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发布于:2021-11-19 03:43:31 作者: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汇编15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汇编15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

  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早买了,可由于种种原因,我让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里,把它忘的找八国去了。直到这个寒假,老师说除了必读书籍还要阅读其它任选的书目,我才在书柜里翻箱倒柜,把这本被我遗忘了很久的《苏菲的世界》拿了出来,开始细细品读。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闻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平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察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

  对于这本书,我感慨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希奇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异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奇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适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尘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26…%26…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暖和,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2

  看过《苏菲的世界》的朋友一定会这样认为:它是一本简单而又深奥的小说。它曾经一度地使我拿起,一度地使我放下,它一会使我兴趣十足,一会又使我失去耐心,我便在这矛盾中断断续续地读完了整本书。

  14岁少女苏菲收到的陌生来信带她走进了一个她几乎从未接触过的世界,引导她的思维走进了人类更深、更本质的思考。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与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似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与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书中的一段话令我记忆深刻:世界就似魔术师变出的白兔,人类生活在白兔皮毛的最深处,把所有一切都当作理所当然,而哲学家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他们不断攀登白兔的毛发,目的是为了看清魔术师的真面目,也就是看清世界,看清人生的意义。《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非常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3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哲学书。它巧妙地把哲学的内容和苏菲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在这本哲学书中,《苏菲的世界》是艾勃特(席德的父亲)写给席德的一本哲学教育书,是送给席德十五岁生日的礼物。而乔斯坦·贾德成功的描绘了一个“书中书”的世界,令人大开眼界。

  一切故事从苏菲的哲学课说起,一切故事以苏菲和他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跑出书中结束。苏菲的哲学课太漫长,太诡异、离奇。这本书的结局实在是一个神秘的结局(这只是关于苏菲的故事)。而书中的知识也是很广泛的,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科学,以及许多个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研究、思想。另外,我也学到了哲学家研究问题的态度:一丝不苟,认真钻研。

  书中的哲学问题实在令人难懂,不过关于哲学这门课程,事实上是很有趣的,里面包括的内容也很广泛,而关于哲学中有些难懂的思想也被讲的很生动,用一个个例子说明的通俗易懂,这实在是一本很好的哲学课本。在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出这些问题,尽管对于我们来说这些问题的确值得思考,因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的失去了好奇心,而把这一切(我们所拥有的这个世界,包括这个世界中的所有事物)当做理所当然。也许,哲学家便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孩,或是婴儿,而他们在探索者这个世界上所有未知的奥秘以及被我们当做理所当然的事物。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认为自己没有看见过的事物,便是不存在的,显然我们已经太习惯这个世界,习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事实上,我们并不能说,那些我们没有看过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就像我们没有见过白色的乌鸦,就说他们不存在,这是不合理的。或许我们应该用一个婴儿的眼光来看世界,也许这样才能更深度的了解这个世界。习惯并不是太好的。

  这个世界就像魔术师从礼帽中变出的一只兔子。有些人已爬到兔子的毛皮深处,过着舒适安康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就是那些哲学家,却在兔子的毛皮顶端,想去看看魔术师是这样变出的这个世界。你呢,你是否愿意一睹魔术师的风采?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4

  窗外,雨淅沥沥,正是读书的意境。我坐在窗前,细细琢磨着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感受着苏菲的神奇经历,品味其中一些深刻的哲理。书中语言幽默,却将深奥的哲理阐述得淋漓尽致。认真品读,只觉收益颇深。

  “你是谁?”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苏菲迷惑了,我也不禁哑然失笑。苏菲就是苏菲,我就是我,我就是孔韫秋呀!一页页往下翻阅,跟随着苏菲哲学性的思考,我也渐渐开始思考:那个叫孔韫秋的人又是谁呢?如果我换了一个名字,那么我是否变成另一个人了呢?

  就在我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世界从何而来”?不用说,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我也觉得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在我的认识里,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我站起身来,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望着屋外细密的雨雾,在脑海里搜寻着。也许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可现存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个物质造成的。那另一种物质又是什么呢?

  望着窗外的雨,心久久沉浸在书中,我琢磨着好奇心、生命的意义等哲学话题,和笛卡尔、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对话,感觉自己和先前的自己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以前的我关心的只是吃饭睡觉、考试分数等等,就如同寄生在魔术师帽子里变出来的兔子毛上的小小生物,坠落到了兔毛的最低端,习惯了便无心再往上爬,它自然到不了顶尖,看不见另一片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何其的悲哀!更悲哀的是,习惯了这一切的我们并未察觉这份悲哀。哲学也就这样远离着我们。

  阅读良久,轻轻将书合上,思绪万千。此刻,我坐在书桌前,竟然会时不时地回头看自己的身后,试图搜寻苏菲的身影。苏菲会不会正站在我的身旁,手举扳钳,准备敲我的头,以便显示她的存在?但即使她确实存在,真的从少校的故事中逃脱了出来,我却无论如何看不到她。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琢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一部哲学启蒙书,但并不仅仅是哲学而已,除此之外,还有思考。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5

  苏菲的世界,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神秘的哲学导师向一个名叫苏菲的14岁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

  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她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 这个少女也在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新的疑团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你是谁?”“世界从哪来?”看似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不仅困扰了苏菲,也困扰了我们。作者化身为艾伯特(艾勃特)一一为苏菲(读者)解答。那哲学是什么?什么人能成为哲学家?在此,作者做这个了一个很明确的答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当然小孩子最符合这个要求,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小孩子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却反而失去了这种本领呢?!是我们受到的束缚太多了吗?是中国的教育制度问题吗?还是……我没有答案,我只是开始在反思了。

  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有先哲的教诲,黑暗向光明的衍化,还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反差强烈的巴洛克艺术氛围…读此书犹如品尝哲学盛宴,回味无穷。《苏菲的世界》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进入觉悟,点燃了一盏盏明亮的航灯……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6

  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早买了,可由于种种原因,我让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柜里,把它忘的找八国去了。直到这个寒假,老师说除了必读书籍还要阅读其它任选的书目,我才在书柜里翻箱倒柜,把这本被我遗忘了很久的《苏菲的世界》拿了出来,开始细细品读。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著名作家乔斯坦·贾德所著。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意外的发现信箱里放着神秘的一封信。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贴邮票。上面仅仅写着——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苏菲在一位不曾谋过面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步入了哲学的大门。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完全可以当作哲学启蒙书来阅读,绝对能使你受益匪浅。另外,本书的小说部分,苏菲所经历的一系列怪异的事情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盟友仙境》,让我们沉迷其中。

  对于这本书,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苏菲的导师给苏菲的名为奇怪的生物的一封信,上面讲到的关于兔子的比喻,我感觉实在再恰当不过了,非常适用于我们现在包括小孩,大人的生活。

  一个嚎啕大哭的婴儿刚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任何事物都感到好奇,用奇特的眼光面对着这个世界。那么他们就好比生长在兔子细毛的顶端,他们惊讶于种种事物。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打拼,不断的前进,也就越来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往那层最舒服的毛皮走区,于是,他们就在那儿安居乐业,感觉非常束缚,不员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这危险的一步,其中有些人掉下来失败了,但有些人死攀着兔毛不放。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却依然在讨论他们一尘不变的话题:今天股价涨了多少?某某蔬菜现在是什么价钱?……

  一系列家庭的琐事,放在他们的嘴里,就等同于嚼一块泡泡糖那么有劲儿。

  所以说,我们要从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走出来,不要只满足与此时此刻的舒适温暖,泡在蜜罐固然爽快,但那会渐渐磨掉你的意志。我们不如去闯一闯,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兔毛的最顶端,再度以仿佛乍见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7

  《苏菲的世界》起初听到这个书名我还以为这也许是一本类似于小孩子探险的故事。直到翻开它我才知道…呵,大相径庭。

  《苏菲的世界》用小女孩苏菲莫名其妙收到一位不知名人物写信教授的哲学课程讲述的从最早自然哲学到近现代的哲学家们代表性的哲学理论。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讲哲学知识是次要,它提醒我们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是重新唤醒我们的好奇心才是它的主要目的吧!书中把我们比作生活在兔子身上的微生物,而大人们随着对外界的熟知,开始安于循规蹈矩的生活,不想知道生活中的一切的来由,也懒得去想“为什么”。这使我想到小时候见到什么都想问,但大人们经往也回答不出什么让我满意的答案。久而久之,有时见到不懂的事情,想再问句为什么时,心里却早就知道得不到什么解释。于是便只默默地想着。后来也便只粗略地看过,连想也不想,因为也得不出结果来。那些哲学家们便是似乎对每个事物都有无数疑问,同样也没人能为他们解疑答惑,但是他们却不会就此置之不理,而是去学习更多知识去解释这一花一草的来由而不是只会欣赏。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好奇,相信一切都会有可能发生,而且也许现在所谓的不可能未来会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一小部分呢?

  其次,我觉得哲学家们提出的一切都是相互矛盾的,这样很快从这个思维跳到另一个思维,一时间让人很难理解和转变。这也许就像有时做题时,我都搞不懂自己在想什么,等到终于七拐八绕地想出来下次再看这题却怎么也统不到原本的思路上了。有很多哲学家会想出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让这两种观点在自己脑中来回交替,好像是在不断交换立场与自己的另一观点对抗。在我看来,这是很让人无法理解并且不可具体想象的。原来我以为我知

  道哲学家就是那些提出种种为世人所流传的科学或对人生的理论看法的。但现在我发现我好像并不理解哲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并且越想方设法地理解反而越糊涂。

  总体而言,我觉得看了《苏菲的世界》让我脑子里一团乱麻。有时我甚至想我们或也是一个书中的角色,那如果是这样我们完全可以像苏菲一样,自己来把握自己的命运让自己的活更充实。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

  在一个阳光的明媚的下午,我怀着好奇,轻松的心情走进了《苏菲的世界》,去认识这个神秘未知的世界,探索其中无穷的奥秘。

  这部小说是讲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罗佛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有点羞愧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我二十六岁才第一次读到,作为一个对哲学无感的人,书里的许多比喻让我对哲学有了好感,比如,魔术师的帽子,白兔子,开篇绝好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被这本书吸引了,然后是各大哲学家的登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如果把他们的哲学理念全都铺陈开来讲的话,想必我就看不下去了。这本书归根结底,是一门哲学入门书,不适合哲学家看,适合我们普通人看,看完了对哲学立马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用来长见识的,让我们学到了许多基本的哲学知识,比如:苏格拉底的反讽,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区别(之前我都不知道亚里士多德是看不起女性的)、希腊文明时期的四个学派、史宾诺莎的永恒的观点,黑格尔的没有永恒的理念……

  这么多哲学观念我们一一看下来会发现,有许多哲学的理念是相互矛盾的。我觉得这一点很精彩,作者由此告诉我们应该辩证她去看待历史哲学。这就好像黑格尔说的“人类认知的基础代代不同,世间并没有永恒的真理”,从前的真理,也许过些日子就不是了,现在不是真理的,也许过些日子就是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与时俱进。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9

  我好奇,14岁的苏菲怎么能消化巜命运》这样的主题,至少我已经历了欢乐和挫折,体会过命运的变奏,稍有感悟,翻阅此书还是需要时间的,苏菲怎能塞的进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幽幽?

  冷静回忆逝去的半生,犹如上溯一条绵长的河流,半百的我仍然对《苏菲的世界》这本充满好奇与惊喜。不是经常听到“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不是都认同“性格决定命运”之类?不是经常有人去“算命”,更有“宿命论”的命中注定等等。被命运捉弄时的我,基本的选择是小喜爱地退缩与逃避,不是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吗”?毕竟“不能拿鸡蛋碰石头”;满足安乐时的我,又相信感恩带来的好运 ,更加笃信命运的好坏与自身的努力有着莫大的关联。不长的生命过程,演绎粉无非悲喜两剧,一片喧哗,终归淡然。如何经营盈亏得失,需要知识、技术、手段,每个人都是亲自操盘着。我悟性晚开了,认为:生命不过是上苍借你一用的资本,不在于长而在于精。碌碌无为肯定不行,积极进取彰显自我价值的人生才算精彩。可是马上发现,那些没有精彩人生的一样走过来,现在又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健康的赛事,这又怎么解释呢?前面已经清零了(积分有的),到底谁是人生赢家还真不知道,没有答案!

  一盘棋,下错了,至诚的悔意还可以重下一盘。人生短短几十年,谁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这盘棋选择认真下还是随遇而安?估计口是心非的答案一箩筐吧!那么命运又是什么?是我的追求?我追求过什么?一份彼此相爱的家庭结构?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一份难忘的经历?有不追求金钱和名利的人吗?没有权力,又怎能为理想奋斗?是什么,才能让我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在心中对自己说:我追求过,我没有后悔过我的追求,这就是人生吗?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它又是万万不能的。这是什么话在激励我走向终点?权利的诱惑在人之初性本善面前是那么的不堪一击,那颗鲜红地心悄然与不经意之间,被一层薄纱轻轻地蒙上了。 这是错?什么才是正确的?至少,苏菲的脑海塞不进这些!如果苏菲到中国来生活会有怎样的结果,这位单纯的14岁女孩会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

  在上学期间就经常听到《苏菲的世界》,跑了几次图书馆都一落而空。这么抢手的书,难怪会这么热,尽管不知道这书是关于什么方面的内容,但还是想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碰巧,在入住华农宿舍期间,我刚好看到的堂妹的书架上有这本书

  《苏菲的世界》可以说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了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所积累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找到答案。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在这部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1

  《苏菲的世界》第一遍终于读完了,读得较慢,因为关于哲学,比较烧脑,并且每天和一本散文类的书搭配看,搭配的两本散文书早读完了,也亏后来搭配的《沈从文经典作品选》大开本,耐读,还剩有几十页,终是熬过了《苏菲的世界》。

  除了读时的脑洞大开,过后却并没有太多的印象,有点惭愧。所做的比喻,印象深刻的是关于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而我们多数人都是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深处,不愿爬出、得过且过的人;再就是“地球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

  印象较深的金句:

  “我不会听任你变得和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无所知。”

  “唯有平衡、节制,人才能过着快乐和谐的生活。”

  “我们的本质原来也和梦一般,短短的一生就在睡梦中度过……”

  “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

  “尊重每一个人的本身,而不要将他当成达到某种外在目的的手段。”

  所有提到的哲学家,记住的有:德谟克利斯特,他提出了原子理论,还有关于‘灵魂原子’的说法,令人印象深刻;希波克拉底,他的‘医学伦理’,他要求学生宣读的誓言,我觉得让如今的医生来宣誓,也是合适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师生关系的继承和发展,也有个印象,得益于学校里学的知识的积累,知道这三个人;笛卡尔,以前只知道他是一个数学家,坐标系,笛卡尔定理,原来他也是个哲学家,‘我思故我在’竟是他提出的;之后的康德、黑格尔,只是知道是哲学家;达尔文,只知道是进化论的提出者,不知道也是个哲学家;马克思、恩格斯,这些因为国家的制度,在小时候的政治里就学过他们的思想。哦,还记得一个休姆,但是他的哲学思想不知道主张什么了。其他的那么多的哲学家,连名字也记不起来了。

  正如作者所说:“这不是一个读一次就可以的故事”,我也需要再来读,再来读。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2

  苏菲的世界像是虚无的,又像是真实的。亦真亦幻,存在着许许多多未知的奥秘。我们的世界就是如此。

  从收到第一封信起,苏菲的世界也许就就不再平凡。“你是谁?”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包含了许多哲学的道理。在这位神秘导师的引导下,苏菲渐渐有了更宽阔的知识面,那些不寻常的来信,似乎也唤醒了这个14岁女孩的悟性和天赋。她游于各个知识领域,探究着一件件难理解的哲学问题。但未知的世界远远比她想的更复杂,更怪异。不知觉中,苏菲的世界越来越不同寻常,可能,世界本就是这样的。

  本书的作者是挪威的一位世界级作家,乔斯坦·贾德。主修哲学,神学及文学,是当代重要的北欧作家。也许苏菲就是他的一个缩影,是他寄托感情的人物。因此,苏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起来了,同时,也在人们心里留下了重要的地位。

  在网上的论坛我见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尽头即为神学”。而我认为,组成神学的重要因素就是哲学。《苏菲的世界》大概是一本哲学入门书吧。它唤起了我们隐匿的,潜藏的对世界的一个个问号,而后又不禁使我们产生了一个个恍然大悟的感叹号。哲学就是这样的吧,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任何时间。

  我们可以构思一下,若天地真是由盘古开天劈地而来,那么宇宙又是怎样的存在?那么世界到底是怎么来的?总有人说宇宙是无限大的,而无限大到底是多大?没有边际,甚至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这足以见人类的渺小,世间的宽广了。于是人类便试着去认识,去理解这个他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哲学的大门就这样被悄悄打开了。

  书中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这个世界太美好,清晨的曙光,傍晚的晚霞就足以温柔,每一颗星星,每一片云朵都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望,浮想联翩。所以才让人们留恋,惋惜,从而认识生命的可贵。

  所以,这不止是苏菲的世界——更是你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3

  年前读完了《苏菲的世界》,还未来得及好好的总结。对于这本哲学的入门书籍,读起来并不那么容易,从古希腊哲学,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从自然哲学,整整一部哲学史,以一位哲学导师给女孩苏菲授课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同时这个故事,这部书也是少校送给女儿席德的一份十五岁的生日礼物。这种书中有书,深入浅出的写法,又使得读者读起来越来越感兴趣。

  从思考“你是谁”开始,带领我们慢慢探讨很多高深的哲学问题。《苏菲的世界》以小说这种我所熟悉的载体形式传达出一部哲学史,这本书正是我这种非哲学专业同学最好的学习资料。我开始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很有必要在重读这本经典之作。

  虽然读后我只记住了几个哲学家和他们的哲学观点,但是得到更多的是对人生的些许感悟吧。

  “我们也是星尘”,我开始思考老师曾经的问题“幸福是什么?” 迷上《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已经废寝忘食了三天啦!我很喜欢看哲学类的书籍的!也多亏好友介绍!其实我这个人吧,是很难对一本书这么专心过的,除非是我自己愿意看的,否则谁都别想勉强的!

  不过说来也是奇怪,一看《苏菲的世界》居然放不下来,恨不得拿所有的时间来看,特别是当我读到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我就兴奋极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我孩提时代最崇拜的两位哲学家,特别是苏格拉底,他告诉我什么叫“最大的麦穗”,还让我明白很多道理了!

  苏格拉底时代奉行理性主义,特别是他的弟子柏拉图,对女人的看法真让我赞同!他倒不像亚里士多德那样歧视女性,亚里士多德这个哲学家崇尚男权,很不道德地说什么“女人是未完成的男人,男人为生孩子提供‘形式’,而女人只是为孩子提供‘质料’”。这个“质料”,打个比方说就是种子和土壤的关系, 男人在女人的土壤上播种,由女人提供养料……这换成现代话就是女人是一台生育机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4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书一开头,就提出了这两个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问题,引起了主人公苏菲的思考,正是这两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把她从平凡的现实世界带到了神秘的哲学世界,为她开启了一扇思想的大门。

  仔细想想,我们有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两个问题?如果某天你的手机(时代不同的缘故,或许没有几个人家门口还有邮箱)也收到一封这样的信息,你会认真思考吗?大概会置之不理吧,或许某些好奇心强的人会回拨回去,但有多少人会去思考这两个问题呢?倘若是老师对学生提问,学生大概会不假思索的说;“我是xxx。”这就是享受着安逸生活的人类,这就是人类的悲哀。

  回忆一下,我们究竟对问题有几分探索精神?我们究竟真正认真的思考过问题多少次?可能一次也没有。我们就像机器人一样,木然的接受着一堆堆数据,却不会去思考,不会去质疑。老师不是万能的,书不是万能的,百度更加不是万能的,如果每个人都像机器人一样,没有探索精神,没有质疑精神,没有反抗精神,那火车从哪儿来?书本从哪儿来?电脑又从哪儿来?如果每个人都碌碌无为,得过且过,那我们的大脑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我们和其他的生物还有什么区别?

  我们的棱角被现实磨得光滑,我们的思想被自己无情的禁锢,谁还记得,人类的文明,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我们的先辈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堆积出来的?谁还拥有,那无知无畏的探索精神,敢于质疑哪些权威?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会被历史铭记,才会无悔于自己的一生。

  思想本身的危险就在于思想本身是不安的。他拒绝接受已经形成的定见,他需要从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出发去认识人,这本身就意味着动荡、不安、危险,还有进步。就像一个被按在水里的人,呛了水才能够学会思考。而我们恰恰需要的就是这种不安的思想,没有思考,没有质疑,就没有进步,没有真正的未来。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5

  阅读《苏菲的世界》,就好像出席一场无与伦比的哲学宴会,亦是参观一座人才济济的名人殿堂。它虽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但它依然使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我们不能将任何事情都当作理所当然,应该去追求真理和智慧。

  这本书主要叙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我们跟随她的经历,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笛卡尔再到萨特。有达芬奇的绘画,有莎士比亚的戏剧,也有古登堡的印刷机。时空穿梭交替,思考不断深入,看尽社会沧桑变幻,留下许多心灵的震撼。

  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的一切感到不可思议,并有兴趣、有时间去探索和发现;而越当他们慢慢变得成熟稳重的时候,却将对世界的好奇和惊讶抛到了九霄云外。哲学家们不断地提出问题并绞尽脑汁去寻求解释,但那些甘于平凡的人们却一如既往地谈论着寻常的事情。“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存在?”“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丰富多彩的世界仿佛虚无缥缈,敢于探索、想要唤醒我们的人博得的却是不屑一顾甚至是厌恶和迫害。世界上有多少人愿意思考这些问题?有多少人为了寻求真理而不顾他人的嘲笑的眼光和讥讽的话语?

  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没有任何主见的人们逐渐变得迷茫和浮躁。先进的科技只能带给我们方便快捷,而唯有哲学才能教会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给我们知识和智慧。这足以让我们在这个人云亦云的社会中夺得一席之地。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读后感

上一篇:目送读后感

下一篇:青铜葵花读后感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