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

发布于:2021-02-01 21:53:18 作者: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

  阿昌族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育形式表现在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继承上。阿昌族没有文字,长期以来,就靠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保留下了大量史诗、故事、歌谣等民间口头文学。如产生于阿昌族童年时代,有2000多行句子的创世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就是靠一代代“活袍”(经师)口耳相传,保留到今天,成了研究阿昌族古代文学、哲学、社会思想的重要资料。

阿昌族有何传统的.教育方式

  近代以后,阿昌族居住的地区有了私塾,极少数阿昌族儿童得到了受汉族文化教育的机会,但读书人很少。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统计,阿昌族的青壮年90%以上是文盲。阿昌族的学校教育几乎为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在阿昌族地区逐渐开办了学校,使阿昌族的适龄儿童接受了正规的现代学校教育。

  目前,阿昌族的教育已初具规模,梁河县47个阿昌族村寨已有小学31所,其中完全小学7所,适龄儿童的入学率达99.3%,巩固率85%,合格率为80%。每万人中,有中学的毕业生120人和中专毕业生150人以及大学毕业生29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到1988年,少数民族最高学府毕业的大学生就有9人。有的一家就有2人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各项比例都居当地其他少数民族之首,是当地文化教育发展比较快的民族之一。、 为了使阿昌族的教育迈上新台阶,当地教育部门已在积极筹建阿昌族全寄宿制小学,同时,抽调一大批教学质量高的汉族教师到阿昌族地区任教,以加强其师资力量。另外,一批本民族学人,已创编出了以汉语拼音字母为符号的阿昌文拼音方案,已准备做为扫盲和进行阿昌文、汉语文双语教学使用,以便促进汉语成绩的提高,增加小学入学率,提高巩固率和合格率,加快义务教育的实施。

  文化教育事业的随着的发展,阿昌族有了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学龄儿童都有了上学的机会。女家把嫁妆送来。同姓不婚。近代与汉、傣族通婚现象也很普遍。有转房风俗。寡妇可改嫁,但不能带丈夫家财产。

  深海作为人类未知的存在,总是充满了神秘感。近日,墨西哥钓上怪鱼,通体呈粉色,看上去像鲨鱼。起初墨西哥钓上怪鱼的是当地一家捕鱼公司,他们担心这条鱼是濒危物种,所以将其放归大海。据生物学家判断,墨西哥钓上怪鱼很可能是一条绒毛鲨,学名叫污斑头鲨,生活在500米深的海域。而这条鱼之所以呈粉色,很可能是患了白化病。

  墨西哥钓上怪鱼 眼睛竟呈绿色

  据捕鱼者称,这条怪鱼有粗糙的皮肤、3排细小的牙齿、绿色的眼睛,头部左右还各有3道鳃裂。专家认为该鱼应是学名叫污斑头鲨的绒毛鲨。它们遇到捕猎者时会吸入水或空气,令自己身体鼓胀,使捕猎者难以咬住它或将它吞食。

  绒毛鲨一般总是非常低调,它们在岩石海底的裂隙间穿行以躲避捕食者。这类鲨鱼通常生活在水深超过500米的水域,因此可以非常轻易的融入这里海水的一片漆黑之中,潜水者们罕有机会能够一睹其真容。绒毛鲨会吸收蓝光并发出绿色荧光。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