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论语演讲稿

论语演讲稿

发布于:2021-07-08 09:28:22 作者:

论语演讲稿模板合集五篇

  演讲稿的格式由称谓、开场白、主干、结尾等几部分组成。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很多地方都会使用到演讲稿,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演讲稿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论语演讲稿模板合集五篇

论语演讲稿 篇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刚刚学习了《论语六则》,其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一句话,不长,却涵盖了我们的人生。年幼时便要立志于学,稍长些就要学有所成,立家立业。但学成不是理想的结束,它开启着闪烁智慧光芒的四十岁。五十岁, 我们已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仍要努力作为,即使已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拼命追求最终的结果。六十岁,我们已经可以虚怀若谷,淡然面对他人的批评与斥责。等到了七十岁,人生的境界已变的自由而又合理,专属于自己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磨练,去追求。而孔子伟大的品格,也便可以由这句话得知。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更加完美的人生。他为之奋斗不止的,就是这样一种云淡风轻,就是这样一种循序渐进,就是这样一种圣人的品格而不是事业。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种不可逾越的时光界限,对于我们,也是如此。 即使下一秒有再多繁花盛开,我们也得先将这一秒的小草采摘;即使下一秒是无边黑暗,我们也不可能跨越它去寻找光明彼岸。人生,自然不能违背了发展轨迹。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才能按照客观规律,一步一步走下去。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是否功成名就,不在于你是否为社会作出了惊天动地的贡献;更不在于你的经历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你是否在应该做某件事的时候,用尽了全力去做好它;在于你是否遵循着规律,没有让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在最美的岁月里,在于你是否做到了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无愧于心,因为他们被安放在时间的模子里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学习,不努力,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更大的失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时不进步,难道要等到四五十岁了才拾起理想,期待奇迹发生么?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生活的目标是使生活合乎于自然规律。”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什么是自然规律?孔子已给了我们答案。遵循规律生活,并不是不求创新,只知道一味的按照既定的程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走;也不是看破红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听天由命,而是启发着我们在某段特定的时间内,除了做特定的事去推动人生的车轮向前走以外,别无选择。你还是要锐意进取,还是要不懈努力。命运为每个人安排好了相同的轨迹,但绝没有两个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走法,上天拓的路很宽,走着走着,人和人就有了差别,但只要你遵守了生命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每一种活法尽头都是一个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世界。但如果你在某一时间,做了这段路上不该出现的事,等待你的,只能是深渊。这,才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如何坚定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让每一步都踏实且井然有序。

  人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它更是一个美到极致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必须是一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想要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我们就要注重脚下踏上的每一步。这,求不得别人,更急不得自己,语言无法描述的境界,还得要等到时间的洗礼,那么,就让我们,从志于学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论语演讲稿 篇2

  圣言如花蕾,芬芳漫溢伴人生。自古以来有哲理的书籍如天上繁星,但是于丹却独独中意这本《论语》。好的音乐能绕梁三日,好的人生之道能影响人的一生,让人久久回味。特别是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后,一本书《论语》它是跨越时代经典,充满古人智慧灵感之佳作,曾经改变许多人的想法。创造人心未曾想到的美好奇迹。而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后,让人不禁掩卷深思,进而产生力量。这股力量是积极的力量,是人类理性的内在力量。

  其实对于《论语》许多人认为其落伍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读过《论语》一书的人也是寥寥可数。自从县交通局组织人员学习于丹读《论语》视频以及书籍讲座后,我通过这次活动第一次认识到了如何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理解与掌握《论语》的精髓。让我收益良多。

  首先介绍下本次关于《论语》宽恕之道见解的主讲人。于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

  于丹教授用最朴素的语言诠释出二千多年前《论语》内涵。她讲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爱之道,并用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感悟的方法来解读,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于丹教授认为: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美好呢?

  我们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心里的依据到底在哪儿。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跟他的学生曾子说,他说我道一以贯之。他说你知道吗?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个不变应万变,一以贯之,根本的出发点。曾子就心领神会,说唯,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门人和底下的同学就问他,说老师说的到底是什么呀,那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就给他们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个道理就是忠恕二字。何为忠,何为恕呢?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又该怎么办呢?就应该听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忠恕之道》。

  孔子有一个学生,觉得做人的道理太多,记不住,请教孔子,希望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所有的道理,而且可以受用终生。孔子给了他一个字,就是恕。

  我们有一句俗语:世界上哪个不议论人,哪个又不被人议论。大家都会在私下里,飞短流长。孔子的学生里也有这样的人,比如子贡,子贡方人,什么叫方?就是指他比方人物,议论短长。老师就说他,“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赐是子贡的名字,子贡你已经很贤达了是吧,已经贤达到可以去指点他人的'短长,品评人物,老师我还没有做到,夫我则不暇。暇是闲暇,我现在还没有这个闲暇工夫,可以去品头论足,议论他人短长。我要是有点闲工夫,得先看看自己,做得怎么样。

  我听完后内心最深刻的感悟是做人要做一个忠诚而善于宽恕别人,检讨自我的人。真正的忠诚,不是忠诚于一个外在的标准,也不是忠诚于哪一个人,哪一个制度。他忠诚的是内心的道德判断,良知所在。孔子所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也就是说,一个人应该保持一种反躬自省的能力,而不是老怪罪别人,薄责于人。自己的心厚道了,对别人的责怪就少了。这样,就会远离对别人的抱怨。

  其他,听完后我还感悟到做人要做一个好学的人,与人为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一句老话,还有一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既然是社会人,就必然要和他人交往,“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不管他身处何位,身居何职,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卑微,其身上都有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别人交往时,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长处,要经常倾听他们对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利于自己快速成长,真正的朋友就是那种心胸正直的人,敢于直指你的缺点,因为有时候我们往往自己看不清自己,有些迷失,这时候一句关键的话甚至会改变我们的一生。另外我们要重视学习,要终身学习,知识会让我们永远年轻,我们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业务工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这就是我读于丹讲《论语》中的“忠恕之道”感悟之处。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论语演讲稿 篇3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在这个长达3个星期之久的寒假里,我读了一夲国学经典——《论语》。正像它的题目一样,古代大文学家孔子用自己独当一面的方式论述了“语”这个字。

  打开《论语》,我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了一个充满睿智的鲜活的人正向我们昂首走来。——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影响了中国两 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他留下了许多供我们对生活、对学习永久反思并值得借鉴的文字。他的言行论及了孝道、治学、立德、为政,他的思想 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完全相吻合,但足可以成为一面镜子, 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刚开始读之品之之时,我觉得那些满是“之乎者也”的句子和段落乏味之极,就像老和尚那样念着无聊的经,但逐渐逐渐我被孔子的儒术渲染了。孔子注重的是 孝、学、德,而那些金钱与名义,在他的眼中只不过是粪土罢了。他的地位在文学界上很高,却不是官场上的追猎者,他只不过是一个老师、先生,不断以实践教导 堂下的众弟子。

  在《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 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 ;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 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 仅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就是孔 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论语》是文化经典之一。它是从生活中来的,也应该回到生活中去。也就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理解它和实践它。今天我们读《论语》,要做到继承吸取其精 华,并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容,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才是学习、研究《论语》的现代价值所在。

论语演讲稿 篇4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 上人嘛。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 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 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 ;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 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 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 ,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 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论语演讲稿 篇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并不是很理解学习《论语》的作用竟然有如此之大,但这个周,通过对我们班的论语一角的学习,我了解了一条条《论语 》里蕴含的知识,发现它对我们的学习真的很有帮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她的意思是:拥有知识的人不如爱好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不如以学知识为乐趣的人。这 句话告诉我们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我的古筝学习。最初,我因为她优美的旋律和音色而喜欢上了她,但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练习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坚持到现在,我已经慢慢体 会到了,古筝带给我的乐趣,每天的练习也不再只是完成作业。我还发现一个秘密,要是我这个周喜欢练了,总会有很大进步,要是这个周应付了,不仅没有提高, 可能还会后退,所以我觉得孔子的这句话真对,对学习的内容有兴趣、用心才能学得好,取得更好的成绩。现在,我已经把学古筝当作一种乐趣了,只是还不够深, 应该继续努力。

  再看看其它学科,总是喜欢的,感兴趣的学得更好些。我的数学不太好,常常会出一些不该错的题。结合《论语》里的这句话,再看着班上的数学尖子生们,我 发现她们非常喜爱数学,常常以解题为乐趣。而我,还只是把它当作一门知识课,不喜欢深入思考。现在我知道了我和他们的主要差别在哪里,我会努力像他们一样 ,从数学中发现乐趣,爱上数学,这样才能学得更好。

  这么一条简简单单的论语,却让我明白了这许多的道理,我会慢慢学习其它的《论语》知识,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演讲稿

上一篇:竞争上岗演讲稿

下一篇:高考的演讲稿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