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如何写聪明的华佗教学反思

如何写聪明的华佗教学反思

发布于:2020-11-10 05:58:30 作者:

如何写聪明的华佗教学反思

  导语:《聪明的华佗》是一篇名人故事,课文写的是7岁的华佗通过用鲜嫩的青草,两手各拿一把,将两只相斗的羊引开的方法,解决了蔡医生提出的考题,从而蔡医生高兴的收他做徒弟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能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这就是聪明。

如何写聪明的华佗教学反思

  如何写聪明的华佗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第1自然段作为回顾课文内容,导入课文;第2自然段由“蔡医生是怎样考小华佗的?”这个问题引出;第3、4自然段,通过批画和问题引导,使学生自己理解“硬拉是不行的”和华佗把羊分开的办法很巧妙,感受华佗的聪明。顺理成章引出第5自然段。拓展出:还有别的方法解决吗?及学完课文的收获。练习:被子句和把字句的转换。

  教学过程中值得发扬的地方:

  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的理解课文。

  1、在什么地方找到问题的答案?

  第2自然段讲蔡医生出题考小华佗:让他把两只正在打架的羊分开。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两只羊是怎样打架的?你觉得应该在第几自然段?这个问题是让学生意识到,前一个自然段提出的问题,要到下一个自然段中去找答案。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做阅读题的方法。

  2、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理解课文

  第3自然段中华佗看了两只羊相斗后想:硬拉是不行的,我得想个办法。教师提问:“什么是硬拉?硬拉怎么不行?”引导学生体会硬拉背后的问题,分析硬拉的后果。第4自然段华佗想出办法,教师提问:“这个办法怎么好?”

  再一次让学生自主感受华佗的聪明,而不是教师一味的凭空夸奖华佗,硬塞给学生华佗很聪明的概念。

  二、在重难点问题上扩展问题,开阔学生思路,活跃课堂气氛。

  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感受华佗的办法好,并能说出华佗怎么聪明。教师在每个点上都设置了一道扩展问题。学生体会出华佗的办法怎么好后,教师提问:“你还有别的方法把两只羊分开吗?”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最适宜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了,他们想象力丰富,语言有趣,答案五花八门,不仅开阔了思路,还让课堂的气氛活跃了起来。学完课文后,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不仅说出了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更有学生说:“教师选择学生时,要严格,通过考试才能收下。”这真是教师都没有体会到的,学生的回答好像还真是有些道理呢!

  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课堂练习的质量

  本课中涉及了被子句,在课上出现了被子句与把字句的转换练习。所谓练习的质就是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好与坏。这次练习只让学生解决了屏幕上出现的三个句子的转换,而忽视了学生对方法的叙述,只有把方法表达清楚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否则只是会练习的句子,而且时间长了,连这些句子也不会了。所以在今后课堂练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用语言把方法说出来,反复的说,从而保证练习的质量。

  二、教师的示范性

  1、教师要求学生审题时要批画,整堂课上有两处需要学生审题的地方,教师只让学生说出了批画点,而自己没有在屏幕上画出来,忽视了示范性。教师应该在屏幕上演示出来,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审题过程,培养学生读题随手批画的习惯。

  2、课堂上出现在板书与投影上的问题或看图说话练习,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应给予更准确、精炼的答案,起到示范性的作用,给学生直观的文字记忆,规范学生语言的精准性,从而达到训练学生说话练习的目的。

  三、各个环节时间的调控

  最后句子转换练习时间不充裕,反映出教师在时间的把握上存在问题。应该在前面学生表演两只相斗的羊被华佗引开这个环节上,只叫一组同学上来表演,从而节省出时间留给练习。所以今后在备课环节就要把时间分配好,预设出一些问题,设计出多种教学方案,防止类似问题的出现。

  四、组织教学

  这节课扩展题目多一些,学生兴奋度很高,在自由发言时,出现了课堂纪律难控制的问题。教师今后要重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当别的同学发言时,不插话,不抢话,不自己跟着说,等待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想法。

  通过这节课的准备和讲授,让我有了很多新的收获,今后我会发扬优点,摒弃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如何写聪明的华佗教学反思

  教学《聪明的华佗》一课前,《聪明的华佗》是北京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案的课文。这一单元,主要讲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编者旨在让学生从名人小时候的故事中,感受到他们的优秀品质,正是因为有这些品质,他们才走向成功。在课堂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华佗很聪明”是教学重点。

  授课时,我是在孩子们充分阅读、讨论之后,引导学生明白华佗遇事肯动脑筋,想出了好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聪明。对于问题的设计,我力求引发学生深层思考,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问题如下:

  问题一:“两只羊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斗得很凶,谁也不肯让谁。”你有什么办法分开它们?

  学生答:我可以用力拉开它们;我出示画面,让学生看画面、演一演,使学生感受到两只羊斗得很凶。

  追问:“为什么硬拉不行”?

  学生理解起“硬拉不行是不行的”,也充分发挥想象,纷纷回答:“华佗才七岁、力气小,硬拉拉不开。”“两只羊斗得很凶,硬拉羊会受伤”“ 两只羊斗得很凶,硬拉人可能也会受伤”……

  问题二:画出表示华佗动作的语句。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就在讨论“为什么要采来鲜嫩的青草?为什么要两手各拿一把?为什么要在两只羊面前晃动?”

  学生答:“采来鲜嫩的青草,羊才爱吃”“两手各拿一把,羊才不会为争吃青草打架”“在两只羊面前晃动,是为了吸引羊的注意,让它们不打架”…

  因为问题设计据开放性、引导性,学生的回答也变得非常精彩,此时,我稍加点拨,把其他做法与华佗的方法进行比较,学生感受到华佗的方法很巧妙,进而体会华佗聪明,从内心里产生佩服华佗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时候再进行有语气地朗读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找到了适当的切入点,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所以本节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教育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