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误区
教育孩子的误区
误区1: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吃苦
一谈到挫折教育,就想到要让孩子吃苦,例如挨饿受冻、干脏活累活等。
事实上,挫折教育并不等同于吃苦。它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挫折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时时地、潜移默化地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误区2:挫折教育不需要给孩子提供任何帮助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在遭受一些失败和挫折,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战胜它,就会为宝宝以后克服更大的困难奠定基础。例如,孩子摔倒之后让他自己爬起来,而不要出手帮忙。但这个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考验。如果家长不去扶他,也不做任何表示,孩子将来就有可能变得比较冷漠。
因此,家长在遇到类似问题时,不一定要袖手旁观,而要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他们一些摆脱困境、解决矛盾、克服困难的方法。例如,看到孩子摔倒,家长可以根据摔的程度来判断是否需要去扶他一把:如果孩子自己不把摔跤当回事儿,也就不用去强调这件事;如果孩子明显摔痛了,家长不妨扶他一把,帮他摸摸摔痛的地方,但不要大惊小怪。这种帮助会带给孩子一种心理上的支持,使孩子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心理能量,将来就会更加勇敢的去面对各种挫折,并学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关心他人。
误区3:孩子经历的挫折越多越好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挫折——想做某件事,但是能力达不到,因此需要依赖成人的帮助。例如,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了;上幼儿园、上学后挨老师批评;比赛输了……这些都是挫折教育的机会,都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挫败感。
此外,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挫折都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过多的挫折会使人失去自信心,变得自卑和软弱,产生严重的挫败感、恐惧感,最后对目标失去兴趣,甚至导致某些心理疾病。因此,家长无需再人为地给孩子制造机会去经受“磨难”。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