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发布于:2021-04-19 15:27:22 作者:

实用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锦集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的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锦集6篇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1

  农村的孩子对青蛙和蝌蚪非常熟悉能很流利的说出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生活习性。通过活动在了解青蛙的出生和生长过程中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因为幼儿特别喜欢动手操作我把快乐诗画与本节活动相结合更符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真正做到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知道它是对人类有益的动物。

  2、让幼儿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和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

  3、使幼儿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

  活动准备:

  青蛙卡片、青蛙头饰、稻田背景、多媒体课件。

  活动重点:

  了解青蛙的成长过程。

  活动过程:

  一、课题导入

  找朋友。“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和你们打招呼呀?”播放青蛙的叫声让幼儿听辩,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未见面的青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发幼儿的兴致,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认识青蛙

  1、“小朋友你见到的青蛙是什么样子的?”谈谈自己认识的青蛙。

  课前幼儿在观察发现:

  (⒈)小蝌蚪长着大脑袋,长尾巴,尾巴外面包着一层薄薄的、透明的、软软的、象鱼一样的皮;

  (⒉)小蝌蚪穿着黑衣裳,在水里游泳;

  (3.)有的已经长出了短短的后腿。

  幼儿提出问题:

  (⒈)为什么有的已经长出后腿,有的还没有?

  (⒉)小蝌蚪有牙齿吗?

  (⒊)小蝌蚪它需要吃什么?

  课前幼儿继续观察发现:

  (⒈)有的小蝌蚪已经长出了1条前腿,有的长出了2条前腿;

  (⒉)有的怎么还没长前腿呢?

  (⒊)有的小蝌蚪四条腿长出来了,小尾巴变短了;

  (⒋)怎么小尾巴还在呢?

  幼儿提出新问题 :

  (⒈)小蝌蚪在什么时候才会变成绿色?

  (⒉)是尾巴不见了以后才变成青蛙的吗?

  2、教师总结幼儿的回答,并引导幼儿观察青蛙的外部特征。(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详细讲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卵→小蝌蚪→中蝌蚪(长出前腿)→大蝌蚪(长出后退)→小青蛙→大青蛙

  3、学学青蛙跳一跳。首先,让幼儿观察青蛙前腿和后腿的区别,通过课件展示、幼儿观察、教师总结让幼儿知道青蛙蹦跳的原因是前腿短、后腿长而有力。然后让幼儿模仿青蛙的跳,进一步加深幼儿的理解。

  三、总结

  小朋友在这段时间里的观察、记录让老师与小朋友都获得很多收获。每天都坚持、主动观察小蝌蚪的变化,观察得很仔细。比如:小蝌蚪的生长变化程度有快有慢,有的长出后腿,有的前腿也长出一条等。小朋友基本上能在同一时间把小蝌蚪的不同程度变化分别绘画下来。小朋友对小蝌蚪的生长变化通过自己直接观察、记录后,有了很深的印象,也初步证实了小蝌蚪可以变成青蛙。

  活动延伸:幼儿把观察到的青蛙生长过程按照顺序画出来。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比较光影的相关作品,体验自然界中的光影现象,感受并发现生活中光影的关系。

  2、对剪影艺术和摄影艺术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活动准备】

  1、不同形态的动物或人物的剪影。

  2、自制幻灯箱一个,即手电筒,卡通外形的硬纸箱,透光纸组成的"小精灵"。

  3、自制幻灯片两张,美术书一本。

  4、小橡皮,黑布一块。

  【活动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带来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小精灵",我们来认识一下他好吗?(出示灯箱)谁来说一说"小精灵"都有哪些特点?

  一:光影揭秘

  1、在"小精灵"的肚子里有你们想吃的、想看的和想玩的,你们相信吗?不过里面还有一个非常可怕的怪物,谁能勇敢的走上来看一看?(请一名幼儿参与)请你把小手放在"小精灵"的身上说:"我会遵守诺言,不会把所看到的东西告诉小朋友们"(请这名幼儿观看)。

  2、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动物?你看到了什么物体?(边提问边看)你看到了哪些人物?

  3、请一名小朋友揭示"小精灵"的奥秘。

  4、出示

  儿歌

  你我的好兄弟 有你就有我 你来我就来 你走我就走

  提问:影子的兄弟是谁?(会出现多种答案)我们做完下面的小实验就可以很容易的找到答案。

  二:光影实验

  1、拿一块小橡皮放在手心里,然后把所有的光全部遮盖住,用眼睛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把橡皮放在桌子上,你会发现桌子上除了小橡皮还多了什么?

  提问:(1)为什么会出现影子 (2)影子的兄弟是谁?

  科学家利用光影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而光影又为我们的射影家和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想像空间。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些名家作品,看看他们是如何。

  三:作品欣赏

  打开书本找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进行欣赏。

  要求:1、观察作品的表现手法?2、作品的特点?3、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剪影是剪纸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以形态的外轮和黑影揭示形象特征和表情的?虽然只是一个影子的轮廓,不见五官,却能够让人意发联想(出示图片)《影子》

  提问:1、你看到了什么? 2、你想到了什么?就让我们乘坐想象的小船到影子王国中敖游吧!

  四:做一做尝试把上节课收集到的影子用剪或撕的方法进行创作。

  撕纸方法:1、先把轮廓画好。2、把大体轮廓撕下来。3、用指甲卡住把边圆线细致的撕开。注意事项:1、左右手配合2、剪或撕两种方法尝试

  完成作品:(出示背景图)1、填画2、组合。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意图:我在科学区投放了一些直管玩具,孩子们用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等做实验,发现它们有的能通过直管,有的不能,从而产生了一个个的“为什么”。我抓住孩子们的这一兴趣点和探究点,在玩直管的基础上增加难度,引导孩子进一步探究哪些材料能穿越弯管,意在通过操作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感知到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基本原理。由此初步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活动目标

  1.在猜想、操作验证活动中体验探索与分享成功的乐趣。

  2.能动手操作验证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3.喜欢动手操作,会观察记录实验结果,乐意将操作结果告诉同伴。

  活动重点:探究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懂得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活动难点:想办法让毛线快速通过弯管。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活动前带幼儿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

  2.物质准备:人手一份记录表、笔、弯管,每组一筐操作材料(铅笔、石子、木棍、毛线、螺丝帽、打气筒等),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幼儿讨论的兴趣,了解管子的多样性

  1.师:刚才我们一起玩钻管道的游戏,小朋友们走得很快,可是老师觉得弯腰在管道里面走很慢,这是为什么?

  2.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样的管子?是干什么用的?

  二、猜想并记录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1.出示弯管,引导幼儿观察、猜测:这个管子是什么样的?猜一猜哪些物体能通过弯管。

  2.引导幼儿认识准备好的各种材料。猜想并记录:你们觉得哪些材料能通过弯管?请把你的猜想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引导幼儿用对错号等方式记录自己的猜想结果)

  3.幼儿猜想并记录。

  4.幼儿交流自己的猜想结果,教师根据情况提出问题:你为什么觉得螺丝帽(毛线)能(不能)通过弯管?还有谁的猜想结果跟他的不一样?

  5.小结:有的小朋友认为能通过,有的小朋友认为不能,这些物品到底能不能通过弯管?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一下你们的结果呢?

  三、幼儿操作,验证哪些物品能通过弯管,哪些不能,并记录交流实验结果

  1.教师提出操作要求:每一种提供的物品都要实验,并把操作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2.幼儿利用弯管和各种材料做实验。

  3.鼓励幼儿大胆实验并做好记录。教师指导。

  4.请两三个幼儿交流实验结果,教师根据结果引导幼儿小结:螺丝帽、石头为什么能通过去呢?(小、硬)木棍为什么不能通过去?(比管子粗)铅笔为什么不能通过弯管?(又长又直又硬)打气筒打出来的空气看不见,你是怎么知道它通过弯管了呢?毛线为什么不容易通过弯管?

  5.出示毛线:谁能想办法让毛线快速穿越弯管?幼儿讨论并示范帮助毛线通过弯管的办法。(把毛线系在螺丝帽上;用嘴吹;打气筒打气等)

  四、引导幼儿明白“实验是验证猜想”的方法

  1.提问:我们每个人的猜想和实验结果是一样的吗?要想知道结果究竟怎样。应该怎么做?

  2.师:一些东西不容易通过管道,容易堵塞,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3.出示手电筒:手电筒发出的光能通过弯管吗?我们到科学区里再去实验探索吧!

  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手电筒、铁丝、弹簧等材料,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深入探究。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在观察、探索活动中,发现灯泡发亮的电路和金属材料的导电现象。

  2.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初步了解其特性。

  物质准备:

  1.教具:一块展示板(图一),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的图片各一。

  2.学具:电池、电线、灯泡、杯子、积木、钥匙、晨检牌、纸片等若干。

  经验准备:通过PPT对电池有了初步的认识。

  活动过程:

  1.导入:以问题的形式,激趣引题。

  (1)教师打开没有插上电源的录音机,咦,今天录音机出了什么问题?(“录音机没有电”、磁带坏了……。)

  (2)教师插上电源,验证幼儿猜测的结果。

  (3)师:电能让录音机转动起来,电还有什么用呢?(电能让电动玩具动起来,电能使灯泡亮起来,电可以让电风扇转动……。)

  2.尝试:选择材料,探索灯泡发亮的电路。

  (1)师:老师这儿准备了一些材料,出示图一,在这么多的材料中,有二样材料可以让小灯泡亮起来,请你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是那二样?最好能说出理由。

  (2)师:这二样材料是不是真能让灯泡亮呢?请小朋友自己动手试一试。

  (3)幼儿尽情地操作,教师观察、鼓励、引导(图二)。

  (4)师:请告诉我们,你是怎样让灯泡亮起来的?用这个图片在黑板上把它表示出来(图三)。

  (5)师:你们用电线的一头与灯泡接上,另一头与电池的顶部或底部接上,只要灯泡触到和电池的'另一头,灯泡就亮了。

  (6)师:是不是这样?这样连接真的能让灯泡亮起来吗?让我也来试一试?

  (7)教师有意选择金属丝不露的电线操作。咦!怎么不亮?

  3.发现:创设情景,操作中发现金属的导电性。

  (1)师:你们的灯泡都亮了,我的为什么不亮呢?

  (2)师:“小朋友,你们都认为是电线的问题,同样是电线,为什么这根电线可以,而这根电线不可以呢?”

  (3)比较二根电线的不同处。

  (4)幼儿比较操作,描述操作结果,大胆表述材料与灯泡是否亮的因果关系。

  (5)教师对幼儿的结论进行描述:“小朋友,你们都认为,电线露出金属丝接在电池上灯泡就能发亮,有塑料包着的电线头接在电池上不能使灯泡发亮。是不是这样?(6)教师再次设疑,让幼儿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金属的导电性。

  师:出示杯子,这是什么材料做的?(金属)如果把它接在电池上,灯泡会不会亮?

  (7)幼儿操作,发现金属的任何部位都能导电。(图四)

  师:请小朋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8)猜想验证:再次探索

  ①明确操作要求。

  师:“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不同的材料,有晨检牌、积木、纸片、钥匙,先等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些材料接上电路后灯泡着?哪些不亮?然后把你的猜想记录在表格里。”

  ②幼儿操作记录猜想结果,教师进行观察指导(图一)。

  ③师**流猜想结果。

  教师对幼儿的猜测结果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以提问,进行统计:(图五)

  提问语1:“晨检牌接在电路上有几个孩子认为亮的,几个孩子认为不亮,(教师与幼儿一起统计)说明一共有几个孩子在活动?(16个)

  提问语2:“纸片接在电路上有8个孩子认为亮的,有几个孩子认为不亮?”

  提问语3:“钥匙接在电路上有1个孩子认为不亮,有几个孩子认为亮?

  ④幼儿操作,验证猜想结果,交流发现结果。(图六)

  4.拓展:提供电工用具,观察把手的材料,理解导电与安全的关系。

  明确操作要求。

  师提供电工用的钢丝钳、尖嘴钳、起子、活动扳手、.电工刀、电工小锤、电钻、电烙铁等:“接下来我们来找一找他们的把手在哪里,看一看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为什么?能不能改成金属材料?“

  5.活动延伸:

  师:那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材料,今天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再做一做这个实验,找找什么材料能导电,什么材料不能导电?

  小百科:一般认为电灯是由美国人汤马士·爱迪生所发明。但倘若认真的考据,另一美国人亨利·戈培尔(Heinrich Gbel)比爱迪生早数十年已发明了相同原理和物料。1801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将铂丝通电发光,他亦在1810年发明了电烛,利用两根碳棒之间的电弧照明。1854年亨利·戈培尔使用一根炭化的竹丝,放在真空的玻璃瓶下通电发光。他的发明在今天看来是首个有实际效用的白炽灯。他当时试验的灯泡已经可维持400小时,但是并没有即时申请设计专利。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5

  目的:

  1.感知蜡烛燃烧的现象,初步懂得空气与燃烧的关系。

  2.培养探索兴趣和观察力。

  准备:

  1.打火机、蜡烛、盘子人手一份。

  2.幼儿两人一桌,每桌放有一只大玻璃杯和一只小玻璃杯。

  过程:

  一、点蜡烛

  1.引导幼儿讨论晚上停电时,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照明?

  2.请幼儿使用桌上的材料(蜡烛、打火机、玻璃杯、盘子),想办法让蜡烛燃烧,并把它固定在桌面上。鼓励幼儿自由探索,注意用火安全。

  3.及时肯定幼儿的探索行为。如:有的幼儿把杯子倒扣在盘子上,再将蜡烛固定在杯底上(如图①),有的幼儿用杯子罩住蜡烛(如图②),有的幼儿把蜡烛放在杯子里(如图③④)。

  4.启发幼儿按图②方法操作,说说蜡烛有什么变化。(蜡烛熄灭了。)

  5.启发幼儿讨论:为什么盖上杯子,蜡烛会熄灭呢?

  6.让幼儿带着疑问再次操作,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如蜡烛燃烧时,杯子会发热、会变黑,火焰熄灭时有一股烟味,杯子里会有小水珠等。

  二、谁的蜡烛先熄灭

  1.让同桌的两人点燃两支相同的蜡烛,同时盖上杯子(一大一小),说说自己的发现。

  2.提问:谁的蜡烛先熄灭?为什么小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大杯子里的蜡烛后熄灭?

  3.引导幼儿再次用实验验证哪只杯子里的蜡烛先熄灭,说说其中的原因。(小杯子里的空气少,蜡烛燃烧时间短,先熄灭;大杯子里的空气多,蜡烛燃烧时间长,后熄灭。)

  三、怎样使杯子里的蜡烛继续燃烧

  1.启发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使杯子里的蜡烛一直燃烧?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请幼儿介绍并演示,如蜡烛快要熄灭时揭开杯子,或者如下的方法所示

  4.引导幼儿再次操作,初步感知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在一次餐后区域活动时,两个小女孩把纸杯当小电话,模仿着大人聊天,只见她们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可高兴了。其他孩子们觉得好玩,也纷纷用纸杯当小电话玩起了打电话的游戏,忽然一个孩子说:"要是纸杯真的可以当小电话传声音那该多好玩呀!"孩子们听这个提议可兴奋了兴致盎然地说着"用纸杯做电话"的不同看法,我马上捉住孩子这一兴趣点,根据大班孩子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索特点,设计了本次的科学活动"奇妙的传声筒"。预设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旨在通过科学的探索,引导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获得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科学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一)了解声音能通过棉线、铜丝、塑料绳的震动进行传递。

  (二)学习对比观察,能对探索的问题进行预测与验证并作出准确的记录。

  (三)感受探索科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一)经验准备:

  1.初步知道"传声筒"的玩法。

  指导语:引导幼儿探索能让传声筒传声的方法。

  (二)材料准备:

  1.ppt多媒体课件:《奇妙的传声筒》《电话屋》。

  2.两人一套幼儿操作记录材料(线绳连接的传声筒、细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塑料绳连接的传声筒操作记录卡)。

  3.场地准备:园内较开阔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

  (一) 出示用棉线连接的传声筒,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1.幼儿自由玩棉线连接的传声筒,探索传声筒玩法。

  指导语:老师今天带来什么?用棉线连接的传声筒能不能传递声音呢?请两个小朋友一组找个舒服的地方试一试!

  2.分组再次探索,发现拉直棉线震动才能传声。

  指导要点:两个小朋友合作探索,发现要把棉线拉直、话筒贴紧耳朵才能传递声音;传递声音时棉线在震动。

  (二)幼儿分组探索,引导幼儿探索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传递,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1.出示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学习记录。

  指导语:瞧!老师还带来了两种不同的传声筒,一种用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另一种是用塑料绳连接的传声筒,请小朋友比一比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看看哪种传声筒传声的本领大?请小朋友来做小小裁判员,一边做实验一边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上。

  指导要点:介绍记录表格,引导幼儿学习记录的内容与方法。

  2.幼儿两人一组合作实验,比较三种不同连接物连接的传声筒那种传声本领最大,并把探索结果记录下来。

  指导要点:请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探索,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记录:连接物是否拉直、是否能感受到振动、是否能传递声音。

  (三)分享交流,启发幼儿把传声筒传声的探索与发现用语言表达出来。

  1、幼儿交流实验结果。

  指导语:请小朋友说说你们的探索发现,那种传声筒传声的本领最大?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记录的结果,大胆说出自己在探索中的发现。

  2、播放课件,了解声音传递的秘密。

  指导语:为什么铜丝连接的传声筒在拉直或不拉直的情况下都能传递声音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秘密。

  (知道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进行传递,铜丝硬振动快,声音就容易传递到另外一只话筒,所以铜丝不管拉直或是不用拉直都可以传递声音。而棉线和塑料绳软,松松的棉线和塑料绳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只有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才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让声音随着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的震动顺利地传递到话筒的另一端。)

  (四)了解"传声筒"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感知电话传声的秘密。

  1、激发幼儿寻找传声筒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电话传声的秘密。

  提问: 请小朋友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东西应用了"传声筒"传声的原理?

  2、观看课件《电话屋》,初步感知电话传声的秘密。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电话是如何把我们说话的声音传递出去以及如何接收的全过程。

  四、活动延伸

  (一)将幼儿制作的不同的"传声筒"投放在科学区,鼓励幼儿课间继续探索发现声音传递的更多奥秘。

  (二)在美工区提供材料,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制作不同的传声筒,通过尝试和改进更多的"传声筒"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附资料:

  1、传声筒的小秘密传声筒利用的就是声波引起固体振动传播的原理。一般的固体的传声能力强于空气和水,线在拉直后与固体相似,可以提高传声能力,降低声波损耗,达到传声效果。声音通过连接物的振动进行传递,铜丝硬震动快,声音就容易传递到另外一只话筒,所以铜丝不管拉直或是不拉直都可以传递声音。而棉线和塑料绳软,松松的棉线和塑料绳会抑制、减弱并最终吸收震动,使震动无法到达另一只话筒,只有拉直的棉线和塑料绳才能很好地传递震动,让声音随着拉直的棉线或塑料绳的震动顺利地传递到话筒的另一端。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教学设计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