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汇编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2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封建社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类在封建时代所达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页。
在“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时期,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在这篇赠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艰辛的求学历程,勉励后人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子,使同为学生的我感到这似乎几百年前的故事,而是身边事,更使我知道求学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们应不畏艰辛,勇于探索,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贫寒而借书亲手抄写,虽然辛苦却一点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还,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终于有机会看到各类书籍。而面父母为我买的一大堆书,我却很少细心地读过,真不敢与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请教问题时毕恭毕敬,遇到先生训斥、呵责时,态度变得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话来辩解,直到先生高兴了,才再次请教。面对古人在如此艰难的求学条件下,对知识的渴望与决心,我羞愧得无地自容。古人为了求学,不畏天气寒冷,即使四肢都冻得动弹不得,只吃两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们丰衣足食从不为受冻挨饿担忧,也奔走的劳累,更不必亲手抄书,但仍学业不精通,那只能怪我们用心不专一了。
从发生在古人身上的件“平凡”的事我终于明白勤奋与艰苦是相互联系的,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克服。在我们科技飞速发展的,我们仍然勤奋求学,这样才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将来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一份力。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3
《送东阳马生序》是选自宋濂的《宋学士文集》。文章先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然后联系马生求学的优越条件,这样,我们不难就可以得出其中之一道理: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文章中提到宋濂自己小时候读书的情况——“余幼时即嗜学。学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在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宋濂小时候读书的环境是那么恶劣,家中无钱,问人借书,寒中抄录,而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专心求学。因此,他后来有名望有地位,诗文成就高。由此看来,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专心与否。
其实,学有所成并一定要在顺境中、逆境中、优越的社会年度中、机遇中才能达到的,最重要的也是自己,自己的专心与否。
外国有这们一则故事:贝多芬小时候跟外国的老师学唱歌和弹钢琴,由于贝多芬对弹琴方面有兴趣,学得比较好(若跟其老师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老师看好他,并想把自己毕生精力传授给他,但贝多芬的语言跟其老师的有所不同,导致他听不懂、理解不了。因此,贝多芬在那时起,在练习弹琴之余,还要学老师的语言,他很认真——一天有20小时,他的眼睛是有光线射进去的。皇天不负有心人,2个月之后,他根本把该语言学到七七八八了。这样一来,贝多芬就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最终在世界上有名义;有地位,对于第六交响曲,我想人人都有听过、闻过。
诚然,学有所成、成才不是三心两意,乱来就可以达到、实现的。而是要努力、勤奋、艰苦、刻苦钻研,再加上自己对学习的专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4
读了这篇《送东阳马生序》古文,我感到有一种力量在把我的心卷起来,卷到这场戏中。读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天大寒,砚冰坚……弗之怠”,我感觉仿佛回到宋濂的那个时代里,想着他,没有办法看书,就向有书的人家借书,天气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坚冰,可却不放松抄写,和现在的我比,我有参考书,不用抄,却没有好好利用。
读到“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想到了我们,我们不用像他那样,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上课,他的处世比我们不好,却还费心思去请教老师,而我们呢,木若呆鸡似的坐着,心儿不知道往哪儿飞去了?
读到宋濂拜师的时候,我的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画,画上的宋濂,背着书箱,拖着鞋子,一步步的在深山巨谷中行走,路途遥远而险恶,他艰难的往前走,不理会“苦”,只想着心中的“师”,大雪深达数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可见他是那么的专注于“苦难”作斗争。当初我们上学的时候,什么困难也没有,轻松的一坐车,就到了我们想去的学校。
他一日只吃两顿,没有新鲜肥美的大鱼大肉,衣服也穿的不好,生活的比我们苦几万倍。我们天天都吃免费的午餐,有免费的校服穿,还有零花钱能买好吃的,买闲书来看,这样的日子真是太幸福了。现在的条件这么好,我们难道不应该珍惜吗?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磨难是一笔财富,它能锤炼一个人的意志,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所以当磨难到来的时候,千万不要害怕,千万不要选择逃避,我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磨难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5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不及宋濂之万一。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步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教育言辞激烈,但这就能够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
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了,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6
今晚心血来潮,拿来一本《古文鉴赏辞典》来读,偶然间再读《送东阳马生序》,颇有感慨。
这篇文章被选为初中课文,意在激励初中生勤奋苦学,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永不言弃。但我们大人在编书的时候却只想到怎么教育孩子,殊不知自己才是学习的对象,大人要在孩子面前作一个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少年时代的宋濂,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他渴求知识的欲望驱动着他亲自抄录,亲自誊录,而且计算着日子,这需要付出都么艰辛的劳动和毅力呀!我又想起了另外一个人,写《五人墓碑记》的张溥,被称为“七录斋”先生,他读书有一个特点,每读一本书,必亲自抄一遍,抄完便焚烧掉,如是者六,一直到第七次才保存下来,所以称“七录斋”先生。古人读书态度之严谨,毅力之坚韧、勤奋之精神,令今人望尘莫及,自惭形秽。“书非借不能读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和证明。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冰雪飞舞的季节,宋濂从未放弃过抄录,手指都不能屈伸了,也不敢有任何懈怠,因为他要在规定时间内把书还上,他要取得借书人对他信任,俗语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大学时代一位师兄,每到冬天,寒风彻骨,他在图书馆学习,无法抵御寒冷,便用抄书来驱赶寒冷,让自己置身事外,忘却寒冷,一遍又一遍的抄书,他最终以专业最高分考上了北大的硕士研究生。能吃苦方能成才,能吃苦命运才会青睐,能吃苦才能风雨之后见彩虹。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7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包括家长)对学生灌输的是一种功利的东西。为了工作,为了生存,为了离开农村,为了过上幸福(物质上)的生活……
教育应该是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有质量的生命奠基。读书能够带来很多功利性的东西,但这并不是读书的目的和结果。
在教《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的读书经历应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在宋濂看来并没有把读书当作解决自己生存的手段,他说“以中有足乐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乐”是一种读书之乐,是一种精神之乐,是一种收获之乐。
宋濂开篇即说“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即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宋濂是怎么读书的?借别人的书,无论天多寒冷,都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宋濂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了一些成大事者必有的素质:好学上进,讲信用,积极主动,能吃苦,能坚持。
再来看我们的说教,学生始终处在重压如同面临几座大山,哪来的愉悦之感,哪来的读书之趣?
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我们不能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还是停留用读书对学生进行物质利诱上,那么我们的观念已经严重停滞在以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中长期发展纲要都要求我们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对学生说实在的话,对学生的精神引导,让学生处在正确的价值观中去学习,不仅对现在,对将来也是很有必要的。
应试教育已经让教师异化了,让教育异化了。
教育只有回归真实,教育才是真教育。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8
《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临别赠序,是作者宋濂赠给同乡马君则的',他用自己的勤学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学过这篇课文后,我也深受勉励。
宋濂家境贫赛,但爱好读书,于是就从藏书之家借来抄,计算着日子归还,无论天气多么严寒,他都如期归还。成年后的他跑到百里的外乡向当地“先达叩”;在求学的过程中,时常顶着寒风在雪中行走;住旅店时,同舍生穿着华丽,他则用读书来让自己快乐。这是何等的艰苦又是何等的勤奋。
再看看我们当今社会的学生,我们父母整天寸步不离的呵护,我们就像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按理说,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读书。我们不必为“口体之奉”而担忧。相反,我们挑食,不爱吃的东西不吃;我们攀比,不流行的衣服不穿。我们不必患“无硕师名人以游”,反而厌倦读书,抱怨读书苦,读书累。我们不必像元贞那般为贫苦而休学。暂且不说有几室几厅的高楼大厦,就是出租房,生活在这个不大而温暖的房子里,还不够满足吗?怎么说也不用“不蔽风日”吧。我们更不必因遥远的路程而焦燥,即使家住得离学校远,也只有一趟车的时间。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读书。然而,我们不但没有努力读书,反而虚度光阴,我们将肩上的重担,父母的期望和自己以后的命运都抛到了脑后。
与宋濂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顽强拼搏吗?难道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下才能上成材吗?不,不是的。小草在没有障碍物的环境下不是长得更旺盛吗?我们生长在当今社会,就更应该珍惜机会,努力学习。不是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9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透过自我的学习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一篇文章。读后,体会有四。
一是要勤奋。宋濂家中贫穷,没有书看,便向别人家借,“手自笔录,计以日还”,勤抄,勤写,即使在寒冬腊月,“手指不可屈伸”,也不懈怠,“少年辛苦终成事,莫向光明惰寸功”,他凭着自我的勤奋刻苦,最后“遍观群书”,也为以后的学业打下了基础。个性签名爱情
二是要虚心。为了请教有学问的老师,作者“尝趋百里外”,向当地长辈叩问请教。俯身倾耳,恭恭敬敬,遭到老师训斥,却毫无半点怨言怒气。反而“色愈恭”“礼愈至”,等到老师和颜悦色,则又请教,如此懂事,礼貌的学生,老师怎会不喜欢呢?定会认真解答,“态度决定一切”。虚心,使得宋濂“虽愚”“获有所闻”。
三是要实践。作者成年后,跟着老师访学。“负荚电履”,“穷冬烈日”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不能动”这些经历,看似倍受折磨,实际是作者自我锻炼的一个好机会。陆游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知识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作者的访学生涯,对他学习的理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是要乐学。作者的学习条件可谓很差,“无鲜肥滋味之享”“温袍敝衣”,而同舍人“皆被绮绣”“骅然如神人”。如此强烈的比较,作者“略无慕艳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铸乎?宋濂以学习为快乐,不与人攀比,一心读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文章开篇“余幼时即嗜学”,不错,学习要从小时候开始,“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就是此意,要珍惜时光,才能如宋濂学有所成。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0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1
说道勤奋,我们就应该像宋濂一样,将勤奋当成一种习惯,在生活中,处处落实,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俗话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勤奋就是将每一件事做好的基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早早就古代,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这样的道理。这也不禁使我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我对待学习是不是一丝不苟?对待老师是不是恭恭敬敬?我是不是已经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了?想想,自己还是有许许多多的不足,有时也会犯懒病,也会想偷工减料,对待林林总总的事,我也不能说我已经给进了我的极限。
保尔曾经说过: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回忆往事,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我想,宋濂肯定是做到了这一点,做人不应该给自己留太多遗憾,也许我们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只要努力去做就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在正值豆蔻年华的我们也应该好好反思,虽然学习十分的艰辛,可是我们是否已能问心无愧?答案当然是“没有”所以,在以后的时光里,我必定要培养自己坚韧,勤奋的性格。
“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未来的道路确实是漫长艰辛的,还有很多的风风雨雨,我们要的就是老老实实走好每一步,我们应该带着一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者”的心和像宋濂一样高贵的平直,去勇敢面对,勤奋,努力!让我们在花季雨季,在似水流年的日子里,谱写出无悔的青春乐曲,飘扬无憾的生命之旗!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2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来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
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3
我从刚踏进小学的大门到现在,已经认识了很多古诗文,但因为我的语文水平不太好,所以我不会去背,但这首"送东阳马生序"让我懂得了很多,虽然这首诗内容很多,可是,让我感到了"做什么事情都要讲诚信,讲信用,做什么事都要坚持做到最后,不轻易放弃".
宋溓—明初诗女三大家乡之一,他家境贫寒却依旧嗜学,天大寒却弗之怠,从不逾约,踏深数尺雪,皮肤皲裂而不知,民主集中上有足乐者而不幕同舍生……
回忆过去,再想想现在,我们生活在衣食住行样样现代化的社会,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在学校里,还有老师教我们做人……国家和社会也处处为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创造条件,可是我们呢?我们曾几时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外面的世界;听着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却想着明天要怎样躲避考试;父母处处为我们着想,我们却从未学习理解他们……
我感动于家贫却依旧嗜学的宋溓,就像人们感动于那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样,辗转大百多年,当今的社会条件与大学士宋溓那时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是,当今社会又有哪个杰出的人才能够与宋溓相提并论呢?这也许就是环境变化的原因吧!艰苦的环境会使人懒惰,我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
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出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澳大利亚的父母秉着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则,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着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我想,出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能够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宝剑峰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若寒来,在如今这样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我更希望学校、家庭及至整个社会多给青少年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磨炼我们勤奋好学、不怕吃若的意志,使我们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4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书可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只好“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于是,不论寒冬酷暑,宋濂总是坚持抄书,及时送还,因为只有这样,人家才肯借书给他。
宋濂读书难,难在无师可求,“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因此,只能“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求师之途艰辛无比,“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即使如此,他依然能够自得其乐,终成大儒。
然,今日之学子,读书条件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但求学的决心和毅力,却不及宋濂之万一。抄书的做法虽然不再提倡,但优美的句段还是应该积累吧?步行百里虽然已经不太现实,按时到校的要求应该一点也不过分吧?可是,看看现在的学生,又有几个自觉设置了读书笔记?又有多少因一点小事就不见了身影?
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宋濂的求学态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现在的学生有几个对老师如此谦恭?顶撞老师、辱骂老师,甚至殴打老师的现象,又在多少学校不断上演?当然,这里面不乏老师的教育方法失误,教育言辞激烈,但这就能够成为学生顶撞、辱骂、殴打老师的理由吗?学生的人格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就可以漠视吗?
唉,不说了,谁叫咱是老师呢!说不定有很多读者看了我的这些感慨,还把所有的罪过都归结到老师身上呢!哈哈,随便吧,反正老师的地位已经够低了,再多听上几声叫骂也无所谓了!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15
读《送东阳马生序》,我眼前仿佛浮现出宁濂在冰雪天里忍受着刺骨寒风抄写书籍,在乡野的小路间奔波寻师、在深山中若觅住处,以及身穿破絮却仍自得其乐的样子。不禁深深感叹:果然唯有勤与苦,才能为将来开阔一片天地,造就一位将才。
宋濂元疑是在贫苦中求学的一他幼时家中没有书,成年时无法拜师,无法有鲜艳明丽的服饰甚至是保暖的衣服。这一切的辛苦,是我们无法体会的。对于我们而言,所谓的“辛苦”是父母老师给予的期望和几份作业。我们面对着父母老师般切的希望,却把它们想象成无形且巨大的压力,我们面对着书桌上的作业,却把它们想象成无法跨越的大山。于是我们仰天长叹:“我们很辛苦!”可这“辛苦”没有半点能与宋濂的苦相比,因为至少我们能坐宽敞明亮的教室,捧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的书本,聆听老师的讲课。这些,怕是宋濂幼时所不能企及的。
可是宋濂没有在苦难中退缩,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勤,去攻克那些苦所带来的困难。没有书箱,他便借他人的来抄写,没有老师,便四处访问;没有衣物,便默默忍耐寒冷与嘲讽。尺因他心中有读书的愿望与乐趣,他便能克服苦难,以勤求知。
而我们,在面对学习中的难题,学习中的苦难时,是否也应把苦难作为度过无涯大海的舟,以勤奋作为登顶的捷径,不惧一切,向上攀爬?
古人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应当向宋濂那样,把苦难与困难当作是到达彼岸的帮助者、垫脚石,把勤劳当作是通往成功的阳光大道,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在生活、学习中奋力前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