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料 >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发布于:2021-07-27 03:01:40 作者:

《活着》读后感(15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着》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读后感(15篇)

《活着》读后感1

  活着,两个普通的汉字,组成一个平淡的词语,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凄凉而又悲伤的故事。

  记得儿时经常听人感叹:“活着就好”,当时还小,对于这种虽平淡却又承载太多的话语并没有多加思考,只是单纯的知道,活着是好的。直到看完了余华的《活着》,我才知道自己所理解的是有多么肤浅、片面。文中的主人公福贵,一个从整天只知道吃喝嫖赌的富家子弟,变成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生离死别,看过了太多的人世事故,这中间有过多少无奈、惆怅、伤心、痛苦、绝望,我想,只有他自己知道吧。

《活着》读后感2

  意义的本身就是活着。

  前段时间读了余华的活着。我感到一种荒凉的压力。正像小说中余华用一种苍凉的笔调,用全知者的心态,默默还原悲剧。我面对这个能够看到自己过去模样的老人,用着看似平淡的乐观回顾自己的一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小说里福贵的所有亲人,母亲,儿子,女儿一个个离他去,最终只剩福贵一人以及一头老牛。在空旷的世间相依为命,一人一牛,同样的年老,同样孤独,同样活着。

  这部小说带给人们的不应该是生活的态度,更应该意识到文中的他不过是千万劳苦大众的一个缩影,从古至今遭受任何磨难人坚持不懈的所有人民。

  好好活着,是中国人最朴实的愿望,只有好好活着,才有实现其他愿望的一切根源。

  希望我在重新读这本书的时候,能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不仅仅局限于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希望大家都能去读读这本书。

《活着》读后感3

  我一直没有想通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活着和死去有什么区别,很多人会说:“活着才好呢,有多少事情是他们享受不玩的。”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哪些事有意义吗?有多少事值得你们去完成。所以活着,死去对我来说是一个莫大问题。

  死去,并没有太大好处,但我也不想活着,活着也没有啥有意义的事。死去呢就是你永远的闭上眼睛,像睡着了似的。每天晚上我都在想:人为啥要活着,有为啥要死去。每当我闭眼时,我的眼睛里就会出现种种文字:死了,就闭上眼睛,不要再睁开了。

  死亡是闭上眼睛么?那样一定会很痛苦的。我不要死去。然后,我就会猛的睁开眼睛。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我也不想家人死去,那样我会很孤单的。我曾把这个梦告诉过妈妈,妈妈说:“生死轮回是不可避免的。”顿时,我的心里就开始哭泣。“唉,既然不可避免,那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呢。”

  后来,我知道锻炼身体可以延长寿命,但是活久了没有意思。今天我终于明白了生与死的道理。

《活着》读后感4

  逝者已矣,风烟俱净。《活着》是一个人一生的故事,人的一生看上去很漫长,可也许在不经意多年以后看来,也不过如此。会有很多阴差阳错的巧合。比如在打仗时福贵一定没有想过,多年以后,他和春生的相见竟是因为他凄凉落魄的晚景?他的一生有几十年的漫漫岁月,可我们花一个下午便能读个大概。

  实际上并不长。我们看见了他的一生,除了年轻时风光的一段日子,就剩下苦难了。不过他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在自己经历的岁月里,有苦难,更有幸福。他相信无论是自己的妻子儿女,还是女婿外孙,都是最好的。因为他曾切实经历过那些人和事,所以他才能在时光的磨砺中乐观坚强地面对世界。

  几十年的时间对于历史无足轻重,可是对于他自己,却意味深长久远。在接踵而至的打击中,惟有坚强的意志战无不胜。

《活着》读后感5

  人都是惧怕死亡的,但是福贵一生经历的最多的就是死亡,是最残忍的亲人的死亡。先是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夫人生孩子献血被医生抽血致死,然后是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死亡,我感觉对福贵而言这是相当残忍的事情,世间最悲哀的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一个老人要承担着失去孩子的痛苦,还承担着如何面对妻子家珍压力,每每想到这里心里就难过的不行,生活给这个老人太多的痛楚了。

  而两个孩子的去世也最终导致了福贵老婆家珍的去世,但是这还没有结束,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亡也再接下来的几年内接踵而来,最后就剩下孤零零的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活着》读后感6

  在自己的放荡不羁之下,阔家少爷一夜之间变成了一贫如洗的农民,他的命运又是如此坎坷,接连而至的灾难带走了身边的一位又一位亲人,但他并没有埋怨命运的不济,而是仍然追寻活着的意义,清晰地记得自己一生中的每一个故事,而不是选择去销毁、去逃避,他是一位真正有故事的老人家;

  同时,上天也是眷顾他的,虽然一生过得很劳苦,但他却收获了世间上几乎所有情谊,在他心中,他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陪伴他晚年的老牛,曾经一起的战友?他苦难的经历里充满着幸福与欢乐,这不正是活着的意义吗?

《活着》读后感7

  昨天下午,我用了三个半小时的时间读余华的《活着》。读后,说不出的感觉,伤感?残酷?同情?无奈?似乎都有,但一切都归于淡然,生活就是这样。无论有多么艰辛凄惨,依然要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小说的结尾写着,《活着》,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这是一部充满血泪的小说。通过一位中国农民的苦难生活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一个老人,年轻时放荡不羁,待家道中落,挑起破落的家,生活苦难之极,再加上亲人的陆续离去,心中的悲苦,真的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那是悲的极致了。但是,他活着……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也坦然面对自己的生命。

《活着》读后感8

  这个暑假,我读了刘伟写的《活着已值得庆祝》,令我大为感动。

  这本书的封面很简单:刘伟坐着琴凳上,他身后是一个巨大的钢琴。地上洒满了玫瑰花瓣。刘伟的腿部写着书名以及作者。

  《活着已值得庆祝》这本书讲诉了刘伟因顽皮而断臂,但是后努力,坚持地攀登高峰,成为了一个达人。这本书最让我感到的地方有两处:一是刘伟在游泳池里,虽然他比别人游的慢,但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令我佩服与感动。二是刘伟面对学校校长的拒绝和歧视根本不在乎,而是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每天坚持用脚练琴7个小时以上,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终于弹出了《梦中的婚礼》。并且他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成功,终于取得了达人秀冠军。

  这本书让我感到,让我知道了只有活着,才是最幸运的事情,珍惜现在的生活。为了!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活着》读后感9

  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以后啊,馒头就长大了,馒头长大了就坐火车,坐飞机...那时候啊,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以上两段话,是富贵(葛优)对他儿子以及外孙(馒头)讲的,第一段是给儿子讲的,第二段是给外孙讲的。都是充满希望的话。看过不少人都拿余华的小说原著和电影比较,说小说更震撼,因为小说里面富贵身边的人最终一个一个都离开了富贵。小说我是没看过,以后也不想去看。为啥非要这么冷血呢。我喜欢开心的结局,哪怕开心的结局有点假。更何况,电影的结局还是很真实的,仅仅是一家人剩下的几口人围在一起吃饭,简单的幸福。

  题外话,片子中居然能同时看到姜武和郭涛,实属意外。因为我感觉现在的郭涛和姜武有些类似,不适合在同一片出现,但是当时郭涛还挺瘦啊!

《活着》读后感10

  圆满的家庭只剩福贵、苦根祖孙俩孤苦相依。日子虽清贫但简单,而简单便是一种幸福。

  在群山被月眸倾泻下的皎洁白衣笼罩的深夜,一滴泪滑过苍老的脸颊,幻化为沧海遗珠。“是我,我害死了苦根,我是老糊涂。”他守着老月独自忏悔——外孙苦根因他的疏忽多食豆子而离去。

  但是,忏悔亦是虚妄,村西的六座坟茔有多了一个陪伴者——苦根。从此,他便自己活着,也只能自己活着,在“福贵”这只老牛的陪伴下孤独地活着。

  “今天有庆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福贵用苍老的沙音跟“福贵”说着,更是与自己说着——自己所爱的人都会永久地陪伴他,藏在他的心里永久地陪伴他。

  黄昏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福贵守着时光如常般活着,然后无惧地老去。

《活着》读后感11

  很快地读完了这七天,每一天的故事问我也不能清楚记得。故事的主人公好像平淡淡的性格,宽容又善良。善良好像不是什么表扬的词,本身跌宕的命运也在他平淡的诉说中透着温馨,是内心充满爱的人。

  看完《活着》的时候,受到很大冲击。相比而言,这本书看完没有想象中的绝望。每一个故事太真实,真实的像每天的新闻头条。当看到这些故事,不再觉得骇人听闻的时候,说明我们对人性的底线早就大开眼界了。

  可能是看的太快了,又关掉了书评大家的评论,所以当看完自己的心里没有太多起伏的时候,我就在想现下的我处于麻木的状态。

  对自我状态的无知,对外界问候的慌张,对新闻事件的冷漠。等到再恐怖的事情出现,也没有感知的时候,对生命缺少敬畏,对生活也会缺少热爱。

《活着》读后感12

  《活着是为了心》是一部自传体的文学作品。作者李春霞是一位重残妇女,为了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她依靠一对小板凳挪动身体,走出的自己的人生道路。女儿的出现给她的生活增加的生存的动力,她们相依为命,历尽艰险,终于促使女儿获得 了硕士学位。

  出生后在爱河中成长,但一岁多的时候一场瘟疫没有夺去了她的生命却残酷的剥夺了她行动的自由。为了看病一家人精疲力尽,她也尝尽了酸甜苦辣,最终放弃治疗。在父母的鼓励下,对人生美好的憧憬,对友谊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使她一步一步变的坚强有信心。在社会、学校、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她艰难的修完了初中的课程。

  读过有心痛,但最多的是感到生命的坚强。作者把她无怨无悔的残疾生涯通过文字献给人们,同时希望能使更多的母亲和残疾人从她的生活中汲取经验的教训。

《活着》读后感13

  我表弟王沿伟出书了,他面对重疾和残疾双疾打击,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把上天对他的不公转化成了抗击病魔,乐观生活,积极工作的动力,以超出常人百倍的毅力,有感恩,有尊严的活着。他这种百折不挠,顽强拼搏,努力工作的精神,值得敬佩,尊重,给人以满满的正能量!

  请各位亲朋好友也支持一下我表弟,买一本读读。我表弟也实现一下人生的梦想,不是为了赚钱,只是为了把积极的心态和正能量流传人间,把你不好的心态产生改变。

《活着》读后感14

  读这本书的时候,人生处于很晦暗很压抑很无望的阶段,那一天下着雪,心境加环境加这本书,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心碎绝望的哭不出来。

  对,就是哭不出来,我看不到“活着”想表达的对生命的敬畏和追寻,我只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亲人家人死去,很悲惨的死去,我甚至不敢细细去琢磨去品读,我想快点看,想把苦难快点过去。

  可是这个过去了还有下一个,我几度合上书,不想看了。书的最后,老人和牛,在田边,我不记得还有没有老人的孙子了,因为已经很无力很虚弱了。一本书?用了很大的力气才看完。几年过去,这本书没有再被翻开,可是看这本书的情景却不忘。有时回味一下,它还是给了我力量。

  活着就是很重要的,曾经真的思考很多,思考生命的意义,自身的价值,就像走进了死胡同,这是一个死循环,直到有一天突然明白,哦,活着,就是活着而已,这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延续的行为。

《活着》读后感15

  在空闲时,我还是喜欢看书。看的书很杂,除了课本书籍之外,名著小说都看,不刻意拘束于单一的形式。而一般只是略读。而当看到《活着》这本书时,最多想到的还是葛优演的电影,关于徐福贵跌宕的人生。

  《活着》讲述的就是一个叫徐福贵的老人一生的故事,作者余华用平实的叙述手法,平静地叙述了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的现实生活。看完后,不觉悲凉,悲哀,悲伤起来。似乎时间所有的苦难都他经历了。不禁自问:活着的意义何在?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 baisebaisebaise@yeah.net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实用文   读后感

相关文章

评论

发表评论