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岁龄童与同伴攀比接送轿车
六岁龄童与同伴攀比接送轿车
小欣(化名)今年6岁了,本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年龄,可是她却整天闷闷不乐,原因竟是父母没有轿车接送她,为了这事,她还一直埋怨着。
12月11日,小欣的母亲袁女士告诉记者,女儿在上幼儿园,是个聪明活泼的女孩,整天蹦蹦跳跳的,朋友们都很喜欢她。可是有一天她接孩子回家时,小欣突然说了句:“妈妈,别人的爸妈都有小轿车接送,我为什么没有啊?”当时她一愣,随口说了句:“等妈妈赚够钱了就买一辆!”说完之后她也没在意这事。
几天后,小欣低着头对她说:“有几个同学笑话我没有轿车接送,妈妈为什么不买车啊?”说完就哭了起来,看着受伤的孩子,她只能无奈地安慰着。以后的几天里,小欣一直闷闷不乐,也不和她说话,她没想到这件事对孩子影响这么大。后来她跟老师说了这事,在老师的教育下,小欣才慢慢好起来。
当天,记者也随机采访了一些小学生,说到家长开车接送他们上下学的话题,孩子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但话题却发生了偏移——“比亚迪算什么?我们班同学的爸爸还开雷克萨斯呢!”“就是,现在校门口路虎、奔驰、宝马这样的高档车太多了,比亚迪太掉价了。”
让记者意外的是,不少小学生不仅知道车的标识和牌子,甚至连其身价也能说个八九不离十。
小欣和其他孩子的心理其实很普遍,但是应该如何正确地引导他们呢?库尔勒市第四小学教务处主任杨柳介绍,每个孩子家里的经济都不一样,经济条件好的都是轿车接送,有的是自行车,也有的孩子坐公交车,不同的接送方式难免让孩子产生攀比心理,为了杜绝孩子的这种心理,班里要经常开主题班会,教育孩子良好的品质、优秀的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巴州人民医院心理专家王淑静说,现在很多孩子都有一种攀比心理,对于这一点,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用沟通的方式教育孩子,有些家长不懂得教育,采用粗暴的方式,孩子本来心理就有阴影,如果家长不跟孩子沟通,那么孩子的性格会越来越孤僻,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
□快评
贫富差距不应扰乱童心
从那些会识别轿车牌子和身价的小学生口中已经不难得出答案,即苦恼来自内心,是自己让自己不快乐。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可是,从“劳动最光荣”的角度来看,只要是给社会作出了贡献,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是不应当受到轻视的。相反,一个把财富建立在多数人的血汗之上的为富不仁的人,才是不值得众人尊重的。
前段时间,一个心理专家告诉我,国人的幸福感在全球倒数第一。究其原因,就是国人太喜欢和别人比较。如今,这种比较的风气又过早地蔓延到孩子们身上,实在让人有些无语。在比较之前,我们是否能认真思考一下:这种比较的意义何在?而我们真正需要怎样的比较?
孩子虐待小动物的心理分析
孩子为何虐待小动物
佳佳5岁,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她和家里养的小狗是好朋友。可是,自从转到一所新幼儿园后,父母却发现佳佳常拿剪刀剪小狗的毛,甚至用棒子狠狠地打小狗。父母无法理解,佳佳现在为什么不喜欢小狗?她到底出了什么心理问题?
心理分析
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的表现,是孩子发泄心中的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
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激发出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佳佳本身性格内向,沟通能力不强,与新老师、新同学不能有效沟通,而佳佳的父母工作繁忙,忽略了她的心理感受,于是陌生情境所带来的恐惧、不适渐渐郁积起来。佳佳急需找一个渠道发泄,她无法对父母和幼儿园的小朋友、 老师发泄,温顺可爱的小狗就自然成了她缓解心理压力的发泄对象。
给家长的建议
上面的案例提示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虐待小动物,你要从教养方面、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等方面寻找原因。对孩子多给予心理上的关心,以免孩子的精神压力转化为心理病变。
1、明确造成这种不良行为的原因,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减轻、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加强爱心教育。比如:讲述小动物的可爱,动物对人的益处,动物与人之间的感情,来引导孩子友善地对待它们,激发孩子对小动物的热爱和同情心。
3、不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比如:学习方面的困难、同学之间的交往、个性发展的需要等等。
4、对少数虐待动物成“癖”的孩子,可以给予批评教育,使他们明确认识自己行为的错误。有些孩子虐待小动物,是想用欺强凌弱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能耐,对此父母更应从严教育。要奖惩分明,在使用惩罚时,要首先使孩子明白为什么受惩罚,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5、不养小动物
如果孩子虐待家中的小动物,家长不妨把饲养的小动物送给亲朋好友或动物收养机构,让孩子失去虐待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听不到父母每天的唠叨或训斥,感受不到父母的负强化,孩子会慢慢地淡化此类行为。
如果父母知道孩子虐待动物的原因,注意多方面地关心爱护孩子,孩子会健康成长,长大后不会变成具有攻击性人格的人。
幼儿说话的语速反映心理状态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除了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外,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婴幼儿阶段,孩子就已经可以说话了,并且可以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这一阶段的孩子才刚刚学会说话,还很难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家长要如何了解婴幼儿心理的健康呢?
事实上,家长只要通过观察孩子说话的速度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有的孩子说话慢条斯理,而有的孩子说话则比较快。说话的快慢不仅标志着孩子的性格,更能反应出当时孩子的心理状态。
孩子说话的语速不尽相同。有些孩子说话速度很快,能言善辩,有些则说话速度很慢,不急不躁,这些标志性的东西就是孩子性格的一种反映,因为一般说话快的孩子在性格上也比较直爽、活泼,而平时说话慢的孩子则性格较为内向,慢条斯理。但是,如果孩子突然改变了说话的速度,出现相反情况时,父母就要小心警惕,孩子必定是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仔细观察,以尽早地帮助孩子。
从父母与孩子的谈话方式来看,当孩子的语速比平常明显缓慢时,有可能表示孩子对父母的谈话方式和表达观点有不满,以至于他们提不起积极参与的兴趣,只能是用放慢说话速度来消极对待。当孩子与父母谈话时言谈速度比平常快时,一般会有三种可能性:孩子可能对父母的观点很有兴趣,所以引起脑部兴奋,连带语速提高;父母谈论的话题涉及孩子的短处或孩子犯的错误,孩子想用快速的言语带过这个话题;孩子就某一事件希望得到父母夸奖。
心理专家称,当孩子内心感到不安或者恐慌时,他们说话的语速通常都会变快,他们会借着快速讲述不必要的其他事情来转移话题,掩饰和排解隐藏在内心中的不安情绪,从而可以躲避父母的怀疑及询问。
所以,作为有心的'父母,如果当你们发现孩子的语速与不同,甚至是相反时,一定要格外地关注孩子,因为他们心里肯定有事,或许会需要父母的劝解和帮助。
作为家长,平时就应该注意孩子说话的语速,明确孩子大致的语速是什么样子。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的语速与平时相比产生了变化,那很可能孩子的心理状态已经出现了问题。孩子的心理状态对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家长要随时加以注意,家长只有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才能在家庭教育中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及时解决孩子产生的心理问题。
幼儿心理学书籍推荐
要成为一个好父母,还得了解一些幼儿的心理,懂得顺应孩子的心理去教育,培养出健康聪明的孩子。下面推荐基本幼儿心理学书籍给各位家长与老师。
幼儿心理学书籍推荐
幼儿心理学书籍推荐:
《婴儿心理学》孟昭兰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意识的把握》 皮亚杰著 山东教育出版社
《读孩子如读书》
《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 爱和自由》
《捕捉儿童敏感期》
《13岁前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
《和孩子划清界限》
如果你读了这些幼儿心理学书籍,那么,你就读懂了你的孩子,让你在教育上更成功。
婴幼心理的发育需要哪些营养
人的发育,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心理发育,都需要一定的营养。婴幼儿身体的发育需要各种物质方面的营养,比如各种母乳、各种奶制品等,婴幼儿心理的发育也需要各种营养,这种营养是精神层面的,也同样是来自父母的给予。
婴幼儿的成长,身体的发育很重要,这也是最容易显现出来的发育的特征,父母也最重视婴幼儿身体的发育。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都是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共同成长,离开了任何一方面,另一方面的成长也会受到阻碍。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为婴幼儿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对婴幼儿心理提供营养补给,让孩子的心理也能在父母的呵护中健康的成长。
婴幼心理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来自父母或长辈的拥抱、赞扬和笑容,这些营养对婴幼心理的发育成长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
1、父母的拥抱
婴幼儿都有亲近父母的天性。父母热烈的拥抱,是婴幼心理发育最佳的“营养”。在孩子的感觉器官中,皮肤是最敏感的,因此亲子间的肌肤接触十分重要。不过,拥抱也是有讲究的,台湾心理学家吴凯琳女士研究发现,紧紧的、长时间(持续8秒钟)拥抱,才能使孩子真正感到被爱、被信任、被肯定。一般一天拥抱一次,连续两三天,间隔两三天,然后再重复进行。这样的拥抱法,对婴幼心理发育最有效。
2、父母的话语
父母亲切的话语,是婴幼心理发育的重要“营养”。婴儿虽然不会用语言与父母交流,但婴儿能接受父母亲切的话语中传递给他爱的信息,并由此感到满足。因此,父母千万不可忽视与婴儿的“交谈”。
3、父母的笑容
父母的笑容,是婴幼心理发育的又一重要“营养”。父母忧愁、焦虑的面容会扰乱孩子心里的宁静,使孩子感到恐惧和不安全感。为此,父母应努力学会保持乐观开朗,让焦虑、恐惧等情绪远离家庭,为婴幼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心理的发育、成长很重要,父母在为婴幼儿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应注重婴幼儿心理的健康发育,只有身心的共同发育,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需要男老师
“男教师的介入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手段,更有利于幼儿个性的完善和发展。”华东师大青少年心理学硕士马明伟表示,幼儿教育是孩子接触社会最早最重要的教育,幼儿园里拥有男老师,不仅可以改变以往女性化的教学手段,还可以让孩子从小意识到职业是不分性别的。
从效果上来看,男教师担任一些特色课,比如武术、体育、国际象棋、科学等要比女老师的效果好。男老师在思维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语气等方面也有不同于女教师的长处,这样更有利于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全面发展。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角度上来讲,他们已经习惯了女教师的讲课方式和讲课思路,而男教师的出现会给幼儿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传统的幼教吹来一股清新之风,会调动幼儿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期是个体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性别社会化。这个时期个性的发展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教师的言谈举止、一举一动都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教师,如说话时的语气、平时的小动作等等。幼儿从出生、入幼儿园接触最多的是女性,教育者的性别特征及由性别带来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们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缺少男教师的示范和潜移默化,男孩子普遍缺乏男性气概和阳刚之气。男教师带孩子有独特的方式,他们不会娇惯孩子,也不会主观宠爱、偏爱某些孩子。这种平等、粗放的态度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伙伴关系,有利于他们健康个性的形成。男教师的刚强与勇敢,更是当前独生子女们所缺少的。特别是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不由自主地会产生“娇”、“骄”二气,男教师的教育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使他们由脆弱变得坚强,由执拗变得宽容,由孤僻变得合群。
男教师对孩子的照顾不如女教师,但他们对孩子比较放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独立性。男教师对孩子说话的口吻比较直率,不如女教师温和,但男教师精练的语言又是儿童学习的榜样,男教师思维敏捷、动作灵活、富有创造性的特点对孩子都是很有益的。幼儿园也要避免男教师工作中的粗合与大意。同样,幼儿园里也应该既有女保育员,也有“男阿姨”,才能保证幼儿在身心成长和性格发育上得到健康、完整的教育和熏陶。男教师的“刚性”教育与女教师的“柔性”教育完美的结合,可以使儿童得到全方位的性别影响,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男性教师的粗犷与奔放会让长期在女性关爱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子产生身上所具有的“阳刚之气”,也会使女孩子从小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坚强。男老师比较善于控制情绪,能承受较大压力,并能启发孩子解决问题。做体能活动时,小女孩跌倒了,女老师会跑过去哄,男老师则会鼓励她“没事,爬起来,跟上大家。”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汽车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