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小班教案

小班教案

发布于:2021-03-22 17:32:56 作者:

【精品】小班教案汇编8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班教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小班教案汇编8篇

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

  2、乐于参与讨论。

  3、知道自己的名字。

  4、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老师手偶。

  2、亲子故事《我的名字》(《长大真好》幼儿用书或电子书第2-5页)。

  【活动过程】

  一、出示“大家庭”老师手偶,说:“嗨,小朋友,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请幼儿轮流回答。

  二、出示幼儿用书或电子书,讲述亲子故事《我的名字》: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但我好像有很多不同的名字。爸爸、妈妈会叫我“欣欣”。爷爷、奶奶叫我“宝宝”。在街上遇到的叔叔和阿姨会叫我“小朋友”。在幼儿园,老师叫我“王家欣”,有时也叫我“小朋友”。不过,全班小朋友都是“小朋友”啊。那次老师讲故事的时候问:“小朋友,小白兔躲在哪里?”结果全班小朋友都举手回答。所以,我还是喜欢老师叫我“王家欣”。

  三、与幼儿讨论:

  爷爷奶奶怎么叫她?(宝宝。)谁会叫你“宝宝”?(自由回答。)

  叔叔和阿姨怎样叫她?(小朋友。)

  老师怎么叫她?(王家欣/小朋友。)

  四、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第5页,找出有小朋友名字的物品。(小书包。)

  五、请幼儿细心聆听老师说出的名字,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便要站起来转一圈,或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有礼貌地向大家打招呼。

  六、请幼儿熟悉游戏玩法后,老师可请幼儿设计其他动作代替转圈,或可改由幼儿说出小朋友的名字,继续进行游戏。

  活动评价:

  能专心聆听故事。

  能回答有关故事的问题。

  听到自己的名字时,能作出反应。

  活动建议:

  在表演区,可以表演王家欣的姓名故事,也可以将小朋友的多种姓名编成《姓名故事》在表演区中表演。

  活动反思:

  活动前,我让家长与孩子谈一谈孩子名字的含义和故事,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大胆交流表达,了解自己名字的与众不同以及家长对自己的期望。

  活动时。首先,我们从外形感知"我和别人不一样",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记录从粗略到细微发现了每个人身体的不同,既是对幼儿观察能力更进一步的培养,也有利于幼儿感受个体的多样性。当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平时未注意到的某些特征时,他们会显得兴奋和好奇,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有的孩子在探索中发现我们的名字也是不同的,名字也是区别他人的一个方面,但对于自己的名字的独特性和含义幼儿了解的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认识名字的机会。

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并说出种子的变化。

  2、基本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

  准备材料:给每有种植物准备几张纸,纸上画好分成5格的表。见下图: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重点难点:发现变化,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来

  活动地点:活动室

  活动形式:分组活动

  活动过程: 1、请幼儿选择自己愿意看护的植物,从而组成几个小组。

  2、介绍表格的使用方法:每天早上进活动区时观察、记录。一组一次有一两个人也可以记录。

  3、记录完放回到固定的'地方。

  4、每天各组幼儿可以轮流报告观察记录的结果。

  5、每周换一张记录表,连续几周后分别将记录表装订成册。

小班教案 篇3

  目标

  1、知道玩具是各种各样的,非常有趣。

  2、能按玩具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

  3、掌握正确的玩具使用方法,知道要爱护玩具。

  准备

  1、收集节日里收到的各种玩具、礼物,并布置成展览。

  2、玩具分类标签、大玩具筐若干。

  过程

  一、玩具展览

  1、节日里我们收到了许多玩具,今天我们开个展览会。

  2、引导幼儿边看边谈论玩具的名称、样子、玩法来源等。

  二、组织幼儿操作与讨论。了解玩具的多样性。

  1、幼儿选择玩具,进行探索游戏、交流玩具的玩法。

  2、讨论:这些玩具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发现玩具的不同点。

  3、再次互换玩具进行游戏进一步感知玩具的多样性以及趣味性,并自由交流游戏中的感受。

  4、小结:这些玩具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外形不同、制作材料不同,玩法不同、作用不同,玩起来非常有趣。

  三、分类整理玩具

  1、通过观察,引导幼儿分类整理玩具。

  2、共同讨论分类的方法,出示相应的分类标签。

  3、将分类标签贴在大玩具筐上,让幼儿再次明确共同讨论分类的方法。

  4、幼儿分类整理,并将玩具摆放整齐。

  5、共同分析收拾的情况是否合理。

  四、分享喜悦心情,知道如何爱护玩具

  1、你是如何得到这个有趣玩具的?

  2、得到这个玩具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想到些什么?

小班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能对三种形状进行区分配对。

  2.体验集体游戏的快乐,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

  2.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形状饼干若干。

  3.张三种不同形状嘴巴的动物。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认识形状

  1.师:"今天,我们小小四班来了三个新朋友,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2.出示课件一,引出圆形宝宝。师:"这是我们的第一个朋友,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鼓励幼儿自由发言。

  3.师:"你看这个朋友是什么形状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圆形。"

  4.同上引出三角形和正方形。

  二、形状宝宝找家

  1.出示课件,引出三个房子。师:"你们看,这里有三幢房子,你知道这分别是谁的家吗?"

  2.引导幼儿发现规律,找出形状与房子的共同点--都是相同形状的。

  3.出示课件--开门检验是否找对家,开门的房子里出现相应的形状宝宝。

  三、分饼干

  1.请小朋友去形状宝宝的家里做客,分发相应形状的饼干。

  2.认识手中饼干的形状,请和手中拿一样图形饼干的小朋友相互碰一碰做朋友。

  3.出示小熊小猫和小青蛙。师:"有三个小动物闻到了饼干的香味也到我们小小四班来啦!"

  4.师:"你们愿意请他们吃饼干吗?他们喜欢的口味可是不一样的。猜猜分别喜欢什么口味?从哪里看出来的?(张开的不同形状的嘴巴)"

  5.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分饼干给动物宝宝

  延伸活动:

  出示真的形状饼干,请小朋友们洗手喝水,分享自己喜欢的形状饼干。

小班教案 篇5

  一、设计意图:

  闽南语承载着丰富厚重的闽南文化,是闽南文化之根。小班的幼儿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随着“闽南文化进校园”教育工作的开展,许多优秀的闽南童谣,内容想象丰富,能够激发幼儿浓厚学习兴趣,我们将其作为教材纳入课程。借助闽南童谣教学活动,有益于幼儿学会普通话和闽南话。闽南童谣《老鼠仔》语韵朗朗上口,内容浅显易懂,语言诙谐有趣,我拟采用具有闽南民俗文化特色的木偶(玩偶)表演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帮助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该文学作品。语言教育本身就承载着传递文化的使命。木偶(玩偶)表演与闽南童谣,手段与内容之间相辅相成、桴鼓相应,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试图从学习一首闽南童谣入手,萌发幼儿对闽南语的兴趣和喜欢。

  二、活动计划: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闽南童谣《老鼠仔》的内容,能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2.感受闽南童谣《老鼠仔》诙谐有趣的特点。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初步了解童谣中相关角色的闽南语词汇。

  2.物质准备:老鼠玩偶1只;《摇篮曲》音乐;响板1副。

  3.环境创设:创设场景“夜晚的古厝”。

  活动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童谣的主要内容。

  教师播放摇篮曲,并借助情境创设和演示玩偶讲述故事,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为学习儿歌作铺垫。

  (二)结合表演,理解闽南童谣的内容。

  1.教师完整朗诵童谣,启发幼儿猜猜学学“闽南童谣里说的是谁?它的名称是什么”。

  2.借助玩偶表演再次朗诵童谣,引导幼儿理解童谣的主要内容,并帮助幼儿理解并学说闽南语词汇“人人、眠、呣睏”等。

  3.结合情景表演,引导幼儿感受童谣诙谐有趣的特点,教师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老鼠“骚骚动”、“钻壁孔”等有趣的动态。

  4.教师结合闽南语的发音、童谣内容等,对童谣的诙谐有趣特点进行小结。

  (三)多种形式,学习朗读闽南童谣。

  1.结合动作表演帮助幼儿逐句学念,指导幼儿发准闽南语“钻壁孔”、“骚骚动”、“抓”等语音。

  2.教师打响板,引导幼儿合着节奏朗读童谣,感受童谣的语言韵律特点。

  3.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边朗读童谣边用简单的动作表现童谣中小老鼠的动态。

  4.教师围绕幼儿发音的正确与否、朗读情趣的表现情况等内容进行小结。

  活动延伸:

  1.在家园联系栏中提供闽南童谣《老鼠仔》等内容,指导家长和幼儿一起朗读闽南童谣。

  2.在区域中提供相应的木偶,引导幼儿边念童谣边用指偶进行表演,感受朗读闽南童谣的乐趣。

  三、执教者反思:

  《老鼠仔》是一首诙谐幽默、充满童趣的闽南童谣,本活动中教师主要借助木偶形式为教学手段,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幼儿欣赏木偶情境表演,木偶表演情景让幼儿感知闽南童谣所表现的风趣,倾听闽南童谣,借助木偶演示学念闽南童谣,过程中引发了我几点思考:

  (一)木偶情境表演形象生动地帮助幼儿理解童谣

  用生动有趣的木偶表演,让幼儿感受到木偶情境表演的趣味性同时,更能将闽南童谣诙谐有趣的内容和地方文化特有的韵味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把闽南童谣形象具体的展现在幼儿眼前。木偶情境表演对童谣的展现形式,远比单调的图片或者讲解更生动直观,富有动感,帮助幼儿很好地理解童谣的内容。

  (二)木偶演示激发幼儿主动学童谣的积极性

  在活动中幼儿看着木偶情境表演,都不禁跟着哼念起闽南童谣来。木偶情境表演和闽南童谣都具有贴近生活、富有情趣、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木偶的表演能够刺激幼儿的思维,激发其想象,形象地表现闽南童谣,引起他们的共鸣,易于产生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根据闽南童谣为素材,创编木偶情境表演剧本,并在活动中现场演示表演开展闽南童谣课程。木偶表演深深地吸引住幼儿,也引发了幼儿对木偶表演中所演所说的闽南童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地学念童谣。

  (三)木偶操作有益于促进有效的师幼互

  活动中教师通过操作木偶实物,引导幼儿学习重点发音;用木偶表演肯定幼儿的学习表现;借助实物木偶表演,启发幼儿通过模仿木偶用肢体动作表现自己对童谣的理解,进一步帮助幼儿深入全面的感知童谣特性、理解童谣、学习童谣等,都体现了以木偶为媒介对师幼互动的积极影响。木偶表演让教师与幼儿的交流更富有“童趣”,让教师在活动中的引导变得不在枯燥生硬,而是有趣自然。

  (四)木偶种类切合幼儿年龄特点提高木偶教学形式的实效

  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本活动在多种木偶种类中选择提线玩偶,实施木偶教学形式。提线玩偶能在地面表演,在活动中与幼儿的实际距离更亲近,提线玩偶更形象逼真,在活动中是的木偶教育形式在心理上更贴近幼儿,让幼儿在观看中产生真实感。选择提线玩偶操作形式较杖偶、布袋偶等木偶更适合小年龄的幼儿,从而也更能形象地表现童谣内容,吸引小班幼儿的注意力,提高木偶教育形式在活动中的实效。

  附: 闽南童谣《老鼠仔钻壁空》

  老鼠仔,钻壁空,

  一螟无睏扰扰动,

  一只一只想头吃,

  人人看见都卜掠。

小班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根据图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2、知道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教学准备:

  1、太阳、乌云、小鸡、小鸭、刺猬图片各一张

  2、白色背景图一幅,水粉颜料若干,水粉笔一支,抹布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题

  二、逐幅出示图片,引导幼儿大胆讲述

  1、出示太阳

  1)这是谁啊?

  2)它看见了什么?

  2、出示乌云

  1)天气要怎样了?

  2)这是怎么样的雨?

  3、出示小鸡

  1)唧唧,谁来了?

  2)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鸡?

  4、出示刺猬

  1)远远的谁来了?

  2)小刺猬怎么样了?

  3)小鸡看见小刺猬淋湿了,会怎么说?

  4)小鸡为什么突然大叫起来?

  5)小刺猬怎么说?小鸡又是怎么说的?

  4、出示小鸭

  1)嘎嘎嘎,谁来了/

  2)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鸭?

  3)小鸭看见淋雨的小刺猬是怎么说的?

  4)小鸭为什么又大叫起来?

  5)小刺猬扎了小鸡和小鸭心理是怎么想的?小鸡和小鸭看见小刺猬在淋雨,它们心理又是怎么想的?

  5、大家一起给小刺猬想想办法

  1)这时候雨怎么样了?

  2)小刺猬怎么样了?

  3)想个办法帮帮小刺猬,怎么样才能大家都不淋雨?

  三、延伸

  把图片放进区角,有空的时候把故事编给好朋友听。

小班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学习词:橡皮膏、接、撑、扶、抓。

  2、鼓励幼儿大胆说出日常生活中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尝试学习设计安全标志。

  设计意图

  由于小朋友都喜欢探索周围的新奇事物,加上他们的判断能力、应变能力比较弱,容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又由于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生活上的依赖,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也比较差。所以我们选择了"橡皮膏小熊"这一活动内容,引导幼儿讲讲小熊受伤的原因,同时通过设计标志使幼儿了解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知道一些粗浅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活动准备

  1、 贴着橡皮膏的玩具小熊。

  2、 每人一盆已切割成小块的图片。

  3、 图文传送器,图片四幅。

  4、 画纸、蜡笔。

  5、 课前已认识过一些标志。

  活动过程

  1、 出示贴着橡皮膏的玩具小熊,引起幼儿的好奇。

  学习词:橡皮膏。

  2、 通过玩拼图游戏,让幼儿找出小熊受伤的原因并说出来。

  3、 利用图文传送器出示图片,教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记住故事中的角色,初步理解小熊在活动中没有保护好自己所以受伤了,并学习词:接、撑、扶、抓。

  4、 组织幼儿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护自己。

  5、 幼儿设计安全标志,并与大家分享设计成功的快乐。

  A、 幼儿设计标志。

  B、 把个别幼儿设计的标志放到图文传送器上向大家介绍。

  C、 鼓励幼儿把自己设计的标志向听课的老师介绍。

  活动延伸

  1、 把设计出来的标志张贴在相应的地方,以引起全园小朋友的注意,提高全体幼儿的安全意识。

  2、 鼓励幼儿继续设计各种安全标志。

小班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感受歌曲中的说唱情趣,能根据角色较准确地唱出歌曲中的接唱与齐唱部分。

  2、能根据歌曲创编表演动作。

  3、通过活动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

  【活动准备】

  音乐磁带玩具娃娃

  【活动过程】

  1、开始部分:教师组织教学,幼儿边听音乐边进入活动室做好。

  2.、基本部分:

  ——教师用谈话导入课题,引起幼儿学习兴趣出示小客人)

  谈话:小朋友都玩过扮家家吗?扮家家里都有谁啊?做了什么事情呢?教师有意识地渗透歌词内容。

  ——教师:这个布娃娃把扮家家的游戏编成了一首歌曲,小朋友一起来听听吧。

  ——教师清唱,声音响亮、清晰。

  ——请幼儿集体朗诵一遍歌词。

  3、播放歌曲磁带。

  教师:小朋友的耳朵真厉害,这首歌曲很好听,我们再来听一遍吧。引导幼儿仔细倾听歌曲。

  4、老师弹琴,教唱歌曲一遍。

  ——教师对幼儿提出要求,布娃娃要听听哪个小朋友唱的声音又大又好听。

  ——分角色唱歌曲。请男孩唱“我来做爸爸”,女孩唱“我来做妈妈”,其余部分小朋友一起唱。什么地方男孩唱,什么地方女孩唱。反复唱2遍。

  5、根据歌词创编动作。

  ——引导幼儿边唱歌曲,边表演动作。小朋友,炒小菜用什么动作表示?喂饭怎么做?

  ——请幼儿自由创编动作,请表演好的幼儿表演一遍。

  ——全体幼儿边听音乐边表演

  6、尝试替换歌词。

  ——教师:小朋友,炒小菜还可以是什么菜呢?幼儿互相讨论(花菜、芹菜等),那我们把它变一变。(教师示范替换)

  ——教师弹琴,幼儿边唱边替换歌词,让幼儿体验替换歌词的乐趣。

  7、结束部分: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们表现的非常棒,客人布娃娃要分给你们每人一个小礼物,我们到区角继续玩扮家家吧。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幼师资源   幼儿教案

上一篇:玩缸大班教案

下一篇:幼儿园安全教案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