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交流思想
如何与孩子交流思想
如何与孩子交流思想?就跟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应该提倡父母和孩子主动沟通、谈心,这样父母可以及时地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能通过语言把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经验、思想比较准确地传达给孩子。父母和孩子谈心,应该讲究方法技巧,注意以下几点:
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
有些父母平时和孩子思想交流很少,发生了问题之后就严厉训斥孩子,久而久之,与孩子的感情距离渐渐拉大。因此,家长与孩子交谈,首先要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比如说句笑话,讲点令人高兴的事情等,这样不知不觉中就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沟通效果也会好得多。
放平自己的心态。
不少父母在和孩子交流时,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和表情,让孩子感到不易亲近。杜校长说,父母与孩子谈心,应该放低姿态,同时应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替孩子考虑,不能总是以长者自居,应及时消除孩子的抵触心理。
利用典型,善抓谈话的机会。
孩子自身和周围环境随时都可能发生一些事情,如果抓住典型事件,及时交流思想,其效果要比平时好,孩子也比较容易听得进去。一般来说,家长会之后是孩子们最急于和父母谈话的时候,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就可以了解孩子的很多情况。
有的放矢,主题明确。
针对孩子的什么思想,解决孩子的什么问题,要做到胸中有数,在谈话时,围绕主题进行双向交流,使孩子有所得。如果遇到了敏感的问题,也不要回避。对于不宜直接说的,可以采取侧面启发的.方式,不要态度暧昧,使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
孩子的性格各有不同,这就需要父母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谈话方法。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直叙法,父母直接向孩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其特点是快捷,但只适合于性格比较外向的孩子;间接法,向孩子讲一个小故事或引用一个事例等,引起孩子谈话的兴趣,然后顺势引导到谈话的主题上来,这个方法使用比较普遍。
语言精炼,把握谈话的时间。
孩子都反对啰嗦,最忌没完没了的唠叨。在谈话达到目的后,要适可而止。谈话可以经常进行,但不求长谈,只求效果。另外,父母在与孩子谈话时,不妨语言幽默一些。
真诚地与孩子交流思想
与孩子说话,要把你的真实想法诚恳地向孩子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会感到你和他的沟通是真诚的,因为小孩子也同大人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
一位从事外交工作的朋友讲过这样一件事:
几年前到美国访问,一次在饭馆吃饭,一个大约四五岁的小男孩,因为姐姐先坐到了一个位里上而不高兴,站在那里不愿坐另一个位里。妈妈便蹲下来对他说:“这两个座位其实是一样的,不是吗?既然姐姐已经坐下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坐她那个呢?下次再有机会让你先坐,好吗?”孩子眨眨眼睛,看看座位,确实没有什么两样,也就坐下来,高高兴兴地吃饭了。
我当时时此没有太在意。后来,无论在朋友家里,在儿童游乐场,还是在公园散步,看到大人们与小孩说话时,总是蹲下来,与孩子处在一个水平上,还往往用双手握住孩子的小手,用亲切的目光时视着,和颜悦色,以商量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孩子们也似乎都很懂事,眨着眼睛,频频点头。
后来,与一位美国朋友闲聊时说起此事,那位朋友说:“与孩子说话当然要蹲下来呀!他们年龄太小,还没有长高,只能是大人蹲下来,才能平视着说话,我们从小父母都是这样同我们说话的。否则,怎么能真诚地交流呢?小孩也同我们一样是独立的人,应当得到年重与平等对待!”
可是,我们有些家长,却常常站在那里大声呵斥孩子,“过来!别摸!”“去!去!去!别烦我!”等等,居高临下,态度非常粗俗,命令式的语言语调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感到倍受委屈。从说话态度来看,中国父母比美国父母威风得多,可在孩子心目中的父母,却并不可敬。
其实,是否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只是一种方式问题,但这微小的细节却能反映出父母对孩子是否真诚,是否把孩子真正当作和自己一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这才是问题的本质。这会影响到家长能否以正确态度对待与教育孩子的一系列问题。
注意力训练专家建议:真诚沟通有利于加深亲子情感,父母不应以任何理由取消亲子情感投资的时间。把沟通亲子关系当成自己生命延伸的保证、精神愉悦的宝石。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