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

发布于:2022-01-02 01:11:23 作者:

【精华】大班教案范文汇总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班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精华】大班教案范文汇总10篇

大班教案 篇1

  大班音乐活动《朋友舞》

  执教人:林艳芬

  活动目标

  1.初步学跳散点结伴舞,感受俄罗斯民间舞蹈轻快、幽默的风格。

  2.能在固定空间中自由穿行、舞蹈,不与同伴碰撞。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快速地找到舞伴,并两两合作舞蹈。

  活动准备

  1.音乐《萨沙》;

  2.幼儿每人右手上戴一个手腕花。

  活动过程

  学习表现朋友见面时的惊讶动作

  一、导入。

  老师:“小朋友,我想问问你们,当你们突然在街上见到一个很就很久没看的朋友,你们第一时间有什么反应?(引导幼儿表现出很惊讶的表情),那老师如果是见到一个很久没见的朋友第一反应就是“是你?”那现在请小朋友你来模仿一下老师的动作。示范指着对方说:“是你?是你?就是你!”

  (动作:单手叉腰,右手伸出食指,身体后仰,指着对方说:“是你,是你,就是你。”)

  二、引导幼儿乐曲中用到夸张的动作

  1.师幼互动,练习碰面后的惊讶动作。

  引导:“很惊讶地说话时,身体会怎样?”(身体向后仰,表情很惊喜)

  2.幼儿互动,两两练习。

  (活动开始,老师利用语言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通过师幼、幼幼互动,让孩子不知不觉地融入到情境中,自然、愉快地学习表现惊讶的动作。语言节奏的加入,更使幼儿兴趣浓厚,表现到位。)

  三、学习听辨音乐找朋友

  1.欣赏第一段音乐(找朋友的音乐),师用动作带领幼儿听辨乐句。

  “音乐有几句?你能听出来吗?一起听着音乐用动作告诉大家。”(再次听辨音乐)

  (评:听辨乐句是活动的难点,老师利用手指走路的动作,让幼儿清晰地感受到了四个乐句。幼儿通过模仿学习,在“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了音乐,学会了听辨乐句,为下一环节的活动打下了基础。)

  2.讲解找朋友的规则。

  “音乐响起,我们都在大街上散步,各处的风景都要去看看。等到音乐快结束的时候,找一个离你最近的朋友,面对面,互相指着对方说:是你?!是你?!就是你。”

  3.幼儿尝试跟着音乐散步、找朋友。

  师鼓励幼儿散步时充分利用教室空间。

  4.讨论:有什么好办法能在音乐快结束时找到朋友?

  5.幼儿再次尝试听音乐找朋友。

  6.完整表现找朋友及找到朋友后的惊讶动作。

  (散点结伴舞需要培养幼儿自如找空间的能力,老师利用散步这一情境,引导幼儿多观赏周围的风景,从而帮助幼儿明白:找朋友时不要扎堆,要善于寻找空地方。“如何根据音乐迅速找到朋友?”老师没有直接告诉幼儿方法,而是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最终明白:第三句音乐结束后去找朋友最好。体现了尊重幼儿的教育观。)

  四、学习两两合作动作

  1.两位老师示范合作舞蹈动作。

  问:“我和朋友跳了哪些动作?”

  2.和老师空手练习互拍动作,提示从戴手腕花的手开始。

  3.幼儿两两结伴练习。

  讨论:怎样快速地转换动作?

  五、听音乐练习。最后一起跳完整舞蹈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顽固节奏

  2. 学习演奏乐器棒棒糖鼓。

  3. 感受音乐中的强弱(f和p)。

  活动准备∶

  呼啦圈、图片、棒棒糖、包、鼓

  活动过程∶

  导入∶

  有一天,从天上掉下来了大大的棒棒糖!哇~肯定好好吃,niam niam niam~

  但是吃一口,吃两口,棒棒糖太大了~一点都看不出来迟了,怎么办呢?这时候,小妖精飞过来在老师的耳边轻轻的说∶"我们背诵魔法咒文,开心的唱歌的话,棒棒糖会变成乐器。"我们一起,大声的喊出魔法咒文吧!

  (教师提前把棒棒糖鼓藏在包里,把图片放到藏着棒棒糖鼓的包里面。)

  一、展开

  1.跟小朋友一起熟悉魔法咒文

  (1)"loli loliloli loli pop pop pop"用右手在悬空画圆,拍三次手。

  2.熟悉各区

  (1)熟悉音乐之前,先熟悉动作

  a.往上举起来,往下放下去拍拍手/手往前,手往后/小的,大的/拍拍手。

  b.活动时,歌词换成"小小/大大拍拍手"。

  (2)跟着音乐做活动

  (3)变化多种魔法动作咒文(还能怎么做呢?-反映小朋友们的意见)弯曲的手+拍手,晃腿摸头发+双手摸脸,双手画圆跳跃。

  二、活动

  1.2-3名作为代表,跟教师一起做示范。

  2.3-4名为一组,给大的呼啦圈后进行探索。

  3.熟悉动作之后再跟着音乐活动。

  Loliloli→把呼啦圈放到地上,羽翼手+走路→抓着呼啦圈横着走,转+跳Pop pop pop→拍手3次→抓着呼啦圈横着走,转+跳

  让我们双手举起点一点头/lolipop→双手往上拍手三次→抓着呼啦圈双手往上/跳

  让我们双手放下踏一踏脚/loli pop→双手放下来拍膝盖三次→抓着呼啦圈放下双手

  小声小声(p)→进到呼啦圈里面手指拍拍or小声打招呼→(身体放低)小声喊出呀呀呀

  大声大声(f)→走出呼啦圈拍手 or大声打招呼→大声喊出呀呀呀+跳

  三、演奏乐器

  "小朋友们大声喊出魔法咒语,还开心的唱歌跳舞,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棒棒糖有没有变成乐器了。"(从包里拿出提前藏好的乐器展示给小朋友们)

  1. 教师介绍乐器并展示哪个部分演奏。

  2. 分好乐器之后进行探索。

  3.演奏乐器+唱歌

  (1)Loli loli∶把木锤放到乐器上面画圆。(2)Pop pop pop/loli pop/咚咚咚/咚咚咚∶演奏

  小朋友表演时间

  表演的真棒!好,请小朋友将乐器轻轻的放下来~

  我们来围圈圈,我们来围圈圈,手拉手围个圈圈~

  最后我们要和小朋友们说再见啦!我们一起来听好听的音乐好小朋友们,我们下节课再见 !

  反思∶

  优点∶

  1.奥尔夫音乐课程注重节奏、旋律。不以学为目的,而是更多让孩子积极参与感受。

  2.孩子在进行肢体律动时,都能跟着老师模仿动作。在模仿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每个肢体动作孩子们都使用固定拍进行。

  3.最后一个活动让孩子们使用乐器集体演奏演奏。可以说是一次尝试,对我,对孩子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缺点∶

  1.在"创造美上"没有更好的运用到。

  2.教师主导的地方过多,没有给孩子自己探索的机会。

大班教案 篇3

  音乐活动:

  《数字歌》

  活动目标:

  1、 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热情明朗的风格,能随音乐合拍地做律动。

  2、 尝试与同伴合作,大胆地用身体动作创编数字造型。

  3、 享受做韵律操及与同伴交流的乐趣,体验创造的快乐和成攻。

  活动的准备:

  1―10数字歌曲CD;写好数字的黑板、笔等

  活动过程:

  1、 欣赏音乐、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找出歌曲中的数字。

  2、 再次倾听音乐,跟音乐演唱数字,创编简单动作。

  3、 创编歌曲中段数拍部分的动作。

  4、 出示数字1―10,引导幼儿观察数字的不同外型。

  5、 与同伴合作创编数字造型。

  1) 提出创编要求。

  2) 幼儿结伴合作创编,教师巡视指导。

  3) 展示创编的数字造型。

  6、 听音乐将创编的造型与之前创编的简单律动完整表演。

  1) 提出表演要求。

  2) 幼儿与老师一同表演。

大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在掌握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拔根芦柴花》。

  2.在教师指挥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改变指挥方案,丰富演奏内容。

  3.在集体演奏中,注意乐器打击时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应和谐一致。

  重点:学习用打击乐器演奏《拔根芦柴花》。

  难点:在集体演奏中,注意乐器打击时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应和谐一致。

  活动准备

  1.会看指挥、分声部做身体模仿动作。

  2.铃鼓、碰铃、圆舞板、大鼓、钹等打击乐器人手一件。已经摆放在幼儿椅子底下。

  活动过程

  一、 熟悉乐曲、巩固节奏型

  1、 伴着欢快的《拔根芦柴花》音乐幼儿和教师一起跳舞,让幼儿从中感受到快乐,激发幼儿进行音乐活动的兴趣。

  2、 巩固、熟悉节奏型。

  二、 听音乐《拔根芦柴花》,做相应的身体动作。

  三、 学习用打击乐演奏乐曲。

  1、教师引导幼儿探索、设计配器方案。

  2、幼儿根据配器方案,看教师指挥用乐器进行演奏。

  教师:请小演员们从椅子底下轻轻拿出乐器,准备好,我们这一次要用小乐器来演奏了。

  3、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演奏乐器中的困难。

  4、教师启发幼儿设计新的配器方案。

  5、幼儿按照新的配器方案看教师指挥演奏。

  教师:这一次我们要用刚才讨论的新的配器方案演奏乐曲了,请仔细看好我的指挥。

  6、教师组织幼儿探讨如何让演奏更好听,并提出力度要求。如:X XX|中强、轻快; [11]~[16]小节稍弱、跳跃;[19]~[24]小节稍强、热烈。

  课后反思: 拔根芦柴花(打击乐演奏)

  这次的公开课是园指定让我上一节有关打击乐方面的内容的音乐课,让年青教师能有一个对上打击乐有个初步的了解,说真的我心里没有一点底,首先现在的教材中在打击乐方面的教学内容很少,孩子接触各种打击乐器就很少,在这种情况下要上好一节打击乐课 很难。再说这次是让我上给年青教师看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所以我很重视这一次的公开课。要上好这方面的课,首先要给孩子铺垫一些有关内容,如:认识多种节奏型、接触一些打击乐器并认识、还要学会如何去欣赏音乐等等。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知识铺垫。

  《拔根芦柴花》是我们大班九月份的主题《中国娃》中的内容,整首曲子以民间乐器二胡为主奏乐器,再配以其他的乐器伴奏,表现了欢快愉悦的情绪,洋溢着浓浓的中国音乐风。 一首乐曲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既可以欣赏又可以演唱即能创编律动又能开展音乐游戏。我把打击乐演奏作为《拔根芦柴花》这首乐曲的表现形式。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在学会身体动作的基础上学习用乐器演奏。难点是:注意乐器的音量、音色与乐曲情绪的一致和谐。设计配器方案。整个活动幼儿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注意力非常集中,探索、创造的热情很高,尤其是在最后乐曲合奏环节,孩子们表现特别棒,各种乐器配合得非常默契。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打击乐的孩子们来说能有这样的表现让我尤其欣慰。

  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

  1、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先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的师生互动。2、让孩子尝试各种乐器,让他们心里上得到满足。孩子们兴趣很高,他们演奏时个个都非常认真、投入。

  2、幼儿能根据老师的指挥进行不同的演奏,效果不错。

  3、不足的地方事先我也想到了,在图谱上是否能让幼儿看出强弱拍的关系,在集体评课中有的教师也提到了这一点。

大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随音乐,基本合拍的做擀饺皮,包饺子的动作。

  2、创编饺子沸腾的动作,表现音乐欢快的情绪。

  3、与同伴共享空间,尽情表演,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有包饺子的经验。

  2、在地上贴一个能容纳幼儿的圆形。

  3、包饺子的步骤图:擀饺皮,包饺子,下饺子。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师:“今天我想请你们吃饺子!”

  (1) 介绍包饺子的主要程序:

  师:“我的陷拌好了,面也和好了,谁会包饺子?首先要什么?接着干什么?最后干什么?”

  (2) 模仿动作:

  师:“谁会擀饺皮?”(双手擀,单手擀)

  师:“谁会包饺子?”(教师可以用语言提示:舀勺陷,捏捏捏)

  (3) 下饺子

  2、完整欣赏音乐:

  师:“下面一段音乐,讲的就是擀饺皮,包饺子,下饺子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1)完整播放音乐后,提问幼儿:师:“在你包饺子的时候,听了刚才的这段音乐,心里感觉怎么样?对了,心情好的时候,包出来的饺子也会更香更甜。

  (2)再次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的段式:

  师:“下面我们在听一遍音乐,当音乐跟前面一段不一样的时候,请你用拍手或者跺脚的动作来表示一下。”

  师:“这首欢快好听的音乐,可以分成几段?哪两端的音乐是一样的?”

  :这首欢快好听的音乐分为3段:开始一段,做擀饺皮的动作,中间一段做:包饺子的动作,最后一段做包饺子的动作。(点图)

  3、分段听音乐表演:

  (1) 听音乐,自由做擀饺皮的动作;

  (2) 请做的好的幼儿示范,教师哼唱,讲解。

  (3) 教师示范,哼唱。

  (4) 和音乐练习1至2遍。

  (5) 练习包饺子的动作,过程同(1)--(4)

  (6) 完整练习:擀饺皮,包饺子的动作。

  4、创编饺子沸腾的部分:

  提问:“饺子放到锅里煮会是什么样子?一开始是什么样?然后呢?(请幼儿用动作表示)

  教师放音乐A`分组请幼儿到大圆上,表演饺子沸腾的情景

  5、结束部分:

  全班幼儿完整的听着音乐,站在圈上,把擀饺皮,包饺子,下饺子的动作完整的来一次。

大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体验与亲人、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

  2、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3、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4、考验小朋友们的反应能力,锻炼他们的个人能力。

  5、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自制的大树二棵,自制的水果图片若干

  活动过程

  (1)将大树上挂满水果并放在场地的一端(终点),家长和孩子在场地的另一端(起点)面对面的站立,同时幼儿将自己的脚踩在家长的脚上,家长用双手提住幼儿的双肩准备,说儿歌:

  袋鼠妈妈,有个袋袋,

  袋袋里面,装着乖乖,

  妈妈和乖乖,相亲又相爱。

  (2)游戏开始后,幼儿与家长一起往前走,到达果树后家长抱起幼儿摘下一个水果,两人一起学回跑,以先回到起点为胜。

  规则:在前进的过程中幼儿的脚必须踩在家长的脚面上。 游戏中,家长可引导孩子学习记录,算算一共击倒了多少个瓶子;也可以和孩子比赛,最后算总数,比一比谁多谁少。

大班教案 篇7

  【主题活动总目标】

  1、感知常见花朵的外形特征,了解不同种类花朵的生长特点。

  2、通过观察、探究、动手操作的'方式来探究花朵的秘密。

  3、学习花朵的绘画方法,能够为自己喜欢的花朵进行涂色。

  4、大胆表达对花朵的喜爱,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一《花朵的秘密》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花朵的名称,了解不同的花朵有不同的瓣数和香味。

  2、学习观察、交流探索常见花朵的特点,在记录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3、萌发对大自然的探究欲望,热爱大自然。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若干数量的玉兰花、桃花、迎春花、蝴蝶花以及图片。

  经验准备:对常见花朵有简单的认识。

  【活动过程】

  一、观察认识常见的花儿,感受花儿的美。

  1、看看各种美丽的花,说说它们的名字。

  (1)迎春花:黄色的,花朵想喇叭,是春天最早开的花;它向人们报告春天到来了,所以叫"迎春花"。

  (2)桃花:粉红色的,先开花再长叶,有花蕾和花瓣。

  (3)玉兰花:白色的,先开花再长叶,花朵很大,它是上海的市花。

  (4)蝴蝶花:颜色很漂亮,花瓣像蝴蝶的翅膀,所以叫蝴蝶花。

  2、请幼儿交流讨论,说说自己喜欢的花朵及原因。

  二、教师发放花朵,幼儿动手操作,探索花儿的秘密。

  1、教师将幼儿两人分为一组,给幼儿分发提前准备好的花朵和记录表格,向幼儿提出要求:观察每一种花朵有几瓣花瓣,哪种花朵有香味,哪一种没有。

  2、幼儿合作观察花朵并记录观察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

  三、教师和幼儿玩"花儿找家"游戏。请幼儿帮助每一种花儿找到自己的家。

大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结合季节教育,围绕“雪”的主题展开音乐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幼儿从中认识雪的特性,并尝试以“雪”

  为主题的词,曲,歌舞及打击乐等形式的音乐创编活动、

  2、引导幼儿体会如何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来表现“雪”的形象与内容、并感受二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的节拍特点极其在音乐表现与情感表达的不同、(重点体会三拍子音乐的特点及强弱规律)

  3、培养幼儿多方面的音乐技能和即兴创编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锻炼幼儿的合作和勇敢精神以及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环境材料:活动场地的布置(冬天的雪景绘画,装饰为背景)地毯,小椅子(每把椅子背后挂有一只布袋,内有打击乐器一件)头饰,纱巾若干、

  2、教具: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一套(磁盘)电脑,投影仪,大屏幕,话筒、其中软件的内容主要包括:<<雪孩子>>的VCD一张,

  “智慧老人”的录音一段,编配的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乐曲共三段;“雪花”的动画设计一段,节奏型设计,打击乐的节奏谱设计等、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带领幼儿到户外看雪,观察雪的颜色,形状,感知雪的特性,并启发幼儿发现和表达雪的特性(如:雪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形状有粒状的,片状的,六角形的等等,落到地上,房子上,树上是一层层的,落到脸上冰冰的,凉凉的,放在手里很快会融化、踩到厚厚的雪上有时会发出咯吱的声响,雪还可以团成球状,小雪球放到雪地上能越滚越大…、、)

  基本部分:

  1、带幼儿进入活动区,请幼儿观看动画片<<雪孩子>>(利用电脑,投影仪,大屏幕播放VCD)并提问:

  ①雪孩子是什么做成的?

  ②雪孩子为什么不见了?

  ③你喜欢雪孩子吗/为什么?

  引申:“你们想不想知道雪孩子去哪里了”?请智慧老人告诉大家(利用电脑设计的程序,放“智慧老人”的录音)、

  2、引导幼儿创编<<雪孩子>>的歌词,并帮助幼儿将创编的内容修改,整理成四句歌词、(利用电脑将幼儿创编的歌词打在大屏幕上,有不认识的字,可教幼儿重点认读)

  3、,引导幼儿为歌词选择合适的曲调,并填词演唱

  ①播放三段节拍,速度,风格不同的曲调,请幼儿欣赏并让幼儿谈谈对各段音乐的感受、(如:欢快的,忧伤的,雄壮的,抒情的………、)

  ②启发幼儿讨论:给<<雪孩子>>的歌词配曲,哪一段最合适?(幼儿可以分别尝试将歌词填入三段乐曲中并比较)

  ③结合歌词与音乐形象的特点,重点向幼儿介绍三拍子的节拍特点和强弱规律、(可让幼儿试着用自己的身体来打三拍子,如:跺脚捻指拍手拍腿拍脸拍肩及用嘴巴发出各种声音,提示幼儿在打拍子时应将第一拍重击,并与其他两拍区分开)

  ④幼儿看节奏谱打各种三拍子的节奏型、(利用电脑将节奏型依次,分别打在屏幕上)播放三拍子的曲调,引导幼儿试着填词演唱、(可请幼儿单独演唱,并用话筒录音之后,放给大家听,鼓励幼儿大胆演唱,并对有进步的幼儿进行奖励)

  4、欣赏乐曲<<小雪花>>,启发幼儿根据歌词的内容创编舞蹈、(;利用电脑播放<<小雪花>>的音乐,同时在大屏幕上打出设计的“小雪花”

  的动画背景,启发幼儿的创作灵感和兴趣、

  ①启发幼儿设计不同的动作去表现雪花在空中轻盈地飞舞,自由自在的姿态、(鼓励大胆,新颖的创意和表演)

  ②帮助幼儿分析音乐、(重点提示幼儿在音乐的休止部分可作静止的动作或造型;三拍子的音乐特点:抒情,动作应轻柔……、、)

  ③播放音乐及动画背景,并提供一些舞蹈的道具,如:头饰,纱巾等,幼儿自由即兴创编表演、

  5、指导幼儿为舞曲<<小雪花>>编配打击乐并表演、

  ①幼儿拿出自己的小口袋中的乐器自由结组、(教师根据情况作适当调整)分组讨论设计的方案、

  ②请各组幼儿分别表演,并说明设计的理由、

  ③组织幼儿评议,并选出最佳方案、(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

  ④幼儿按乐器分组,看节奏谱为<<小雪花>>的音乐配打击乐并表演、

  (用录音机录下来,播放给幼儿听,鼓励幼儿表演,使他们体会到成就感,同时结合其中的不足提出改正建议)

  结束部分:

  1、小结:请幼儿谈谈自己的收获或感受,引出:

  ①大自然中的四季都是十分美好的,冬天虽然寒冷,但却能锻炼我们不怕严寒的精神,雪能给我们带来很多好处:保护庄稼,杀死病菌,滑雪,堆雪人,打雪仗……、从而教育幼儿应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②从<<雪孩子>>故事中,我们懂得了团结友爱,智慧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③活动的延伸,教师提议:我们重新做个

  “雪孩子”吧!(放<<堆雪人>>的音乐-----三拍子)教师带幼儿到户外堆雪人,(若条件允许可在幼儿堆雪人游戏时,连续播放<<堆雪人>>的歌曲,使幼儿在一种欢快的音乐声中游戏,并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这首歌)

  设计说明:

  此主题活动,除设计成音乐活动外,还可结合其他的教学内容、,加以延伸和补充、组织活动时,可根据幼儿的实际水平与掌握的情况,将其分为若干个课时来完成、(如:结合语言,识字活动可引导幼儿创编“小雪花”的故事;认识有关“雪”的文字,用“雪”字组词,造句等等,还可以教给幼儿有关

  “雪”的英文单词和简单对话……、、,结合常识活动,讲解“雪”的形成,用途及

  “雪”的种类和趣闻等;结合美术活动,-可指导幼儿画雪景,剪雪花,染纸,制作雪花头饰等等、结合音乐欣赏,还可给孩子介绍中外有关雪的名曲,如:柴可夫斯基的<<四季>中的<<雪橇>>>等等、)

大班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熟悉音乐旋律并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

  2.引导幼儿创编身体节奏动作。

  3.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有趣的特点。

  4.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重点难点:

  熟悉音乐旋律并尝试用打击乐器演奏乐曲。

  环境与材料:

  1.幼儿有尝试煎荷包蛋的经验。

  2.铃鼓、碰铃、双响筒。

  3.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引导幼儿创编身体节奏动作。

  一次备课

  说一说

  --引导幼儿回忆并说一说煎荷包蛋的过程。

  --引导幼儿创编"煎蛋"、"刺啦!冒烟了"、"看一看熟没熟"、"闻一闻香不香"、"吃荷包蛋"、"吃荷包蛋"、"吃得真高兴"等动作,表演煎蛋、吃蛋的过程。

  演一演

  --教师哼唱音乐旋律,引领幼儿表演煎蛋的过程。

  --播放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教师根据乐谱表的提示,引领幼儿表演煎蛋的过程。

  试一试

  --教师与幼儿共同探讨怎样用打击乐器表现煎荷包蛋的过程。

  配器建议:

  煎蛋--碰铃和双响筒;

  刺啦!冒烟了--铃鼓连续摇奏

  看一看熟没熟--碰铃

  闻一闻香不香--双响筒

  吃荷包蛋--铃鼓、碰铃、双响筒一起奏响。

  --在教师的指挥下,全体幼儿用乐器为乐曲伴奏。

  --请幼儿做小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幼儿兴趣较浓,可是撕纸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似乎是很有难度,所以降低了幼儿撕纸的难度,直接在白纸上画一个小圆,让孩子们沿着这个黑线把圆形撕下来,这样蛋白的制作就方便很多啦。因为是第一次尝试这样的撕纸活动,所以相对给幼儿的难度比较小。这样的方法似乎每个幼儿都能很好的接受,制作的荷包蛋都是非常美味的。

  但在活动中也存在不足,开始部分还应设置一些情景,毕竟是小班的孩子,这样能更好地激起孩子的兴趣。

  小百科:荷包蛋,是一种常见的家常菜。制作方法主要有两种,煎和煮。煎蛋又分单面煎和双面煎两种,单面煎出的荷包蛋较为嫩滑,而双面煎出来的荷包蛋则为香脆为主。

大班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挖挖、讲讲,使幼儿了解红薯的生长环境、外形及功用。

  2、在幼儿的主动活动中,探索如何使用小工具挖红薯,积累一定的劳动经验。

  3、通过集体户外劳动,增强幼儿同伴间的合作能力,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重点: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

  难点:探索如何使用小工具挖红薯,促使幼儿合作能力的提高。

  活动准备:

  小工具、篮子、拼板、小毛巾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范老师家的菜地里)

  2、秋天到了,范老师家菜地里的果实宝宝都成熟了,果实宝宝都想出来了。你们看,果实宝宝躲在哪里啊?(地下)你们知道哪些果实宝宝是藏在地底下的?那这里藏的是什么果实宝宝呢,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看看吧

  二、提出要求

  1、使用工具要注意些什么呢?

  (1)安全

  (2)不同的工具要互相帮助

  2、每个小组一个篮子,把挖到的红薯放在各小组的篮子里

  秋天到了,范老师家菜地里的果实宝宝都成熟了,果实宝宝都想出来了。你们看,果实宝宝躲在哪里啊?(地下)你们知道哪些果实宝宝是藏在地底下的?那这里藏的是什么果实宝宝呢,我们一起把它们请出来看看吧

  三、挖红薯

  1.观察幼儿工具的使用情况,在挖的时候注意安全,特别是小心与同伴碰撞

  2.鼓励幼儿互相帮助,共同劳动,尝试把躲藏在泥土下的红薯挖出来

  3.关注个别幼儿,适时的给予引导、帮助

  4.体验劳动的快乐、分享收获的喜悦,一起或抬或搬的把劳动果实——红薯搬运出去

  四、休息交流

  幼儿围坐一圈

  1、看一看、数一数、比一比:你挖到了几个?我的红薯象只老鼠……

  2、说一说你是怎么把红薯请出来的。表扬互相合作的幼儿

  3、红薯有什么用处?(当饲料、作成粉丝、提炼加工成酒精和淀粉)

  4、红薯可以怎么吃?(生吃、煮、炒、烤、烧粥)

  活动结束:

  1.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我们的劳动果实吧

  2.品尝各种不同的红薯:生的、煮熟的、炒过的、烧在粥里的……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