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发布于:2021-05-15 03:05:20 作者:

【精品】小班教案模板汇编9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小班教案模板汇编9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⒈理解儿歌内容,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⒉能用动作表演儿歌。

  活动准备:图谱、圆舞板。

  活动过程:

  一、生活经验导入。

  ⒈师:早上是谁送你们来幼儿园的呢?那爸爸妈妈是开什么车的呢?⒉引导幼儿自由大胆地讲述。

  二、学儿歌。

  ⒈出示图谱导入。

  师:小朋友有的是坐汽车,有的是坐摩托车,有的是坐自行车、电瓶车来的,看看图片上的小朋友是坐什么来幼儿园的好吗?

  ⒉请幼儿观察图谱。

  师:这位小朋友坐什么来的呀?小汽车的喇叭是怎么叫的呢?带着我们往哪里跑?

  ⒊师和幼儿一起跟着儿歌做动作。

  ⒋师:这个是什么呢?汽车轮子在做什么呢?它还会发出声音呢?轱辘的声音。汽车轱辘转到哪里呢?

  ⒌师和幼儿一同根据儿歌做动作。

  三、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⒈师:看你们坐着小汽车上幼儿园多开心,圆舞板也要来和我们一起上幼儿园了!

  ⒉引导幼儿利用圆舞板学习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四、表演儿歌。

  ⒈师:我们也来做这个小朋友,坐上小汽车上幼儿园吧!

  ⒉在表演中学念儿歌一起上幼儿园吧!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活泼、优美的旋律,学习自然地演唱歌曲后半段。

  2.在猜测蛋里是什么小动物的游戏中,以及教师的动作暗示下,仿编歌曲后半段并演唱。

  3.感受小动物破壳而出的情趣,表现对最后一个出壳动物的意外和惊喜。

  活动准备:

  1.知道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化出来的。

  2.不同大小的鸡蛋教具(图上的门可打开)大组(附l,图1—8)。

  3.立体的蛋,可掀开的“f]”,小鸭、小鸟、小蛇教具各一个(附1,图9~图13)。

  4.曲谱《小小蛋儿把门开》(附2)。

  活动过程

  1.以故事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前几天,妈妈发现一种神奇的蛋,蛋的身上居然有一扇门,我悄悄地把门打开,咦,会出现什么呢?教师范唱歌曲,激发幼儿对“蛋”上的“门”产生好奇心。

  2.教师范唱歌曲,引导幼儿倾听、感知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1)教师出示一般大的“蛋”(见图1),第二次范唱,幼儿完整倾听,

  初步熟悉歌曲《小小蛋儿把门开》的旋律和歌词内容。

  (2)教师提问“开出什么动物呀?”幼儿说:“小鸡。”教师翻图确认。(见图2)

  (3)教师再出示大一点的“蛋”(见图3),说:“它的身上也有门,它会开出什么动物来呢?”教师第三次范唱。

  (4)教师提问“开出什么动物了呀?”幼儿说:“小鸡”。教师重复:“哦,是小鸡吗?”教师翻图确认。(见图4)

  (5)教师出示最小的“蛋”(见图5),说:“蛋宝宝在哪儿呢?”教师引导幼儿用手做出蛋的样子。进行第四次范唱。

  (6)教师提问“开出什么动物了呀?”幼儿说:“还是小鸡。”教师翻图(见图6)追问:“什么颜色的小鸡呀?”幼儿:“红色的。”

  (7)教师出示最大的“蛋”(见图7),范唱,激发幼儿好奇心。

  (8)教师提问“开出什么动物了呀?”幼儿:“还是小鸡。”教师翻图(见图8)追问:“什么颜色的小鸡?”幼儿:“橙色的。”

  3.引导幼儿学唱歌曲

  幼儿在感受歌词的同时,发现太小不同的蛋中藏着的都是小鸡。教师:“蛋里打开的都是——”幼儿:“小鸡”。教师追问:“小鸡怎么唱歌的啊?”幼儿做“小鸡”,教师做“鸡妈妈”,引导幼儿学小鸡唱歌。

  4.借助“立体的蛋”,引导幼儿创编歌曲后半段

  (1)教师出示立体的“蛋”(见图9),教师引导幼儿仿编歌 曲的后半段。歌唱1遍。

  (2)教师打开一个立体的“蛋”(见图10),激发幼儿对不同“卵生”小

  动物的兴趣。仿编歌曲的后半段并演唱。教师:“这是 什么动物呀?”幼儿:“小鸭。”教师:“小鸭怎么唱歌的呀?”幼儿学唱:“嘎嘎嘎嘎??”。

  (3)教师再次打开一个立体的“蛋”(见图11)。教师:“这是什么动物呀?”幼儿:“小鸟。”教师:“小鸟怎么唱歌的呀?” 幼儿学唱:“啾啾瞅啾??”。

  5.借助“奇怪的蛋”让幼儿感受意外和惊喜

  教师出示一个奇怪的“蛋”,打开后展示蛋中藏着的“可怕”的动物——小蛇(见图12),让幼儿在前后反差中感受意外和惊喜,歌唱1遍。 活动反思:

  在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的设计中,教师首先修改了歌词,将“开出一只小鸡来”修改为“开出一只什么来?”通过两句歌词的对比,可以发现,用这样的设疑方式可以给予幼儿更多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在范唱环节,教师通过打开各种大小不同的蛋儿的门,让幼儿愿意倾听,从识别颜色到学习动作到愿意尝试学小动物唱歌,一遍遍地感知音乐。在随乐演唱的同时,教师引导幼儿关注教师及同伴,学习用动作表现从蛋变成小动物的过程,调整自己的动作,努力边唱边做动作。在不断重复的乐趣中感受音乐,理解歌词,达成目标。从活动现场看,最后的游戏环节有些拖沓,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请幼儿举手选择的方式有时会阻碍部分幼儿的参与度,造成活动的不流畅。例如:在幼儿选蛋时,教师可以直接遵从第一位选择的幼儿,揭开红色或黄色的

  “蛋”,不必请幼儿举手选择。这样活动的流畅性和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

小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欣赏“全家福”照片,能简单描述照片中的人物面部特征。

  2、通过回忆、讲述,初步感受全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幸福和甜蜜。

  教学准备:

  全家福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出主题,引起幼儿兴趣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照片,看看有谁呢?

  一家人都在一起,这样的照片就叫全家福。

  (二)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

  1、请幼儿看看他们每个人脸上是怎样的`表情。幼儿回答时,还可模仿一下。妈妈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会生气?

  2、引导幼儿观察人物的外表特征。

  提问:

  1)爷爷奶奶长得什么样?穿得什么衣服?什么颜色?

  2)爸爸妈妈什么样子?妈妈的卷头发像什么?

  3、引导幼儿观察每个人的位置。提问:照片上爷爷奶奶坐在什么位置?

  4、看了这张照片,心里感觉怎样?

  一家人在一起,什么时候最开心

  教学反思:

  本次开展的美术活动,不仅让幼儿观察人物的外表特征,分辨出每个人在家庭中的称呼,还让幼儿感受家庭的亲情,初步培养他们爱家庭、爱父母,尊敬老人的情感。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正确使用勺子。

  2、在游戏中正确感知和区分1和许多,初步学习按勺的材料简单分类。

  3、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锻炼手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1、课前准备:与家长交流幼儿近期在家的用餐习惯、情况。

  2、材料准备:每位幼儿带一把在家中使用的勺子。准备不同用途的其他勺子:漏勺、汤勺、耳朵勺、冰激凌勺、八宝粥勺、盛米饭的木勺等。自制分类容器、喂饭教具一套、油画棒、图画纸、彩泥、故事裙。

  3、环境准备:墙饰《健康新生活》。

  活动过程与指导:

  一、巩固练习勺子的使用方法。

  1、“变魔术”出示勺子。

  “孩子们,我这里藏着许多天天和小朋友见面的小客人,我们认识它好长时间了。变变变!你们看它是谁?”

  2、幼儿请“小客人”活动。

  老师来到幼儿中间:“还有许多小客人呢!快请他们出来吧!看看小客人长什么样?摸摸有什么感觉?”

  生活模拟:吃饭

  “小勺子每天都帮助你做什么?做给老师看它是怎样帮你的?一口,啊呜!又一口。真香!”

  二、初步学习按材料的不同简单分类。

  1、感知勺的不同材料。

  1)比一比,掂一掂。

  2)听辨两种材料勺子的敲击声。

  3)游戏:小勺子唱歌。

  2、简单分类。

  给不同材料的小勺子找家,按材料的不同特征分别放入不同的分类盒。

  三、了解其他不同类型的勺子。

  1、引导幼儿观察几种其他用途的勺子,讨论各自的本领。

  2、区分1和许多。

  1、观察大泡沫勺,猜想:谁能用这么大的勺子吃饭?他像什么?

  2、摇勺宝宝睡觉。

  四、学说儿歌。

  五、活动延伸

  1、捏勺宝宝。

  2、喂饭游戏。

  3、给勺宝宝画像。

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继续认识、熟悉、分辨数字1-10。

  2.正确感知1至10之类数字的排序。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大数字卡片1-10

  2.四张实物卡

  3.幼儿数字卡片1-10若干

  活动过程:

  1.通过欣赏《数字歌》复习数字1至10。

  2.复习数字1-10

  (1)教师出示数字卡,让幼儿认读

  教师:我们请来了几位数字朋友,看看都有谁?

  (2)教师出示实物卡,请幼儿找出相应数量的数字卡并粘贴

  教师:有几个苹果?用数字几来表示?请你把它找出来。

  3.玩游戏“数字蹲蹲”

  (1)介绍游戏玩法:老师选10个小朋友分别拿上1-10的数字卡,教师手拿数字卡1,为游戏开头,如“数字1蹲,数字1蹲,数字1蹲完数字2蹲”“数字2蹲,数字2蹲,数字2蹲完数字3蹲”以此类推,直至10位小朋友全蹲完。

  (2)请全体幼儿分别拿上1-10的数字卡,围成圆圈,集体玩数字蹲游戏。

  活动结束

小班教案 篇6

  活动目标: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动作、声音、乐器)表现大雨和小雨的不同。

  2、学习控制乐器,根据大雨和小雨的不同节奏,探索铃鼓和碰铃的不同演奏方法。体验节奏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1、《大雨和小雨》的教学挂图。

  2、《大雨小雨》歌曲磁带,铃鼓、碰铃若干。

  活动流程:

  一、开始部分:利用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活动:

  千根线来万根线,颗颗珍珠线上串,看得见来摸得着,掉在地上却不见。(谜底:雨)

  二、基本部分:

  1、欣赏歌曲《大雨和小雨》, 教师提问:“歌曲里是谁在唱歌?”“大雨和小雨都是怎样唱歌的?”

  2、小朋友们都见过下雨吗?大雨是什么样子的?(哗啦哗啦) 哪个小朋友愿意来用动作来把大雨表现出来? (幼儿用手做下大雨的动作)

  3、小雨又是怎样的呢?(滴答滴答)它和大雨的声音一样吗? 刚才小朋友用动作把大雨表现了出来,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用声音和手部动作来表现小雨,大家试试看。

  4、 教师出示挂图,观察大雨和小雨的不同,(大雨的雨滴多,小雨的雨滴少。)教师带领幼儿练习演唱大雨小雨的歌曲,并请幼儿用动作进行表现。

  5、尝试用铃鼓,碰铃演奏《大雨小雨》

  出示铃鼓,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铃鼓) 怎样演奏它,使它的声音像下大雨呢?

  教师:小朋友们真聪明,我们把铃鼓不停地摇动起来,这样发出的声音就像下大雨的声音了,哗啦哗啦,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吧!(带领幼儿一起练习摇动铃鼓。)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曲,当唱到哗啦哗啦的时候就要摇动你手中的铃鼓,就像下大雨一样。(带领幼儿进行练习)

  6、教师:小雨的声音是嘀嗒嘀嗒的,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用什么演奏, 让它发出的声音像下小雨的声音呢? (幼儿讨论)教师:利用碰铃,发出的声音就像下小雨的声音了,那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幼儿进行练习)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这首歌曲,当唱到滴答滴答的时候就要用手碰击碰铃,就像下小雨一样。(带领幼儿进行练习)

  7、刚才我们分别用铃鼓和碰铃演奏了大雨和小雨,现在我们完整地来演奏大雨和小雨吧!教师和幼儿一边唱歌曲一边用乐器演奏。

  8、幼儿分组演奏

  将幼儿分成大雨和小雨组。在教师动作的引导下,幼儿学习准确地演奏自己的角色“大雨”和“小雨”。

  三、活动延伸:把乐器放到音乐区,供幼儿进行练习。

小班教案 篇7

  故事:小老鼠过生日

  目标:

  1、学习前后连贯地欣赏、理解、讲述图片内容,看图想象故事情节。

  2、体会故事中青蛙、乌龟等小动物们体谅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

  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

  1、谈话,导入课题。

  小朋友,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为什么?

  2、播放课件,提问:

  ①、有只小老鼠过生日,它会收到什么礼物呢?

  ②、鼠爸爸送它什么礼物的呢?它高兴吗?

  ③、它开着车出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④、它怎么会发生那么多的事呢?

  ⑤、如果你是乌龟、青蛙或小狗,这时你会怎么做?

  ⑥、小动物们是怎么对待它的呢?他们在干什么?会怎么想?

  ⑦、最后小老鼠怎么样了?

  3、故事表演。

  请幼儿扮演故事中的小动物进行表演。

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师生一起做游戏,使幼儿更加喜欢老师,加深教师和幼儿间的感情。

  2、引导幼儿主动同老师交往,愿意同教师说话,能及时向老师说己的感受和要求。

  3、指导幼儿在玩中感受沙水的特点,体验玩沙水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提前通知家长给幼儿穿便于玩沙水的服装。

  2、大滚球两个;皮球个数与幼儿认输等量;足量的玩沙水器具。

  活动过程

  1、在户外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一起玩大滚球,比比谁的大滚球滚得远。

  2、幼儿两人一组练习滚接皮球,教师可以同时滚、接多组幼儿的皮球。

  两人之间的距离不宜过远,以幼儿能力而定。

  3、幼儿自由结伴分三人或两人一组玩沙水,教师注意对幼儿玩沙水时卫生习惯的培养。

  4、音乐游戏《兔子和狼》。要求孩子通过游戏练习小兔跳的动作;能够听辨出表现小兔子和狼的音乐的不同风格,并能根据音乐的变化变换游戏动作。这个要求相对小班幼儿来说,相对较高,可要求幼儿学小兔跳动作,跟随老师的提醒表现音乐中的节奏及内容。

  兔音乐起,小兔子蹦跳、唱歌,狼做睡觉的动作。狼音乐起,小兔子全部蹲下躲藏,狼随便活动。

小班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理解歌词内容,乐于创编合适的歌表演动作。

  2。爱自己的妈妈,愿意帮妈妈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

  课件及表演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歌曲,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当妈妈工作了一天回到家以后,累不累?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照顾妈妈?

  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看看这一位有小朋友是怎样做的?(观看表演的视频)。

  视频中的小朋是怎么做的?

  二。理解歌词内容,学唱歌曲。

  1。播放《好妈妈》课件。 视频中的小朋们是怎么做的?

  老师根据小朋友的回答小结。

  老师把小朋友们刚刚说的编成了一首好听的歌,歌名就叫《好妈妈》。

  2。老师范唱

  3。你们最喜欢歌中的哪一句?

  老师根据幼儿说的内容让幼儿学唱。

  三。根据歌词内容创编动作。

  1。鼓励幼儿创编动作,并请创编好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表演。

  2。幼儿扮孩子,老师扮妈妈,边唱边表演。

  3。一半幼儿扮做妈妈、一半幼儿扮做孩子,边唱边表演。

  4。两名幼儿一组,一名做妈妈,一名做孩子进行表演唱。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教案

下一篇:祖国中班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