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父母帮助1-3岁宝宝克服害怕心理的方法

父母帮助1-3岁宝宝克服害怕心理的方法

发布于:2020-12-21 09:23:33 作者:

父母帮助1-3岁宝宝克服害怕心理的方法

  害怕噪声(发生在1岁-2岁左右)

父母帮助1-3岁宝宝克服害怕心理的方法

  渐渐长大的宝宝会越来越在意他周遭的环境,对于不熟悉的噪音,会表现出格外的恐惧,如吸尘器的声音、爆竹声,当然不同孩子对于声音的敏感和害怕程度不尽相同。有位妈妈说,有一次,她刚刚开了吸尘器,2岁的女儿吓得大叫着跑出了房间。孩子其实是不适应安静的房间里忽然出现巨响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妈妈在吸尘的时候,不妨事先告诉宝宝,妈妈要打扫房间了,你愿意做妈妈的帮手吗?让他摸摸、看看吸尘器。不要在宝宝背对着你,或没准备的情形下使用吸尘器,这样反而会吓他一跳的。当然有些噪声比如室外的爆竹声之类的声响不是你所能控制的,那就给宝宝解释一下,是因为人们高兴才放的,如果宝宝还不能听懂你的意思,那就只有在令宝宝害怕的声音大作的时候,尽量保护好你的宝宝,不要让他一个人独自承担恐惧。

  害怕医生(一般自1岁开始)

  一般宝宝看到医生就会想到打针、痛、苦苦的药,有的宝宝甚至一踏进医院就开始恐惧地大哭。妈妈要观察宝宝到底害怕什么,是害怕让他一个人躺到冷冰冰的桌子上让医生检查、害怕打针,还是因为其他小朋友哭了他才害怕的。妈妈带宝宝去看病的时候,可以带一个他喜欢的玩具,接受检查的.时候,宝宝搂着这个熟悉的玩具会舒服一些的。如果宝宝是害怕打针,可以设法不让他看到打针的全过程,在护士给他打针的时候,可以同宝宝说说话,给他看一本书,分散一下注意力。

  家人自己不要流露出对去医院的厌烦,更不要用“再不听话,叫医生来给你打针”这类话来吓唬孩子。

  害怕动物(发生于18个月-2岁)

  孩子开始会用自己的牙齿去咬东西了,他们就开始注意动物的牙齿,看到狗有牙齿就会担心它会咬自己,从而产生了对动物的恐惧。

  即使对于一些不咬人看上去比较友善的小猫小狗,孩子也可能产生害怕的感觉,因为这些动物行动敏捷,窜上窜下地令人不可捉摸,有时候还发出怪叫声。

  可以给宝宝看看关于小动物的书和画片,给他讲一些小猫小狗和小宝宝做朋友的故事,带他到宠物商店和市场,隔着笼子观察观察这些小动物。

  下一步可以带他到动物的家族中去玩玩,让他看看别人是怎么跟小狗狗一起玩的。如果孩子有一点进步了,可以让他单独在小动物旁边呆一会儿,不要急着让他跟你一样去拍拍小狗,以示真的没什么好怕的,要知道这样一来很可能会前功尽弃呢。

  待宝宝长大了,对于这个世界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这些婴孩时期的害怕就会慢慢消逝的。

  提示

  不要无视宝宝真实的害怕,只是要给他信心,让他感到有恐惧来时,爸爸妈妈会保护他的。

  战胜害怕,要一步一步来。举例而言,宝宝害怕在浴缸里洗澡,不可以简单地告诉他不用怕,直接把他放到水里去,那样宝宝一定会害怕得大哭。可以让他坐在浴缸边上,先把脚伸到水里去,再慢慢坐下来。

  不要回避孩子的“害怕”。宝宝怕狗,有的妈妈看到这边有狗,就赶紧过马路,这等于在告诉宝宝,狗确实够可怕的,妈妈也怕。最好是慢慢地走过去,让他相信没什么好怕的,妈妈不怕,宝宝也不应该害怕的。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母婴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