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热门】幼儿园说课稿大班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说课稿大班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1
各位评委:
我参赛的教学活动是大班综合活动《拔苗助长》这个活动将语言和音乐有机的整和起来。大家都知道成语是我国的。象“自相矛盾”“刻舟求剑”这样的成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些经典的成语故事,往往包含着较为深刻的哲理,能否将寓意深刻的故事作为活动内容,让年龄小的孩子了解它,接纳它,同时获得多种能力的提高呢?
为此我选择了这个活动,借鉴了预知学习的理论,为幼儿创设学习的情景,引导幼儿运用原有的知识、技能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尝试将故事与韵律结合,使幼儿多通道参与,自发的投入到看、想、说、做、读中来,不仅学习到相关的知识,技能而且也在学习,怎样学习怎样生活和怎样做人,将特别是重视促进幼儿学习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培养,因此我将目标定位于:
1、能用较连贯的语句表达画面内容,并乐意在集体面前表达,初步理解作品内容,人物情感。
2、能根据故事情节和音乐中带有特定感情色彩的词语创编动作,并能符合音乐节奏,注意力集中,投入的进行表演。
3、充分享受表演带来的乐趣。
为完成教学目标,我将活动以这一主线,贯穿观察——猜测——联想——讲述——创编——表演。
在活动的第一部分采用鲜艳的画面将幼儿从相对疲塌、懒散、松懈的“低唤醒”状态中唤醒,通过幼儿观察,而图片也是幼儿讲述的凭借物,为了帮助幼儿理解任务的情感变化,更加深刻的理解故事,教师将第三幅图也就是拔苗的情节隐藏起来,让幼儿联想和猜测故事发展的情节变化,给予幼儿一个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根据这个文学作品中的人形象拓展想象,创编出了有趣的情节,最后共同寻求上故事发展的原因。这也符合大班语言教育的要求,通过预测事件的起因和结果来帮助幼儿理解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并鼓励幼儿能按顺序描述事件的主要经过。由于给了幼儿一个悬念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给了幼儿一个展示的平台,幼儿在学习时必然全身心地投入,充满兴趣。在讲述过程中教师知识有引导的几句问话,为幼儿留有了更多讲述的机会,同时采用自由结伴讲述的方式,让每个孩子都有说的机会,使他们说的愿望得到满足和鼓励。在教师引导的几句话中教师提出“你是怎样发愁的呢?”引导幼儿创编发愁的动作,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情绪变化。同时也为音乐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第二部分中教师采用语气作为音乐与故事的连接点,既增加了情趣,又使幼儿能顺利迁移已有经验,将更多精力投放到创编个性化的动作上来。
整个活动中,每个幼儿在音乐的氛围中用心,用脑,用眼,用身体,用嘴巴,用手,用脚,跟随音乐的旋律,体会着音乐的韵味,内化着自己的理解,让幼儿在匹配的音乐刺激下产生表现的激情,再创于各种感官的表演下,此时他们真正和音乐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一起玩,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艺术素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定义。幼儿逐渐过渡到适中的紧张,集中,振奋,昂扬的“高唤醒状态”。教师利用与故事相匹配的鲜明,生动的音乐,将孩子们带者已学习的故事到音乐中去经历,感觉,体会。在理解故事的同时学习音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对故事的理解,特别是音乐中特定的感情色彩。两者相辅相成。
教师首先结合故事帮助幼儿理解音乐的情感,将难点前置引导幼儿根据音乐迁移故事中的人物的心情变化过程,创编“嗯,哈哈哈哈,啊”等处的表情和动作。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要“嗯,”;为什么要“哈哈哈哈”;为什么要“啊”,他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来做老公公观察禾苗时的表情和动作,问题指向明确,幼儿易于表现。鼓励幼儿之间相互模仿,教师这时候退到幕后,在孩子们听音乐进行动作反应时,教师事先让孩子自己做反应,只有少数孩子,哪怕是个别幼儿能够接近,教师就将孩子的反应加入。
然后教师依据故事发展的顺序创编动作,这时教师运用简洁的开放性和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创编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动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处在退后的位置上体现出教师是支持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当然教师在退出指导者的空间位置时,也会使用语言和体态进行暗示性的帮助,这样与孩子共同参与享受快乐。最后让幼儿在每段学习的基础上完整的表演,并逐渐加深难度,分角色表演。在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中引导幼儿相互欣赏表演的同时关注故事的寓意。他使幼儿在经历了挑战,克服困难的艰苦学习后组织的又是一个具有恢复功能的活动,使幼儿从相对疲劳处于保护性抑制状中恢复到相对松弛,舒适的低唤醒状态。因此整个活动的组织形式发挥适应性的结构功能,对保护和促进幼儿的生,心健康是有益的。
幼儿在整个韵律的教授过程中始终围绕着音乐进行,因此幼儿能发挥想象调动情感有利于在幼儿心中建构艺术动作作品的整体形象,因此这个诸多通道参与的活动无疑给幼儿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留给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2
语言是人类开展思维活动,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幼儿期要努力促进幼儿语言规范会的发展。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故事本身具有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情节生动。富有儿童情趣等特点,使幼儿接触最多二又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
《美丽的公鸡》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通过“公鸡”与“啄木鸟”“蜜蜂”“青蛙”三个小动物比美遭到拒绝,最后在“老马”的帮助下懂得“美不美不光开外表,还要看能不能帮人们做事”的道理。塑造了三个爱劳动的小动物和一个爱比美无事可干的公鸡以及语重心长的长者老马的形象。故事中角色对话简洁明快,并且结构和语言多次重复,是与幼儿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幼儿产生模仿的欲望。
为了更好的同幼儿一起进入角色,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幼儿的问答中想象,猜测故事的发展,从而达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从以下三方面具体说说我的设计思路:
一、出示角色形象,吸引幼儿进入故事。
教学伊始,我和幼儿一起做手指操《大公鸡》并问幼儿:今天大公鸡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欢迎吗?(出示公鸡图片)小朋友大家好!你们看我美丽吗?哪美丽?你能用语言夸夸我吗?从而引导幼儿从“冠子”“羽毛”“脚”等方面来形容公鸡的美丽。
有的幼儿说“冠子红红的,大大的”有的说“身上的羽毛五颜六色的”有的说“脚是黄颜色的”等孩子描述完大公鸡,我有模仿公鸡说:“我还为自己编了首儿歌,你们想听吗?”孩子们高息的说:“想听。”“公鸡公鸡真美丽,大红冠子花外衣,油亮的脖子金黄的脚,要比漂亮我第一。”让幼儿对故事中的公鸡有一个整体印象,为下文的猜测故事打下基础。
二、逐一出示图片,引导幼儿预测故事的发展,和幼儿一同讲故事。
待幼儿对故事中的公鸡有了感性认知后,我开始讲述故事的开头,当讲到公鸡得意洋洋地唱完歌,问孩子:“请你猜想一下这只公鸡要干什么去?”由于幼儿听了两遍儿歌很容易回答出“比美去”“比漂亮去”。接着出示“树林”让幼儿自由观察思考:公鸡来到了哪?看见了谁在干什么?它会说什么?“啄木鸟”会和它比美吗?让幼儿真正进入到故事情境中来,猜测它们会说些什么。
因为幼儿知道公鸡要和别人比美所以很容易猜出:“啄木鸟,咱们比比谁美?”“啄木鸟正忙着给大树捉虫子,会和它比美吗?”我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他们一直认为不会,从而猜出啄木鸟的话。在此引导幼儿用得意洋洋的语气说公鸡的话,用冷冷的语气说啄木鸟的话,师幼共同分角色进行对话。放手让幼儿根据第一幅图讲述“果园”和“稻田”中比美的图片,幼儿能按原有经验进行讲述。
最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它们不和公鸡比美?有的幼儿说“它们不愿意和公鸡比美”,有的'说“它们正忙着呢”在回家的路上公鸡遇到了谁?老马会给它满意的答案吗?听了老马的话公鸡会怎么做?幼儿很轻松的猜出了故事的结尾,整篇故事都给幼儿留下了广阔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三、完整的观看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幼儿边看图边讲述故事内容后,让幼儿观看碟片,在头脑中进一步建立表象,为下节课的复述故事和表演故事做好准备。同时故事中优美的语言,对于丰富幼儿词汇,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看完故事后引导幼儿明白:美不美比光看外表,还要看能不能为人们做事。进而建立从小爱劳动的美德。本来在教学中还设计了谈话“你能为别人做什么事?”让幼儿懂得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进而师幼共同演唱《劳动最光荣》可由于时间关系没完成预设任务,有一点遗憾。
总之,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们只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思考,才能不断地进步。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3
一、说教材
《纲要》中指出: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的能力是幼儿园体验表达领域中的重要目标。故事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及易接受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故事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不仅能使幼儿增长知识和明白事理,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听说能力。故事《聪明的乌龟》是一则幽默的童话故事,故事通过小乌龟救青蛙为引子,描述了一只乌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付狐狸,最终战胜狐狸,获得自由的故事,使幼儿明白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的道理。而且故事里的动物对话,会激发起幼儿学习艺术语言的*望,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我跟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以布垆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依据,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目标。本节活动设计了三个目标:
1、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故事有趣的情节。丰富词汇:缩、连蹦带跳。
2、积极参加活动,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引导幼儿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本节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情节。这则故事虽然是童话故事,但是故事中乌龟与狐狸的对白,形象地刻画出一只貌似狡猾,实则愚蠢的狐狸形象和表面可怜,实则机智的乌龟形象,乌龟的机智能够帮助幼儿懂得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的道理。活动的难点是:能用恰当的语气表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在活动中,我以讨论的方式帮助幼儿分析乌龟和狐狸的心理特点,从而为进行角色的人物对话奠定基础。
三、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要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教师除了以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以启发的提问引导孩子,还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
1、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多媒体的运用,选用了课件的方式把故事的内容呈现给孩子看,引导幼儿感知图片之间的相应关系,理解图片的内容,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从而使幼儿对故事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2、启发提问法:幼儿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的激活,因此教师的提问要具有启发性,引起幼儿的思考,培养其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3、讲述法: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能激发幼儿的情感共识,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帮助幼儿树立简单的是非观念达到教育目的。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根据需要,我注意控制语速、音量的快慢、大小,和抑扬顿挫的变化,采用不同的音色来讲述不同事物的对话,从而较好的表达作品的感情。
此外,我还采用了赏识激励法对本次活动加以整合,力求达到科学性、艺术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四、说学法
通过以上教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始终以听说能力贯穿始终,以次解决幼儿在学习用连贯的语言说出对话时,能举一反三,具有扩展语言的能力。
五、说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与内容,我分三大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提出悬念,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法,引导幼儿逐幅观察课件,让幼儿初步了解故事的内容,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第三环节,教师运用课件完整地讲述故事,同时穿插直观性提问和探索性提问,以加深幼儿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记忆。这样幼儿能克服不良的只求听不求甚解的习惯。
本次活动后,我还准备进行以下延伸活动:
将故事录音带,头饰放入语言区供幼儿讲述和表演。
幼儿园说课稿大班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的意义与地位。
《颜色变变变》是大班主题活动《变变乐园》的一个子课题,是一个颜色变化的探究活动。蓝天、白云、红花、绿叶,孩子们生活在一个多彩的世界里,多彩的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大班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为幼儿解开了这个疑惑,帮助幼儿了解了红、黄、蓝三原色其中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出另一种颜色的神奇,感受颜色变化的奇妙,激发幼儿探索、发现颜色变化的欲望,丰富有关颜色变化的经验,体验变化的乐趣。
2、教学目标。
本次活动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体现幼儿园教育活动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符合幼儿爱动手、爱摆弄的年龄特点,基于现代“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及教育上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导致了孩子之间缺乏交流、不懂得协商、合作,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等方面问题的考虑。本人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环节,引导幼儿相互协商、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共同探讨、互相交流在探究中的发现,从中渗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因此,本人预设了以下三个活动目标:
(1)让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感受三原色的变化;
(2)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3)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对颜色变化的发现。
3、教学重难点。
《纲要》指出: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在此次活动中,为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孩子们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人把“幼儿主动参与变色的操作活动、探索颜色的变化”定位于本次活动的重点。考虑到这是幼儿第一次自主探索颜色的变化,在操作中会异常兴奋和忙乱,为了有序地完成操作、发现、记录这一探究过程,本人把幼儿自主分配角色,互相合作调配颜色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的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我给每组幼儿准备了一个调色盘,一张记录表和一支笔。还在最后环节给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个制作陀螺用的硬纸片和若干牙签。准备的每一种材料都是要让幼儿通过动手使其发生变化,从而获得启发,得到发展。
二、说教法。
1、演示法。
第一环节观摩小魔术表演,让孩子观察颜色由无到有的变化过程。第二次的演示法是运用在,记录表的讲解上,通过直观的记录表,更好的为孩子做示范,让他们清楚地感知操作和记录的方式方法。同时,演示调颜色和做记录表的时候,本人只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留给孩子们足够的想象、探究空间,避免孩子清一色模仿的结果。
2、谈话法。
主要体现于调色和记录结果的小结评价。孩子们在配合调色和做记录的时候有的有交流、有的因角色分配发生冲突、有的调色时意见不统一需要商量等等,谈话法促进了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从中也围绕目标渗透了孩子合作意识的培养。
3、观察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动手操作调色,探索颜色的变化时,本人通过观察,幼儿调色之前的协商分工情况,观察幼儿的调色和记录过程,以便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说学法。
1、观察法。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在开头引题激趣环节,幼儿观看小魔术演示,观察了颜色从无到有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继而又观察了教师示范调色和记录的方法,为下一环节的操作及记录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依据。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颜料、调色盘、棉签、纸片等进行调色操作,在调色中感知、探究颜色的变化过程,从中获得有关颜色变化的知识经验,在活动延伸部分,幼儿又利用自己所调出的颜色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制五彩陀螺,最后在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中玩转陀螺的游戏,充分体验操作的乐趣。
3、讨论法。
科学教育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法主要运用于两个环节,一是幼儿调色及记录之前的角色分工问题,以及完成调色、记录一系列探究过程的交流、探讨;另一处是运用于操作结束后讨论、交流操作结果。
四、说教学过程。
1、观摩小魔术表演。
我设计的小魔术表演目的在于让幼儿通过观看表演、观察其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激发求知欲。魔术演示特意请个别幼儿尝试,有的幼儿能变出颜色,有的幼儿却变不出颜色,什么原因呢?颜色是怎么变出来的呢?把疑问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亲手操作。
通过观看老师小魔术表演,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这时,老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操作步骤教给孩子,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同时,老师又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老师只示范调配了一种颜色,其他的让孩子自己调配。因为,如果老师把所有的颜色都调配出来呈现给孩子,等孩子们自己变颜色的时候,可能新鲜感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3、谈话小结。
小结环节是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创设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
4、活动延伸:《我的陀螺转起来》。
孩子们利用刚才变出来的颜色给陀螺上色,这个环节,很多孩子会有意识去寻找漂亮、鲜艳的颜色,有的把三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小朋友找不到漂亮的颜色了,他们开始寻求帮助,向别人借自己想要的颜色,所以合作交流再一次体现。而且,通过这一次,他们一定懂得,下次应该怎样操作才能调出漂亮的颜色。最后在愉快的音乐中快速旋转自己制作的陀螺,让幼儿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课后反思。
本次活动过程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为主导,积极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等各种体验,激发幼儿学习热情,在操作探索中发现颜色变化的神秘,感受颜色变化的乐趣,从而完成预设目标的要求。我设计的小魔术演示非常吸引幼儿,孩子对我投放的这些操作材料也非常感兴趣,虽然最后他们的操作结果不是很理想,有的甚至把颜料全部混在一起,而有的由于不能把握颜料的用量而影响到调出的色彩的明暗效果,过程也比较忙乱,但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最本能的反应:他们喜欢这样的活动,他们从活动中学到自己需要的本领,比如说,通过合作他们完成了记录表,他们知道了:红+黄=橙;红+蓝=紫;黄+蓝=绿色;他们通过语言交流,获得自己没有的,但又想要的颜色让自己的陀螺变得更漂亮,就是这样的过程让他们懂得遇到问题时如何想办法解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很需要培养孩子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活动过程中,也有很多不足和处理的比较粗超的细节都需要我反思的地方,今后还需更加努力学习经验,提高教学水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