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
有关中班教案模板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学会观察泡泡大小与泡泡水之间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活动准备:
1.提供糖、盐、颜料、洗衣粉、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等。
2.每组一个操作台。
活动过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师出示幼儿带来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儿学习兴趣。
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吹泡泡需要些什么?(泡泡水和吸管)
可是泡泡水没了,怎么办?(自己配制泡泡水)
2.幼儿第一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1)幼儿自由分组,在操作台前尝试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经幼儿商量后,每组推荐一名幼儿代表本组在全体幼儿前发言,交流经验。
提问:你们是怎样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来吗?
3.幼儿第二次尝试配制泡泡水。
幼儿在借鉴同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动手操作,亲自体验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教师拍摄幼儿配制泡泡水的过程及吹出来泡泡时的情景。
二、观察泡泡水与泡泡大小之间的关系。
1.DV回放。
引出用同样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来的泡泡不一样大这一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2.幼儿第三次尝试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试一试,用同样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样大吗?
教师与幼儿一起玩,当好一名玩伴、一名合作者、一名引导者,适时让个别幼儿介绍自己
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集中讨论。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幼儿发现同样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不一样大。
3.尝试用相同材料配制吹出不同泡泡的泡泡水。
各别提问:你们配制的泡泡水能吹出几种不同大小的泡泡?说说你们是怎么配制,有什么发现吗?
三、吹泡泡比赛,分享成功的`快乐。
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小朋友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许幼儿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四、活动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不仅帮老师配制了泡泡水,还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谢谢你们了!不过老师要请小朋友回家试一试,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洁精配制泡泡水外,还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中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够看图创造性地讲述游乐场的热闹场景,感受到快乐。
2。会使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话。
活动准备:
课件、游乐场
活动过程:
一、手指操:过大年
二、课件导入:今天老师要送给小朋友个特殊的惊喜。带你们到公园的游乐场去玩。你们高兴不高兴呀?让我们开小火车去游乐场吧。
三、指导幼儿观察游乐场
1、说说小朋友都在做什么?
2、他们是怎么玩的?玩的怎么样?
3、练习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话。
4、说说游乐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5、谁来说说你喜欢玩什么?
四、表演:健康歌
五、游戏:师幼互动
1:师边做动作边用有的……有的……句式说话。
2:找幼儿做动作其他幼儿练习说话。
3:观察幼儿的外貌来说话。
六、讨论:
1、有的小朋友找不到妈妈怎么办?
2、陌生人给东西该不该要?跟不跟陌生人走?
3、吃完的果皮和垃圾该放到哪里?
七、结束律动:开这小火车回家
中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通过多种平衡凳游戏,发展幼儿的灵敏、力量和速度,同时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力、思考力和创想能力。
活动准备:
平衡凳10个
活动过程:
一、幼儿坐成一行,面对教师,玩《抢位》游戏。
1、 当听到哨声后,幼儿快速起立,换坐至相距4米远的另一排长凳上。
2、 听到语言提示后,幼儿快速站立,再次换位。
3、 听到击掌声时,换位。
4、 区分有效和无效口令,拍掌三次为有效移动信号。
5、 用眼睛来区分,三个手指为有效移动信号。
6、 请幼儿用眼看,耳朵听,脑袋想,有效地区分各种干扰信号,例如口令击掌1至2次,伸出两个手指等,但有效信号仍是伸三个手指或击掌三次。
7、 综合运用各种信号,但只有跺脚才是移动信号。
二、幼儿仍保持原对形,继续玩平衡凳游戏
1、 将平衡凳的数量适当减少,促使幼儿们相互照顾,以便全体都坐在平衡凳上。
1) 每次换位后,均减少一个平衡凳,鼓励幼儿想到他人,能在仅剩的凳面上坐下来。
2) 仅剩一个平衡凳时,要求全体幼儿开动脑筋
2 开始不提示,让全体幼儿尝试
2 适度提示,以站立姿势来尝试
2 提示幼儿应多想到同伴,采取紧贴和侧站的方式,增加空间,完成任务。
三、幼儿休息,教师将平衡凳排列成相距半米至一米的纵向障碍
1、 幼儿以行走的姿势跨越障碍
2、 幼儿以小跑的姿势跨越障碍
3、 幼儿以快跑的姿势跨越障碍
4、 将幼儿分成若干组采取自己较喜爱的动作过障碍
四、幼儿绕场慢跑放松后回班
教改心得:
一物多用,能促使师生共同开动脑筋,创想出丰富多彩的活动方法,还能提高活动课的密度,减少搬运和布置器材的时间,值得倡导。
中班教案 篇4
教学形式:
团体或小组教学
教学方法:
活动竞赛法 行为辨析法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着装的基本礼仪。
2、培养幼儿的仪表和良好的着装习惯。
核心要素:
穿衣服 稍稍大 钮必扣 链要拉
常换衣 勤清洗 干净装 更神气
活动准备:
图片两幅:一幅是服装、鞋帽都穿戴整齐的幼儿图片;一幅是服装、鞋帽穿戴不整齐的幼儿图片。
基本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老师带来了两幅图,我想请校朋友们先仔细看,然后再告诉我:图片上的这两个小朋友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
2、教师出示两幅图片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两张图片:一张图上是一个帽子和鞋子都穿戴不整齐的小朋友,另一张是穿戴都非常整齐的小朋友。
(二)关键步骤
1、让孩子观察和比较图片,判断对错。使孩子知道穿干净的衣服是着装的要求之一。
2、给幼儿提供各种衣物,让孩子进行穿衣服比赛,让其他幼儿当小评委,要求能说出哪个小朋友做得好,并说出他做得好的理由。
(1)请四名幼儿到前面来,参加穿衣服比赛。
(2)教师提供相同的包括袜子和鞋子在内的衣物四套,把幼儿分成每四人一组,让每一组的四名幼儿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穿衣服比赛。
3、与幼儿讨论:
(1)怎样才能把衣服穿得又快又好?
(2)看不到自己的衣服是否整洁时,有什么好的办法?
中班教案 篇5
活动设计背景
本月的主题活动是“伞”,通过前面的学习孩子们已初步了解了生活中“伞”的形状、结构。为了进一步让幼儿更全面的认识伞了解伞的作,所以安排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 了解伞的多种功能。
2. 初步尝试用替换词语的方法仿编儿歌。
3. 感受运用语言和想象所带来的乐趣。
4. 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 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尝试用替换词语的方法仿编儿歌。
2.感受运用语言和想象所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儿歌:《伞可以做什么》
2. 幼儿带来的各种伞
3. 蚂蚁,小鸟,长颈鹿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 教师展示幼儿带来的各种伞。问:小朋友知道这些伞可以用来做什么吗?
幼儿回答(遮雨,遮太阳)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伞还可以做什么?(如:可以用伞柄弯钩取东西,当拐杖等。)
2. 教师展示蚂蚁,长颈鹿,小鸟的图片。问:如果蚂蚁,小鸟,长颈鹿有一把这样的伞,它们会把伞当做什么呢?(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自由的想象。)
幼儿充分想象,(比如:小鸟可以把它当做鸟窝,长颈鹿可以把它当做帽子等。)
二.欣赏儿歌《伞可以做什么》
1.教师范读。
2.鼓励幼儿有感情的跟念儿歌,并做动作表现出来。
三.幼儿尝试仿编儿歌
1.在熟悉了儿歌《伞可以做什么》的基础上,让幼儿试着把书上的儿歌变得更长。(如:伞可以做什么?伞可以当鸟窝······)
2.师幼互动,教师念“伞可以做什么?”幼儿回答:“伞可以······”
3.分角色练习,男孩子与女孩子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反复练习。
4.教师小结孩子们仿编的儿歌。
四.拓展活动
让幼儿带上自己的伞到户外游戏,体验伞可以做什么。
教学反思
1. 整堂课的环节设计合理,重点突出。
2. 全班幼儿基本能念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了解了伞的作用。完成了教学目标。
3. 幼儿的参与面较广,但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4. 在仿编儿歌时,幼儿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将注重孩子语言表述,还有语感的培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