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