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幼儿教育随笔:认真对待不爱举手的孩子

幼儿教育随笔:认真对待不爱举手的孩子

发布于:2020-12-06 08:12:42 作者:

幼儿教育随笔:认真对待不爱举手的孩子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平时伶牙俐齿、活泼好动的幼儿便把手举得高高的,甚至着急地站起来等你发现他;而平时言语不多、性格较内向的孩子总是缩在一边,充当旁观者。老师为了使每个孩子得到发展,有时也叫不举手的幼儿发言,而经常看到的是,被叫的幼儿神情茫然,一声不响的看着你,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使不举手的幼儿产生被提问的恐惧紧张心理,久而久之,会变得更加沉默和自卑。

幼儿教育随笔:认真对待不爱举手的孩子

  对于不举手的幼儿,我认为可以把孩子不举手的原因归纳成几类,区别对待。

  1.能回答但胆小不敢在集体面前说。对于这类孩子,我平日注意为他们创设说话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勇敢地说。先让他们能大胆与老师、同伴交谈,再在小组或几个人活动时大胆说,而后在集体活动中引导他们举手回答问题,及时给予表扬。

  2.不知自己回答得对不对,怕说错,因此不想说。这类孩子自尊心强,很爱面子。我常用的办法是,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在指导时有意识地请这几个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轻轻告诉我,同时肯定他们正确的部分,引导他们回答时更完整、准确,并鼓励他们过一会儿大胆举手发言。由于已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因此孩子的自信心增强了,回答起来胸有成竹,既响亮又正确,多次以后,这类孩子的举手次数会明显增多。

  3.确实不会回答。这类孩子在集体面前不要让他们第一个回答问题,这样会让他们感到难堪。我通常让他们回答比较开放性的问题也是最简单的问题,或者让他们重复别人回答的问题,给他们提供一个在集体面前说话的机会,让孩子参与活动。

  幼儿是不尽相同的,作为教师应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性格特点,促使每个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调动起不爱举手、不善于表现的孩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变得活泼、开朗起来,这样的教育才算真正收到了效果。总之,对待不举手的孩子,教师还应根据个人的性格特点区别对待。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孩子、尊重他们,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好老师。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